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领航工作室参加线上《名师优课——第四届小学教师公益网络训练营》活动(一)

柔然

<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19日,周黎明领航工作室成员参加线上《名师优课——第四届小学教师公益网络训练营》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家里端坐于电脑、手机前,我们认真聆听了王崧舟老师讲授的《好的故事》、《爱莲说》以及课后报告,收获满满,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我们学习,我们记录,我们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落实语文要素 发展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好的故事》为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聊城市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孔 辉</p><p class="ql-block"> 8月19日,我端坐于电脑前,认真聆听了王崧舟老师讲授的《好的故事》、《爱莲说》以及课后报告,收获满满,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那风趣的语言,睿智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功底,令人赞叹、折服。这两节课上的是美丽、优雅、有趣,仿若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好梦境,又如濂溪先生笔下的莲花君子。课堂值得不断聆听,细节值得不断地学习。</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觉得“柳暗花明”的是他处理教材的思路。不是我们平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那样按部就班的常规化教学,而是他充分研究教材,紧扣语文要素,在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里和学生一起畅游,以实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部编版语文教材讲究双线并进,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同步就行。我们讲立德树人,如何实现?就在这不断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实现。</p><p class="ql-block"> 《好的故事》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人文主题为“走进鲁迅”,表明单元收录的文章是鲁迅自己写的或者别人写鲁迅的,有《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语文要素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是本单元语文学习的主线。</p><p class="ql-block"> 那么“借助资料”这一阅读方法是不是六年级才提出来的?显然不是。在五年级上册“家国之殇”这一主题下就出现了“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五年级下册“古典名著之旅”提到“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六年级下册“志向与心愿”提到“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询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里是对“借助资料”这一阅读方法的梳理回顾,系统总结。</p><p class="ql-block"> 语文要素在不同学段之间相互联系,并不孤立。因此,我们要站在系统的角度,利用联系的方法来落实语文要素。</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仅仅围绕语文要素,提升核心素养,各有侧重。</p><p class="ql-block"> 一、借助资料 增长见识——文化传承与理解</p><p class="ql-block"> 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解读这个梦境有两把钥匙,一是云锦,一是水乡。只有把握住了,才能理解背后的意蕴。“云锦”,学生陌生,借助资料来理解它,增长见识。教师提供资料(孙晨《美如云霞 寸锦寸金》选文),师生借助图片和文字感受理解,促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同时也是理解《好的故事》的一把钥匙。只有理解了“云锦”,才能理解文本中大量精妙、美丽、梦幻的意象。</p><p class="ql-block"> 二、借助资料,把握意图/了解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p><p class="ql-block"> 抓关键词,提取信息,把握主旨。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么美丽的梦生活一定美好。但实际上是反讽。借助资料,了解背景,体悟鲁迅独特的心态:绝望中的希望。1925年是什么样的时代?通过感知文字(冯雪峰《论野草》选文、王泽龙《论鲁迅一九二五前后的创作》选文),分析综合触摸当时鲁迅的心境,捕捉心态词语:苦闷、孤独、怅惘……为什么不是这样的梦,而是:美丽、幽雅、有趣?对比之间,展露出的不仅是情感的反差,更是认知的张力!为什么生活是这样,梦是那样?学生在思索中,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三、借助资料 ,发现暗示——审美鉴赏与创造</p><p class="ql-block"> 细品课文,寻找蛛丝马迹,类比思维,促进联想,发现课文中的暗示语。虽,身处绝望,但心存希望。</p><p class="ql-block"> 四、借助资料,促进表达——语言建构与运用</p><p class="ql-block"> 视频资料(《百家讲坛》),最关键的就是“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不是刻意陈述自己的希望。鲁迅先生置身于绝望的处境中,没有变节,没有妥协,他也不知道希望在哪里,而是去追寻。学生以鲁迅代入进行书写,触摸到了他的灵魂,触摸到了绝望中希望这一文本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最后,师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那份美丽,幽雅与有趣,感受那份希望。</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要素在王崧舟老师的教学中已经明确显现,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素养的综合提升。