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边之地(三十二)——体育中心

圈圈

<h1> <font color="#167efb">体育中心</font></h1> <h1> 市政务中心办完事出来,去凯文路公交站等车。看看今朝天气蛮凉爽,就地转悠转悠吧——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后的如今,再来的机会很少。记得那年接送刚进幼儿园的小孙孙来这里学象棋曾到过几次,如今孙子快上大学了,故地重游来了。</h1> <h1> 远望体育中心的主体建筑确有气派。这个中心规划占地580亩,由一座35000人体育场、6000人体育馆、2300人游泳跳水馆三个单体建筑所组成,建筑总占地7.4万M2,总投资10亿元。体育中心工程建设分二期实施。我们的老宅基与所属的“上四十亩”与“下四十亩”等大片水稻高产田是一期工程,建设成了游泳跳水馆和体育场。</h1><h1> 其中占地面积16000M游泳跳水馆的室内有50米国际标准游泳比赛池、国际标准跳水池和训练、嬉水池,室外有人工造浪池和50米游泳池等共6个泳池,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水上世界。听说已成功举办了全国跳水冠军赛、第十五届世界杯跳水赛、中国花样游泳公开赛暨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全国游泳锦标赛、第八届亚洲水球锦标赛等高级别的赛事。</h1> <h1> 我想绕体育中心漫步一周,把它的外表都浏览一遍。可惜毕竟还没真正进入秋凉,没走多路就觉得很热。我停下脚步站在体育场的铁丝网外朝里面望望,想当年北门大街虞山脚下的人民体育场也很宽敞,但那种设施是无法于眼前相比的。经过目测,估计我眼前那片观众座的位置就是我们的盛家角地址。我停住脚步,老宅的模样清晰地浮现与脑海,想起在这个全石墩行政村规模最小的自然村里生活的种种,眼角不禁湿润了……</h1><h1> 生活中,理智需要摈弃的东西,感情往往会顽固地捡回——我坚决地提醒自己:走吧,往前看!</h1> <h1> 前面是体育中心的正门。门的正前方竖着一块巨大的告示牌;“常熟市新冠疫苗体育中心接种点”。好奇心驱使我走上前去看看。哇,那么多人排着迂回曲折的队伍,自觉地有序地等待着注射疫苗。</h1> <h1> 面对等待接种的人们,忽然,我的思绪回到了很多年前——</h1> <h1><p>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的有一个学期,在苏南大地席卷了一场奇怪的风暴-----来打针了。上一天就听说浒浦、梅李的学校里学生都逃回家了。到了这天上午,有人说兴隆中学也有学生被家长喊回家了。谁知,午饭后真的也有家长来小学把孩子领回去。其理由是说打了此针后就绝育了。</p> 这怎么可能呢?老师们努力与家长劝说,但无济于事,学校里只剩下教师了。望着空荡荡的校园,我无奈地走上大队桥上往两头张望着,希望有没有学生回来上课。忽有大队厂里出来的女工问我为啥要为孩子打针?我解释根本没有人要来打针,而且永远不可能用强行打针的方式来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她又问:“不然哪能全这样讲呢?”我凝视远方随口说:“都是愚昧无知造成的!”“啊,尼妹?几队里的尼妹?她变啥死乱讲呢!”此时此刻的我竟然无言以对,轻叹口气回到校园。<br> 接下来的连续两天,全校除了教师子女没有其他学生。我们又急又好笑。男教师们便在操场上学骑自行车,女教师在一旁看热闹。路过的人都笑我们是学生放先生。后来听说不仅我们兴隆的学校没学生,周边几个公社(乡镇)的学校也都空堂了。直到三天后,学校才恢复到正常上课。<br> 这场突如其来的从民间席卷而起并迅速蔓延整个苏南农村的“打针”谣言,反映出底层农村社会普遍的恐慌情绪和愚昧无知。<br></h1> <h1> <font color="#ed2308">望着眼前体育中心耐心等待打针的男男女女,我无限感慨,三十多年来,日新月异的不仅仅是家乡的建设,农村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也同步地趋向文明。</font></h1><br> 202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