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云台山(月牙山)正顶,也称东咀<br> 这里所说的“云台山”在西安蓝田境内,当地人更喜欢称之为“月牙山”,这是由于在山下(焦岱镇大洋峪方向)望去,云台山的山顶犹如一轮弯曲、两头上翘的月牙而得名。云台山位于汤峪以东,焦岱镇以南20多华里的秦岭北坡,距西安60多公里。云台山海拔2224米(山上立有海拔标志碑),是蓝田境内仅次于王顺山的第二高峰。云台山,我已经登过两次,第一次是2008年4月,走的是焦岱大洋峪,但可惜的是因时间不够没有登顶;第二次是2011年的11月,也是从大洋峪上山成功登顶,不过这都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br></h3> <h3>这是2011年11月26日第二次登顶的照片,右下角远处的庙宇是云台山西咀</h3> <h3>2011年登山照片。这是在西咀拍的,后面正中是天台山正顶(东咀)上庙宇,最右侧的两间小房子是玉皇咀<br> 2021年7月17日,我和老伴带着六岁的小外孙,第一次来蓝田汤峪小住避暑。这次避暑,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再上一次云台山,又凑巧赶在农历六月十五的山上庙会期间,机会十分难得。本来有一个朋友说好愿意陪我一起爬云台山,但由于蓝田地区连日降雨,山里气温降得很低使这位朋友患上了感冒,看来我只能“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了。原计划2021年7月23日(农历六月十四)上山,可惜下了一天的雨,只好推迟。<br> 7月24日,天气放晴,早饭后姑娘开车把我送到东沟的最后一户农家,时间是9:10,我告诉姑娘估计要三四个小时才能下来,让她吃过午饭再来接我。于是就独自上山了。</h3> <h3> 这是汤三村东沟最后一户农家,村里的公路只修到这里,再上去就只有土路了。<br> 一开始体力充沛爬得比较快,翻过一道小山梁,听见前面隐约有人讲话的声音,我也大声的回应着。</h3> <h3> 这一段山路在山沟里,迂回曲折、路窄坡陡、草深林密,一个人走还真有点瘆瘆的。</h3> <h3> 岱峪梁十字路口(隘口),对面翻下去是岱峪,左拐上行去云台山,右行可去铁冠山(当地人称铁瓦殿)。<br> 快到岱峪梁时,碰到从山上下来的老夫妻两,也都六十来岁了。问怎么下来的这么早?他们说昨天就冒雨上去了,在山上住了一夜,今天一大早就往下走。又问上山还得多长时间?他们回答至少要三个小时!上午十时我登上了岱峪梁(隘口)。略作休息,沿着左侧的山梁继续上行。<br><br></h3> <h3> 山梁上这段路比较平缓,视野也好了许多,但还是看不到山外去。约十多分钟后,山路转向东面的半山坡上,由于多日连续降雨使土质的山路变得异常泥泞湿滑,陡然增大了每一步前行的危险。这一段山路比较长,少说有一华里,中间还夹杂有一个七八十公分高的光滑石坎和一面二三十米长的稀泥陡坡,行人必须利用路边上的树干、树根和野藤、石块,手脚并用的爬行…。在艰难的行进中,又碰到两位缓慢下山的老太太。我好奇的问:“你们下来用了多长时间?”年轻一点的老太说:“早上五点就开始下山了!”我一听乖乖都走了五个多小时了!这速度也太慢了。我问登顶还得多少时间?老太回答:“得三四个小时!”我又问走在后面年龄大点的老太太多大了,回答说今年整七十!是属兔的吗?回答是!又问了生月,竟然和我都是农历五月,只是生日比我小十多天。 刚爬完这段稀泥坡,不知什么时候从后面赶上来一位老农,只见他腰上别着一把弯镰,步履稳健,走这段稀泥坡如履平地。在追上我时问他多大了?回答68;问他走这稀泥路好像不费劲?回答走惯了!又问腰上别把弯镰干啥?回答“割点条子”就是割点用来绑大扫帚的毛竹,老农一边说着就大步超过了我。