我想,我明白了借助资料,我们到底可以怎么做。换汤不换药,借助资料,我们也可以去增长见识、把握意图、了解背景、发现暗示、促进表达。如此,甚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名师优课----第四届王崧舟网络训练营》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聊城市茌平区金牛湖学校 吴彩霞</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一课,好的故事、巧妙的构思,亲切的引导,有深度的课堂,让我眼界大开,收获颇多。</p><p class="ql-block"> 一、整节课语文素养的落实贯穿始终,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思考,深度学习,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二、对鲁迅文章中难懂的语言,王老师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猜意思,指导学生巧妙的攻克难点。</p><p class="ql-block"> 三、语文要素的落实中,借助资料,加上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似乎我们也深入其中,被带入了那个年代。课堂上,学生们也感同身受,说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p><p class="ql-block"> 下午,我继续听了王老师执教的《爱莲说》一课,事实上,他的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与传承,这当然离不开王老师深厚的积淀,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深度。真心敬佩王老师精心设计课堂,用心立德树人。这样的课堂,是那么真实,那么美好,那么富有语文味,真是百听不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的故事》观课报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联合校 周晶晶 </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好的故事》,聆听了王崧舟老师以《好的故事》为例,主题为“落实语文要素,发展核心素养”的讲座。每次听王老师的课,都让我感到语文课竟可以上的如此有魅力。</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从难理解的词语入手,让学生了解到这些难懂的词语是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词语,并且不能篡改为简单易懂的词,引出《好的故事》是写在一百年前的文章。王老师通过出示资料,扩展学生对云锦的了解,进而理解了云锦和水乡景物联系,是美和优雅的意象的展现。王老师提出问题“哪些地方让你认定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依据,又出示资料,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遭受着苦难。面对一部分青年斗志冷却,有的退隐,有的高升,甚至有的公开背叛革命,鲁迅先生处在一个苦闷、怅惘、孤独、信念动摇的心境当中,他是绝望的,他的梦境也应该是如此的,而鲁迅先生却把梦境描绘的美、有趣、优雅,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在寻找梦境中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的蛛丝马迹中,明白了梦境一方面反映了先生的绝望,另一方面,又透出对革命的希望。这升华了文章主题。王老师向学生揭示:鲁迅先生在绝望中,没有放弃,没有妥协,即便他也不知道希望在哪里,却依然坚持的精神,这就是希望的真正内涵。不光鲁迅先生有好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美丽、有趣、优雅,它像一道光,照亮着一个个同样孤独、怅惘、苦闷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整节课,王老师通过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既落实了本单元语文要素,又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的故事》听课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聊城市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崔欢欢</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文章难懂,但鞭辟入里。《好的故事》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来说更是难懂,因为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和平时代,那个时代离我们那么遥远,可是王老师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把这个“好的故事”浸润到了孩子心中,让孩子们的生命与一个伟大的生命结缘。</p><p class="ql-block"> 在欣赏的过程中,首先打动我的就是理解词语的方法,真是妙不可言,王老师分了三步走,第一步放手:“在初读课文时,跳过了哪些词语。”紧贴学情;第二步:置换,一百年前的词语到了今天换了写法,“前世”“今生”一相逢,化困难于无形。第三步,联系上下文,再熟悉不过的理解方法,可孩子们真的会用吗?王老师清晰的给孩子们指明了方向,联系上下文,既可以联系前文也可以联系后文,还可以联系文中的其他词语,还可以跨越句子理解。</p><p class="ql-block"> 《好的故事》如此难懂而王老师找到孩子们能达到的认知区域来与文章联接:《好的故事》就像云锦,云锦众所周知,锦中精品,在王老师一遍一遍中不厌其烦的领读,足足读了12次,为什么这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要在学生心中激起那一层层涟漪,让孩子们感受云锦有多美,梦境就有多美。</p><p class="ql-block"> 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那么美,可是现实却不是,带着孩子走进了当时那个黑暗、动荡的时代,走进鲁迅当时的苦闷无助,彷徨孤独的内心,到这里“好的故事”不再只属于鲁迅先生,不再只属于当时那个黑暗时代,孩子们在王老师行云流水般的唤醒下,将“好的故事”吸收,化为精神力量,王老师让我感受到原来读懂鲁迅并不那么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听王崧舟老师《好的故事》有感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 马江芹</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在上《好的故事》一文时,很多地方感觉难以理解。