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雨,湿润了一座城,凉去了夏日的躁热,听着雨落的声音,我看着眼前的图片,心飘上记忆中那缕缕香气。<div><br></div> 珠兰花,我第一次见到时,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了,走出大山来到歙县县城上高中,对山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而吸引我觅到珠兰花,就是其独有的香气,清雅馥郁,闻之心怡,在解放街上,在阳和门城楼处,都有卖花老人,看着这黄如粟米如珠的样子,我很稀奇问起,才识之为珠兰花。 据《歙县志》记载:“乾隆年间,琳村肖氏在闽为官,返里后始栽珠兰,初为观赏,后卫窨花”;“歙县珠兰所窨之茶,虽经过年,香气依旧,最为上乘”。而歙县徽城镇稠木岭村、就田村位于歙县城郊山乡,在神奇的北纬30度线上,土质疏松肥沃,气候宜人,是珠兰花的核心产区。 而事隔多年后,再次真正亲密接触时,才发现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在稠木岭的山上,众多花台成了茶园,成了竹园,杂草衍长,而曾经辉煌一时的花舍,破落倒塌,或堆杂物。 无人管理的后果,就是任其自生自灭。 花盆还在,花却不在,种花人已成茶农,或离乡创业。 肖叔叔,78岁,一辈子养花,他的花舍已拆了部分来种茶树,另一部份堆了花盆和农具。花台已是竹园,我到那里时,他在拔笋。。 珠兰花茶在我县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种植基地仅限于徽城镇稠木岭不足5平方公里的小气候,离开了这个小气候区域种植的珠兰花,无论从品质和香味上都远远不及核心区,在珠兰花上市季节里,距离稠木岭花市街和种植基地十余里就可以闻其花香。鼎盛的1993年,稠木岭种植珠兰花21万余钵、产鲜花17万公斤,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到2012年前后稠木岭珠兰花种植大户仅剩五六户,种植数量不足万钵。 如今花舍散落山间林中,有的已只剩一段残垣,也许再过些年,风吹雨打,连这残迹都会不复存在吧,想来是件伤感的事。 在我惜今怀古之时,山风飘过,竟送来阵阵熟悉的香味,有珠兰花哎,我大喜,循香而往,见到了养花人,也是一位肖叔叔哦,因为这地方的人都姓肖。这位肖叔叔也已七十多岁,因妻子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所以他一直不能象别人一样出门创业,留在家里,尽自己所能,养着几十盆花,维持生活。 珠兰花很娇贵,天气不对就要抬进花舍,现在年轻人没有几个留在家乡,老人们都是互相帮忙着,但也日益老去,抬不动了。 黄山雾云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稠木岭投资新建标准化的珠兰花生产基地,率先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对珠兰进行大棚种植,利用现代化的喷灌设施,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流程,严格的质量管控措施,使这一濒临失传的产业重获新生。 传统的花舍失落了,成为了历史,但希望这份产业别丢了,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以发展,让这份香气久久索绕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