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老夫老妻二次入川(2)--康定,新都桥,塔公

动玲

<h1><b>2005年7月31日</b><div><b> 早上离开泸定,我们乘大巴继续向西31公里,到康定(海拔2500)停留几小时后转车又走72公里,过折多山(海拔4298米)到新都桥(海拔3640)。</b></div></h1> <h1> <b>情歌之乡——康定。</b><div><b> 古为羌地,三国蜀汉称“打箭炉”。雪山融水造就的折多河波涛滚滚。</b></div></h1> <h1> <b>“跑马溜溜的山”即这座跑马山,唱在歌里打动无数人,其实既没有泡马,也说不上美,连当地人都劝我们别上去,不好玩!</b><div><b> “八一”在即,广场上准备用歌舞表演来庆祝。</b></div></h1> <h1> <b>观众已经坐好等待开演。山上没有跑马,这楼上画中倒有。</b></h1> <h1> <b> 演员还在化妆。</b></h1> <h1> <b> 跑马山没得看,折多河边的打箭炉山还多少有点名堂。</b></h1> <h1> <b>小城的菜新鲜,便宜。</b></h1> <h1> <b>不知道这是什么蘑菇,看着很骨力,一定好吃!</b></h1> <h1> <b>豆腐花,遍布四川的美食。</b></h1> <h1> <b>这里也是多民族和多种宗教混合地区, 天主堂不仅色彩斑斓,还揉进了藏式风格和清真风格。</b></h1> <h1> <b>伊斯兰教也在过自己的节日。</b></h1> <h1> <b>从康定转车去新都桥时,碰上她和我们一道。她告诉我,自己不识字,但上个月,她坐汽车出川入藏,现在又坐飞机从拉萨到成都,准备回新都桥的家。她是做虫草生意的,早已腰缠万贯。</b></h1> <h1> <b> 翻过折多山,我们来到有“摄影家天堂”之称的新都桥。雪山、河流和众多的牛羊构成了“天堂”的要素。</b></h1> <h1> <b>新都桥是个小镇,到处都是新盖的房子。</b></h1> <h1> <b>老爸当年曾写到,“新都未见桥”,这不是桥吗?而在这里还可以远眺“蜀山之王”贡嘎山7556米的主峰!</b></h1> <h1> <b> 街上出售的炉子像大大小小的炕桌,以烧牛粪为主,取暖、做饭都可以,既漂亮,又实用。</b></h1> <h1> <b> 我们在河边找了个旅馆。</b></h1> <h1> <b> 春香旅社,每人10元。旅社刚开张,还没有发票.。</b></h1> <h1> <b> 为了证明已收过钱了,老板扯下一张记账凭证,</b><div><b> 先在上面画了一只代表客人的小鸟,象征平安,吉祥。<br> 然后尽可能工整规矩地写道:<br> 本店新开张,无名片。<br> 收到北京客人住宿费2人20元。<br> 四川省,康定县,新都桥镇,《春香旅社》杨志珍<br> 很有趣,不是吗?16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生活的怎样?一定更发达了吧?</b></div></h1> <h1> <b> 放下行李,信奉本本主义的老夫说,书上说镇西北的小山上是欣赏新都桥的最佳地点,咱们去看看吧!其实,翻折多山时我们已开始高反,这里虽然比山上低几百米,高反却更重了。但我们还是顶着疼痛的头,带着狂跳不止的小心脏,登上了这个小山岗。</b></h1> <h1> <b> 登高下望,挺拔的白杨,飘带般的流水,散落在碧草绿水间的慢牛快马,各式房屋,</b></h1> <h1> <b>还有藏塔和大片的田地尽收眼底。</b></h1> <h1> <b> 在山上,突然看见一个小姑娘在哇哇地呕吐。</b></h1> <h1> <b>青青地草地,开满了黄色的小花。我赶快走过去问她需要帮助吗?她摇摇头说不用。</b></h1> <h1> <b> 姑娘是个小牧童。她告诉我,她叫卓玛 ,15岁了, 每天赶着自家的五头牦牛上山吃草,此时牛翻山去吃草了,晚上7点多它们会自己回来。