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1><b>草原明珠,钟灵毓秀<br>踵事增华,踔厉奋发</b></h1><br></div></h1> <h3 style="text-align: right">——东三家子乡蒙古族中心小学校志</h3> <h1><b> 第一章:总论</b><br><p><b> 第一阶段</b>:新中国成立前(千年古郡,教育萌芽)</p></h1> 东三家子乡蒙古族中心小学驻地东三家子乡是前郭县蒙古族聚居地,史称“固尔班查干”或“固尔班格日勒”。清史中记载“固尔班格日勒”在三百年前就是一个大郡,住有辅国公扎萨克,曾长期是该地区政治文化中心。发现的新石器遗址遗物证明,5000年前本乡就有人类活动。东三家子乡五道营子屯两处遗址证明四千年前本地就有城池。<br> 1738年康熙之子恒亲王允祺的女儿,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堂妹,册封为和硕公主,下嫁协理苏玛第,在固尔班格日勒(东三家子)建公主府。这位曾在杭州生活过,被乾隆夸为“江南才女”的和硕公主,精通蒙满文化,又对汉文化造诣很深,为这片草原开创了最早的蒙汉双语教育。和硕公主影响力大,她把很多文史书籍带到了这里,每年春节前一个多月,让青少年咏读文史典籍。如《西游记》《三国演义》《三字经》《千字文》,不少人家请私塾先生教育孩子蒙汉双语,使草原人民开拓了视野,促进了民族团结融合。【1】 <div><h5>(【1】当年乾隆皇帝指定的公主府长史(三品)贾氏一族,今在东三家子乡东孟吐屯的主脉人数愈百。每年七月十五日及清明节前都会在公主陵遗址祭祀。和硕公主一生为当地教育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公主府长史贾氏一族中有多人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在本地传为佳话。贾氏后人贾忠光曾在东三家子小学任教师、副校长,先后调任乌兰敖都小学、乌兰图嗄小学任校长。贾氏后人中作家贾海珊也是本地文化名人。)</h5> 清末至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末代旗王大肆出卖旗地,草原人民生活困苦,乱世之中本地只西三家子屯贺老爷等少数富裕人家才能开办私熟学堂。贺老爷家私塾学堂开展双语教学,贺老爷家请卧龙先生任教,从这所学堂走出了大同会会长陶特格琦,职业革命家包彦,特等功臣布和吉雅等爱国志士。<br>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 1940年在东三家子努图克东三家子屯设立官办学校,旧校址位于现东三家子村委会西北约200米处,砖木结构校舍7间、东厢房两间,有两个教学班级,把日语课设为主课,在当地实行文化殖民,草原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任校长德力格尔和教员巴拉吉尼玛、敖斯尔、仁钦扎木苏、哈达朝鲁等教师,身在井隅,心向璀璨,暗中向学生宣传热爱中国、热爱民族的进步思想。1945年下半年东三家子屯日伪官办小学停办数月。<br> 东北光复后,中国共产党东三家子区区委书记刘守正、区长阿木尔重视教育事业,克服种种困难,在驻守东三家子区的蒙古独立团三营战士的协助下,于1946年在东三家子乡东三家子屯设立公办小学(当时区政府驻地在东三家子屯),沿用伪满时期的旧校舍,首任教员周宝贵、丹参。这所小学是中国共产党在前郭县乃至吉林省建立最早的小学之一。之后中共东三家子区政府又在太平庄村设立小学。(1950后随着中共东三家子区政府驻地从东三家子屯迁至小庙子屯,原设在东三家子屯的公办小学降为村级小学,归中心校管理,只开设有一二年级,三年级学到小庙子中心校,首届六年级毕业是在一九五三年)<div><h1><b> 第二阶段</b>:<b>建国初期(初步形成教育体系)</b></h1>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东三家子区政府驻地从东三家子屯迁至小庙子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950年在东三家子区小庙子屯设立东三家子中心小学。建国伊始、百废待兴,1950年用广庆寺大殿东侧的经堂作为教室,第二年新建砖木结构平房校舍6间,就建在东三家子乡小庙子屯原广庆寺【2】东南角,开设有政治、蒙文、国语、算术、历史、自然常识、地理常识、体育、音乐、图画、书法、珠算等课程,每周一全校师生都会列队唱国歌升国旗。