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之行 莫斯科(下)

凯生

在二战胜利广场附近我们参观了莫斯科地铁站、凯旋门和二战胜利广场。<br> 莫斯科地铁 最突出的特点---深。一般都在地下一百米左右,而且密如蛛网,四通八达,总里程堪称北京地铁的五倍,有些地方竟能分成上下四层。<div> 最初,苏联政府建设开通地下铁路,考虑到战时防护,可供400余万居民掩蔽之用。地铁起到了平战结合的作用,既可为莫斯科交通运输分流大量乘客;又可用于战时防空。<br></div> 莫斯科地铁的每个车站都装饰的很豪华,富丽堂皇的如同宫殿。地表部分却非常普通,地铁的出入口设在路边或商店门市间,有个“M”的标志。 莫斯科地铁速度快、间隔时间短(1—2分钟)、价格便宜,最高时速可达90公里/小时。采取不论里程,按次收费的方式,一次相当于人民币2元钱。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地铁刚启用时的价格只有两毛钱,现在起步价也是2元,但票价会随着公里的增加而增长,而且上不封顶。莫斯科地铁是1935年开通使用的,设备原始老化、列车声音大等问题在所难免。 翻开俄罗斯历史,足以彪炳史册的反侵略战争,为两次“卫国战争”。即1812年的俄法战争和二战时期的苏德战争。屹立在莫斯科城西繁忙的库图佐夫大街中央的凯旋门以及与之毗邻的二战胜利广场,便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标志。<br> 俄法战争 1812年,法皇拿破仑一世借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破坏《蒂尔西特和约》,率领60万大军,分二路渡过涅曼河入侵俄国,企图歼灭对面的20余万俄军。处于敌强我弱的俄军,实施坚壁清野,袭扰法军的策略。<br> 俄军主动撤离莫斯科,给拿破仑留下了一座空城,为阻挡法军向南进攻,切断其与后方的联系,展开运动战致使法军四面受敌、弹尽粮绝、冬季来临时拿破仑不得不撤离莫斯科。这时库图佐夫将军带领俄军围追堵截,致使法军在俄损失了57万余人,所有骑兵和炮兵消失殆尽,俄国军民取得了伟大胜利。拿破仑逃回巴黎,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死在意大利的小岛上。 为了纪念同一场战争,莫斯科和巴黎各建造了一座凯旋门。巴黎凯旋门是拿破仑占领莫斯科时建造的;莫斯科凯旋门则是俄军打败拿破仑后建造的。从艺术角度看,巴黎凯旋门雄伟壮丽、工艺精良、更胜一筹;但从纪念意义上讲,莫斯科凯旋门更具反抗侵略者的英雄气概。两者风格各异,都是艺术珍品。 莫斯科凯旋门 位于库图佐夫大街中央,为纪念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胜利而建。凯旋门高28米,门的顶部立着一尊背着双翅的胜利女神,手执月桂花环,乘六马战车向前行驶的雕塑。<br> 在女神像的下面是武士雕塑。生龙活虎的武士手持利剑、高举橄榄枝、手捧月桂花环,其表情生动细致。武士雕塑的下面是深色底层高柱,高柱之间分列着四尊俄军士兵塑像,其表情严肃,身着古时盔甲,执枪持盾;手指上刻着“驱逐法西斯,解放莫斯科”。气势雄伟,古典大方。 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事先拟订好的“巴巴罗萨”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br>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据统计,在1941---1945年的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共进行大小战役100余次,以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等战役最为著名。<br> 莫斯科保卫战(1941.10---1942.1) 苏军以重大代价在莫斯科城下粉碎了德军的进攻。德军遭遇二战以来首次惨败,伤亡达50万人(其中冻死冻伤10万余人),“闪电战”从此破灭。<div> 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破灭,极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div>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使得同属于反法西斯的英、法、美国意识到,苏联是他们击败法西斯必须团结的国家。这极大提升了苏联在军事、政治方面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div></div> 列宁格勒保卫战钳制并消耗了德军的大量兵力,使德军北部战线面临彻底崩溃。<div> 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被誉为二战经典的转折之战,自此苏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div><div>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军从此彻底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全线转入防御。</div><div> 柏林战役标志着纳粹德国的灭亡,苏军于1945年5月2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8日,在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标志着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事的终结。