她再把它们带回家。</b></h1> <h1> <b>她说自己没有上过学,阿爸叫姐姐上学了......她很快就和我们混熟了,还采了一把小黄花送给我。</b></h1> <h1> <b> 我给她看给她拍的照片。只是无奈她不会写字,无法告诉我们地址,也无法给她寄照片。</b></h1> <h1> <b>临分手,我请她唱支歌。她没有推辞,没有羞涩,大大方方地唱了起来:“太阳和月亮......”声音高亢,天然的民歌嗓音,关键是极为认真,真是可爱!</b><div><b> 告别时,她说要去后山看看牛。说话间她在山坡上奔跑起来,那身姿就像一只健美的小鹿!</b></div></h1> <h1> <b> 沿街看见了各式各样的藏式花窗,</b></h1> <h1> <b>当晚,旅店楼道里又是笑声,又是叫声,热闹纷乱异常。由于高反,我们都靠在被子卷上休息,无心去查看。</b><div><b> 忽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店里的老板娘,她说,佛学院的学员今天刚考完试放假,晚上凑到一起到我这里来看少林武打的录像片,影响你们休息了,很抱歉。我们连说没关系。她迟疑了一下又说,有一个学员听说店里住了两个北京客人,很想和你们聊聊天。不知道是否合适? </b> </div></h1> <h1> <b>05年到这边来玩的人有限,京城过来的甭说更是少之又少。他一定觉得我们很稀奇才提出了请求,我们怎么能拒绝呢!其实我们对他们何尝不好奇?毕竟过去没怎么和喇嘛打过交道。印象中和尚喇嘛作为出家人都是中规中矩,现在居然看着录像大呼小叫,真觉得不可思议。如此一来,原本因头痛已经要睡了的老夫也就打起精神,说聊聊就聊聊吧!</b><div><b> 进来的是老夫身边那个穿绿内衣的喇嘛(上图),开始只有他一个人。他告诉我们,他叫崇翁鹊扎,对录像不感兴趣,只是难却同学们的盛情相邀才来的。他已经在佛学院学习了五年(学制是7年),是全院最优秀的三个学员之一,一旦毕业,他就回家乡的寺院去做上师住持。若果真如此,那可确实不简单。住持就是寺院的一把手,但住持还未必就是上师,甚至于活佛修行不够都当不了上师。</b></div><div><b> 何为上师?佛法、佛学教育中最权威的导师。他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对佛弟子所传心法最圆满。密宗讲究四皈依,即在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前加上皈依上师。弟子只有依靠上师才能获得佛法,对他而言,上师就是佛菩萨化身,与佛无别。由此可见上师地位之高。言谈中深感这小伙很真诚,德行不错,喜欢学问,亦有学识,不愧是上师的料。</b></div><div><b> 大概是听说这边在和北京人聊天,小喇嘛陆陆续续的都跑了过来,先是把门推开一个缝小心翼翼探头探脑,似乎既有点怕,又有点不好意思,见我们不是凶神恶煞,还笑眯眯地招呼他们,就呼啦一下涌了进来,以至于都没有人看录像了。老板娘带着孩子也来参与,还说听你们聊天</b>,<b>比录像好看!</b> </div></h1> <h1> <b>“嘿,这上面有我!”</b><div><b> 就这样,我们伴高反的头疼,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分手时,崇翁鹊扎一再邀请我们明天一早去他们学院耍。还说我们等你们,很近的,走10分钟就到。</b></div></h1> <h1><b>8月1日</b><div><b> 六点多我们就出门了。一是我们今天上午还要继续赶路,二是佛学院的喇嘛们放假也要回家。还有高反,虽然出门不久就看见佛学院了。但就是走不到。我们走了半个多小时,才走到。</b></div></h1> <h1> <b> 虽然出门不久就看见了远处山脚下的新都桥佛学院,但就是走不到。