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作家—华盛顿·欧文

紫苏

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4.3~1859.11.28)被称为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所撰写的游记文学《见闻札录》、《阿尔罕伯拉宫》以其优美的文笔、诙谐的文字和传奇的色彩堪称世界文坛的经典之作。<br>欧文出生在美国纽约市威廉街一个富有的五金商人家庭。父亲威廉·欧文来自苏格兰东北部的奥克尼群岛(Orkney)的沙平塞岛(Shapinsay),曾经是一名英国皇家海军军士,后来在牙买加北岸的法尔茅斯港遇到了心仪的姑娘萨拉·桑德斯,为爱而放弃了自己的前程。二人于一七六一年五月结婚。并迁居至纽约居住,离开了军队的威廉·欧文开始经商,而且获得了成功。<div>威廉·欧文与萨拉·欧文共养育了十一个子女,存活了八个,华盛顿·欧文是他们最小的孩子。</div><div>一七八三年一月,在独立战争中获胜的美国与英国缔结了停战协议,同年四月三日,威廉·欧文夫妇的第十一个孩子降生了,于是他们便以结束了漫长的八年战争并备受国民敬仰的英雄式人物乔治·华盛顿的姓氏命名刚出生的孩子。</div><div>关于欧文的名字还有一段趣闻,幼年时的欧文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了正巧也在散步和购物的乔治·华盛顿总统(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兴奋莫名的苏格兰籍女佣莉齐带着欧文突破重围挤到了总统面前大声说:“瞧,阁下!这孩子的名字是用了您的姓。”于是华盛顿总统便亲热的抚摸着小欧文的额头并为其祝福。这段邂逅对欧文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也许就是他日后之所以会倾心完成皇皇巨著《华盛顿传》的根本原因吧。<br><div>由于家庭中丰富的藏书与兄长们爱好文学的影响,欧文从少年时代起就喜爱阅读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和诗人司各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苏格兰农民诗人彭斯等人的作品,很早就表现出对历代传闻轶事浓厚的兴趣。</div></div> 中年的华盛顿·欧文肖像 <p class="ql-block">一七九九年,毕业于地方公立学校的欧文不得不遵从父命前往亨利·马斯特顿(Henry Masterton)法律事务所见习,一八O二年入霍夫曼(Josiah Ogden Hoffman)法律事务所学习。<br>在这里欧文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漂亮的玛蒂尔达,是霍夫曼律师婚前所生的两个女儿中年轻的一个,二人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并订下了婚约,这使得欧文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之馀平添了许多快乐!<br></p><p class="ql-block">一八OO年,欧文去看望婚后居住在莫霍克谷(Mohawk Valley)的姐姐,第一次航行于哈德逊河上的欧文很快便沉迷于沿河两岸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中不能自拔,成为第一位赞颂其美丽风光的美国人。</p> 年轻时的华盛顿·欧文肖像 <p class="ql-block">一八O二年至一八O三年,欧文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旅,以“乔纳森·奥尔德斯泰尔”的笔名为其兄长威廉主办的《早间记事报》(Morning Chronicle)撰写了一系列讽刺纽约社会现象的文章。一八O四年,当其另一位兄长彼得担任《矫正者》主编后,欧文又匿名撰写了一些讽刺性的政论文。<br>在此期间,欧文继续利用闲暇时间多次沿着哈德逊河旅行,无数次的散步于河畔旎漪的风光之中,无数次的徜徉于广袤迷人的原野之间,无数次的领悟并体会大自然令人叹为观止的风光。他在《英伦见闻录》的《作者自述》中是这样写的:“我性好游览新奇美景,观赏奇风异俗。幼年之时,我便四处漫游,走过不少地方,深入故土的穷乡僻壤,做一番探索。”