过了这段稀泥路,山路再次转到了山梁上好走些了,我也加快了脚步,并很快追上了岱峪上来的两对年轻人,说是年轻其实也都年过四十了。</h3> <h3> 在山梁上追上了前面的游人。</h3> <h3> 我们结伴经过“风洞”石,还有一小段路比较难走,但比稀泥坡要好多了。</h3> <h3>途中拍照。</h3> <h3> 再往上走又碰见几拨下山的,其中一拨中还有一位僧人(左),我问师傅山顶还有多远?回答说200米!</h3> <h3>后面一拨是五位年轻的美女,有的还穿着羽绒衣,看样子是在山上过夜的装备,年龄都在三十岁上下。我好奇的给他们打招呼、拍照;只听最前边这位穿红蓝上衣的美女说:“明年早点上来,山上六月十四就有人了,庙里可以吃住。”分手后听说哪位美女是岱峪天台山庙会的新会首,每年都早早上来主持庙会。</h3> <h3> 剩下的山路其实不止200米,但相对好走我很快就上到了玉皇咀。天台山上有三个制高点(山头),但从山下看只有两个,是因为一个被正顶(东咀)挡住了,被挡住的这个就是玉皇咀,其他两个当地人称东咀和西咀。从岱峪和汤峪沿岱峪梁上来最早到达的就是玉皇咀,此时的时间是11:50。三个山头相距不太远,每座山头上都建有石砌山墙的庙宇。玉皇咀上有两座呈T字形的石砌庙宇,破旧的连庙门都没有了。</h3> <h3>玉皇咀</h3> <h3>玉皇咀上的庙宇十年前就没有庙门了。</h3> <h3>在正顶(东咀)庙宇前留影</h3> <h3>东咀上的庙宇 东咀是云台山的顶峰,也称“正顶”,山顶是一个南北长20多米、东西宽10多米的大平台,紧靠东侧的悬崖边上建有一座三间朝西、不太高的平房式大殿,好像是座娘娘庙,里边正中供奉着五尊女性泥塑神像,北侧应该的是武财神关公的塑像。平台北侧有个一尺见方、一米来高的水泥墩子,这是地质部门测量云台山海拔高度的标志碑,上刻有“海拔2240米”的字样(比手机测高超出100米)。平台西侧正中是下挖式的两层三间石窑洞(用来采石建庙就地取材)。东咀上的庙宇虽有庙门,但财神身后的后墙已经垮塌。 只有西咀上的庙宇保存的相对比较完好还可以住人。</h3> <h3> 山上的游人不是很多,我们相伴又去了西咀。在去西咀的路上我滑了一跤,多亏了照片左侧这位张姓游客拉住了我...;看我的右裤腿和两只裤脚、鞋子,就知道路上有多么泥泞了。果然西咀的庙宇比较完好,庙里的神像披红挂彩,还有几位香客正在烧香磕头拜佛,旁边一间庙宇内好像是临时厨房,有不少的锅碗瓢盆,一个老太太端着半碗炒饭正走出来,看来山上庙会期间庙里还真的提供舍饭。我们都带着吃的喝的,也就没有去给庙里添麻烦。</h3> <h3>西咀上的游客<br> 山上有信号,我给姑娘发了一条微信,告诉她估计两个小时后下去。 山上云雾很浓,视线很差,山头之间尽管很近,但一点也看不到,更别说看远处和山下的美景了。下面发几张2011年11月登山的风景照片供欣赏。</h3> <h3>山顶观云海</h3> <h3>玉皇咀</h3> <h3>途中</h3> <h3> 山上虽然风不大但温度还是比较低,大家不敢在山上久留就决定结伴儿下山。 下山途中我很幸运,还是那位岱峪上来的张姓游客,看我年龄大一直和我同行,并走在前面探路,直到把我护送到岱峪梁的岔路口分手…<br> 下午2点,我准时到达东沟最后一户农家,姑娘也刚刚赶到这里…<br><br>特写几句小诗以作这次登云台山的纪念: 辛丑仲夏六月天,避暑汤峪在汤三。 有个愿望藏心里,想再爬次云台山。<br> 恰逢十五有庙会,山上会期两三天。 十三多云十四雨,十五放晴了心愿。<br> 东沟出发独一个,岱峪梁上遇游客。 雨后山路多泥泞,脚下湿滑稀泥坡。<br> 一路游人还不少,多为岱峪上香客。 奋力登顶三小时,玉皇咀上歇歇脚。<br> 先到东咀看一看,敬香磕头不能少。 最后结伴到西咀,香火最盛庙完好。<br> 双手合十许个愿,国泰民安疫情消。 天佑中华日昌盛,芝麻开花节节高。<br><br><br> 2021年8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