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父 母 我 的 兄 弟

凤舞祥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第一篇 我 的 父 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的父亲吴文学,曾用名:吴文华(1963年后启用)。出生在费县朱田公社(1949年前后,曾称之为费县15区和费县朱田区)东小山村,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公安工作的老兵; 是一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1962年被下放回乡务农的农民。2009年11月13日(农历已丑年10月14日、星期一)去世,享年88周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母亲郑瑞霞,生长在费县朱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是一位相夫教子、贤良忠厚的家庭妇女。我的外祖父郑炳湘和外祖母胡启月(娘家:小泉庄村),两位老人一生务农,只养育了我母亲一人。2002年5月27日(农历壬午年4月16日、星期一),我的母亲因病去世,享年79周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2021年8月19日(农历辛丑年7月12日、星期四),是父亲诞辰100年纪念日。难忘父爱,难报父恩。 自古人有悲欢离合,却无法割舍浓浓的思念之情。在父亲诞辰100年之际,特制此美篇,追思养育之恩,寄托缅怀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三岁父丧 苦难岁月永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 清朝年间,我的曾祖父吴清荣,曾经在费县县衙门里当过差,他在东小山村的东南方向置办了几十亩山岭地,日子过的还可以。我的祖父吴如道兄妹五人,他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妹妹,他一生务农,1924年因破伤风而去世,享年28岁。从此,3岁大的父亲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家境日渐贫困。父亲7岁时,跟随他改嫁的母亲到了30多里路之外的平邑县xxx村。在这个新的家庭里,父亲受不了他继父的歧视、虐待和打骂,10岁那一年,挥泪告別了他的母亲,离开了继父的家……,他的母亲尾随其后,追赶到大约20里路之外的浚河(自平邑县西南方流向临沂沂河的大沙河)北岸,苦苦相劝,让他回去。父亲听不进他母亲的劝说,坚决不回继父的家,两眼含泪跪在他母亲面前说:"我这一走,再也不回来啦,您也不要来找我。将来过好啦,一定回来接您,给您养老; 如果过的不好,您就当沒有我这个儿子……"随后,瞌了三个头,转身渡过浚河,一路向南而去,独自一人回到费县东小山村,开始了艰难困苦的孤儿生活。</p><p class="ql-block"> 春花秋月,风霜雪雨,斗转星移,年复一年。父亲在本家族叔叔、姑姑和舅舅以及亲友们的热情帮助下,依靠给别人家放牛、放羊、种地、干零活等维持生计,慢慢地长大……</p><p class="ql-block"> 1940年,19岁的父亲和17岁的母亲结婚啦,开始了新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 参加革命 南征北战跟党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 抗 日 战 争 时 期</span></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为了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自1938年12月,八路军115师在陈光代师长、罗荣桓政委的率领下,先后分多批次挺进山东地区,到1943年3月先后组建鲁南、鲁中、胶东、清河、滨海、冀鲁边6个军区。其中,鲁南军区原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笫1旅3团(主力团,当地称为老3团,1945年8月改编为山东军区8师22团),团长王吉文、政委刘春,主要活动在费县、平邑和临沂等地。</p><p class="ql-block">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和以王洪九、刘桂堂(刘黑七)为代表的伪军、汉奸卖国贼胡作非为,使沂蒙山区老百姓的日子异常艰难,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这一年父亲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一一武工队,一边生产,一边打仗。</p><p class="ql-block"> 1944年1月,在国破山河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父亲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在他舅舅的引导下,告别了妻儿,离开了家乡,参加了八路军,成为老3团的一名侦察兵,投身到了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先后参加了鲁南"反扫荡"和临费边讨王(洪九)等战役战斗,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获得 200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1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注: 这枚纪念章是浙江省台州市老干部局转发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 解 放 战 争 时 期</span></p> <p class="ql-block">  1946年之后,八路军山东军区和新四军军部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军区。随后,山东军区归建华东军区,陈毅任司令员,饶漱石任政委。1949年2月,父亲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归属华东军区野战军(第3野战军)第9兵团。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战役战斗。上海解放后,移驻嘉定、太仓、罗店等地,展开解放沿海岛屿、解放台湾的战前训练。</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父亲在大决战的淮海战役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  下面 这张革命军人证明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是建国初期由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 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饶漱石签发的。详细记录了父亲的信息资料,并注明军人家属享受优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获得华东军区颁发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淮海战役纪念章1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获得华东军区颁发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1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获得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解放华中南纪念章1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56年2月获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解放奖章(编号19296)1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3、 抗 美 援 朝 时 期</span></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1950年9月19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入侵朝鲜; 1950年10月1日,金日成给毛主席发来加急求援电报,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入朝作战第一仗,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这一天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的纪念日。