<p class="ql-block"> 一个瘦小的老年男子,一瘸一拐地走在通往英国北部贝里克郡的路上,胡子拉碴,衣衫不整……这是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作品《一个人的朝圣》里的镜头。小说的主人公哈罗德于某个星期二早晨接到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妮·轩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说奎尼得了癌症,在贝里克郡的一个疗养院内,贝里克郡位于英国北部苏格兰,而哈罗德此时住在英国南部英格兰的金斯布里奇。这位老友奎妮原本是他在酿酒厂工作时的一个同事,后来因为替哈罗德顶罪被解雇之后再也没有了联系。多年未联系,突然收到的来信竟然是告别信。这封信一下子打破了哈罗德退休后索然无味、平淡无奇的生活,他开始给奎妮回信,但是想来想去始终还是觉得不管怎么写,在一个多年未谋面、且即将离世的人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最后他决定亲自带上这封回信步行去看她,仿佛只有这样,才最能显示出他的关心和诚意,仿佛只有这样,奎妮就会好起来,等着他的到来。因为这样一个信念,哈罗德从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贝里克郡,历时87天,途行627英里。在漫长的旅途中,哈罗德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激发了对自我价值的再肯定、对成长缺陷的新认知及对现实命运的接受和理解。同时,妻子莫琳在焦急地等待及关注哈罗德的过程中,对痛苦的过往逐一进行审视,触发了对爱的全新领悟和对自我的重新认识……</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部小说,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哈罗德与莫琳在人生的黄昏时分因为这次孤独的朝圣,找回了从前的那份感情而高兴,同时,也为这份懂得来得太迟而遗憾,毕竟伤痛在心里留存过,毕竟失去了的很多都不可能复得。儿子戴维的离去一直会是他们永远的痛。我想,“救赎”为什么不能前置三十年呢?假如三十年前,哈罗德有这份信念与执意,生活的明媚与灿烂不是会提前到来吗?</p><p class="ql-block"> 记得日本作家春上村树说: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人生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下去。取而代之落入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地伪劣品。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是你所爱的人,这些一样接着一样,一个人接着一个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生活的本质如此,唯有用心去留住生活里的美好,或许生活会回馈你些许甜蜜。无趣、一无所长,循规蹈矩地读书、坐一辈子办公室、结婚生子、退休,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现实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大都如此。其实书中的哈罗德就是你,就是我,就是苦苦在现实中挣扎的普通人。哈罗德的人生悲剧正在我们很多普通人的身上上演。所谓中年危机,老年孤独……不都是我们没有在平淡的生活中倾注热情与信念的苦果吗?人生漫长,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目标也许不需要要有多高远,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即可。刚结婚时,以经营好家庭和感情为目标;有了孩子,陪伴孩子,帮孩子养成习惯,和孩子好好沟通这也是生活的另一个目标,。只要用心去做,我相信,生活一定会朝着美好的方向行进,不需要多富贵,也不需要多有权势,只要是向好发展,人生也就有希望。哈罗德的人生,不能不说上帝没有给他眷顾:年轻时与莫琳的美好爱情,儿子戴维的聪明好学……这一切后来的失去,不都是因为没有更多的关注的原因吗?特别是儿子的冷漠与性格的扭曲,不是缺失家长陪伴的后果吗?善良如哈罗德,本份亦如哈罗德。可就是这样前半生默默无闻、甘于平庸的哈罗德,在人生的后半段,在这个星期二的早上,没有了犹豫,没有了举棋不定,一个惊人之举改变了自我形象,改变了莫琳对他的惯性思维,也震动了身边的很多人。这一路是赎罪,也是他对个人和生活的探索。“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百年人生其实并不短,我们没办法一眼看到尽头,我们需要在人生途中找到很多的类似于哈罗德的“朝圣之旅”。</p><p class="ql-block"> 看完《一个人的朝圣》,为哈罗德的人生后半段的新生鼓掌,但是他的前半生,也提醒自己及身边的朋友们:生活很平淡,每个时期都要用心去生活,多些努力,少些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