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视频作品《老街》,自2021年6月3日在自媒体公开发表到现在,已经有七万六千多人观看了,其反响的热烈、传播的面积、播放的次数令我始料不及,不免心中暗暗窃喜。</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电脑上用Pr视频软件制作《老街》时,时空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我在单位工作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暗誓</b></p><p class="ql-block"> 退休前我在哈尔滨的一家大型央企从事摄影、摄像及后期制作的工作,当时单位所配备的摄像机和后期制作设备都是广播级的水准,(那时,业内把摄像机、编辑机分为高、中、低三大档,既广播级、专业级、家用级。广播级:摄像机拍摄和记录的清晰度和指标,以及后期编辑系统均达到当时省级电视台和CCTV的播出标准)而且还不断更新升级。三十多年来,从事这项工作的我,深知其中的辛苦。一台摄像机和三角架三十多斤,得自已扛自己拍。编辑制作一部视频专题片,得自已写解说词自已编片。正可谓“累体烧脑”。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多年来,经我手制作长短不一的视频专题片至少也有一百部。在CCTV、省、市电视台发表的新闻无计其数。所以,退休那天,我曾暗誓,终于退休了,这辈子再也不做这个行当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毁誓</b></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太快,转眼间已退休十年。十年来,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摄影、摄像也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p><p class="ql-block"> 2020年1月,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组织几个视频摄制的爱好者,制作一部协会成立一周年的视频专题片,受领导指派,我也参与了其中,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解说词的撰写。通过这次参与,让我看到了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轻松搞定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因此,毁誓的念头就是从这时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技术准备</b></p><p class="ql-block"> 2020年4 月份,从海南回到哈市后,我开始为拍摄、制作视频做技术上和设备上的准备,首先购置存储256G的手机,然后在笔记本电脑下载视频制作软件Pr系统。对于Pr软件我是陌生的,好在有视频制作方面朋友的指导,有以前使用非线性编辑机的基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上手编辑了,趁着春暖花开,先后试拍、制作了两个小视频,然后自已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不足及改正措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发而不可收</b></p><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中旬,我提前步入候鸟南飞的队伍,这次,我一反常态,没带我的摄影器材,只带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因为我想在视频拍摄、制作方面小试“牛刀”。</p><p class="ql-block"> 千万不要小瞧了现在的手机摄影和摄像,现在的手机在画面清晰度,低照度等方面都比较优秀,要比三十年前日本索尼公司出产的广播级单管摄像机1600P和1800P提高数倍。诚然,在变焦、跟焦、景深、手动控制等方面,现在的手机还远远不及专业级以上的摄像机。</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段时间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我在北纬十八度》的视频专题片终于出炉,得到了观众的大量转发。公开发表后的两个月时间里,有两万三千多人观看了该视频。</p><p class="ql-block"> 继《我在北纬十八度》之后,我一发而不可收。于2021年1月2日和2021年3月10日,又先后摄制完成了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的活动《相约在西岛》和《欢乐在槟榔谷》两部视频专题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街》背后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年份,作为中共党员的我,积极响应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和所在社区党组织的号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决定拍摄一部视频专题片。可是,拍什么题材,都表现哪些内容,着实让我思考了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饭后,我走在果戈里大街上,望着暮色中的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突然眼前一亮,对!对呀!就拍摄这座百年教堂和果戈里大街,在这条街的不远处有中共满州省委旧址,还有日本占领时期的日本领事馆,这些素材足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腹稿,基本框架在脑海中已初步形成,于是开始动手撰写解说词。</p><p class="ql-block"> 《老街》的解说词三易其稿,三次补拍三秒钟的镜头,三次去二十公里外的“731”部队遗址拍摄,后期制作完成后又进行了三次改动。可谓费尽周折。</p><p class="ql-block"> 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你看到的每一幢建筑,脚下走过的每一步,都有着厚重的史诗般的过去。”前一句可以用街道两旁的老建筑画面,后一句就得采用路面的画面了,路面的画面在视频中只有三秒钟,可是我先后拍摄了三遍,前两遍都不理想,最后这遍是利用午后阳光的低角度,行人走过的影子(斜影)较长,采用逆光拍摄,最终达到了自己满意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日本“731”部队的遗址距我住的老街有二十公里,为了理想的镜头我去了三次。第一次是个大晴天,素材拍回来后,越看越不对劲,表现“731”的外景怎能是晴朗的天空呢。另外,我在拍摄罪证陈列馆内的电视画面时,旁边有人说话,干扰了电视里的同期声。为此,我决定等阴云密布的天气时再去拍一次,可是第二次去“731”,虽然天气较为理想却因陈列馆休息而未能如愿。不得己,我又第三次去“731”部队罪证陈列馆,补拍了“采访日本老兵的忏悔和‘赠军刀’”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次打磨,《老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按计划出炉。