也许是高反,脚下发飘,人家十分钟的路,我们生生走了半个多小时。</b></h1> <h1> <b>藏民的主食——青稞,居然有紫色的穗穗。</b></h1> <h1> <b>墙上浮雕——牛粪加草拽到墙上,以备使用。如果卖就是3元一斤,晒干后很轻的。</b></h1> <h1> <b> 很抱歉我们来晚了15分钟。几个人在院子里等我们,还说以为我们不来了,不少人已赶着回家了......</b></h1> <h1> <b>他们带我们参观经堂,这位是辩经的发明者。来,比划一下!</b></h1> <h1> <b> 这是一座新佛学院,很多地方还在修缮,大殿的壁画还没有画完,色彩很是鲜艳。</b></h1> <h1> <b> 他们热情地请我们到他们的住处,喝奶茶,吃酸奶子。崇翁鹊扎告诉我,这些都是他的供养人给他送来的,他的开销都是供养人提供,自己不用花钱。</b></h1> <h1> <b> 宿舍3人一间,小外间堆些杂物,寝室除了桌子都是铺,铺着地毯,屋里很暖和。</b></h1> <h1> <b> 除了上课在经堂,其余的自习都在宿舍进行。这是他们的经书。</b><div><b> 快分手了,崇翁鹊扎找出小手指般大小的一块柴木给我们,说是哪个大活佛开完光给他的,还说有病有灾你们就闻一闻,去病去灾很灵的。我接过来一闻,有股淡淡的香味(其实是檀香木)。我们谢过就收了起来,至今还应该在家里某个地方存着。</b></div></h1> <h1> <b>参观之后我们回旅馆取行李去车站赶往下一站——塔公。在车站又与几位小喇嘛不期而遇。崇翁鹊扎搭同学的摩托车回家——整理好袈裟,上路!</b></h1> <h1> <b>还有几个学员和我们同车去塔公,30公里的路上,他们的诵经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真是好学生!当时有几个学生说他们去塔公佛学院,约我们去找他们。</b></h1> <h1> <b>塔公”藏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塔公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花教)著名寺庙之一,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圣地之一。</b><div><b> 瞧瞧山上的经幡阵,就知道这里的宗教氛围有多浓,包括后来进藏,这都是我见过的规模最大的一片。</b></div></h1> <h1> <b> 塔公寺座落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位于川藏公路线上,距离成都400公里。以塔公寺为中心,周边有河流、草原、森林、山体、寺庙 、藏房建筑,藏乡风情浓郁。</b><div><b> 塔公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寺庙建筑宏大,已有上千年历史,在藏传佛教中地位较高。据传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完婚时途经木雅人居住的这片草地时,看到此处草地风光清灵秀美,便决定在此修建一座寺庙,塔公寺也就应运而生。</b><br></div></h1> <h1> <b>放下行李,我们便如约到三里地以外的塔公佛学院去找那几个小喇嘛。</b></h1> <h1> <b> 没想到,大门紧锁。还听说,十天才开门一次。我们进不去,也没有看见那几个小喇嘛,也不便打搅正在学习的人,就干脆自己去转悠了。</b></h1> <h1> <b> 佛学院外新盖的新讲堂内,新制作的上万个塔型泥擦擦摆放整齐。</b></h1> <h1> <b> 涂上金粉。