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b06fbb">——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font> 2021年8月10日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启了南山教育的又一创举,南山区的教师培训如火如荼,这一天虽是盛夏,但是天气非常温润,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抖擞。958名骨干教师在班主任陈小青老师的伴读下,开启了假期学习之旅,在愉快又紧张的学习课堂里度过了美好丰收的六天。 8月10日9:00,南山区教科院教师研训部区的马云涛老师解读了培训课程,点亮了958颗学习之星,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老师们带着提高自我能力的愿望一起走进了CCtalk课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科院马云涛老师</h3> 8月10日上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老师针对目前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指出了研究作业的重要性,并对作业进行了重新定义:作业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任务。张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阐述了作业改革的四个切入点。<br> 最后,张老师希望各位老师能够逐渐形成研究作业的思路的方法。<br> 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张丰老师 8月10日下午,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王丽琴老师从“我们眼中的课例研究—来自专家和浦东的探索”“青年教师如何基于课例工坊做课堂观察?--从观察表到观察报告”“骨干教师如何基于个人课题做课例研究?--从课到例&从课例到课题”等三个方面进行讲授。<br> 王老师重点阐述了课例研究的四个特征:1)对真实的课题教学过程的真实的研究 2)观课过程中使用观察技术和工具,收集数据和细节 3)既关注课堂上的教,更关注课堂上的学 4)异质人员参与的合作性研究。并且以浦东的6+3+3课例研修模型为例鼓励广大教师多学习、做教研。 特邀专家---王丽琴主任 8月11 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陈静静老师带来了《建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的专题讲座,报告中通过转换观察视角,发现中国学生学习状态变化的趋势,引导教师要从学生立场出发,去观察学生,设计学习,着力打造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年轻,漂亮,知识渊博的才女---陈静静老师 8月11 日下午,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开展了《观课议课的文化理念与实践》专题讲座。界定了概念,同时进行了课堂观察分类。观课议课的幸福文化、研究文化、合作文化、对话文化、尚水文化展开了详细的讲解。鼓励执教者做改变,从展示性献课到发展性做课。同时观察和分析自己的课,从实际的观课议课案例分析课堂观察要读懂学生、读懂教师、读出自我。讲座从观课议课作为切入点,对教师研修文化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陈大伟教授非常幽默,迎得阵阵掌声 一天接一天紧张有序的学习,骨干教师深深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将学习的课堂分享给他们的同事,有的课堂听课人数达2088人,他们认认真真做好笔记,他们写心得,他们课后讨论,共同提升。 不得不为老师们的学习精神点赞 日子越过越红火,学习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div> 8月12日上午,杭州绿城育华教育集团副总陈沪军校长讲述了从教书匠走向课程建设者的经历,展示了许多生动活泼的课程案例。下午在学习五育并举背景下有效教学活动设计课堂上,来自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教授盛群力引领老师们如何进行核心素养落地的单元教学设计,他提出了要按照扶放有度的原则去落实单元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div><div> 8月13日上午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的孔晓玲老师带领大家研究了中小学“思维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下午《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实践版编辑部主任杨孝如老师,用一个个写作案例,教老师们如何将教学实践变成教学论文。</div> 每个主题都是老师们迫切需要的精神粮食,每一位专家不遗余力,每一节课堂大放光彩。 这些课堂着实让人废寝忘食,津津有味 8月14 日是一个值得期盼日子,958位老师走进了各自学科的工作坊,进行分学科专业能力提升培训。通过专家讲座,线上研讨,小组PK等方式,提高了教师们的课程理解力,教学设计能力,以及教学资源的统整与利用能力。<div> 中小学语文工作坊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丹青老师主持。吴老师开展了以《教学风格的提炼》和《写作教学》的专题讲座,并结合了《祖国,我的祖国》教学设计和在线的老师们进行了研讨。<br> 中小学数学工作坊由杭州高新区(滨江)教育研究院院长苏建强老师主持。苏老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给出了方法指导,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多元化。南山区的金玉函、许砚竑两位也在线分享了精彩的教学设计。<br> 中小学英语工作坊由浙江省英语教研员、特级教师周瑜老师主持。周老师基于英语考试 的命题基本技能与应用进行了英语学科学习的价值观、文化性等方面的详细解说,并在线指导老师们如何依据文本进行改编和命题。<br> 中小学理科工作坊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梁旭老师主持。他首先首先提出“一个教育时代的到来--素养观念”,紧接着从科学素养入手,提出核心素养理念,再从具体的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细致解读,最后通过对自己命的期中试题进行了核心素养的评价,细到双项细目表的每个选项和每个知识点。参与学习的老师都很钦佩梁老师对于新课标的清晰解读,并表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心中有学生,脑中有结构,胸中有方法”。<br> 中小学综合学科工作坊由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何丽红老师主持。上午,何老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建设: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主题讲座,下午组织了激烈的校本课程策略建议活动。270多个学员分为7个小组展开PK,将何院长传授的知识消化吸收,应用到改造与提升校本课程的策略之中。<br></div> 工作坊专家阵容强大 8月15 日上午,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刘京海老师那语重心长的话语,无不浸透着对因材施教、因人导学的传统与更新的独到见解和希冀。特别是他对智能背景下的因材施教的教法指导及理性思考,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专业和睿智,其中“学程包”的设计与应用,更是让南山的教师们触摸到他对教育的热爱。向刘校长学习不忘教育良知 ,不忘初心,坚持做“利他”的“良知"教育。<br> 信息化教育改革践行者刘京海校长 下午,南山区6位教师代表在“教学创新”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原局长赵群筠老师对分享的老师们展现出的学科素养与教学创新点进行了精彩点评,妙语频出,使老师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理念得到提升,方法得到提炼,方向更加明确。 这是一位有大爱的中学语文老师----赵群筠老师 精彩不断,一幕接一幕,老师们争先恐后报名分享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结果,展示自己的风彩。 这是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勇于分享的优秀教师们 这次培训虽然是远程的,但是非常高效,线上线下讨论热烈,培训过程有条不紊,骨干教师们不仅得到了教学知识和技能上的成长和提升,也提高了自己的思考和提问水平。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在专家的引领下,南山的骨干教师们将不断提升自己,从教书匠走向课程建设者,在大数据环境下,智能化教学,全景观察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 <br> 这次学习,明细的分工,让我们进行了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感悟深,收获多。<br> 最后感谢南山、杭州两地的各位同仁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如此便利的平台,尤其是南山区教科院银艳琳副院长的鼎力支持! 撰稿:苏婷婷、赵丹、黄思敏、樊静、李金花、赵萍、 吴维征、马希纯、包仕伦<div><div>编辑:苏婷婷、樊静</div><div>审核:马云涛、陈小青</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