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前程

争本身并没有好坏,但是争会产生好坏两种结果。这么多人反对争。其实,他们真正反对的不是争,而是争所带来的问题,即,对别人利益的侵占,和对已有秩序的破坏。<br>所以,就有了和争相对的另一种力---律,来平衡之,这两种力,构成了人生社会决定力系。<br>律,有三种,自律,法律,戒律。<br>自律的力量主要来自于道德。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教权至上的最大区别,就是中国的儒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贯穿在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文化的三大组成,道家讲真理,墨家讲真实,儒家讲真诚。真理只有少数能懂,真实有点缺人情味儿,真诚丰满浓浓温情,故最易被人接受,也被多代统治者所重点宏扬。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圭臬。<br>孝悌忠信,是中国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中国古人极大智慧的体现,古人深深知道,争是人的本能,即使不去引导,人都难免要争。故而把孝悌忠信,排在学本领,长技能的前面(学文)。以此来抑制争的恶果,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br>事实上,一个人事业的成就,人生的成功,是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即自己的努力,别人的认可。产品得不到顾客的认可,就打不开销路;公务员得不到上级的认可,就不会被提拔;学生的卷面一塌糊涂,就得不到阅卷老师的认可,就不会被录取。事是自己在做,而看的却是别人。想想,年轻人常说的那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多么的无知和愚蠢。<br>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于社会,别人欣赏的可能是你的能力,但决定他是否与你合作的是你的人品。因为只有人品才能保障对方的利益。如果人品不行,能力越大,对对方的伤害就往往越大。<br>所以,道德和自律不是别人需要,而是自身发展和顺利人生的需要。<br>道德和进取二力要平衡。如果一个人争占据了主要而无德,这个人就是那种洪水猛兽式的人,别人要么得而诛之,要么避而远之。如果一个人只有道德,没有争取之心,这个人的特点就是单纯可爱加迂腐。<br>当然,在以道德为主旋律的社会中,会有伪君子,他们外示道德,内怀奸诈。这也是道德和自律的一大弊端。<br>因为道德缺乏硬性约束,当利益足够大的时候,人们就不免会摒弃道德,由心动转变为行动,奸商和贪官们早已衣食无忧,仍不惜伤害百姓和国家利益,以满足更大私欲。也总有人会打着道德的幌子,行卑鄙之事,对别人的利益造成伤害。<br>还有,对道德的评判,会因人而异,一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往往在利益相关人眼中是正常行为,甚至是正当行为。而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在敌对方眼里,往往是可耻行为。<br>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能起全部作用,这就必然需要用法来律人。法律实际运用并不是普遍的,但因其有国家专政机器为后台,其威慑效果具有普遍性。<br>社会的演化一定要求加强法制建设,有人称之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其实德治和法治各有利弊,难说谁优谁劣。我个人认为,在净化社会风气方面,德治要好一点,在规范祝社会秩序方面,法治要好一点。目前全世界都需要法律更多一些,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br>和任何事物一样,法律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是制裁大棒一旦打下,重要的不是对被执行人的影响,即特殊教育作用,而是对其他公民的影响,法理界称之为法律的一般教育作用,这个会极大的引导民众的行为,和民众对行为的评价。如果某车辆掉下一捆钱,人们都去哄抢,唯独李某没去抢。对李某行为的评价不是由李某行为决定的,而是由哄抢都是否受到法律追究决定的。如果哄抢者受到来历打击,人们就会佩服李某,会夸赞李某是聪明有道德的人。如果哄抢者没有受到任何追究,就会有人说李某迟迷惺眼的,不机迷。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南京王X法官对彭宇案的判定,客观起到引诱碰瓷行为的增加。秦国的灭亡原因很多,但确与其法律过于严苛,民众稍有违犯,便难回头,被逼而反有关。陈胜吴广刘邦都是如此。二是法律条文一般是不能准确表达立法意图的,总有漏洞存在,有时候会造成法律悖于人情事理。不得不用更多更详细的法条的修补,这也就是美国法律多如牛毛的原因之一。如果法律条文少了,有容易陷入人治的混乱中去。如不得右侧超车的规定,是右边的车辆不能快于并车身不能越过左侧车辆吗?还是右侧车辆超越左侧车辆后不能重新并入左侧?如果左侧车辆龟速行驶,右侧车辆只能跟着吗?这些讨论似乎毫无意义,但是,一些碰瓷都就是这样碰的瓷,制裁的法律依据就有不得右侧超车。三是当法律强调到一定程度,就会淡化道德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出现“民免而无耻”现象。有人不会因为违法而羞愧,反而是为违法后能逃脱法律制裁而沾沾自喜,这种现象在西方早已非常普遍,在我国也是不少。<br>相比于自律和法律,ZJ戒律的约束力确实是非常强大高效的。这也是许多信仰ZJ的人自豪之处,看不起不信仰ZJ的人的原因之一。自律者在大的利益面前往往会崩溃,法律有常常难以取证而逃避打击。但ZJ相信神无时无刻不在监视在人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无可逃避,且必受惩罚。初信者不敢犯戒,深信者不忍犯戒。各个ZJ的戒律中都有有利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教义。如犹T教十戒中的六条,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陷害他人、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和财物。F教中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