</p><p class="ql-block">第9兵团下辖20、26、27三个军。</p><p class="ql-block"> 1950年9月,中央决定9兵团解除攻台训练任务; 9月20日,兵团命令20军火速开赴兖州地区,待命入朝; 1950年10月7日,各师分别由黄渡、南翔和昆山火车站登车,10月14日进入山东兖州地区集结。 1950年10月下旬,第20军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番号。1950年10月4日零时,各师自山东姚村、曲阜、邹县等站登上火车,按59师、58师、60师、军直、89师(原属30军,1950年1月调归至20军)序列北上。1950年11月7日,先头部队59师的列车直接过鸭绿江,至朝鲜江界。随后各师陆续过江,于12日全部进入朝鲜。</p><p class="ql-block"> 20军先后参加战役战斗:</p><p class="ql-block">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20军参加了第二次战役。首战亮剑长津湖,迎战美军陆战第1师,这是20军出国作战,与美帝侵略军直接交手的第一仗……</p><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上旬,20军奉命进入咸兴进行休整。2月中旬,根据中央军委命令,20军缩编成3个师,撤销89师。</p><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22日至5月21日发第5次战役,9兵团的任务是在东线实施进攻,20军在9兵团中央,担任突击任务……</p><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23日开始的华川阻击战,历时50多天,史称"华川金城50天防御战。</p><p class="ql-block"> 1951年7月中旬,20军奉命进入元山地区担负海防备战任务,防止敌人在东海岸登陆。</p><p class="ql-block"> 1952年9月,中央军委命令20军将元山海防任务交给23军,回国改装。</p><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17日,20军全军部队抵达安东(今丹东市)地区。18日军首长、各部代表和辽宁省、安东市领导,在鸭绿江畔烈士陵园举行隆重公祭大会,向杨根思、毛杏表……等烈士敬献花圈,向长眠于异国的烈士致敬告別。</p><p class="ql-block"> 1952年12月22日,全军抵达以江苏嘉定为中心地区集结。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番号,隶属华东军区。军直驻嘉定、58师驻苏州、59师驻南翔、60师驻罗店。至此,历经两年南北辗转,战火锤炼,20军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做为20军60师独立侦察连的侦察兵,经常担任前敌搜索、侦察、捕俘、撤退时断后的任务。从1950年11月7日入朝参战,到1952年10月17日离朝回国,在朝鲜大地上战斗了700天,参加了所在部队的大小战斗,经历了严寒和饥饿的锻炼! 经受血与火和生与死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获得1951年全国政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1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53年10月2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的纪念章1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54年被授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银质军功章1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4、 和 平 建 设 时 期</span></p><p class="ql-block"> 1953年,20军移防浙江省。1955年1月,60师与华东军区海军、空军共同参加解放一江岛战斗,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的战斗,消灭了盘踞在浙东沿海岛屿国民党军,取得全面胜利。</p><p class="ql-block"> 1955年,20军改属南京军区。</p><p class="ql-block"> 1955年10月实行军衔制,根据1955年9月30日,南衔干字304号命令,父亲被授予中尉军衔。</p><p class="ql-block"> 1956年1月,调到留守处学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5、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 全国解放后,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规模的战争已经结束。党中央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加快地方政权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计划地安排大批部队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一九五六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出现役干部工作的通知[(56)国直人齐字第53号]文件规定。1956年底退出现役,转业到浙江省黄岩县公安局路桥分局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8年3月,从浙江省公安学校毕业,先后在台州地区黄岩县公安局路桥分局、黄岩县海门区(后改称椒江市,现改称为台州市椒江区)人武部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面这张照片是1958年2月1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浙江省公安学校第16期学习期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与2班4组同学们的合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照片前排中间这一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是我的父亲: 吴文学</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自1942年初到1962年底,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平建设时期,先后在费县地方武工队、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旅第3团、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浙江省黄岩县工作,历任: 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黄岩县公安局路桥分局局长、黄岩县海门区人武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先后获得3枚国家级奖章: 一是朝鲜军功章、二是解放奖章、三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获得各类奖章和纪念章共8枚。