这种爱好是造就了欧文以游记作家名闻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br><br></p> 美国哈德逊画派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笔下的哈德逊河 美国哈德逊河派画家阿尔弗雷德·汤普森伯彻作品 在此期间,欧文与自己的兄长们威廉、彼得、埃比尼泽及朋友詹姆斯·柯克·鲍尔丁等人组成了一个单身汉俱乐部,名为“阁楼府九豪杰”,又称作“基尔肯尼九少年”。其中出生于辉格党家庭的鲍尔丁有一位姐姐嫁给了欧文的大哥威廉,此人后来成为欧文多年的挚友,在美国第八任总统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1782.12.5~1862.7.24)内阁中担任过海军部长(1838.7.1~1840.3),并与欧文一样也成为了美国重要的作家之一。<br> 詹姆斯·柯克·鲍尔丁(James Kirke Paulding,17782~1860) 在此期间,诸多作家采用了与欧文相似的幽默手法,又因后来都与创刊于一八三二年的《尼克尔包克尔杂志》有着各种联系而被称作“尼克尔包克尔”派作家,诸如鲍尔丁、菲茨-格林·哈勒克(Fitz-Greene Halleck,1790~1867)、古利安·韦普朗克(Goulien Verplank)、约翰·霍华德·佩恩(John Howard Payne,1791~1852)、迪丽亚·玛利亚·蔡尔德(Lydia Maria Child,1802~1880)、拜厄德·泰勒、约瑟夫·罗德曼·德雷克(Joseph Rodman Drake,1795~1820)等人,还包括欧文的两位兄长威廉与彼得。 菲茨-格林·哈勒克纪念像-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约翰·霍华德·佩恩 <p class="ql-block">一八O四年,被查出患有肺结核的欧文由生意兴隆的大哥出资到欧洲去疗养,终于踏上了向往已久的欧洲大陆的欧文激动地在《英伦见闻录》中写道:“蕴藏着世代聚集的珍奇宝藏,就连那里的遗迹废墟也尽是过去历史的记载,每块残砖烂石都是一部史册”。在两年的时间里,欧文的足迹几乎遍及地中海沿岸及欧洲各处名胜古迹,令他“暂时忘情于眼前的凡庸现实,而沉缅在过去繁华胜事的幻影里去”,这次的旅行为他的扛鼎巨著《英伦见闻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p> 英国画家庚斯太博尔笔下的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生活 <p class="ql-block">一八O六年,游兴未尽的欧文回国后取得了律师资格并在弗吉尼亚州开始营业,后来又帮助两位兄长经营进出口生意,虽然这些都并非出自他的所愿。<br>一八O七年,欧文与其兄长威廉及鲍尔丁共同创办了一种不定期的杂志《大杂烩》(Hotchpotch,1807.1~1808.1),以“威尔·威泽德”、“安东尼·埃弗格林”和“朗斯洛特·兰斯塔夫”等笔名先后发表了二十馀篇五花八门的小品文,显示了他特有的幽默风趣的风格。<br></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欧文肖像</p> <p class="ql-block">一八O九年,欧文化名“狄德里希·尼克尔包克尔”出版了《纽约外传》(《A History of New York》),“以逗趣的形式体现我们这个城市的传统;阐述本地人的脾性、风俗和特色;给本地的风光与场所以及熟悉的人物披上一层唤起想象力的怪念丛生的联想”。以辛辣诙谐的文笔抨击了荷兰殖民者在纽约的统治,驳斥了殖民主义者为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所制造的荒谬的论据。此书为欧文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司各特(1771~1832)赞许道:“我也得承认在自己阅读过的所有作品中,没有任何一本书,像迪德里希·尼克博克写的这部外史与乔纳森·斯威夫特的风格如此相似。”</p> <p class="ql-block">也就在这一年,未婚妻马蒂尔达因肺结核而去逝,芳龄十八,这一变故令欧文悲痛不已,并影响其终身。在后来的岁月中,欧文也经历过数次恋爱,甚至曾向其中的一位求过婚,但是与马蒂尔达的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却始终伴随其一生。即便是在日后的旅行之中,每当欧文面对美丽的景色流连忘返时,未婚妻挥之不去的巧笑嫣然常常会如影随形般浮现在眼前,“早年相恋的情景会不顾岁月的荒芜而在记忆之中再返青葱”。或许马蒂尔达已经成为在欧文心目中理想化的爱人,或许欧文更加享受独身生活的乐趣,他曾经说过:“对已婚男人来说,浪漫爱情的芬芳会在婚后消散;对单身汉来说,爱情可能沉睡,但永远不会死亡。”