向党献上了一份生日礼物。向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和社区党组织交上了一份答卷。向朋友们、向关注我的读者们,介绍我家乡这条老街的过去和现在,让更多的人知道老街、了解老街,让老街的历史告诉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6年,我在安徽省平圩电厂拍摄国产首台600MW电站锅炉的安装场面。摄像机为日本索尼公司出品的1800P单管机。(于伟兴 摄)</p> <p class="ql-block">↑ 除了摄影的学习资料外,当时的主要学习就是啃读摄像方面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1986年,国内市场进口日本松下的M3大二分之一英寸家用摄像机,在我的申请下,我的工作室购置了一台。这台M3机为纪录1986年的哈尔滨大洪水功勋卓著。图为在电影机厂召开的全省机械行业企业管理会议上我在摄像。(马学斌 摄)</p> <p class="ql-block">↑ 图为1986年8月末,在哈尔滨友谊宫的市防汛指挥部,(左三)时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防指宣传组组长,后任市委副书记的王华放,在编辑机前审看我拍的视频素材。图中的编辑机为传统的线性机,即从放机到录机用75欧姆电缆相连接,中间用一台编辑控制器,编辑录像片可以精确到帧(每秒25帧)。(感谢拍摄者)</p> <p class="ql-block">↑ 1986年哈尔滨的大洪水,我被借调到市防汛指挥部宣传组,拍摄抢险救灾、受灾情况和慰问灾民。记得在江北,洪水淹没了农田和村庄,一农户家的门早已踪影全无,一群鸭子悠闲的游进了屋里,我看到后,在当地农民的配合下,我的镜头从屋内“年年有余”的年画拉开至鸭子在年画下漫游的画面。由于抗洪拍摄表现较好,有很多出彩的镜头,王华放特意申请,批准我为哈尔滨市抗洪先进个人。</p> <p class="ql-block">↑ 1987年10月,我被聘为哈尔滨电视台首批特邀记者。</p> <p class="ql-block">↑ 1989年,我荣获全国第二届全国节能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二等奖。因为这个奖项,在单位福利分房打分排队时,我跃过100多人。</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去青岛联营厂家拍摄,在青岛栈桥附近的留影。这时我使用的摄像机为索尼M3PK四分之三英寸三管摄像机,当时这款摄像机是拍电视剧的理想机子。(李景滨 赵兴谆 摄)</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叶,我在单位办公楼楼顶拍全景后的留影。(于伟兴 摄)</p> <p class="ql-block">↑ 1994年春,在安徽省平圩电厂拍主持人出镜画面,图为在观看视频的回放。(李忠 摄)</p> <p class="ql-block">↑ 1994年6月4日,单位创建40周年的升旗仪式。图为我在摄像。(李忠 摄)</p> <p class="ql-block">↑ 图为当年我的工作间。1993年年末,在我的多次申请下,购置了索尼摄录一体机BetacamSP DXC一537摄像机,这款机型当时是央视、省台的主打机型,其清晰度独占鳌头,领先于其它机型。1998年,单位斥资30多万元购置了北京新奥特公司出品的NC98非线性编辑机,所谓非线性编辑机就是集视频画面的编辑、字幕、特技于这一台电脑上完成。(赵天华 摄)</p> <p class="ql-block">↑ 视频拍摄采用BetacamSP DSC一537摄像机,后期制作采用NC98非线性编辑机,这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摄、编设备了。当年,非线性视频制作国内有三大家,即新奥特、大洋、奥维迅,三家公司争先恐后出设备提供给CCTV无偿使用。(赵天华 摄)</p> <p class="ql-block">↑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广播电视领域的一场革命。当时,这套编辑机省台有五套,市台只有一套。(赵天华 摄)</p> <p class="ql-block">↑ 这套摄录编设备,为单位的对外宣传,上至CCTV、省台、市台,为市场营销,摄制不同版本、不同内容、不同技术的各类专题片,立下了汗马功劳。(赵天华 摄)</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中,在外拍时的留影。该摄像机就是BetacamSP DXC一537摄录一体机。(感谢拍摄者)</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中下叶,在五大连池一火山口拍外景。(五大连池市电视台记者 摄)</p> <p class="ql-block">↑ 1996年春节过后,我在巴基斯坦拍摄哈电集团出囗的产品。图为我和翻译张妍在拉合尔印巴边境上与巴军士兵合影。(李冰 摄)</p> <p class="ql-block">↑ 图为在单位的一次运动会上。(感谢拍摄者)</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十年未接触摄像,重操旧业时,手中的摄像机变成了小巧玲珑的手机。图为2020年12月28日,在三亚的西岛、协会组织的活动中我在拍摄。(冯雪梅 摄)</p> <p class="ql-block">↑ 西岛女民兵闻名中外,在拍摄之余,我和这位当年的女民兵合影。(感谢拍摄者)</p> <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5日,协会在槟榔谷举行庆祝成立两周年会议,图为我在拍摄马彬主席讲话。(感谢拍摄者)</p> <p class="ql-block">↑ 我在会场拍摄,力求让每一位参会的影友都能出现在视频中,结果我做到了。(感谢拍摄者)</p> <p class="ql-block">↑ 我在拍摄中。读者可能注意到虽然在拍摄,但是我的眼神却“漂移”别处,这是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1998年大洪水时,我在拍摄市台记者现场采访一位老者时,围观的一位年轻女孩听着老者的讲述,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被我睁着的左眼捕捉后(当时右眼在监拍摄像机的寻像器)立即将镜头推向女孩面部眼睛的特写,而画外音仍是老者的同期声。此镜头受到了市台新闻中心领导的好评。(张大悟 摄)</p> <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3日,我在哈尔滨、协会组织的一次讲座中拍摄。(感谢拍摄者)</p> <p class="ql-block">↑ 拍摄的视频素材,在电脑上已安装好的Pr软件系统进行后期制作。(侯宝芝 摄)</p> <p class="ql-block">↑ 《老街》截屏片首</p> <p class="ql-block">↑ 《老街》截屏片名</p> <p class="ql-block">↑ 《老街》截屏1</p> <p class="ql-block">↑ 《老街》截屏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撰文:祁广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除署名者外均为 祁广杰 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到此结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谢您的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