由于时间久远,大多数纸质的证书已经损坏或丢失,沒有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58年4月,由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签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详细记录了个人资料,其中有两次获得国家级奖励的记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下放回乡 重建家园续新章</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1956年底转业到地方后,工作环境相对稳定,根据政策规定,母亲带领儿子们从山东费县老家来到了浙江省黄岩县定居,一家人结束了远隔千里的两地生活,过上了温馨团聚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国家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建设八字方针,要求大量精减城市人口。1962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有关精减国家工作人员的规定,开始为大规模城市人员精减的实施做政策铺垫。</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个规定,父亲于1962年年底被精减下放。这时,我的大哥已成家立业,在浙江省台州地区航运公司工作。16岁的二哥在1961年8月应征入伍到舟嵊要塞区某师。父母亲带着我的三哥、弟弟和我回到了山东省费县朱田区大洼公社东小山大队,落户在第2生产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父母亲和我的三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母 亲 和 我</span></p> <p class="ql-block">  回到农村当农民,遇到许多实际困难: 首先是吃住用沒着落。父母带领我们走进老家的院子时,满目的荒凉,院子里杂草丛生; 房屋是祖辈人住过的用石块垒砌的草房,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房顶多处塌陷,木质门窗破烂不堪; 屋内空空荡荡,沒有吃的,沒有用的。此情此景,让人感到心酸和无奈……。其次是外祖父母的事情。1956年底,我的外祖父郑炳湘到浙江省黄岩县路桥探亲,在1957年冬天突发脑溢血去世。外祖母得知外祖父病逝的消息后,强烈要求我的父母将外祖父的遗骨迁回老家,重新安葬。父母亲没有办法,1961年前后,父亲专程将外祖父的遗骨从浙江省黄岩县路桥起出带回费县朱田村,一切按外祖母的要求和乡规民俗重新安葬。1963年,我的外祖母胡启月因病去世。两位老人的丧葬费全部用父亲的工资和下放安置费支付。</p><p class="ql-block"> 面对实际困难,父母亲依仗着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想尽一切办法,说干就干,该买的买,该修的修,该借的借。在解决吃住用的同时,安排好外祖父母的事情。与此同时,父亲打听到他母亲的情况后,为了兑现儿时的承诺,在1963年将其从平邑县xxx大队接回到东小山大队。我的母亲以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姿态接受了素不相识的婆婆,和睦相处,同吃同住13年,为其养老送终。</p><p class="ql-block"> 我的奶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不善言语,脾气很好,很疼爱我们……1974年12月我参军离家时,对奶奶说:"奶奶您多保重,三年我就回来了"。奶奶笑着说:"我老了,等你回来,恐怕见不到我啦……"奶奶在1976年8月11日(农历7月初4)去世,享年 84岁。在父母的赡养下,奶奶的晚年是幸福的、圆满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母 亲 在 1964 年 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00 年 前 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父 母 亲 合 影 于 老 房 子 前</span></p> <p class="ql-block">  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生产队干活,一切从头开始。农村的农活是繁重的,没有农业机械,全靠肩挑背扛独轮车推; 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沒有电和自来水、物资匮乏,吃穿用全靠人力推磨压碾、纺纱织布来实现; 农村的条件是落后,路是弯弯曲曲坎坷不平的山村土路,沒有交通工具,出门靠步行……尽管如此,还是比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要好的多,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与人的关系单纯而亲切,温暖而友好,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 父亲曾先后担任过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和生产队长。做为农民,和父老乡亲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耘在田间地头,整修大寨田,出民工兴修水利等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 落实政策 幸福生活晚年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到了1978年,这一年对父亲来说,是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1978年6月,国务院根据带有普遍性历史遗留问题,颁发了国发(1978)104号文件,在经过13个省市试点的基础上10月份上报国务院之后,在全国实行。父亲在1982年上半年才得知这个文件,并于1982年8月到原工作单位去咨询,要求按文件规定落实政策。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老干部局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他,经核实并告知: 符合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要求合理,尽快给予落实。随后,浙江省椒江市(后改称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每月按时将工资邮寄到朱田公社邮政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90年9月24日吴利民结婚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父亲、吴凤才、吴凤云、吴雨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和大嫂一家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父亲在吴利民的婚宴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90年9月22日,我们陪同父亲到椒江市烈士山瞻仰"解放一江战斗"烈士陵园和纪念塔时,在烈士墓道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国发(1978)104号文件的颁发实行,说明党和国家沒有忘记出生入死、南战北战的老战士,没有忘记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被精减下放的老同志。政策的执行和落实,使年老体弱的老战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与照顾,使年逾花甲的老同志晚年生活得到充分的保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98年11月28日(农历10月1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吴宇的婚礼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父母亲与子孙们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00年10月15日(农历9月18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吴健结婚后回老家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父母亲设家宴庆贺</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关怀下,安享着晚年的幸福生活,直到2009年11月30日(农历10月14日)去世,享年88周岁。