</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欧文肖像</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十年中,欧文都忙碌于家族产业与社会公务。一八一一年,欧文迁居华盛顿,任职于欧文兄弟五金商行。一八一三年,欧文担任《文选杂志》(Anzlectic Magazine)编辑。一八一四年,欧文在抵抗英国军队的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中,担任纽约州长丹尼尔·汤普金斯的侍从官。</p><p class="ql-block">一八一五年,对一切都感到厌倦了的欧文远赴英国利物浦,准备继续游历欧洲。但是又被其兄长彼得开设在此的店铺所累,直至一八一八年店铺因经济大萧条破产为止。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母亲去世,彼得的重病,都令欧文感到了痛苦与绝望,他谢绝了其兄介绍的海军部工作,自此留居英国从事自己非常喜爱的写作。</p> <p class="ql-block">一八一九年至一八二O年,欧文将其旅欧期间陆续发表的三十二篇游记散文以《见闻札记》(又译作《英伦见闻录》,A Sketch Book)名之出版,此书被认为是他最伟大的文学著作,是一部集“讽刺与异想、事实与虚构、杂写新旧世界”的作品。欧文以他在欧洲大陆到处访古探幽的经历,“用他那颗敏锐易感的心灵,将其沉浸在青山翠谷间、庄园宫殿处、废堡颓垣侧、圮塔欹楼中的深切感受通过丰富多彩的笔调倾泻成优美生动的文字,给世界留下了一部极具个性的文化遗产”(钱屈均《细腻风格我独知——华盛顿·欧文游记作品赏析》)。其中包括被称为最早的现代短篇小说的《睡谷的传说》、《鬼新郎》等等,此书刊出后名声大噪,获得了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一片赞扬声。英国大作家萨克雷(1811~1863)曾称赞欧文是“新世界文学界派到旧世界来的第一任大使”,俄罗斯诗人普希金(1799~1831)与批判主义作家果戈理(1809~185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1788~1824)、德国抒情诗人海涅(1797~1856)和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也都对他赞叹有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见闻札记》</p> <p class="ql-block">《见闻札记》又称作《英伦见闻录》</p> 人们对《见闻札记》中的《睡谷的传说》和《瑞普·凡·温克尔》评价很高,而我则独欢喜《鬼新郎》。当我第一次阅读此篇时,完全被作者匪夷所思的文学构思所迷醉了,这部虚构的以生活在德国北部欧登沃德地区的冯·兰德肖特男爵一家的传奇遭遇,具有哥特式小说令人惊悚的情节,直至皆大欢喜的结局出现,在恍然大悟中无数次回味着,可以说这部小说至今都是我的最爱之一。因为深受读者们的喜爱,我国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将其绘成了连环画(虽然画风与画技多多少少使人感到了失望)。<br>同样欧文在此书中对英国乡村景物的描写使人神往不已,如《英国的乡村生活》一文中有如下的描述:<br>英国岛多,极为平坦,但一经精心培育即妩媚动人……小巧精美的田园风光,颇具乡村的幽静与安宁。每一古老农舍和生着苔藓的茅屋,即是一幅风景画。道路蜿蜒曲折,美景深藏于簇簇树林和围篱中,使玲珑可爱的风光接连不断,赏心悦目。<br>有意思的是,由于《见闻札记》都是以英伦所见所闻为题材,因此英国的一些评论家将欧文描绘成“在美国产生的最优秀的英国作家”,而美国的一些本土作家则予以谴责。<br><br> <p class="ql-block">《鬼新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在我阅读过的外国作家的一些作品中,其传奇色彩堪与法国作家玛利-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1783~1842)的《意大利轶事》相匹敌;而就其优美隽永程度可与法国另一位作家普罗斯佩尔•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1803~1870)具有异域色彩的《古瓶恨》、《伊尔的美神》等名篇相媲美,本人就很喜欢梅里美的《查理第九时代轶事》;而欧文的文笔之美,只有后来的苏联作家康斯坦丁·格奥尔基耶维奇·巴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可以与之并驾齐驱,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雪》、《雨蒙蒙的黎明》、《野蔷薇》是我百读不厌的诗意浓郁的作品。