</b></h1> <h1> <b> "擦擦"是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地早期擦擦多为印度风格,由红色陶土塑成,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后来藏地自身也开始制作擦擦,内容、题材逐渐增多,比如藏人整天挂在嘴边的的六字真言就常常塑于其上。<br> 除了泥擦,还有骨擦,布擦,药擦......多用于佛塔,灵塔装藏或其他佛事之用。<br></b><b> </b></h1> <h1> <b> 藏式毡帽,富贵衣衫,高原红脸蛋,组合成拉着奶奶手的小可爱。</b></h1> <h1> <b> 在佛学院南侧的山坳里,发现一个圈,里面有一个经板玛尼堆和五顶帐式经幡。出于好奇,老夫带着我走下去翻墙而入。</b></h1> <h1> <b> 喇嘛和信徒满在这种薄薄的页层岩上,刻上经文,坛城,佛像,一块块码起来就成了玛尼堆,用以表达对佛的敬仰。由于有心,有信仰,有些玛尼石雕刻得还相当精美。</b></h1> <h1> <b> 从经幡圣地回望佛学院。</b></h1> <h1> <b> 经幡外面是这样的,里面呢?既来之,则钻之。</b></h1> <h1> <b> 哇,好惊艳!</b><div><b> 经帐是由印好经文的经幡扎绕而成,有的经日晒雨淋已经褪色,</b></div></h1> <h1> <b> 有的还鲜艳夺目。</b></h1> <h1> <b>我钻入经帐,一只小牛犊也钻进来吃草,旁若无人。除了我们,这里确实无人。又是专场,好不自在!然而就因这自在,差点出大事!!!</b></h1> <h1> <b>发生了什么?......对,有故事,容我慢慢道来。</b><div><b> 老夫先钻出经帐,说另一边有几座佛塔,过去看看。我随口答应一声,接着拍照,欣赏经帐的美艳和奇幻。过了一阵,我也绕过房子去找老夫。这时只见老夫把登山杖指着前方举在胸前。我问了一声:“怎么啦?”“别过来!别过来!”老夫压低嗓门近乎失声的接连喊道。我怔住了,定睛一看,一只金色的头如巨盆的大藏獒低声吠着正向老夫一步步逼近。我顿时不敢出声了。就见老夫也是大气不出,一边用登山杖指着金獒慢慢地画着圆圈,一边走半步停一停地往后退,就这样,空气似乎都凝结了,一直退了八九米,终于,对,终于,金獒也许觉得老夫退出了它的领地,止住了恐怖的吠声和匍匐逼近的脚步,老夫大喘了一口气,说了一声“快走”,我们就一起跳出了栅起的围圈。</b></div><div><b> 见完全安全了,老夫开始讲述事情的原委:“那边不是有几个塔吗?我走到离它们还有十几米远道地方,发现塔后的雅拉神山露了出来,觉得把塔和神山照到一起很不错,就前后左右地找位置。这时一只小狗从塔后钻了出来,冲着我汪汪直叫。我看这么一只小不点,就没理它,接着找位置,还往前走了几步。就在这时,大金獒从塔后窜出并向我奔来。吓得我赶忙举起登山杖,大金獒见状也立刻变招,放慢脚步,呲着牙低吠逼近。后来的情况你都看见了。”</b></div><div><b> “你慢慢退我理解,撒腿就跑,它一定觉得你怕它,会扑上来。可你拿登山杖画圈干嘛呀?”我问。“你忘了,捉蜻蜓的时候,用手指头画圈,蜻蜓就晕了,伸手就能把它抓住。我想,给狗狗画圈,它是不是也会蒙了?看来,还真有点用。”l老夫有几分得意地回答说,接着又自问自答地说起来:"你知道我举着登山杖的时候最想干什么吗?给金獒照相!这家伙的脑袋足有脸盆大,给它来一张,既上相,又是难得的记录。你可能没注意,我当时是左手举着登山杖,右手拿着相机,而且一度把相机放到了眼睛边,只是眼睛一直不敢离开金獒。我太想按下快门了!但最终放弃了,害怕呀!害怕快门声激怒它!”</b></div><div><b> 真是惊心动魄,至今想起来都有点后怕。以后有墙不能乱翻,谁知道啥东西在等着你!</b></div></h1> <h1> <b>离开佛学院,稍事休息后我们去了塔公寺。</b><br></h1> <h1> <b>在塔公寺的正殿里,保存着与拉萨大昭寺内相同的释迦摩尼8岁等身像(称是文成公主留供的),所以它亦有“小大昭寺”之称。