有些段落我也不知该如何上,今天听了王老师的课,对文本的解读我也更清晰了,王老师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把孩子就带入了文本中,书声琅琅,音乐潺潺,琴瑟和鸣的美好画面一直在我眼前浮现。</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上课伊始就先提出你在初读课文时都跳过了哪些词语?学生回答完后紧接着王老师告诉学生:其实大家跳过的这些词语有很多都是现代文学初创时的语言。王老师的课注重引发学习期待,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看出王老师看似不经意的询问,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展开的。首先,关于生僻词语的理解,先是对照了现在比较通俗的表达,然后又问了孩子们能否替换?进而,引入词语理解的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段,结合资料理解云锦的意思。在一个多小时的课堂中,王老师多次提到了结合资料,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语文要素,例如紧扣“云锦”,召唤梦境。在他的课堂中,这个要素的落实,不晓得突兀,也不流于形式,而是在扎扎实实的课堂活动中深入人心,这才是他这节课最最精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给我印象深刻的环节,应该是理解鲁迅孤独的,怅惘的,郁闷的时候,心有所思,夜有所梦,梦里却是美好的,幽雅的,好的故事,这种矛盾,不是鲁迅的伟大,而在于他心中有希望。“希望”这个词,王老师多次提到,而且,在最后还引申到孩子们的生活当中,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没有希望!只要我们心中有希望,一切就都会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这节课始终坚持一个教学原则:先学后教。王老师总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困难而施教,适时点拨:引导、指示、启发、示范。我想好的课堂,也应该是有灵魂的吧?这节课的灵魂不是课堂上的那些技巧,不是他诗意的语言,而且这个“希望”,当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构思呢?教学设计有诀窍,心中思考不能少,照搬照做有风险,活动背后有理念,我们应该透视眼,通过实录看经验,不是开头过渡语,教学要有重难点,皮毛下面有真才,反复思考才能了!多思考,多学习,落实践,才会有真进步!感谢王老师,经由他的课,让学生与伟大的鲁迅结缘,让我们与伟大的鲁迅在一起。 </p><p class="ql-block">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跟着王老师共同走进语文教学的境界,感受美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少不懂文中意 长大已成文中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聊城市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付广云 </p><p class="ql-block"> 年少不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游子思乡的无尽清冷,亦未完全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万般挫折后的心存希望。今日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好的故事》,那样的梦境,深度而有弹性的解读,仿佛那不仅是梦境,里面也是人生。</p><p class="ql-block"> 温儒敏先生曾指出“《野草》是最文学、最难懂的东西”。去年在教学时,我和学生都深有同感。在带领孩子们学习社会背景特殊的课文时,我一般也是让学生查阅写作背景和资料,当然自己也沉浸在语言中,去揣摩文字背后的含义。但总体感觉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若不了解鲁迅先生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就很难读懂梦中那“优雅的、有趣的、美丽的梦境”,那是苦闷的、彷徨的、孤独的。</p><p class="ql-block"> 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深层次的含义,学生领略起来的确有困难。当时班里有三四名同学,能从查阅的资料中理解鲁迅先生在写《野草》时的社会环境。但理解鲁迅先生的内心变化,对大部分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我们无法保证学生能完全去读懂作者的内心。但王崧舟老师这节课却上出了文化的味道。我想王老师之所以能把教材解读的如此有深度、有厚度,已然全情投入到作者的创作心境中,用心去感受那无边的孤独和迷茫,然而那怅惘之中也有对未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温儒敏主编在谈到老师要怎么读《野草》的时候说“应该是整体感受,读不太懂没关系,慢慢再展开你的想象,去琢磨他写的这些意境、意向到底是什么意思,进入氛围;我们也不一定要把《野草》说得很清楚,也不要先入为主,不要拘泥于一种解释;主要应该是读鲁迅,看他的那种思维里边的困扰,那种矛盾,那种难以言说的东西。”,原来读点矛盾和感伤、读点难以言说的东西也是必要的,因为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也会有矛盾和意难平之时。</p><p class="ql-block"> 我想学生长大之后,走上社会,真正经历这样怅惘而又有希望的梦境时,是否也会想到鲁迅先生也曾这样的孤独、这样的惆怅,这也许就是“年少不懂文中意,长大已成文中人。”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艺术而存在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聊城市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常媛媛</p><p class="ql-block">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可曾想,这人性,灵性,活性,诗性岂是一朝一暮可以领悟,可以获得,可以做到的呢? 