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 <h3> 小时候,站在老家周围的空地上往东北一望,就能看见连绵起伏的中条山峦上耸立着一个高台,晨曦映照熠熠生辉,犹如镶嵌在条山龙头上的一块宝玉,人称宝玉台。据说,当年庙宇巍峨,香火鼎盛。解放前夕,因无人看护庙院,上面常有土匪出没,宝玉台成为土匪的藏身之地,为了杜绝匪患,老百姓遂将上面的庙全拆了。<br> 宝玉台是个什么样子,很早很早就想到那里看看,一探她的神秘。盛夏的一天,我背起行囊,开始了宝玉台之旅。当摩托车行进到阳城镇江口村宁家山村时,因刚下过大雨,雨水将路面上薄薄的土层冲刷的干干净净,路上布满了鸡蛋般大小的石块和料角,路的两边被冲成了深浅不一的沟槽。我双手紧握摩托把手,一蹦一跳地往前骑行,但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石块仍然不留情面,将人带车在陡峭的山坡上往下滑了一尺多后摔倒在路边,好险哪!爬起后我只好丢下摩托车,徒步往前走。一路上,烈日如火,汗水将身上的衣服浸湿了一遍又一遍,步子越来越重,小腿也越来越酸,一步、两步——艰难地往前挪着。经过了将近二公里最难走的路后,上面就比较平缓了。再走了约四公里,终于到达了宝玉台,绿树掩映下,露出了一对朱漆的大门,近前一看,只见山门上雕饰着四个字——开发宝峰。</h3> <h3>门闭着,门环上系了一条红带子,挽着活结,我解开活结,拾级而上,约二十米左右,塌的只剩下半截的门洞映入眼帘,我围绕半截子门洞转了一圈,但见破旧的砖墙上有四、五个弹孔,记述了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枪战。</h3> <h3>继续顺路而行,上了数十个台阶,穿过第二个门楼,再行走二、三百米后,来到了台顶。</h3> <p class="ql-block">台顶上面积不大,约有两个篮球场大,最北面座北向南建有一座玄武庙。相传原庙始建于唐,香火盛于明。因年代久远,岁月更替,几经毁损,原庙已无踪迹,现存庙为近年所建。庙门上挂着一把开着的锁,摘下锁就能进入,里面供奉的是道教始祖真武大帝,据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麻庄村民鲍宽胜、王双贵多年查阅资料,徒步湖北武当、灵宝亚武山等道教名山考察,遍访当地民间知情人士后研究得出:芮城宝玉台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三千三百多年前,商朝第十三位国君真武大帝(亦称玄武大帝,祖乙)弃政上山,先在首创地宝玉台潜身研道,数年后至河对岸灵宝亚武山修道,依据两山之间黄河流向天然形成的阴阳太极图,研摩创立了“阴阳太极”和“五行学说”等道教文化。最后转至武当山传道,方使道教得以发展,盛行至今。并写有《三说真武大帝》等专著,尽管这一惊人的研究成果尚未得到专家的认可,但足以说明宝玉台在道教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天下的庙都是座北朝南,唯亚武山上的庙座南朝北,与宝玉台上的庙遥遥相对,进而验证了真武大帝倒坐亚武望宝玉的传说。故此庙为2001年江口村与亚武山共同修建,庙前立有三块石碑,为明代重修碑记。上面刻有阴文,字如麻钱大小,强烈的光线反射下字迹有点模糊,于是,我靠近石碑,连续按压快门,努力留下一张最清晰的照片,以作珍藏。</p> <p class="ql-block"> 眺望远方,秦岭巍然屹立,默默地、忠实地守卫着黄河,黄河从遥远的天际走来,蜿蜒曲折、银光闪耀,像一条玉带环绕在条山与秦岭之间的大峡谷中。河北岸绿色的庄稼,灰、褐色的路与火柴盒一般蓝色的、红色的屋顶点缀在广袤的大地上,似一幅壮美的天然油画。天空像刚漂洗过一样,湛蓝透亮,没有一丝云彩。头顶的阳光依然炽热,仅有的几棵小树却不屈不挠、顽强地伸展着叶子,为游人撑起了一片阴凉。 </p><p class="ql-block"> 俯瞰台下,宝玉台孤峰突起,三面绝壁,如刀削斧凿,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东峰与外界相连。我小心翼翼地往悬崖边移了几步,一手抱着树枝,一手拨开悬崖边石缝间伸出的枝条,探出头往下面一看,一眼望不到底,只觉头脑一阵眩晕,我赶紧收回了脚步,再也不敢往下面看了。环顾四周,幽静的宝玉台上面,只有我一个游人,除了树上的知了在一声接一声的鸣叫,还有不知名的动物忽然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以外,再听不到其他的声音了。静的让人有点害怕,我赶紧拍了几张照片,就匆匆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望着身后渐行渐远的宝玉台,我心中荡起了阵阵涟漪。哦,宝玉台,愿你未来不再孤独,愿你未来焕然一新,更加俊秀壮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