</p><p class="ql-block">《纽约外传》和《见闻杂记》的相继问世,从此使美国文学开始摆脱欧洲的桎梏,毫不逊色地立足于世界文坛之列,也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坛的泰斗级地位。</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欧文与美国作家</p> <p class="ql-block">酷爱旅行的欧文又再度游历了欧洲的德国、奥地利、法国、西班牙、不列颠诸岛以及自己的祖国,《英伦见闻录》的姊妹篇《布雷斯布里奇田庄》于一八二二年问世后。</p> <p class="ql-block">欧文于一八二六年应邀到美国驻西班牙公使馆担任随员,在西班牙逗留期间,偏爱于西班牙历史的欧文写了《哥伦布》(1828)以及《哥伦布的伙伴们》(1829)等作品。在此其间,非常迷醉于摩尔人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历史和传奇的欧文在考证了大量史实资料后,写下了《攻克格拉纳达》(1829)和另一部集传奇和随笔于一体的辉煌巨著《阿尔罕伯拉宫》(1832)。</p><p class="ql-block">这两部作品各有千秋,《攻克格拉纳达》偏重于历史纪实,以伊斯兰教后伍麦叶王朝在伊比利亚半岛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纳斯尔国被基督教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攻陷的历史为题材。叙述了两大阵营中的各种变化,历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各路军马的表现,可谓精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征服格拉纳达》又称作《攻克格拉纳达》</p> 一一四七年,来自北非的柏柏尔人在格拉纳达建立了伊斯兰教穆瓦希德王朝(Muwahhidun),西班牙语亦译作“阿尔摩哈德王朝”(Almohades),随着王朝的逐渐消亡,另一支兴起的柏柏尔人麦地那海兹拉吉部落的后裔穆罕默德·本·优素福·本·纳斯尔(1232~1273在位)与伊斯兰教泰法小王国结盟,重新组合穆斯林力量,于一二三二年率军攻占格拉纳达城,建立了纳斯尔王朝(Nasrid),并自称“嘎里卜”(Ghali,意即胜利者)。<br>一四八二年,纳斯尔国最后一任苏丹阿卜杜拉·穆罕默德十一世即位。在位期间(1482~1492)可谓内外交困,也就在这一年格拉纳达战役开始。次年,叔父宰加勒·穆罕默德十二世篡夺了王位,同年穆罕默德十一世在第一次反对卡斯蒂利亚人的战役中被俘,后来应允献出格拉纳达,才获得释放。由于得到基督教统治者们的援助,才得以保住了王位。但这些基督教统治者乘机占领他的一些要塞重地,一四九一年一月攻占了格拉纳达,十一月二十五日格拉纳达合约签订。一四九二年一月月二日,格拉纳达埃米尔国苏丹穆罕默德十一世向基督教徒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尔一世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献城投降,格拉纳达王国被卡斯蒂利亚王国阿拉贡王国共主联邦灭亡,格拉纳达战役结束。<br>阅读此书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丧失了祖先统治了二百五十年历史的国土后,穆罕默德十一世带着自己的属下朝着规定的普尔切纳山谷走去,当他们“爬到一个可以最后俯瞰到格拉纳达的高处”时,“一团轻烟从城堡上升起,随即隐隐约约传来隆隆的炮声,表明城市已被接管,摩尔人的王座永远失去了”,万分沮丧的穆罕默德十一世突然哭了,而他强势的母亲奥拉王太后则对儿子的软弱表示了极大的蔑视,她喊道:<br>为自己没能像个男人一样保护的东西,哭得像个女人!<br>从此以后这处高地便被人们称作“摩尔人最后的叹息”!<br>可悲的穆罕默德十一世于一四九三年流亡到摩洛哥,为瓦塔希德王朝(1471~1554)的统治者服务,直至去世。 <p class="ql-block">伊莎贝拉一世与斐迪南二世攻克格拉纳达</p> <p class="ql-block">格拉纳达王朝最后一位国王阿卜杜拉·穆罕默德十一世(Muhammad XI,?