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因疫情影响不敢远游,行程一改再改,最终选定了周边城市景德镇。出发前稍稍做了一下功课,决定第一站到中国陶瓷博物馆。七点半从上饶出发,十点到了博物馆。博物馆入口处有自助领票的机器,凭身份证取票,参观是免费的,停车也是免费的。博物馆里面安静有序,冷气适中,每个人不但自觉戴着口罩,而且脚步轻柔,偶尔交流也会把音量放低。博物馆展览的瓷器布局是自下而上,由古至今的顺序,一路看来可以很清楚地了解瓷器发展的历史脉络。对瓷器外行的我,还是觉得挺震撼的,博物馆里居然有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豆、马家窑文化彩陶罐、陶网坠等稀世珍品。一件件瓷器作品巧夺天工,栩栩如生。我莫名喜欢上了康熙时代的三彩斗笠碗,那种鲜明靓丽的色彩深深打动了我,以至出馆之后还念念不忘,真想知道这么多精彩的瓷器作品是如何创造的。是谁挖起第一捧泥?是谁做出了第一个坯?是谁画上第一笔图?是谁发明了釉?是谁修建的第一座窑? 第二站,我们选择了三宝国际陶艺村,期待再次和美丽相遇。因为没有向导,过于依赖汽车导航,我们错过了正式的景点,走得有点累,虽然拍到一些美照,但终究还是没有领略到三宝村的特色。三宝村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桥边的书店,里面有个热情的漂亮女孩。 幸好没有在三宝村过多停留,我们才能在天将黑时赶到瑶里景区。瑶里的游客并不多,小镇中间是一衣带水的瑶河,两岸是古老的街道。夜幕降临时,河岸两旁的灯笼陆续点亮了,有种别样的温馨浪漫。城市的灯火固然耀眼,瑶里的灯火却更加多姿,晚风中增添了几分摇曳着的轻柔。瑶河荡漾着灯火流动的灵气,伴着音乐缓缓流淌,仿佛一位故人在向你诉说点点思念,又像母亲般的轻声细语叮咛着,让人好想沿着河边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瑶里的夜晚是朦胧的、静谧的,它的清晨却是清新的、鲜活的。斑驳的墙面,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褪色后的青砖灰瓦在晨曦中也倍显沧桑。平坦的石板路上,小狗悠闲地游逛,见人不仅不犬吠,还会友好地摇摆尾巴。爬满紫藤花的老房子,一个瘦瘦的老太太坐在厚重的木门旁,安详地做着针线。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游来游去。河边青石板上半蹲着几个洗衣女子,她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清脆的笑声传到对岸来。我们边走边瞧,不知不觉来到一家陶瓷店门前。进去一看,里边的货物真是古色古香,有五颜六色的油纸伞,有画着古装美女的小团扇,瓷器做的物品就更多了,数不完,碗筷、茶具、手链、不倒翁、手镯......应有尽有。老板是个憨厚的中年人,看我们买了不少东西,请我和弟媳妇喝了一杯自酿的米酒,酒刚从保鲜柜拿出来,喝在口里又凉又甜,真是好喝。我们行程最后的目标是浮梁县新港公路新平村的千年瓷宫,吸引我的是建瓷宫的人——一位现年90高龄的老太太。和网上介绍的一模一样,千年瓷宫是一栋如永定土楼般的建筑,不同的是全部用瓷片做成,是瓷房子。瓷宫分3层,共1200㎡。第一层是以青花为主的高温瓷,第二层是老茶花盘子,第三层则是古典粉彩颜色釉,景德镇四大名瓷,均巧妙地融入其中。建造这栋瓷宫,据说一共用了6万件各类瓷器,以及重达80吨的碎瓷片。这些瓷器,均是按照传统方法烧制的,正宗景德镇代表性产品,其中不乏精品乃至孤品,有的在景德镇仅此一套,还有的是祖传的,最少也有上百年历史。瓷宫是老太太86岁时动工的,工程花光了她的所有积蓄。这真是一个壮举,用行动颠覆了我们的想象,谁还敢说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念是守着钱老去?86岁,算得上人生迟暮了吧?唯一的房子卖掉,连50元的衣服都舍不得买,她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呢?原来她的梦想很伟大——为中国瓷都景德镇建造一栋代表性建筑,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忘景德镇的光辉岁月...... 黄昏将至,带着几分感动、几分不舍,与这座城市渐行渐远。难忘的景德镇之行,也许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巧夺天工的瓷器,不仅仅是老太太的励志故事,更是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瓷都所诠释的美好生活风气。 章小华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