</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1942年底从东小山村出发,干过武工队,参加了八路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跟随革命队伍,南征北战,从江北到江南,从国内到国外,从部队到地方,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建设时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入党、提干……1962年底被精减下放,解甲归田,回到东小山村,重新当农民,这就是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即忠又孝:</p><p class="ql-block"> 半生戎马倥偬,为国;</p><p class="ql-block"> 半生故土桑麻,为家。</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战士,尽忠报国。父亲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祖国的需要,毅然告別亲人,从军报国,走向杀敌的战场:到敌人后方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到解放战争的最前沿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跨过鸭绿江,到抗美援朝战场去,打败美帝野心狼; 脱下军装,转业到浙东沿海去,建设海防,保卫边疆; 精减下放回到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一份力量! 一路走来,枪林弹雨,烽火硝烟,披肝沥胆,风雨兼程,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几十年来,为党为国为家乡,忠心耿耿,赤心不改,勇往直前。挂在胸前的奖章,见证了国家对他的褒奖,见证了他对祖国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儿子,守信尽孝。父亲在十岁左右离开继父的家,告别了他的母亲之后。几十年无暇顾及,直到六十年代下放回乡后,得知继父已去世多年、他母亲的生活很艰难时,将其接到身边,与我们共同生活,直到1976年去世。父亲信守承诺,力尽孝道,为他的母亲养老送终,兑现了自已的诺言,体现了他的孝心。</p><p class="ql-block"> 父亲能夠做到为国尽忠,为母尽孝,都离不开我母亲的终生相伴。母亲终其一生,坚守相夫教子,持家敬老的信念,以其贤良淑德,仁慈宽容的胸怀,任劳任怨的做好每一件事。在60多年的岁月里,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无论是青春还是年老,他们为了这个家携手前进,相互包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不离不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历史的瞬间, 永恒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美好的时光, 幸福的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父亲和他的儿子、儿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孙子、孙女, 曾孙们在一起! </span></p> <p class="ql-block">  🍷 🌷 😄 🌷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 感 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展卷捧读,张张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讲述陈年事。</p><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抚今又追昔,</p><p class="ql-block"> 难忘父母恩:</p><p class="ql-block"> 父爱是挺拔厚重的大山,</p><p class="ql-block"> 父爱是宽广隽永的大海。</p><p class="ql-block"> 父爱是无边无际的草原,</p><p class="ql-block"> 父爱是无私无畏的奉献。</p><p class="ql-block"> 母爱是温暖心灵的太阳,</p><p class="ql-block"> 母爱是浇灌心灵的甘露。</p><p class="ql-block"> 母爱是立德树人的良师,</p><p class="ql-block"> 母爱是奋发向上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 二 篇 我 的 兄 弟</span></p> <p class="ql-block">  父母亲的一生(特別是父亲):</p><p class="ql-block"> 为国家尽忠,为老人尽孝;</p><p class="ql-block"> 为子孙尽责,为亲友尽义。</p><p class="ql-block"> 功德圆满,福荫后世!</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共生育5个儿子,几十年来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长大。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父亲都无法全身心的照顾家庭,特别是抗美援朝时期,一走就是3年多时间,音讯皆无,不知是死还是活……母亲一人,在极度困难的状况下,一边种地,一边操持家务,抚养3个儿子。五十年代后期,我和弟弟分別在浙江省宁波市和黄岩县出生。这个时期,一家7口人生活在一起,是安定幸福的。</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们兄弟5人,陆续成家立业,家庭成员也日益兴盛,到2009年11月30日父亲去世前,父母亲有: 儿子5个,孙子5个,孙女8个,曾孙3个,曾孙女3个(不含曾外孙和曾外孙女),共计30多口人,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幸福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我 的 大 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的大哥吴凤庭,小时候跟随外祖父母生活,父亲转业到地方后,1956年底随母亲由费县东小山村迁往浙江省黃岩县, 1950年至1957年分别在山东省费县朱田小学和浙江省黄岩县海门中学读书, 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海门罐头厂和浙江省台州地区航运公司工作,1959年7月与大嫂陈学兰结婚,生育2女1子。1972年8月12日因病去世,享年31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88年5月18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大嫂和儿子儿媳合影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椒江东山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90年9月2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合影于吴利民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88年5月1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大嫂与儿女们合影于椒江东山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 我 的 二 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的二哥吴凤才,1956年底随母亲由费县东小山村迁往浙江省黄岩县,1953年至1961年7月在山东省费县朱田区北小山小学和浙江省黄岩县路桥小学、黄岩小学、海门中学读书,1961年8月应征入伍到舟嵊要塞区普陀守备区(中国人民解军6365部队),1974年12月转业到临沂。