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耆老~董兆俭先生

甘肃书画

<p class="ql-block">董 兆 俭 先 生 简 介</p><p class="ql-block">董兆俭,1932年生,原籍天津.50年代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p><p class="ql-block">历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等.</p><p class="ql-block">现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顾问,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省诗书画联谊会顾问,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p><p class="ql-block">其胞弟董兆惠,为我国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安继越&lt;因过继姨母家,故姓安&gt;,为我国著名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兄弟三人,以书画著名,古今鲜有.诚书画之光彩,艺林之美谈。</p><p class="ql-block">《董兆俭-山水画》;近日由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董兆俭先生近年来的精品力作100余幅,由周岩先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作序.周岩先生在序言中说:董兆俭先生的画,在构图上,突破定点透视的规律,采用俯视法纵横吞吐,将层峦叠嶂,莽莽万重山描绘成似汹涌起伏的惊涛波浪,列阵排列的威武将士,,气韵连惯,开合分明,虚实相生浑然天成,造成一重迤逦层迭,浩瀚高邈的气势和涌动的旋律,以宏观的大手笔,创造出恢宏的意境,展现出雄阔的气概,令人回肠荡气,心胸开阔.真乃”搜尽奇峰打草稿”也.而在技法上,揉水墨与重彩于一炉,水墨和重彩交互使用,墨与色彩互相对比,色墨互映,既发挥了水墨画滋润浑厚之长,又兼得重彩画的浓丽鲜艳和灵动,气韵飘逸,清新秀美.</p> <p class="ql-block">赠董兆俭先生</p><p class="ql-block">(外联三副)</p><p class="ql-block"> ——舒 仁</p><p class="ql-block">吾敬俭仙翁,</p><p class="ql-block">画坛久驰名。</p><p class="ql-block">笔底起山河,</p><p class="ql-block">纸上成画屏。</p><p class="ql-block">八秩身依健,</p><p class="ql-block">百岁心益明。</p><p class="ql-block">艺坛三兄弟,</p><p class="ql-block">书画皆称雄。</p><p class="ql-block">20150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赠董兆俭先生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笔底江山持作寿</p><p class="ql-block">陇上画坛颂仙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观兆数丹青,绘山川河流,画坛称大纛,</p><p class="ql-block">倡俭朴生活,爱亲友同仁,世人仰高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从舞台美术,到山水国画,大名扬陇原;</p><p class="ql-block">自西北风情,至江南园林,雄笔壮神州。</p> <p class="ql-block"><b>凌云健笔写春秋</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打量20世纪的美术实践,一个比较强烈而突出的印象和观感是,自从引进西方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以来,传统中国画所坚持的"笔墨中心论"悄然发生了变化,从"笔墨个性走向图式个性"成为时代潮流,在面向现实和生活的价值重构中,以"图式个性"为前提,李可染,黄胄诸人锐意创新,将"小我"融人"大我",赋予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更加深厚的现实根基,并由此形成了自我风格的蜕变。老画家董兆俭与这一历史进程相始终,毕其一生,以凌云健笔绘就了具有个人独特印记的西部山水画的生动画卷。</p><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的董兆俭幸遇来甘肃写生的叶浅予先生,伴其左右深人甘南写生月余,就此养成了以速写形式观察和记录生活的写生习惯。上世纪50年代,在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求学期间,董兆俭得以亲聆颜文棵、贺天健、谢稚柳等大家的言传身教,从笔墨造型、色彩语言诸方面奠定了中国画创作的学养基础。在对景写生中向自然和生活汲取灵感,将艺术的整体观融入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中,善于在营造情境中升华笔墨,创造出一幅幅既夺造化之功、又铸自我新貌的精品力作。</p><p class="ql-block">欣赏董兆俭先生的山水画,可谓"缘物寄情",感人至深。据他自己的观察。西部山水不像南方山水草木繁盛、云气蒸腾,远望棱角峥嵘,清晰可辨,只有在西部山水的风骨中提炼出的笔墨,才具有纷披刚劲之姿。所谓"风骨",自然不局限于西部山水外在形态的摹写,除了体现西部人文精神刚健道劲的格调外,还有端正的人品、骏爽的意气,以及百折不挠的力量,这一切蕴含在董兆俭一如其人的笔墨个性之中而耐人寻味。比如他的《花儿漫上白云间》,高远构图给揭示主题预留了"漫上"空间,无声之画化为有情之诗,达到了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境界,从而让人信服:绝对意义上的乡情、共鸣,无非就是对于这块土地及人的眷恋与悲悯。</p><p class="ql-block">从这一意义上讲,董兆俭的西部山水画,绝不仅仅是单一的风景,而是物我交融的产物,是西北风情与自然地理高度统一,没有长期的观察和丰富的生活积淀,很难画得如此入情入理,饶有意趣。他的每一幅佳作,构图沉雄而灵动,结体坚凝而气韵秀逸,承继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有虚有实、以实带虚的优良传统,所谓"咫尺千里,必须刻意于近才能求远,如欲突出密必须衬以疏。"董兆俭以精细而纷披的焦墨法山水之"近",以淡墨铺底求山水之"远",以枯笔淡彩的对比求林木之"疏","密",所以浓淡、枯润、疏密、冷暖、巧拙的恰当运用形式一种难得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加上他喜用也善用斑斓而透亮的色彩,光色变化中又裹挟着一种印象主义的浪漫气息扑面而来,使整个画面变得生机勃勃,毫无西部山水的悲凉冷酷之气,反而给人一种"万壑千岩,如白玉合成,令人心胆澄澈"或"秋山明净而如妆"之感,透露出画家本人以平和、朴素的心态拥抱生活、讴歌自然的赤子情怀。</p><p class="ql-block">凭借几十年的生活和艺术双重沉淀,董兆俭先生在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尽管他不能像年轻时那样爬山涉水,但在记忆的长河中,他一样能"无远不往,无深不至。"在他的心目中,"美是一种光彩,一种芬芳",这是他一息尚存不能割舍的毕生信念,也是他每每临池下笔,大有"宇宙在乎手",油然而生发出一种雨后新晴、老树新枝的温润感的魅力所在。最后祝愿董老先生健笔凌云、艺术之树常青。</p><p class="ql-block"> 文/北辰</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0年6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