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隔离<br>从发现的第一例病毒患者开始到现在,不知不觉隔离的日子已经过去二十多天了,面对隔离的生活,我的心理也从面对突发事件的惊恐害怕,过渡到对正常生活戛然而止的不适应,到最后到默默承受一切,坦然接受既成的现实逐渐蜕变着。<br>和2020年的开春相比,现在扬州城的疫情形势更加的严重和紧张,城市里的每个人每天都感觉到病毒在向自己一步步的逼近,每天的新增病例的活动轨迹,都是经过在自己熟悉的街道,自己熟悉的小区,而每个新增的病人有可能本来就是自己身边接触甚至熟悉的人。<br>说起来,这波疫情的源头是发生在南京的,扬州的人们开始都没有特别的恐慌,因为自从有了新冠,在武汉扑灭了疫情的大火后。零零星星的火花在中国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和国外动辄成十上百的以万为单位的新增病例来比,国内的零星疫情下的生活简直是一个乐土,而且国家传染病的治理体系在逐渐完善,零星的疫情即使发生了,也都会得到及时的控制。所以,大家该做什么,都会去做的什么,不会刻意地因为周边有什么疫情消息去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再加上绝大多数的扬州人都打了两次以上的疫苗,更感觉到即使本地有了疫情的发生,对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影响。 <br>事件引发是一个从南京溜出来的老太婆,因为害怕在南京要隔离而失去行动的自由,贪图没有拘束的享乐,利用管控的漏洞,借了他人的绿码到了扬州,在扬州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频繁地去麻将馆打麻将,不带口罩去各种的公共场所。于是,当这个老太婆德尔塔病毒的病理潜伏期一过,整个扬州城的疫情就随之爆发了。<br>做出封闭扬州主城区的决定,也就是在疫情发生后两天的时间里,整个五彩缤纷熙攘热闹的小城,好像只是一瞬间的功夫,就凝固成了单调简单的黑白世界。仿佛是一场暴风雨伴随着黑暗席卷而来,笼罩肆掠了整个城市,马路上的车辆变得聊聊几许。城市里所有人的一切正常生活都被打乱了,每个家庭都在暴风雨的呼啸声中战栗。整个城市变的一片的死寂。<br>你不能只是在字面上理解所谓城市按下暂停键,这样的一个浅显甚至于浮华的字句。应该体会到这样的词句的里面,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凝重。有朋友告诉我,他摊位里的生鲜产品不能长久储存,从接到停业通知到菜场关门,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手里的货物即使是突击送人都来不及,拉走又四处找不到车辆,也联系不到储藏的库房,迫不得已只能倒掉。还有朋友告诉我,他们厂生产的产品运不出去了,谈的好好的生意,却只能被迫违约,这还要給客户解释道歉赔偿出合同里的违约金。这无论是在当下的经济上还是在以后的竞争力上,工厂都要承受无法估量的损失。还有朋友告诉我,他的家人生病了,原本他可以每天去医院进行日常照护,而现在不得不让老人独自滞留在医院,自己隔离在外面牵肠挂肚。在本来正常运转的城市里,戛然而止的生活,让即使是平日里的一件最不起眼的小事,也会演化成一场无法预料的生离死别。这不,有朋友在她的朋友圈里说自己的宠物鱼是放在办公室里养的,突然的无法上班,不知道等自己隔离回去以后,小鱼是死是还是活。<br>城市里新的传染病例,每天都在以等差数列的速度增长,而当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扬州的这场疫情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结束的了的。于是我身边的小区邻居们开始了囤菜,我也去了趟超市,还真好像是风卷了残云似的,超市里的方便面,蔬菜,水果都买的缺货了,放食品的货架也空了一大半,我身边有人成箱成箱的扛着方便面去结账,这样疯狂的囤货是我第二次看见的。(第一次是在武汉发生疫情的时候)而这样的恐慌气氛,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不知不觉中在蔓延到了整个扬州市,以至于城市里那几天熟人见面的问候语,都变成你家米面粮油囤了没有,聊天的内容也是现在在那里可以买到什么新鲜的蔬菜。市面上的菜价被不良商家哄抬了起来。并抬的理直气壮。