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笔墨讲究“六法”。即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p><p class="ql-block">这“六法”,被认为中国画的精髓,是习画之人必学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六法”所包含的主要为绘画的技法或笔法,以及鉴赏中国画的方法。即笔墨通过这几种方法从艺术家笔下流出,只是艺术家审美判断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只是国画家审美判断的一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画法不是对客观具体物像的刻画,而是倾向于抽象地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因此,在中国画里,笔墨所能包容的东西,要比西方油画所包容的东西要多很多。</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不像西方油画侧重于视觉审美,而是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哲学观。因此,要求艺术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阐释生命哲学和生命之美。</p> <p class="ql-block">在西方绘画中,他们的绘画作品是由哲学和几何学、解剖学等作为根基的,因此在西方绘画中,以人体和雕塑独领风骚。因而尼采说:没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中国画中,很少见人体作品,涉及人体的春宫图,也只是作为性学的启蒙,而非作为艺术审美。因此,中国画以山水风景和花鸟画领先于世界。</p> <p class="ql-block">《易经》的宇宙观、老庄哲学,禅宗思想等,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哲学观。如“有无相生”、“阴阳相克”、“空不异色”、“澄怀观道”等思想,成为了艺术家追求艺术境界的终极理想。</p> <p class="ql-block">诗境。苏轼在评王维的画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国画在追求意境的过程中,更多地与诗歌结合,追求画中有诗、画中有言的境界。但中国画与诗词相互映照,又各成体系。例如,关于梅兰竹菊的诗词,与梅兰竹菊的绘画作品,存世都非常惊人。其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照应,呈现诗画合一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一方面自成诗境,赏画如读诗词,这也成就了诸多题画诗词。另一方面,又从诗词中汲取灵感。如魏晋诗人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成为画家画菊花的一种笔墨寄托。又如宋朝词人蒋捷的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成为当今画家喜爱的题材之一。</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这话用在中国书画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的境界,以诗境为最上,但不止于诗境。中国书画的意境,除了诗境,还有更广泛的空间。但诗境,成为了中国画意境的典型特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