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史最悠久的河应该算是平江河了。伍子胥建苏州城时,就被定位成苏州城的主干水道。当时很多达官贵人在平江河附近买地建宅,拙政园、狮子林、耦园、太平天国忠王府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古建都在此地。 第四直河,就是位于古城偏东南北向主干河,于东北街华阳桥西引第一横河水,一路向南,过十梓街的望星桥后,往南偏东,最后与第三横河并流,出清水桥,入葑门外城河。全长约2.85公里,宽约8~10米。北部有支流四条。 第四直河自华阳桥向南,经石家角桥、潘家桥、庆林桥、保吉利桥、胡相使桥、通利桥、众安桥、青石桥、雪糕桥、寿安桥、思婆桥、苑桥,穿过第二横河干将河,再过兴市桥、官太尉桥、吴王桥、寿星桥、望星桥、忠信桥、望门桥、清水桥,共20座。 河道走向与《苏郡城河图》标示基本相同,河上桥梁也相同,少了积庆桥北的苏公桥、雪糕桥南的永福桥。 第一横河上的华阳桥,桥西之水南流就是第四直河——平江河 石家角桥位于石家角东。1965年建,钢筋混凝土平桥,新做花铁栏杆。宽2米,长8米。1986年重定名。 潘家桥位于潘儒巷东端,跨平江河。原名通济桥,俗称新造桥,1981年定今名。明万历年间建,清光绪三十一年修,1984年重建。为石级拱桥,宽2.82米,长16.72米,石栏杆。 临水人家 平江路北入口 人家尽枕河 奚家桥,跨平江河支流麒麟巷河,南北连接平江路。《平江图》著录。原为石平桥。1983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宽3.9米,长5.1米。 庆林桥《平江图》中名庆历桥,清代更名。位于狮林寺巷东端,跨平江河。为石板平桥,桥宽2.3米,长8.5米。 东西通传芳巷、狮林寺巷。1985年修复条石平桥。 保吉利桥位于平江路白塔东路,庆林桥南,架于平江河。《平江图》中名打急路桥,清代更名。原系石拱桥,清嘉庆九年修。1954年重建,加花岗石雕花栏杆。1983年加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平桥,宽14.4米,长9米。 胡相使桥位于曹胡徐巷东端,架于平江河,为石拱桥。《平江图》著录。清乾隆九年重修。 跨支流的唐家桥,位于平江路北段,胡厢使巷西端,跨胡厢使河,为石平桥。《平江图》著录。清乾隆九年重建。1998年重修,宽2.85米、长13.3米。 栏板南北外侧都刻有“重建胡相思桥”五字, 桥孔两旁的明柱(楹联石)上则镌有“乾隆九年署元和县正堂加六级张曰谋重建”等字。桥西堍南侧金刚墙上还有一方“桥神土地”刻石。 桥孔拱券的外沿还有一圈凸起的拱眉石,更增强了桥的立体美感。 胡相思桥是平江河古桥中最能诱发人想象力的桥名,也是平江历史街区惟一的一座拱式单孔石桥,也是苏州古城内仅存的七座古石拱桥之一。 通利桥位于录葭巷东端。《平江图》著录。清嘉庆十九年重建。今为石平桥,宽3.5米,长6.2米。 通利桥与朱马交桥,又名朱马茭桥,清代更名朱马高桥。位于大柳枝巷西端,跨平江河。宋淳祜十年(1250)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修,1982年重建。石板平桥,宽4.1米,长6.2米。<div><br></div> 众安桥位于悬桥巷东端,石平桥。《平江图》著录。清代重建,又名大新桥。1983年改建拓宽,宽5.2米,长7.6米。 小新桥又名新桥。位于大新桥巷西端,贯通平江路。1960年重建,单孔石平桥,宽3.1米,长4.5米。 青石桥(苏军桥)位于南石子街东端、众安桥南,架于平江河。《平江图》著录,又名苏锦桥,俗称青石桥。清嘉庆十九年重修。原为石拱桥,1960、1980年两次重修,现为石平桥,宽3.3米,长6.8米。 