怎么着,你有意见,我们商家还不耐烦呢:你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世道,我开门做生意还承担风险呢,价就涨了这么一点,你爱买不买,什么?你要投诉,你爱告不告的,快去,别在这耽搁我做生意。<br>抢购风没有刮几天,物价却突然平稳了下来,市面上的物资也越来越充沛。看来是政府出手干预了,且效果相当的不错。而事实证明老百姓囤积物资也是没错的,果然是未雨绸缪,因为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居家隔离,城市里的居民都被关闭进了一个个小区,家家户户都只能隔着家里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市政府发布的公告很明确,要求居民非必要不出行。除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供水供电,垃圾清运,超市药店,以及医疗卫生公安执法单位可以靠通行证自由进出小区外,所有的企业行业事业单位都要按照要求停工停产,市政府规定每个小区只留一个门,城市里面的村落也拉上了隔离板,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在自己辖区的所有出入口,每天二十四小时值守。<br></h3> <h3>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潮湿而又闷热的夏天啊,在赤炎炎的烈日下,在沉重又压抑的环境中,四面到处充斥着的是小喇叭嘈杂的声浪,每个人都捂着闷不透气的口罩,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按照声浪的指引跟着队伍麻木地挪动在去核酸检测的路上。一次,两次,七次,八次,不同的时间段,同样的场景变成了扬州人对疫情对这个酷夏的刻骨铭心的记忆。<br>在什么小区又出现了几起病例,又有哪些楼栋的住户被集中的隔离,城市里充斥着一个个让人胆颤心惊的小道消息,扬州人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都是拿着手机,在接收又传递着这样最新的有关疫情的,或真或假的小道消息、权威新闻中度过的。而一到早上九点,扬州发布上就会出现前一天的确诊病例数。大家都随之心悸于数字的增长,欣喜于数字的下降。疫情下每个扬州的大人小孩,都能娴熟地在手机上找到并打开苏康码,查看自己的核酸检测结果报告。因为只有这样熟练的操作,才能进小区,去超市,到达为数不多的开放空间。而每天一到晚上九点,扬州人都迫不及待地查看上一天新增病例的流动调查报告,看看自己是不是和某个病例运行轨迹有过交集,而每一次的流调报告的发布都会引起不小的波澜,因为这也意味着病例经过的商场小店要关门整顿、隔离消毒,密接人群也要拉去集中隔离。<br>新冠阳性病人的密接者按照防疫要求是要集中隔离的,而集中隔离的工作往往是在新病例发现当天就组织实施的,从接到社区的电话通知,到大巴车的集中转运,留给密接者往往的只有半个小时准备时间,而这时间要整理个人物品,关闭家里的水电气和门窗。到指定地点集中集合,这样时间就显得相当的紧张,在上转运车前还要求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每个人都要按要求规范穿戴好隔离服。现场有警察,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维持着秩序。因为往往一个病例相关的密接者都会有几十上百人,所以每次负责转运的大巴车一来就是一长溜,这再加上警车,救护车的加入就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车队,在小区门口沿路排开,让人一眼望去不由的一阵心悸:一群心事重重排着队沉默的密接居民,拖着自己的行李箱统一穿着着白色隔离服,依次走进整齐的大巴车,指挥着队伍的警护人员表情严肃纪律严明,现场的气氛压抑得悲状而又凝重。</h3> <h3>(二)闹心<br>随着隔离天数的一天天增加,许多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的暴露了出来。首先是因为疫情,基层工作者的工作量突增了起来,我见到有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朋友在网上吐槽,说每天各个上级部门要求填的各种表格多的像雪花似的,所有的防疫措施都要居委会来对接,各项事务让人疲于奔命。而下沉的干部人浮于事,你别指望为基层分忧,不瞎指挥添乱就已经不错了。