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他从风华正茂的青年走进塔山,到花甲之年退休,始终以一身正气印记在校园师生心中:从青年教师到学校副校长、校长,到靠边站甚至蹲“生棚”、到恢复校长职务、做名誉校长,始终那么淡定,那么执着,那么从容,那么有条不紊,严谨与逊地走过受人尊敬的一生。</h3> <h3> 这位出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长者,随父亲的货船,在常山港古航道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有一位一蒿撑天的父亲和自幼丧母辛苦历练的母亲。他们靠船运的积攒,在常山县城郊三里滩开起了一爿小酒店。经营良好。后因父亲病逝,里外艰辛,小酒店被迫关闭,开起了豆腐店。因母亲从小由外婆带大,祖传做豆腐手艺,故而驾轻就熟,经营尚好。<br> 他的家境并不好,但是父母舍得培养子女,在他八岁那年,就将他送入江山须江小学,两年后为便于照顾,又把他送进私塾,半年后又拜拆字先生为师。后来,经有识之士指点,又将他送入常山定阳小学插班就读。因学习成绩优等,在定阳小学读了一年半,他就毕业了。小学毕业时,正值1937年东。战争阴云密布,父亲让他继续求学。当年8月赴衢州省立第八中学即衢州中学考试,未能如愿。 1938年在常山石硿寺精勤补学学校补习了半年后,于1939年春考人省立第八中学,一读六年,从初中到高中,而且获得公费待遇。<br>谦虚好学,尊重师长,是他学生时代的写照。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须江小学开始,到私塾,到拜拆字先生,到定阳小学,到初中高中等,每个阶段,老师对我评价都很好,也从未挨过老师的戒尺。”是啊,初、高中六年享受公费待遇的条件就是要求学生的总评成绩80分以上,品学兼优。</h3> <h3> 1945年7月,衢州中学毕业,24岁的他风华正茂没有回家去经营母亲操持的豆腐店,一心致力教育,走进塔山校园。那时,学校初建,还没设高中部,当时称常山初级中学(后改为常山中学、常山一中)。初建的常山初级中学,从1945年秋到新中国成立,仅四年时间,共换了七任校长。大浪淘沙,他就是在如此环境中历练自己,修身自我,在教育教学中获得同事尊重,学生尊敬。1949年5月6日常山军管会办事处委任他为常山初级中学校长。<br> 作为新中国常山初级中学第一任校长,他深感自身的责任与所负的使命。根据上级尽快复课的指示,他四处奔走,聘请教师,全面启动校开课准备,夜以继日、马不停蹄,体现了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br> 学校顺利开学、他由衷高兴,但刚刚解放的常山,方面面都处于恢复期,办学经费非常紧张。学生们的家庭大多也不富足。他带领全校师生开展勤工俭学,一边帮县林场开荒,一边上课学习,这样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br> 解放初期的常山,政务活动也很多。作为学校校长,自然是常山名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中苏友好协会副主席,总工会副主席等头衔集于一身。除全面负责学校管理外,他还积极忙于许多社会活动。<br> 更为考验与磨炼其人生的是1957年反右斗争、1958年大既进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我们这位受人尊敬的校长。在运动中磨炼与提升自己,既带领师生投身运动,又紧紧团结师生在运动中灵活利用点滴时间开课学习。“文革”中,这位受人尊敬的校长,被挂牌游街、开批斗会;被冠上“修正主义路线的执行者”的罪名批之又批。“常山学霸周才兴,打倒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成为一些造反者的口头禅、习惯语。当时,学校共有二十几位老师被靠边、打倒或关进“牛棚"。即便这样,他始终坚信“困难暂时,党和政府会把舵,今后一定会好起来”这一信念。</h3> <h3> “四人帮”倒台后,整个社会政治环境得以拨乱反正,人们欢欣鼓舞,他从“牛棚”走了出来。1977年8月,受人尊敬的周才兴校长复职。那年,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为知识分子彻底平了反,广大教师扬眉吐气,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常山一中的教育教学环境与秩序空前良好。<br> 周才兴校长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清廉自律,为人师表,深受师生的爱戴与尊敬。一位资深的常中老师是这样描述周校长的:“他勤俭治校是从一张纸一滴水一支粉笔等细节做起的。他告诉师生们,纸、水、笔是我们学校每天的必须支出,如果我们全校师生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一支粉笔,一滴水,一年下来,就可节省一笔不少的支出。为此,他自己做表率,粉笔要写到丁点,自来水龙头有滴水就主动拧紧……”说起他如何爱生如子时,更是赞不绝口:“周校长他不仅是位受人尊敬的校长,更是一位慈祥的师长。他非常关爱学生尤其是住校的学生,考虑到住校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差,他经常去学生寝室看看问问,在关心的同时,常鼓励学生学会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有一次听说一位学生因家境困难辍学回家了,他立即骑着自行车跑了二十多里路赶往学生家中,做学生家长工作。校长上门,令家长很是感动,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以重返学校。”<br> 一生教育情,一条教育路,他百折不挠,艰辛耕耘,得到人们的敬重,也获得了党和组织的肯定。1950年就当选为省首届人大代表,1961年担任衢县政协副主席(1958年一1961年衢龙常三县合井,1977年1月被选为省五届人代会代表,1977年1月团去北京膽仰毛主席遗容,1978年被选为县劳动模范,1979年9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81年被选为县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2月出席省“五讲四美”为人师表表彰大会,94年7月担任常山一中名誉校长。虽然荣誉很多,但他从不以此为傲,始终谦逊和蔼,低调为人。退休后,县老年大学聘他担任校长,他又将一身余热献给了老年大学。担任老年大学校长期间,他不拿任何工资补贴,就连电话费补助也不取分文。清正廉洁这也是他在常山一中几十年一贯的风格。一所从无到有的老年大学,在他的培育管理下,运行良好,成绩斐然。<br> 在众多常山人的脑海里,周校长清秀挺直的身材,款款而行的步履,平易近人的风范,言辞亲切的教诲构筑成一位教育前辈完美的形象:言行一致,身教多于言教;深居简出,朴素无华;家风良好,子女品行兼优。那是2000年3月,他离开了我们,杨柳青,桃花红,织出锦绣为其送行,社会各界,众多学子成群结队为他哀歌。<br> 他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就是用他那清风一袖的为人写出来的,就是以他那为人师表的人品铸就的。<br>(王春国)<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