《好的故事》王崧舟老师独具匠心的让孩子们与鲁迅先生进行“时空对话”,直接与作家交流,深刻体会到鲁迅先生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下,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启示人们要毁掉“昏沉的夜”,努力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p><p class="ql-block"> 《爱莲说》这一堂课最吸引我的除了精湛的教学艺术之外,还有大容量的课堂延伸,本以为介绍了莲花的品性,君子的美德已是课的完美结局,没想到,王崧舟老师将《爱莲说》又升华到了更高的高度,在补充了作者周敦颐的故事之后,又引出了鲁迅与周恩来,他们同为周敦颐的后人,又完美传承了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君子美德,从周敦颐到鲁迅再到周恩来,这是家风的传承。在王崧舟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经典的传承,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在文本上是肯花时间,下大力气的。所以他的课堂才会如此“精致、大气”。每每看到王崧舟老师课例的精彩之处,都不由得叹服这是为了艺术而存在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会继续努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之所向,素履以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名师优课——第四界王崧舟老师网络训练营》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聊城市茌平区正泰翰林学校 王秀燕</p><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大开眼界,为之震撼,简直就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整理了以下几点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 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只是传授知识。课堂上王老师让学生读一段话后问其他学生听懂了吗,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会听,学会抓关键字,通过抓关键字理解文本。在课堂上我也常问学生听懂了吗,他们回答听懂了,我以为他们真的听懂了。事实不然。今天听王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剖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深处挖掘学生们对文本的真正理解。这样引导启发式的教学,能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p><p class="ql-block"> 二、导入文本紧扣主题,层层深入,深入浅出。王老师在《好的故事》和《爱莲说》这两课的导入部分,设计非常巧妙,不知不觉的跟着王老师的思路就走进了文本,紧扣主题又契合自然。我想起我在上课时,想不出非常好的导入就直接进入了正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后如何有效导入文本提高孩子的兴趣要多用心做。</p><p class="ql-block"> 三、语文的魅力在于引导。王老师的课一直是在启发,在引导孩子们。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潜能,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这样的课堂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所以如何去引导,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我需要下大功夫去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四、建设性的课堂评价是一堂课的催化剂。王老师对孩子们回答问题的评价,非常的贴切舒服。给我的感觉是,王老师的评价是私人订制的,专属而且具有建设性。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用心关注,所以孩子们喜欢王老师的课,课堂氛围有活力。</p><p class="ql-block"> 五、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彰显一个班级的整体素质。王老师班里这些孩子们的普通话普遍较好,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当王老师在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的时候,我是闭上眼睛去听的,真是沁人心脾,非常享受。</p><p class="ql-block"> 六、资料的拓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王老师在《好的故事》和《爱莲说》里都增加了许多资料拓展,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从而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让孩子们润物细无声中掌握文本。因此一堂课如何拓展资料,拓展什么样的资料能契合文本,这也是我要下功夫之处。</p><p class="ql-block"> 总之,今天一天收获满满,感觉不是在听课,而是如沐春风般的看了一场演出,时而热烈奔放,时而细致入微,是一场集视觉听觉于一身的盛宴,看的过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语言建构与运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聊城市茌平区实验小学 冯延芝</p><p class="ql-block"> 8月,天气微凉,名家课程如约而至。天气微凉如水,王崧舟老师的课也如这细细的柔水浸润我们的心田。慢慢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两节课,我们领略的不仅仅是王崧舟老师的课所呈现的显性内容,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大家风范,更看到了一位教育大师的底蕴与功底。</p><p class="ql-block"> 我们又该做些什么?仅仅听几节课就足够了吗?不!我们需要的做的是如何了解语言的建构与运用。</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囊括许多:</p><p class="ql-block">1.思维的发展与提升</p><p class="ql-block">2.审美鉴赏与创造</p><p class="ql-block">3.文化传承与理解</p><p class="ql-block"> 只有一定的认知的提升才会是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如何提升学生的认知,方法与策略很多。