上级领导现在倒是频繁地下基层巡视,但过来现场就是走走过场,在大庭广众之下指手划脚讲几句大道理,让记者照几张相就走,你还得耽搁时间去作陪。社区工作面对的情况错综复杂,往往上面一项工作安排下来,基层要分解落实,而所有的防疫方面的任务,都是工作量大责任大又时间紧的工作,还牵扯到限制相关人员的行动自由,影响到局部人的个人利益。众口难调不说,一旦碰到一些思想偏激脾气倔的居民。就会出现矛盾升级,再有委屈再生气,你对辖区里的居民骂不得更打不得,得耐下性子反复解释做工作,这都得耽搁时间。而上级部门却不会体谅这些具体问题。各项任务时间上限制的很紧,催的都很急。所以往往等工作完成人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可是他吐槽归吐槽,牢骚发过了事还得干。因为这不仅是自己的一份安身立命的职业,更是自己所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br>承平日久的扬州,庸懒无能又推诿扯皮的扬州官员,面对疫情这个迫不及防又泰山压顶般的一场大考。许多人都手足无措显得洋相百出。坊间传言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在视察防疫现场听取汇报以后颇不满意,会议上的讲话也毫不留情:“把问题当成绩说,把工作当功绩说,把失职推的干干净净,把芝麻大的成绩说成西瓜大的功劳,甚至把错误都当做业绩来表彰,已经成为官场的一种常态,官僚主义横行,忽视的就是百姓的安危,蔑视的就是群众的利益。此种风气,已浸入官员们的骨髓,不刮骨疗伤不能根治。”我无法确定讲话内容的真假,但是,不几天,中央就雷厉风行地处理了几批防疫工作人浮于事,搞花架子推诿应付的扬州官员。扬州的官场风气为之一肃。<br>在面对疫情时,中国老百姓中绝大多数都是通情达理,服从调度的,扬州市区的居民也一样,都能理解一个百万人级的城市抗疫工作的不容易。能配合做好管理部门所要求的各项事情,许多基层的共产党员,年轻的大学生,社区里的热心人都踊跃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帮助社区,为政府做一些自己所力所能及的具体工作。所以随着社区隔离工作的一步步深入,小区的居民生活秩序也一天天安定了下来,采集核酸的组织工作,门禁值班等的工作也规范了起来,我突然间有了一种明悟;为什么美国抗疫不能成功,而中国能迅速遏止住疫情,因为他们不像我们国家这样,政权编制进街道,支部建立进小区。有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社会最基层的组织结构,有像工蚁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基层干部。而正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组织和人民,国家社会才有了灵魂,民族才有了脊梁。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这就是所谓的制度优势。<br>但疫情毕竟是一个催化剂,而让一个城市暂停这样的一个特殊环境,就把城市里以前没有过的问题,把以前并不突出的矛盾升级扩大了。有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家庭,开始为以后的生计发愁。有受到疫情冲击,无法维持生产经营的小业主,在为疫情后的复工复产复市而操心。有因为疫情导致裁员失业的公司员工,在为将来的工作彻夜难眠,有背负着车贷房贷的年轻人,在为明天的自己何去何从而痛苦和挣扎。在把今天暂时安顿下来的扬州人,不得不思考将如何应对疫情过去后的明天。而把这些深层次问题解决,彻底消除疫情带来的创伤和阴影,恢复一个城市的活力和生机,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出路和生计,扬州这个城市,扬州的人民明天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明天的日子所要担负的压力还很大,一切都任重而道远。<br>潮湿和闷热像蒸笼一样的八月扬州,隔离在家足不出户的日子,两天一次的核酸检测的折腾,让人逐渐苦闷压抑窒息的透不过气。没有人知道这样频繁的核酸测试有没有效果,也没有人知道这样的隔离生活什么时候能够有个尽头。在隔离的小区里,在这样压抑的情绪下,以往磕磕碰碰的小摩擦,邻里之间的普通纠纷就激化成了大冲突,变成针锋相对的嘶吼和打架。印象中我居住扬州十几年,看到的身边扬州人厮打吵骂的场景都没有现在这一天多。