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触汝州蓝天救援队(筹备组)之前,对于“公益”还仅停留在电视和网络中的刻板印象,感觉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公益”背后或多或少的背景,让我不得不怀疑其中有作秀的成分,不就是工作人员穿个红马甲吗?<div>而这次应邀拍摄他们在王寨乡开展的义务消杀活动,让我彻底改变了以往对公益的偏见,甚至感动的润湿了眼眶。当然,感动我的,肯定不是马甲颜色的转换。</div> 就是这群有着各自工作和事业的“大忙人”,甘愿放下自己的工作,和暑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组成一个热血群体,面对疫情、逆向而行,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公益力量。<div>他们搭上自己的时间、车辆,秉承“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去除商业、传递真爱”的蓝天精神,默默、低调的做着你所不知的公益事业,说他们是现代的“雷锋”也毫不为过。</div><div>一句“少说多做”,让我感慨万千,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在这个流量为王、浮华世俗的世界里,象一股清流激荡心胸,甚至连我写这篇文章都怕玷污他们的清誉。</div> <h3>韩露,这次组织的召集人之一,知性、干练、漂亮。(我不知他们的组织架构,也无意奉承任何人,只是凭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h3><br> 赵利红,明丽的笑容和专业的制服,让人对她充满了信任。 大学生志愿者李泽钜,笑容干净,分明就是个阳光帅气的孩子。 公益感动人心,王寨乡政府捐赠的防护物资。 专业消杀设备,人们都说它象“加特林”机枪,你还别说,这家伙开动起来,脾气暴躁、吼声如雷,还会喷火吐烟,那声势甚至比“加特林”还要猛。 指挥精当、分工明确。 为识别队员,在防护服上画出可爱的图案。 这位兄弟第一次穿防护服,将袖子当成了裤腿,怎么穿都穿不上,逗的大家捧腹大笑。 一旦“开战”,神情专注、动作专业。 两种马甲、两种颜色,一个目的:为人民服务。 加水 加药 正值盛夏,一圈下来,汗水很快湿透全身。 长长的浓眉已挡不住汹涌的汗水,只好紧闭双眸,让汗水自然流下。 小小纸巾,刚一接触,就湿个透。<div><br></div><div>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仿佛也被汗水腌到,润湿了起来……</div> 消杀完王寨乡政府大院,又兵分两路,一路赶往十字路村、一路赶往郑铁村,我随同十字路村一组跟拍。<br><br><div>前往十字路村的路上,各村的疫情防控卡点值班人员,组织严密、认真负责。</div> 一路奔波,经过三个防控卡点的严格检查后,终于赶到十字路村。村部门前,全村的干部党员们,列队迎接。 十字路村的党支部一班人,将党员、大学生志愿者们组成“疫情防控突击队”,共同应对凶猛的疫情。 少说多做,立马开战。 聪明而又能干的村干部们,为提高效率,让我们的消杀战士坐在三轮车上进行作业,即省力又高效。 我们的战士,乘上“战车”,白衣执甲、手执“重炮”,冲向疫情、直面病毒,杀它个片甲不留! 我们摄影志愿者,也不甘落后,在刺鼻的烟雾里,贴近拍摄。 十字路村的党员们,有着外人根本想不到的觉悟和高度的自觉。不用催促、不用吆喝,主动抢活不说,还争相贡献自己的车辆、工具,甚至是雨伞。<div><br></div> 他们迎着刺鼻的滚滚“硝烟”,在隆隆的“炮声”里,冲锋在前为我们带路,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战争年代,推着小车支前的老百姓,那种亲切和温暖,让我们疲累顿消。 而其中的女突击队员们,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带头冲在前面,飒爽英姿、锐不可当。 她们让我想起了“洪湖赤卫队”里的女游击队员。<div>(哈!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年龄。)</div> 固执的为我们的队员打伞,宁愿自己淋在雨中。 这位大姐,悄悄为手持相机的志愿者渠冠东打伞遮雨。 小渠同志发现后,很不好意思,急忙抢过雨伞,连声称“姨、姨,让我给您打吧”,“娘俩”甚至起了争执,差点“打”起来。 我们的战士,嫌“战车”走小巷不方便,干脆肩扛几十斤重的装备,下车步行,不放过每一个胡同和角落。 两路精兵胜利会师。 齐头并进。 孩子学习的地方,更要仔细消杀。 资深队员高伟军,越野高手、汝州公益汽车救援队员,是最热心公益的帅哥之一。这次他亲自担任“机炮手”上阵消杀,最先开机、最后关机,少说多做、踏实肯干,用辛勤的汗水、精细的作业,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一致好评,为他点赞! 十字路村群众自发的欢呼鼓掌,为我们送行!这才是最美的礼物、最好的回报。<div>整个消杀过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的,不只是乡亲的纯朴,更让人欣慰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的强势回归,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老百姓能不拥护吗?</div> 从十字路村返回时,已是中午一点,队员们饥肠辘辘,婉拒乡亲们管饭的好意,吃了一点自带的干粮,重新奔赴新的战场。 汝州蓝天救援队(筹备组)纯正的公益情怀,温暖了许多人冰冷的内心,他们象一束光,照亮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之路;又象一剂防治冷漠的“疫苗”,驱散了“老人倒地不敢扶”的病毒,用“少说多做”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志愿者这一神圣的称号,还陌路之间应有的亲情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