~1527)</p> <p class="ql-block">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Isabel I la Católica,1451.4.22~1504.11.26)</p> <p class="ql-block">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Fernando II el Católico,1452.3.10~1516.1.23)</p> <p class="ql-block">《阿尔罕伯拉宫》(又被称作《西班牙见闻札记》,不过我更喜欢前者的书名)则描写了这座由“阿尔摩哈德王朝”始建于十三世纪的古老宫殿迷人的景色与神鬼的传说。阿尔罕伯拉宫(Alhambra Palace)因其外围由高十二米的红色砂石城墙围成,因而在阿拉伯语称之为“红堡”。在这部作品中,欧文运用了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与丰富多彩的古堡传说,令人读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有意思的是这些鬼故事在欧文的笔下毫无恐惧之感,反而充满了浪漫色彩与诙谐幽默,很多地方让人忍俊不禁。最为叹服的是作者对于阿尔罕伯拉宫以及周围景色描述之贴切,语言之优美,令人回味无穷啊!</p> <p class="ql-block">夜幕中的阿尔罕布拉宫——视觉中国</p> <p class="ql-block">笔者拥有的第一部华盛顿•欧文的经典名著《阿尔罕伯拉宫》</p> <p class="ql-block">一八三二年,在欧洲大陆游荡了十七年的欧文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他在新英格兰毗邻哈德逊河畔的特里镇买下了自己的住宅,从此过着悠闲的乡绅生活,这也是他游历英国乡村时最为羡慕的一种生活。<br>游兴不减的他游历了祖国的南方与北方,并在印第安人的首席行政长官亨利·埃尔斯沃思的陪同下骑马到美国西部的俄克拉荷马平原旅行了一个月,回来后将他对本国美景和人情的感受写进了《草原游记》(1835)。接着又应美国富豪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一世(John Jacob Astor I,1763~1848)的要求写作了《阿斯托里亚》(1836),又名《落矶山脉那边经商的奇闻趣事》,此书得力于后来成为传记作家的侄儿皮埃儿·欧文的帮助。次年,《博纳维尔船长历险记》(1837)问世。此后他潜心写作传记文学,《哥尔斯密传》(1841)、《克雷翁杂俎》(1835)、《西班牙征战轶事》(1835)、《华盛顿传》第一部(1838)等都是那一时期的作品。<br></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传》—长江文艺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一八四二年至一八四六年,欧文作为美国第十任总统约翰·泰勒驻西班牙公使在这个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工作了四年。回国后一直安居于纽约哈德逊河畔的塔里敦家中,致力于文学创作,主要是写传记作品:《穆罕穆德及其继承者》与一些传奇故事,还完成了《华盛顿传》其馀四卷。</p><p class="ql-block">纵观欧文的后期作品无一超越《见闻杂记》与《阿尔罕伯拉宫》的,或许因为生活优越,或许已是“江郎才尽”,但仅凭一部《见闻札记》和《阿尔罕伯拉宫》已经足矣,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影响着美国几代文人,不愧为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一八五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华盛顿•欧文去世,安葬在家乡沉睡谷公园(Sleepy Hollow)的老荷兰教堂墓地(Old Dutch Church)。<br></p> 华盛顿•欧文安葬在睡谷公园老荷兰教堂的家族墓地 <p class="ql-block">华盛顿•欧文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美国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文学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于纽约下半旗志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