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有唐歌宋词的濡染熏陶,有二分明月的清辉如水的滋润洗涤,有长堤春柳的柔风暖意的婆娑拂慰,态度温和善良儒雅的扬州人在某一天会变的如此的焦虑和烦躁。这大概是隔离日久了的人,对自由生活渴望而呐喊。困顿迷茫的人为摆脱压力而宣泄,郁闷情绪积累导致的必然的疯狂和爆发。那么我不仅思考,疫情之后的扬州城,走出疫情的扬州人,在被疫情肆掠的一片狼藉的家园上,还会不会如年初时一般的安详静怡,如在春日里一样的乐观逍遥,我这样默默地问着自己?不禁把视线投入更遥远的将来……</h3> <h3>(三)希望<br>所谓生活幸福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所谓生命的顽强是不断追求着希望。在扬州城疫情中最黑暗的日子里,在扬州人隔离生活最苦闷的日子里。人们无时不刻都在寻找着,渴望着点亮生活的希望。<br>和武汉爆发的疫情一样,希望的第一缕曙光是医护人员带来的,扬州疫情的吹哨人是扬州友好医院,而正因为给城市发出了警报,整个医院一千多号人连夜隔离,医院封闭运行,许多医护人员都没来得及安排好家里的老人孩子,安顿好家里的蔬菜粮油。准备好在医院生活的必需用品。她们被通知离开家时,甚至没有关闭好家里的窗户,关停好家里的水电煤气。<br>跟踪疫情最迫切的就是核酸采集,在百万人的城市做核酸采集工作,一轮接着一轮地做,冲在抗疫第一线的正是这样的一群,柔弱又顽强的年轻的医护工作者。在烈日和酷暑下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平常人几分钟下来就会汗流浃背,而她们往往一工作就是几个或十几个小时,往往一天下来人就累的筋疲力尽几尽虚脱。但第二天同样会有同样繁重的任务。因为要和疫情扩散抢时间赛跑,她们是拿着命来拼。<br>全省驰援是保障抗疫工作顺利开展的最有力的希望,所谓“散是满天星,聚是苏大强”这次疫情,无论是地市间医护人员的支援,还是抗疫物资民生物资的调配,以及集中隔离人员的异地疏散,或者来扬医护人员及公安干警的后勤保障。扬州疫情的狙击战和歼灭战都显得比在武汉保卫战时淡定从容和游刃有余得多。而正是这样的八方支援合理调度,让扬州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br>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辛苦付出是战胜疫情的决定性的希望,我看到了一段视频,在疫情到来最危险的时刻,在道路隔断,小区封闭的大部分居民隔离在家,享受家的安全和安逸的时候。环卫工人还在一如既往的在马路上清扫街道,去涉疫小区里收集倾倒垃圾。而且因为疫情到来他们又多担负了公共设施的清洗,环境卫生的消毒这样的新任务,在这个时代没有给予他们像时传祥一样的崇高荣誉,但他们同样是拿着最微薄的工资,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做着最伟大的事情。<br>这样的平凡又普通的劳动者还很多,在一个城市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水不能停,电不能停,网络通讯要保持畅通,生活物质基本物流要得到保障,而这些正常运转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奉献,勇于担当的普通劳动者,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奠定了抗击疫情的战斗走向胜利的坚实基础。<br>扬州是一座历经沧桑古城,在建城的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里,有过十次城毁人亡的经历,其中最惨烈的是在元末明初时,扬州城在战争的涂炭下全城仅剩余下了十六户,但无论是清兵入关的“扬州十日”,还是太平天国的“三进三出”,扬州城都能浴火重生,扬州人都能在废墟上建立起自己的新家园,建设出一座更加美丽的城市。所以经历了大灾大难,历经了暴风骤雨的洗礼也养成了扬州人儒雅而又硬铮的性格,文天祥如此朱自清如此,我相信我们这一代的扬州人更是如此,所以我更有理由相信扬州城终将会战胜疫情,扬州人终将会走出疫情的阴霾,扬州终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加油,扬州城!挺住,扬州人!<br>2021年8月16日于疫情下的扬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