</div> 莫斯科胜利广场 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建成于1995年5月,寄托着俄罗斯人民对二战胜利的纪念以及对和平的祈祷。<br> 胜利广场位于一块坡地的顶部,四周几乎看不到高层建筑,只有高高的纪念碑像胜利之剑直指蓝天,纪念碑记载着正义战胜邪恶的光辉一页。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在这片土地上,战胜了德国法西斯,迎来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胜利女神纪念碑 位于胜利广场西面,非常显眼醒目。纪念碑高达141.8米,顶部是胜利女神高举月桂花环,在一男一女两位吹着胜利号角的天使陪伴下,带着胜利消息迎向人们。碑体的高度象征着俄国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经历的1418个日日夜夜,三棱形碑身仿佛一把青铜利剑直指长空,上面各种人物浮雕,再现了战争中那些让人缅怀的英雄人物和战役。 纪念碑上还刻着在此次战争中被战火波及的城市,碑体下部是俄罗斯勇士格奥尔基持长矛英勇刺杀毒蛇的雕像。纪念碑下是5层台阶,象征着1941--1945年艰难困苦的5年岁月。广场上设有“1941--1945”五组数字,时刻提醒人们和平是来之不易的。<br> 广场北面左侧是喷泉群,右侧是15座纪念柱,代表当年15支参战部队。与喷泉相对的广场南面是常胜圣格奥尔基大教堂,金色圆顶,象征圣洁的白色墙面,细致的浮雕,在湛蓝色天空下格外美丽,简单典雅的外观,反而构成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美。 胜利广场上也有许多商业活动 这个商铺竟将1944的数字碑也遮挡了 谢尔盖耶夫小镇<br> 谢尔盖耶夫镇 位于莫斯科东北71公里处,是一座风景如画、建筑独特的卫星城市。谢尔盖修道院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大修道院之一。<br> 修道院的创建人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是一位杰出的宗教活动家。1337年他在荒郊丛林中建立起一座小教堂过着隐居生活,他倡导集体住宿和修道。追随他的修道者日渐增多,这里也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最大、最富有的修道院。修道院不仅拥有大片土地,而且还贮存了大批粮草、武器和弹药,成为当时莫斯科北方的防御阵地。 1608年,波兰军队围困谢尔盖耶夫镇,想从这里打通通往莫斯科的缺口,但竟在这里被顽强地阻击了16个月之久,修道院也因此成为俄罗斯坚强不屈精神的一面旗帜。1744年获大修道院称号,修道院是东北罗斯古典建筑群的代表,同时也成为东正教的中心。1920年,修道院被列为国家历史博物馆保护区。1993年修道院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修道院内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圣三教堂、杜霍夫教堂、圣母升天教堂、沙皇宫殿、钟楼、斋房等组成了一个美丽的建筑群。里面收藏着无数古俄罗斯绘画精品、贵金属和宝石古董,修道院建筑风格多样,多彩中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每一个建筑物似乎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在修道院前一群祥鸽好似圣物翱翔在广场上空,与游客亲密嬉戏。 圣三教堂 建于1423--1442年,是俄罗斯早期的白石建筑艺术典范。在这里可以看到以画《三位一体》而出名的俄罗斯画家安德烈·鲁布廖夫的壁画作品等。他的作品《三位一体》原在此教堂收藏,现在收藏于莫斯科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圣母升天大教堂 建于1585年,金色大圆顶周围有4个洋葱头型的蓝色圆顶,非常好看。据说是仿照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安息大教堂而建的,教堂内有l7世纪的壁画。 圣母升天大教堂里安卧着已逝教主的肉身。一个个棺材醒目地放在祭坛两边,棺材上面有教主的照片。虔诚的信仰者走到棺材前手划十字,并低头亲吻教主的头部或跪拜,祈求上天保佑。整个场景非常虔诚、庄严肃穆,深感宗教的震撼力。我第一次见这种场景觉得很好奇,所以就远远地看着,很久不肯离去。进教堂男人必须脱帽以示尊重,女性则多带着头巾或蒙面。 圣母升天大教堂北侧建有圣水亭和圣水教堂。传说1644年维修大教堂门廊时有泉水涌出,一位瞎眼的修士因这泉水而重见光明。从此此泉被视为圣水,每逢复活节、圣诞节等重大宗教节日,在此举行庆典仪式,隆重热烈,热闹非凡。 大斋堂 位于圣母升天大教堂对面,彼得一世于1692年修建,是举行隆重宴会和集会的场所。斋堂为巴洛克风格,外墙用四色纹样的面砖装饰,内部厅堂拱顶及四壁皆为精心绘制的宗教壁画。 谢尔盖三圣大修道院内设有莫斯科宗教大学和神学院,学院的师生穿着黑袍、或着修士、修女装,往来于学院和各教堂之间。有些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的历史一半以上跟东正教有关,而谢尔盖耶夫是俄罗斯东正教中心,在东正教中的地位就像是天主教中的梵蒂冈。 教堂的“洋葱头”有粉色、金色、蓝色、纯白色的。各式建筑都那么独特并有魅力,而且这里的建筑都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所以能够感受到满满的历史感而深深的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小镇宁静安详,成为俄罗斯的“精神家园”,信徒们在虔诚的祈福、祷告。 本篇文字根据网络内容编辑,部分照片为网络图片,致敬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