1972年5月1日在部队与二嫂刘常花结婚,生育1女1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某师司令部部分参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师部门前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右起第3名是我二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 我 的 三 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的三哥吴凤林,1956年底随母亲由费县东小山村迁往浙江省黄岩县,1956年12月至1962年底在路桥、黄岩和海门小学读书,1962年底随父母亲被下放到东小山村。几十年来以农业为主,兼职村赤脚医生。1971年(农历)8月24日与三嫂张廷兰结婚,生育4女1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吴 凤 云 一 家 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排行老四,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大河路人民医院,随母亲迁往浙江省黄岩县,1962年底,随父母被下放到费县东小山村。1974年12月应征入伍到上海警备区警备师(1982年10月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上海市总队),1988年10月转业到临沂。1984年1月16日(农历1983年12月14日)与李剑华结婚,生育1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 我 的 弟 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的弟弟吴凤良,出生在浙江省黄岩县路桥。1962年底随父母亲被下放到费县东小山,长期从事农业,有时兼做建筑。1980年(农历)11月初6与冯太花结婚,生育2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兄弟情深 相亲相爱一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 下面收录的30张照片中,即有兄弟们的合影,又有妯娌们的合影,也有他们子女们的合影。时间上,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2016年,长达50多年。空间上,从山东省费县、临沂、济南到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相距12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时间长,距离远,</p><p class="ql-block"> 隔不断我们的亲情,</p><p class="ql-block"> 兄弟情,妯娌谊,</p><p class="ql-block"> 相亲相爱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吴凤云和吴凤良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74年12月22日,我入伍时在费县照像馆与三哥和弟弟的合影。领章、帽徽和解放帽,是从费县人民武装部参谋孟来贵那里借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88年5月18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与大嫂及其子女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合影于椒江东山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98年12月2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与二哥一家人合影于临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98年12月2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合影于临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99年春节期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 合影于临沂市解放路172号家属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00年10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吴凤才和吴凤良两家合影于老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08年2月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合影于老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07年7月 吴志钦夫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与吴雨青和吴之伟合影于济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09年12月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八姐妹合影于东小山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11年10月4日(农历9月初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吴之伟结婚时合影于东小山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11年10月4日(农历9月初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吴之伟结婚时合影于费县县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15年10月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吴凤才、吴凤云和吴凤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兄弟三家合影于临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15年10月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吴凤云和吴凤良两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合影于临沂东夷文化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16年11月13日(农历10月初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哥和我合影于东小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老家的院内与大门口</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曾告诉过我们: 这位老宅子,从我的曾祖父算起,有四五辈子人在这里出生和生活过,这里是我们的根,永远都不要忘了这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七、 说 明</span></p><p class="ql-block"> 1、美篇《我的父母 我的兄弟》实际上是两个美篇。为了便于保存资料,放在一起发布。</p><p class="ql-block"> 2、制作美篇的目的: 一是纪念父亲诞辰100年。二是将分散的照片和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记述以父亲为主的上下五代人的家庭简史。</p><p class="ql-block"> 3、照片和资料分别由二哥、三哥、弟弟和侄子吴利民、吴志钦等提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 字 \ 照片 整理: 凤 云</p><p class="ql-block">编 辑 \ 制 作: 凤 云</p><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19日.农历7月12日</p><p class="ql-block"> 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