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王维”之十八

青川三有

《郁轮袍》能够触动玉真公主的心弦吗?<br><br> 《郁轮袍》,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琵琶曲。据说,系王维为玉真公主所作,并且,同样属于“急就章”。<br> 几天时间,神来之笔,出手即为经典。这就是王维,不可思议的王维。<br> 这首琵琶曲,对王维的科举之途,至关重要。<br> 为什么? 先来听个故事:<br> 在唐文宗时代,有个自号谷神子的“通俗写手”郑还古,专门致力于“传奇集博异记”,写了一篇《郁轮袍传》。此人并非等闲之辈,记住,人家可是进士出身喔。<br> 我们不妨来看看:<br> 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於岐王,仍求庇借。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当诣此。”维即依命如期而至。<br> ......<br> 这段文字,应该还比较容易读懂。请注意省略号喔,后面还有大量文字。此处,只是作个引子开头。<br> 故事是说啊,王维想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找好朋友岐王帮忙。岐王一打听啊,表示为难了,有人提前“搭白”了。谁啊?就是文中的“公主”。<br> 或许有人不解了:作为唐玄宗的御弟,岐王的权势足够大了,这个“公主”莫非能够“一手遮天”?<br> 这个“公主”啊,全称为“玉真公主”,与唐玄宗“一母同胞”,是玄宗最疼爱的小妹。<br> 岐王与唐玄宗只是“同父异母”,血缘亲疏,自然不能同日而语。<br> 那有人又说了:找宁王啊!岂不是说话更有分量?!<br> 王维何尝不知。他明白,宁王是个不爱管闲事的人,自己又与他没有私交,何必自讨没趣。<br> 岐王就不一样了,那是可以“两肋插刀”的哥们啊。 其实啊,关于科举,王维起初是有“靠实力取胜”的雄心的。但是,毕竟“马失前蹄”过一回,此番又听说“已经有人把新科状元许了张九龄的亲弟弟了”,这才慌了神。<br> 张九龄是朝廷重臣,与新任宰相张说,关系好得无话不说。按说,以张九龄的秉性,他是不屑于“走后门”的。他弟弟找人帮忙,估计那人也是看了张九龄的面子,而其未必知情。关键是最终答应帮忙的人,是玉真公主!<br> 也难怪岐王听了,不禁为难得“直挠头”。<br> 岐王是真心想帮王维这个忙,“铁哥们啊,又这么才华横溢!”<br>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给王维支了一招:回家写一个原创的曲子,越幽怨越好喔;再把自己觉得最拿手的诗,抄录个十来首,整个小册子。记住啊,给你五天时间喔!到时候看我的!<br> 岐王是想啊,得好好地为王维,作一个“局”。 前文说过,王维遗传了爷爷的“音乐细胞”,且得到“真传”,堪称“琵琶圣手”再世。<br> 秦汉时流行鼓吹乐,魏晋时流行清商乐,隋唐时以琵琶最为时髦,当时啊,所有著名的曲子,只要有的,王维“无一不知、无一不熟”。<br> 以如此高深的音乐造诣,再加上对玉真公主身世的透彻了解,一首名为《郁轮袍》的曲子,水到渠成。<br> 说起来,玉真公主也是个“苦孩子”。虽然生在帝王之家,却没有温馨的童年。出生不久,就没了母亲,从小在战战兢兢中度日。由于亲眼看见宫里的许多人,都死于非命,所以,始终羡慕超凡脱俗的“仙人”,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最终下定决心,放弃公主优裕的宫廷生活,潜心于慕仙学道,年方二八,便出家成为“玉真公主”。为的是,远离世俗纷争、偷得“浮生半日闲”。<br> 唐代女子入道,不叫女道士,而称“女冠”,亦称“女黄冠”。<br> 玉真公主李持盈,道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br> 玉真公主系唐睿宗第九女,生得“清骨凝照,琼胎洞虚”。她与唐玄宗同为窦德妃所生,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十分深厚。<br> 有《全唐诗》载唐玄宗之诗为证——《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br> 诗曰:“地有招贤处,人传乐善名。鹜池临九达,龙岫对层城。桂月先秋冷,苹风向晚清。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br> 据说,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玄宗曾委任玉真公主,代巡各名山大岳。唐玄宗明说了:你只要乐意,随时可以当“钦差大臣”。<br> 于是啊,玉真公主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在当时,俨然成为有道人士,与朝廷联系的“顶级中介”。<div> 一句话:搭白算数,一言九鼎。</div><div> 但是,要想入玉真公主的“法眼”,确实不易。因为,钱财在她眼里,等同“粪土”。人家什么宝贝没有见过啊,只要她想要,唐玄宗必定会令人打开皇宫仓库门:喜欢什么,随便拿!</div><div> 所以,玉真公主的眼界之高,都触及到了“天花板”,除了“真才实学”,还得“有缘”。</div><div> 玉真公主行得端正,其初心是为哥哥的大唐,发现并推荐人才!</div><div> 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div><div> 想找我搭白,先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别辱没了本公主的“清名”!胆敢胡来,小心姑奶奶唾你一脸沫!</div><div> 据说,好多人是“望而却步”:有贼心,没有贼胆。</div> <div> 当时的王维啊,也未能免俗。</div><div> 尽管才高八斗,但是,他也丝毫不敢大意。因为,已经“马失前蹄”一次,教训深刻,刻骨铭心!</div><div> 大唐科举采用的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考试制度。考卷优劣,只占一半;举荐者的分量,占了另外一半。</div><div> 这种制度,当然有利有弊。客观而论,相对“合理”。因为,朝廷选拔的,不是“书呆子”,而是未来的“公务员”,需要有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与见识。</div><div>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div><div> 王维当然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div> 王维把尘世中的“爱恨情愁、苦乐幽怨”,全部融入《郁轮袍》之曲,可谓寓意深远。<br> 这首王维精心打造的琵琶曲,能够触动玉真公主的心弦吗?<br> 我们下回分解。 (文中配图除署名外,来自网络。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