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在上世纪初,上海路及紧邻的几条路曾经是学校集中的地区,先后开设了礼贤、德华学校、淑范女校、文德女中、东文书院、尚德小学等学校。解放后这片地区的学校就更多了,有过四中、八中,九中,十中,十一中,上海路小学,上海支小学,武定路小学,临清路小学,陵县路小学,还曾有甘肃路民办小学等十几所学校。还有多家医院、教会齐聚此地,因而这一带被赋予了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贯通城区与港口的主路,还是蜿蜒起伏的小路,每一条老街,每一座老院都有着道不尽的历史、说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伪当局没收了崇德中学,改名为青岛市立二中,派来日本顾问。1939年,崇德中学地下党员组织“民先”,还成立了地下党支部。抗战胜利后,恢复崇德中学,一代美术大师陈大羽当时来校为美术教师,音乐教师有音乐家邓余鸿。解放后,1952年崇德中学改为青岛十一中。该校毕业生任质斌,曾先后任青岛市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阳信路南起上海路,北到德平路,一条与热河路几乎平行的窄窄的小路。德国战局青岛之初,基督教就进入了青岛,基督教以教派众多著称,进入青岛的有近二十个教派。位于大鲍岛与小鲍岛之间的鲍岛东山当时是一片空旷的山岭,同善教会的尉礼贤1901年在这里建了礼贤书院,信义会1900年在这里建了教会、医院,长老会在这里建了明德中学,一公里范围内,三个教会各占一方土地。修马路后,礼贤中学在上海路,长老会在阳信路(曾叫利根町),信义会在城阳路(曾叫富士町)。</p> <p class="ql-block">青岛11中教室</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沿着小路一路北行,与十一中一墙之隔的阳信路4号,便是著名的王宣忱先生、王重生、王复生老师故居。王宣忱(1879年—1942年),名元德,以字行,山东昌乐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宗教家、翻译家、实业家。他出身寒微,学识渊博,与人为善,一生勤勉,受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与德国商人在青岛创办山东第一个长途客运公司,后又创立华北商行,建设冷藏库,将胶济铁路沿线盛产的鸡蛋收购加工销往美国;创办华北酒精厂,利用胶东盛产的地瓜酿造白酒及工业、医药用酒精,行销全国,是著名的“栈桥白干”的创始人。晚年他还投身教育,成了尚德小学(上海路小学的前身)的校长。除了尚德小学,王宣忱还与美国长老会合办了一所女子教会中学——文德女子中学,也就是青岛八中。他还出资在济南筹建了两所教会学校——进德会小学和进德会中学。同时,在他的家乡昌乐县邓家庄也出资建了一所小学。阳信路4号的这栋别墅是王宣忱1928年亲自设计建造的仿照美国建筑建造的自己的家园,对面就是两层的八中老教室。</p> <p class="ql-block">1901年德国基督教同善会教士尉礼贤创办一所中学,以自己的汉文名字命名为礼贤书院。1905年在学校旁建女生部,以他新婚妻子(SalmeBlumhart)的汉文名字命名,叫美懿书院。在封建的旧中国,人们不愿让女子读书,首期仅5名学生,其中之一以后成为陈独秀的夫人。1910年,在武定路同善会医院旁建了新校舍,学生增加到了100多人,这时学校改名为青岛淑范女中。1914年日军攻打青岛,学校停办。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胶州,合并于坤英女中,1920年重回青岛,在城阳路,济阳路口建校舍,改名文德女子中学。</p> <p class="ql-block">1898年北美长老会派遣传教士来青传教。1908年于济阳路4号建小礼拜堂一处(约容纳200人),成立青岛北美长老会,并设北美 长老会驻青差会。这是北美长老会在青岛最初的活动。之后,在胶东、青岛展开教务、建教会、办学校、开诊所。1927年北美长老会与中华基督教会山东大会合作,在山东地区内与中华基督教会合作的外国教会(有北美长老会、英国浸礼会、朝鲜长老会)并划分其传教范围。以后北美长老会驻青差会本身传教活动不多,主要是通过中华基督教会胶东区会开展教务工作。</p> <p class="ql-block">青岛九中是我的母校,由于文革的原因,在九中多待了二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装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的名字:六二楼</p><p class="ql-block">粉刷、装饰过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城阳路5号,德国柏林传教会旧址,建于1899年,由该会的传教士路切维茨设计。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办。此后,这一建筑被改作日本同仁会东亚医科学院宿舍。1946年5月,这里再度由美国基督教信义会重新恢复为信义会医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51年12月13日,信义会医院改名为青岛医院,后又改为青岛市中医院。现为青岛市立医院分院。</p> <p class="ql-block">青岛的老别墅都藏着神秘的故事,济阳路17号也是如此,这栋历经百年的石头楼饱经沧桑,仍然风姿绰约,为人们遮风挡雨,容纳着多户居民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生活。恐怕这里的居民很少有人研究过老楼的过往,殊不知,它的一位主人曾是青岛历史上的实业家——丛良弼。丛氏家族在青岛扎根生长。丛良弼最初买下济阳路17号的“石头楼”,随后,买下了齐东路、龙山路口的四亩地,建造丛良弼公馆。1924年,56岁的丛良弼携妻带子搬到这里,但也只住了短短几年。1928年便搬到齐东路了。</p><p class="ql-block"> 我是九中66届初三1班学生。我们的班主任卜庆云老师就住在济阳路17号这座楼上。可惜他英年早逝,阿门。</p> <p class="ql-block">丛良弼先生和家人搬到齐东路二号一一丛良弼公馆</p> <p class="ql-block">承德路,连通着济阳路、阳信路和热河路的一条石阶小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一带地势较高,德占时沿着山坡修建了上海路(上海街)和热河路(德意志街),虽然也有象礼贤书院这样的建筑,但毕竟属于荒郊野外,总体上很荒凉。第一次日占时期,受到开发聊城路、第三公园片的影响,在这一带顺着山势新修了筑后町(济阳路)、利根町(阳信路)、富士町(城阳路),后来人们为了往来热河路(主干道、当时已改称大和町)方便,在山坡上踏出了一条西向东下坡的小路。到30年代沈鸿烈主政时,此路已初步具备了城市道路的规模。1934年“该路原无名称,故命以现名”,由于与之相通的主干道是热河路,就按此延续下来命名为"承德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