原闲置的寺院成了学生活动的操场,百年古刹充满朗朗书声。建校后从1952年开始以蒙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当时蒙古族学龄前儿童母语是蒙古语,授课用语适合学生语言实际,但从小学五年级开设汉语文课,加上蒙古族聚居地区绝大部分儿童的汉语会话能力差,因此学生的汉语文水平很低。</div><div><h5>(【2】广庆寺, 1740年始建,1760年竣工。乾隆皇帝赐送了满蒙汉藏文大匾,命名:阿贵仁和乌力吉图苏木。意为广庆吉祥寺。藏式建筑,大殿是三层,平顶。)</h5> 1956—1957年,学校教授两年新蒙文。新蒙文是借用俄语字母创编的,没有传统蒙文的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停止学习新蒙古文的原因是当时我国文字改革的方向是拉丁化,而新蒙古文是斯拉夫字母。<br> 1958年,因历史原因广庆寺被拆毁,造成了历史文化不可弥补的损失。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学校用寺庙里拆下来的青砖和木材,扩建校舍,新扩建的校舍青砖古木,一砖一木都浸润着历史、传承着文化、诉说着文明。1977年学校迁至现址时,这部分青砖古木也被重复用于新校舍的建设。时至今日,学校工程建设挖掘时,仍能从地基层出土古寺青砖。这些历史文物,是东三家子小学悠久历史的见证。<br> 名校之名,在于名师。建校之初,东三家子小学便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干的名师。建校初期的名师有:吕谦、特格喜、高敬轩、白玉川、吕新,高凤山,周宝贵,卜乃昌,丛秀峰,高超、丹参、贾玉峰、李文山、高双印、包文玉、桑吉扎布、玛希、唐玉林、王长青、高布图拉、张坤、潘德贵、包凤山、毛玉林、阚春生、付贵齐……这些老教师们素履之往,且歌且行。其中例如特格喜、玛希、李文山老师蒙语文教学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教学具有创造性;唐玉林老师主教音乐、体育两个学科,学科素养高,深受学生喜欢。王长青、包凤山、潘德贵老师是汉语文老师,初师简师毕业,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高敬轩老师蒙汉双语精通,他的语文教学能力突出,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据布图拉、张坤两位老人回忆,当年民间流传全县语文教学顶尖的“一杨一高”中的“高”,即指高敬轩老师……这些老教师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儿女,镌刻了东三家子小学的历史丰碑。</div><div><br><br></div></div> <h5>注:左图为阿贵仁和乌力吉图苏木(广庆寺)历史相片,藏式建筑,大殿是三层,平顶。右图中两个蓝色矩形分别为1950年借用广庆寺经堂作为教室和1951年在寺庙大殿东南新建砖木结构平房校舍位置示意图</h5> <h1><br></h1><h1>(本文为第一章前两节,第一章第三节至第八章后续更新,敬请关注)</h1><div><br></div> <h5> 撰稿:陈桂玲(章节:1.4,3,4,6)<br> 白凤彬(章节:1.1,1.2,1.3,1.5,2,4,5,7、8)<br> 高艳玲(学校简介) <br> <b>审核:王振海、高艳玲</b><br> <b>顾问</b>:<b>王 涛、包永军</b>、<b>贾海珊</b>、布图拉、张 坤、王长青、唐玉林、杨国峰、潘德贵、高满都拉、赵代福、白雪峰、韩晓琴、张银花<br></h5> <h5><b>参考文献:<br></b>[1]贾海珊.固尔班查干今昔[M].香港: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br>[2]苏博,闫魅武,张殿祥.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br>[3]包宝祥.我与前郭尔罗斯民族教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br>[4]呼和少布,宝音太,卓日格,李宝权,图力古尔,白音都楞.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br>[5]贾海珊.特等功臣布和吉雅[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