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代敦煌城,是古丝绸之路上一座重要的节点城池。和平时期这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商品交易非常活跃;战时又成了屯兵的重镇,和位于西南、西北的阳关、玉门关形成犄角之势,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当时中国西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更因为长达千年之久不间断开凿的石窟以及不同时代的壁画、佛像、彩塑等厚重的文化积淀而享誉世界。</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敦煌市由甘肃省酒泉市代管,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万多人。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 </p><p class="ql-block"> 城市规模不大,和总部设在敦煌市七里镇的青海石油敦煌基地相连。整个城市干净整洁 ,当地人十分热情好客。</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在敦煌市的东南25公里处,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之首。又称千佛洞。公元366年,僧人乐僔云游四方路经此地,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以为是佛示,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也有可能是乐僔因为饥饿而产生的幻觉——莫高窟导游如是说)其实不论什么说法,重要的是乐僔之后,一项长达千年之久,几十代人自发参与的浩大的文化工程就此拉开了帷幕。</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横跨在鸣沙山和三危山之间,分为南北两区。现存洞窟735座,其中南区492座。(因北区的洞窟只做为僧人修行和休息的地方,所以不对游人开放。其实南区也只开放了8个。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保护吧)佛像及泥质彩塑不计其数、壁画45000平方米。经卷、写本、绘画、丝织品等50000余件。内容之丰富,文化价值之高,足以让你瞠目结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东西方文化交融,甚至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为研究公元4——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1年颁发“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p><p class="ql-block"> 几十代人、逾千年之久做了同样的一件事情。这让我不由得联想到2010年参观过的德国科隆大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248年,时断时续,一张图纸,近三十代人,历时600年,至1880年才基本建成。当时为德国人这种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而惊诧不已。今天在敦煌的所见所闻,才让我知道,原来这都是我们的老祖宗玩剩下的,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p> <p class="ql-block">另外,我想这些先人们开凿这些洞窟肯定不仅仅是要留下这些洞窟、彩塑、壁画,供后人游览参观。而是要表达他们对人生的寄托和期望,对后人的启迪和昭示。</p><p class="ql-block"> 在莫高窟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就是关于藏经洞,现在普遍认为是,当时在莫高窟执掌日常事务的道士王圆箓,(因当地人即信佛教也信道教。其实在中国好多地区都是佛教道教并存的。如位于陕北佳县的白云山就是如此。)在上个世纪初六月的某一天早上发现了藏经洞。从此一场对莫高窟璀璨文化的浩劫开始了。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把王道士描写成一个千古罪人,把这么重的罪名加在一个道士身上,实在是高看了他。同时也有失偏颇。我认为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摇摇欲坠的清王朝颟顸自大、拒绝变革、自外于世界,官员愚昧保守、贪腐懒政,从而贻误维护国家权益的机遇。以及欧美列强肆无忌惮饕餮般的强取豪夺。(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场浩劫,至使莫高窟的经卷几乎丧失殆尽。从1900年王道士发现藏经洞至1907斯坦因第一个来到莫高窟并带走大批经卷,到1909年汉学家法国人伯西和来敦煌精挑细选带走8000余件精品。直至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殊胶布粘走壁画二十多副止。先后有英、法、德、日、俄、美等国家的探险者、考古学家来到敦煌,用各种办法对莫高窟的文物进行掠夺。至使五万多经卷、写本、绘画散失殆尽,现在只有8757部经卷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及台湾故宫。其余大部分收藏于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大批佛像彩塑不是被毁,就是被外国人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现仅存二千余尊。以及相当数量的洞窟壁画遭到无法弥补的破坏。严重破坏了敦煌艺术瑰宝的完整性。以至于我国的敦煌学学者只能借助微缩胶卷进行敦煌学的研究。毫无疑问敦煌学研究的主阵地在中国,众多的学术成果也在中国。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文献资料却在国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这里不得不说的是这些收藏在外国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经卷相对于那些散落在民间或被某些收藏者收藏的经卷还是幸运的。最起码它们还是完好的,还有面世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这场浩劫给我们的启示:一、落后就要挨打,尤其是国与国之间。我特别认同著名战地记者萧乾先生的观点:国际无信义,有的只是利害。而且历来如此,战国时期的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发生了太多太多为了本国利益不惜出卖第三国的利益,甚至友好同盟也不例外。例如:英国人封锁滇缅公路。(中英是同盟国,滇缅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外国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长给希特勒发贺电,祝贺德国占领法国。斯大林本人在雅尔达会议上提出: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向日本人开战的条件是,战后中国必须租借大连旅顺二个港口给苏联,做为自由港等等。</p><p class="ql-block"> 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损失又何尝不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而任何一个破坏都是不可逆的。因此文物保护尤为重要,当然近年来国家地方针对文物保护出台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文物古迹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愿类似于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福建、江苏、浙江、陕西等地大规模盗掘古墓的事件不会再度发生……</p><p class="ql-block"> 敦煌的话是说不完的,因为她太久远、太厚重。绝不是一篇散文或者游记能说清楚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我们一行结束了莫高窟的参观游览后来到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阳关。</p><p class="ql-block"> 来到阳关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王维的著名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代之阳关即今天的国门。出阳关就出国了,想一想汉唐时期国都均在今西安一带,距离阳关小四千里。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一个单程也得二三个月。诗人所要表达的就是生离死别的情境。</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阳关是仿建的,除了一座“烽火台”是汉代遗存外,阳关道只是一块“石头”而已。倒是有二个典故有点意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过去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可曾想到古代之阳关?原来这个典故的出处在这儿。那为什么只说阳关道,而不说“玉门道”呢?因为阳关道安全。南有祁连山做为屏障,北有阳关的士兵护卫。所以一般商队都走阳关道。玉门关就不一样了,地处沙漠边缘,便于强人盗匪活动。另外就是“关照”,我们现在的意思是“关心照顾”,其实在古代只是护照。古人拿着“关照”就可以出入国门了。</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相对于阳关则荒凉多了,位于敦煌市西北80公里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甚至连个餐馆也没有,更不用说住宿了。和玉门市除了名字一样,其实没有一点关系。二地相距300多公里。景区内开大巴的师傅说“这就是不去遗憾,去了后悔的地方”。我倒认为比起阳关来,玉门关更有看头。相对保存较好的一段汉代长城、大方盘、小方盘城。那可是距今2000多年,实实在在出自古人之手的建筑啊!和阳关的体验感受完全不同。</p> <p class="ql-block">小方盘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