就《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王崧舟老师根据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进行资料补充。不同时段的资料补充,作用不同:</p><p class="ql-block">借助资料 增长见识——为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p><p class="ql-block">借助资料 把握意图——思维发展与提升</p><p class="ql-block">借助资料 了解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p><p class="ql-block">借助资料 发现暗示——审美鉴赏与创造</p><p class="ql-block">借助资料 促进表达——语言建构与运用</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让学生理解“云锦”。因为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完全不一样,有些词语难懂。好的文章里面都会出现几个没害的意象,“云锦”就是美好的意象之一。通过借助资料云锦的资料,增长学生对云锦的见识,提升学生对云锦的知识认知,从而达到中国传统云锦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从而达到对文本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中美好意象的理解。进而通过引领学生搜索关键词的方法,锁定文章的关键词,通过不断的补充资料与关键词做引线,引领学生,深入浅出的走进了鲁迅,触摸到鲁迅内心深处的灵魂,也触摸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从而读懂文本,了解了鲁迅运用反讽的手法希望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激发更多的国民对未来充满希望,冲破困苦,摆脱彷徨,充满希望,及时发现身边的美好,记录身边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是文化得到传承与理解,把语文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光而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联合校 窦爱营</p><p class="ql-block"> 今天收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好的故事》和《爱莲说》两堂课,被王老师的课堂深深吸引。都说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好的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读起来非常难懂。作为老师,我觉得也是一篇非常难讲的课文。王老师却挑战了高难度,而且把课讲的非常有深度。</p><p class="ql-block">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王老师通过《好的故事》这堂课完美呈现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并进。</p><p class="ql-block"> 通过借助资料《云锦》增长见识,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借助资料冯雪峰的《论&lt;野草&gt;》“作者希望着这样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把握意图,通过把握资料王泽龙的《论鲁迅一九二五前后的创作》了解背景,实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借助课文资料,发现暗示,实现审美与创造。通过借助资料,深化思考“鲁迅啊,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让你如此苦闷,如此惆怅,如此孤独,你为何还要苦苦寻觅美的梦境,为何总是记得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呢?”让孩子们变身鲁迅说出心声,促进表达,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p><p class="ql-block"> 整个课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一步步引导着我去探寻去理解鲁迅写作的意图,即使身处绝望,依然要生出希望。“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p><p class="ql-block"> 《爱莲说》是一篇文言文,也是语文一怕,可是王老师却润物无声的让我置身其中不可自拔,完全沉浸在课堂中。王崧舟老师以《爱莲说》为例讲了语文要素与文化传承如何在课堂中来呈现。</p><p class="ql-block"> 在诵读上着力,渗透文言语感。一感受文言语感。通读爱莲说,以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读出音韵、节奏和味道。二理解文言语感,每句写了莲的什么品性?三积累文言语感。通过问题和故事反复诵读莲的语句。四运用文言语感。通过周敦颐、周树人、周恩来,使人与物形成密切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在构思上着心,渗透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种看不见的文化,《爱莲说》使用的写作方式“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象征思维,思维的本体就是君子,思维的喻体就是莲花。</p><p class="ql-block"> 在立意上着眼,渗透人格取向。一诵读体验→感受莲花的高洁;二匹配练习确认莲花与君子的关联→确认莲花与君子的关联;三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的君子人格。</p><p class="ql-block"> 通过今天的两堂课,让我感受到了王老师扎实的文学素养,精准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把握,迎难而上的挑战与担当精神,巧妙的教学构思,出神入化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润物无声的教学智慧。每次听王崧舟老师的课都让我惊艳,让我佩服,让我欲罢不能。他就像一道光,而我是向光而行的人。</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路漫漫,我们向光而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天更精彩!</p>

王老师

鲁迅

语文

学生

资料

故事

理解

课堂

云锦

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