</b><br></h1> <h1> <b> 寺院不小,游客却寥寥。</b></h1> <h1> <b> 建成于1997年的观音殿供奉着十米多高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像,其高度为全藏区之最。</b></h1> <h1> <b> 寺内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包括迦叶古佛的佛牙舍利,十一世纪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用过的法铃,八思巴赠给寺院的鎏金铜佛,印度高僧哄钦嘎然的手杖也装藏在成就塔里。</b></h1> <h1> <b> 蓝天白云,经幡飘动。</b></h1> <h1> <b>在寺庙左后方有一片塔林,矗立着佛塔100余座,数东方白塔、南方黄塔、西方红塔、北方绿塔最为有名。塔林背靠经幡之山,气势宏大。然而或许长时间无人光顾,杂草丛生。我俩游走其内,犹如蝼蚁掉进迷宫,却又兴奋于无人的美妙。</b></h1> <h1> <b> 东方白塔</b></h1> <h1> <b> 北方绿塔</b></h1> <h1> <b> 花塔</b></h1> <h1> <b>塔阵</b></h1> <h1> <b> 塔阵后的雅拉神山(5820米)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从草原拔地而起,巍峨壮观,终年银装披挂,浮云缭绕。藏族人民断定,凡能见其尊容者皆有福!</b></h1> <h1> <b>塔公寺本身就是一个坛城,里面又有许多小坛城。按照密宗的说法,坛城为宇宙之模型,是圣贤成道者和功德聚集之所,是修持能量的中心,所以绕塔公寺转经功德很大。据说转动寺院外围大大小小的转经筒一周,相当于念了十三亿六字大明咒和十几亿莲师心咒。难怪日复一日,从早到晚都有很多藏民围寺转经,既积功德,又强健体魄。</b></h1> <h1> <b> 塔公草原起起伏伏,美丽迷人,信步其上,甚想撒欢,但3700米的海拔,抑制了我们的冲动。据说当天上午草原上还有赛马会,无奈我们不知,去时已经散了。</b></h1> <h1> <b> 草原上的这个木雅大寺,有人说是内地的一个大老板捐资修建的,虽还没有完工,雅致漂亮却已显露无疑。</b></h1> <h1> <b> 尽管院子可以随便进入,可惜大殿没开。</b></h1> <h1> <b> 四周的转经长廊已经修好,两千个金色的转经筒熠熠生辉,给人印象深刻。据说现在在这个转经长廊之外又修了一圈白塔高墙。</b></h1> <h1> <b> 兜兜转转,离开时天已经如此了。但是很漂亮,不是吗?</b></h1> <h1> <b> 离开木雅寺没走多远, 压顶的乌云转瞬之间变成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因一直天晴日朗,我们根本没带伞,现在只好坦然应对,高高兴兴地成为无奈的落汤鸡;看见有近地的闪电,赶快跑下路基双手抱膝蹲下来,低头闻听惊雷的轰鸣。大雨的洗礼让我们领教了高原天气的变化无常,这还真不算什么,八月雪后来也见了,出去玩,好事、坏事都是故事。</b><div><b> 好在大雨也就下了半个多小时,那也足以把我们的暑气逼成寒气,燥热逼成冰凉!</b></div></h1> <h1> <b> 回到旅馆,又是蓝天白云了。</b></h1> <h1> <b>旅店看着还不错,人均15元,窗外就是塔公寺,但是没有上下水,连公共卫生间都没有,极不方便!</b></h1> <h1> <b> 晚上1点多,隔壁来了几位藏胞,叽叽呱呱又说又笑,电视开的山响,板墙毫不隔音,一直闹到3点,估计是累了才罢休。休息不好,加上还有高反,走路都一摇三晃的了,这就是我们塔公之旅的最后时刻。</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