2003年平江路改造工程,重建为石拱桥,桥名复称“青石桥”。现在的青石桥,全用青石(石灰岩)构筑。 桥面正中,有圆形佛教禅意雕刻一幅。 积庆桥(胜利桥)位于大儒巷东端,架于平江河。《平江图》中名积庆桥,清代讹为吉庆桥。 原系石拱桥,1970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水泥平桥,并改名胜利桥。 1999年《平江区区域图》载:胜利桥。宽7.1米,长6.9米,单孔,跨度5.28米。 桥东头的平江路上,有一口古井,叫“漱石泉”。 雪糕桥位于萧家巷东端,胜利桥南,架于平江河上。《平江图》著录。相传,古有张孝子搏雪为糕以奉亲,故名。清乾隆十八年、光绪三十一年先后重建。原为砖石拱桥,桥上有观音堂一所,(解放后拆除)。民国34年重建为石板平桥。1983年重修;宽3.2米,长5.8米。 一街一河,水乡人家。 寿安桥位于钮家巷东端,跨平江河。《平江图》中名寺后桥,清代更名。1960年拓修为石板平桥,宽4米,长4.4米。 思婆桥位于大郎桥巷东端,寿安桥南,架于平江河。《平江图》中名寺东桥,清初名师婆桥,后讹为今名。清嘉庆十年重建,为砖石拱桥,宽3米,长11.2米。 平江路南入口 苑桥相传为吴王阖闾苑囿游憩之地,故名。位于干将路东端,跨越平江河。原为拱桥,清康熙四十一年重修,1964年改建。1981年修建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梁桥,宽9.69米,长5.35米,单孔,跨度3.77米。 1994年干将路拓宽后,改宽为马路桥。 兴市桥平江图》中名尽市桥,清代更名。位于兴市桥北端。1980年修,石平桥,桥宽2,3米,长2.7米。也是随干将路拓宽而改建。 官太尉桥位于唐家巷西端。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五年重建,为石级平桥。宽2.5米,长15.6米,单孔,跨度3米,两坡步阶各11级。 吴王桥位于定慧寺巷东端,跨平江河。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建,1953重建,为无栏条石板梁桥。1980年改建,钢筋混凝土单孔平桥,条石桥栏,桥宽5.1米,长6.6米。 寿星桥位于望星桥北,跨平江河。《平江图》中名营桥,清代更名。宋淳熙五年(1178)建,明清两代都曾重修。武康石拱桥,宽2.9米,长18.4米,单孔跨度4.7米,原桥栏残缺。 两坡步阶各15级,拱顶之侧刻有“重建寿星桥”字样。198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市文物保护单位百狮子桥被拆,其上桥栏(亦是武康石)3块移来本桥北侧,两面各有浮雕舞狮16头;本桥原残剩桥栏3块集中置于南侧,两面各有花鹿16头。所雕年久,剥蚀,已模糊不清,仅略具物形。 望星桥位于十梓街东端,《平江图》中名望信桥。据传,此地历史上是城东水陆交通中心,桥旁为外来客船集中之处,旅人常在此盼望家信,故名望信桥。宋绍定二年建,民国16年改今名。民国24年重建。 1955年改建,钢筋混凝土板平桥,水泥空腹桥栏,宽10.65米,长5.4米,单孔,跨度3.86米。 忠信桥位于望星桥西北,跨平江河,始建于清代。条石板梁单孔石级桥,宽3.2米,长21米,跨度4.5米,条石桥栏,步阶东16级,西13级。 望门桥位于盛家带东。《平江图》著录。清乾隆五十四年重建。原为石级单孔拱桥,197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梁平桥,宽5米,长6.1米,单孔,跨度5.9米。 第三横河与第四直河汇流处 东出清水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