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逐梦—记武功山穿越

夏教练

<h3><br>春和景明,华灯初上,驾车远去。暗色渐渐褪去,终于在晨光熹微时刻,抵达武功山脚下。千里之外的土地和山里透来的清新气息,另人精神为之一振,疲惫似乎也一扫而光。闺女和儿子,下车就开始撒欢,抬头看了不远处的山,迫不及待地催我,此时不走更待何时?<br>不走山门,我们直奔户外徒步穿越路线起点---黄苟冲。走完平坦的路面,转个弯,忽逢绿林。湿漉漉的地面早有前行的驴友登山杖留下的痕迹,我们沿着清晰可见的路线,慢悠悠地开始攀登。五月的风,不那么热烈,加之山泉带来的凉意,轻微的喘息之余更多的是心旷神怡。这里遮天蔽日,看不到崇山峻岭,但是茂林修竹,一派葳蕤气象,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阳光透光缝隙,斑斑点点洒落在林间,鸟鸣和着流水,感觉就是行走在油画里一般。儿子问我这里为什么没有像三亚热带森林公园的巨石。我笑了笑说,三亚的石头是巨大,但是过于霸道了,过于热烈了。你看这里,总是温润如玉,水灵通透,让你感觉很舒服。对,三亚太热了,这里凉快,闺女忙着补充道。<br>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山间之四时也。此刻,不由得再次感慨,古代圣贤遣词造句着实厉害,三言两语,寥寥数笔,就将这眼前的景色描写的入木三分,传神至极。时走时歇,我们踩苔藓,戳湿泥,跨山涧,爬木桥,偶遇操着不同口音的驴友,看到了马队驮物资走山路。儿子兴奋了,爸爸,这就是你说的茶马古道吗?我点头称是。马,我们见过,马拉物件我们也见过。但是这里的马,没有人驱使,走累了自己停下来,歇息好了自己再走。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老马识途了,简直成精了,太自律了!<br>后程路段逐渐陡峭,接近70度的样子,但是越发天光见亮,闺女说爸爸我看到云了,看到山顶了。刚起来的倦怠又被这股子激动冲走了,兜兜转转,又是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歇脚的地方。看看时间,足足爬了4个多小时。此处有石碑,名曰绝望坡。我对儿子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起点,儿子和闺女听闻,嘴巴张的老大,都傻眼了:爬了4个小时才到起点!<br>稍做休息,简单补给,继续前进。当我们汗流浃背地爬上刚才看到的山头,回头望,刚才歇脚的地方愈发渺小,抬头望,才知道绝望坡名字的由来:前头还有一个山头。当我们费九牛二虎之力再爬山第二个山头,回头望,歇脚的地方看不到了,抬头望,前头还有一个山头。儿子叹口气说,我算是知道为啥叫绝望坡了,看着就是一个山头,等上来才知道前面还有一个,再上来,前面还有,到底有几个,不知道!我和媳妇喘着粗气,按住石头,哈哈大笑。明白了就好,继续走呗!<br>洪荒之力殆尽,终于走完了绝望坡。在山头极目眺望,山连着山,云缠着云,万亩高山草甸连绵不绝。稀疏的几棵松树从容的立在半坡,不似泰山、黄山的松树那么狰狞倔强。山风柔和,草叶逐波赶浪,只在山脊处存有一条缝隙,间或露点土色。游人行走其间,远远看去,宛若苍龙遨游于绿海之上。<br>余下的路程,就是在这样的海洋里徜徉,有省力的平坦路,有大喘气的陡坡。跌跌撞撞,高高低低,最后,抵达金顶下方的吊马桩时候,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看着慢慢偏西的日头,我暗自着急。体力都被榨干了,闺女都得背着才能走一段,儿子更是生无可恋。退不能退,只能继续登顶,沿途的台阶上,坐满了人,都是累到极点了!我们三步一歇,五步一停,在绝望中煎熬着希望,你拉我一把,我拽你一段,实在不行,我再背他们一小段,只能是一小段。海拔200多米的路程,我们足足登了2个半小时。从早上八点到晚上7点半,我们徒步近12个小时,在体力不支的最后时刻,靠毅力坚持到了金顶,看了武功山的日落,目睹了云海,早起看了日出。<br>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此次真是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武功山用它的与众不同,让我们的眼睛行走在天堂。穿越跋涉,让孩子们体验了兴奋、疲惫、绝望、煎熬、坚持。或许,教育孩子也可以脱离课堂和书本,在广袤的天地间,用双脚去丈量知识的长度,用心去体悟沧海桑田。我们或许不需要刻意,孩子自己就会知道海边不一定都是沙滩,有的全部是鹅卵石;名川大山,不一定都是石头,有的全是草甸;想看到和家门口不一样的风景,就需要勇攀高峰。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同样,这世间,本就没有远方,再远也就两步的距离,左一步,右一步,然后就到了。<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