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泽跃、金泽理 —仅把此资料献给曾经在郑州炮校(总字155部队)战斗过的长辈及他们的孩子们 导读:2017年清明节时分,我们几姊妹去为逝世十周年的老父亲扫墓,面对父亲的墓碑(墓志铭:南北征战落福地,宗祖功德万年传),我们沉思了许久,回想起父亲正直善良、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我们十分怀念,也就是在我们扫墓回来的路上,我和弟弟金泽理商量,萌发出写点家父金纛(纛,音读dào(道),释义:古代军队里的大旗,祖籍湖南,1926年生人,1941年到1943年在湖南建国中学上初中,1943年到1947年在湖南长沙高级工业学校就读,后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五师以高中以上学历征兵入伍,被战友美誉为无线电和有线电的专家(全校唯一的无线电技师),是从郑州炮校成立到撤销自始至终的通信教员)当年部队历史资料的冲动,以追忆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军营之人和事,一则告慰像家父一样把青春(有的长辈甚至于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炮兵事业的却与世长辞长辈的在天之灵,二则通过家父曾经的战友回首当年的峥嵘岁月,让所有曾经在155部队工作过的长辈共享其历史的一幕,三则通过此份历史资料向所有父亲战友及孩子们呈现一份虽则不完整却让人回味的礼物。至少通过它,可了解郑州炮校的成立、发展及撤销的过程。在此,特别感谢王育华、仇广华、戴少华、邓光宗、周善焯、毛侃、尹光斗七位长辈提供的详实素材及热心帮助。今年恰逢新冠肺炎肆虐之时,即使想与长辈当面请教,也成为不可能。我们仅把此资料献给曾经在郑州炮校(总字155部队)战斗过的长辈及他们的孩子们,虽则我们整理此资料历时三年有余,而且我们必须反复询问与求证,但基于水平所限,不到之处,请大家谅解!<br>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建国后的发展情况、第四野战军简介、郑州炮校的起源<br>言及炮兵学校,首先阐述一下建国后的炮兵发展史,1951年初,军委炮兵机关成立了炮兵政治部、炮兵干部管理部、炮兵后勤部、炮兵军械部、军委马政局等部门,此时,军委炮校创办校刊《炮兵教育》,陈锡联恳请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奋斗!”朱德的题词是:“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掌握现代化的炮兵技术,才能很好地担负起保卫国家的任务。”。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支持下,在陈锡联(请见注释一)的直接领导下,炮兵的院校建设发展很快,1951年2月,中央军委按当时野战军的序列等因素,把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彭德怀(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的西北军区成立的西安炮校命名为解放军第一炮兵学校;1951年3月,把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下辖的西南军区成立的重庆炮校命名为解放军第二炮兵学校,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孔从洲(毛泽东的亲家)兼任校长;1950年12月,把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华东军区成立的南京炮校命名为解放军第三炮兵学校,华东军区炮兵司令员陈锐兼任校长;1951年5月,把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下辖的炮兵第5师师部为基础成立的郑州炮校命名为解放军第四炮兵学校;1951年8月,把东北军区下辖的以炮兵32师为基础成立的沈阳炮校命名为解放军第五炮兵学校,东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员宋承志(炮二师首任师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兼任校长;1951年2月,把华北军区管辖成立的北京炮校命名为解放军第六炮兵学校;1952年7月,军委炮兵学校(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改称为军委炮兵学院(即沈阳高级炮兵学校,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培养中、高级指挥人才。各炮兵学校接受军委炮兵和各野战军及军区的双重领导. 军委炮兵负责业务(教学大纲等)管理,各野战军及军区负责管理所在学校的干部、教学、训练等管理。<br>其次,因为郑州炮校当时隶属于第四野战军,所以也应当了解一下四野建立及撤销的历史,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采用兵团编制,下辖四个兵团(其中:第十二兵团下辖40军、45军、46军;第十三兵团下辖38军、47军、49军;第十四兵团下辖41军、42军、39军;第十五兵团下辖43军、44军、48军)、直属部队(51军)、特种兵司令部(包括炮五师、装甲部队、工兵部队、卫生部队等),林彪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同年5月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1950年3月13日第四野战军与中南军区合编,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郑州炮校归中南军区管理,林彪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主要负责郑州炮校校领导的任命以及提供后勤保障等,1955年4月,中南军区改为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br>然后,我们再名归正传来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第五师的基本情况和郑州炮校成立的前后经过:郑州炮兵学校的起源应该追溯到第四野战军,炮兵第五师是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下属的一支部队,1949年9月,第四野战军以第45、47、48、49军炮兵团及第40、44、46军炮兵团各一部合编为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5师(请见注释二),师长张志毅、政委李俭珠。1949年9月,炮五师机关组成人员主要来自第四野战军四个军的炮兵团团部,他们是:42军炮兵团由团长陈尔云带队;44军炮兵团由团长陈雷、政治部主任何利叶带队;46军炮兵团由团长王老虎(人称)、政治部主任朱乔生带队;48军炮兵团由政委宋一民、参谋长王敏带队,都来到驻马店镇向师长张志毅、政委李俭珠报到,并参加师部机关和直属队的组建。<br>顺便插一句,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6月解放武汉,1949年8月解放长沙。1949年6月第四野战军在武汉招收特种兵青年干部学校学员,特种兵司令员万毅,青干校校长吴涛,一大队大队长是谢仁杰,该校是三个月的短训班,即1949年6月到1949年8月,毕业分配是两个去向;一是炮一师,机械化师,驻守广东;二是到炮五师(该期一大队学员分配到炮五师教导队),驻守河南驻马店,一同前往炮五师并后来到郑州炮校的有:朱天锡(炮五师营建侦查科参谋,校务部营建参谋)、田亚成(兵器教员)、胡铭金(地形教员)、魏世政(副中队长)、鲍继孔(副中队长)、雷焯民(战术教员)、何雨亭(后教务科参谋,此人年龄稍长,当过湖南境内某铁路站长)、曹承荣(后教务科参谋)、郭某某(患有肺病,当教务科参谋不久,入院长期治疗)、张某某(担任地形教员不久离校)。9月来到河南驻马店,教导大队有两个队(即教一队和教二队),青干校来的人全部分在教二队,江其焕是教二队的军事教官,听说他原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过排长,后来担任地形学教研组组长兼主任教员。这个时候,教导大队大队长是孙化中(炮校成立后担任训练部长),大队有个马术教练组,到各队每周上1到2次课,马术教员是郭刚(后炮校初期马术组组长,由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已经了解到骡马运输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需求,所以只在学校一个来月的时间内停止马术教学,马术课取消后调后勤部从事管理工作),1949年冬天,教导大队迁驻汝南县,教二队一分为二(即教二队和教三队),胡继贤分配到教三队,徐若强是胡继贤的区队长(后炮校射击到战术教员)。<br>1950年1月,炮兵第五师奉命由驻马店开拨东北,教导队1月3日离开驻马店,经过长途列车直达东北大兴安岭的勃力县,然后安排在林区劳动,同年6月,朝鲜南北战争爆发,师部逐步强调战备,国庆节前,教导队侦测队调牡丹江以靠近师部,此时战备的气氛加浓,此时冯一舟和胡继贤都在侦测队。从1950年1月到1951年3月筹建郑州炮校前,经历了生产戍边(即北大荒劳动)、紧急战备、换装(备)改编(制),各炮团调属炮八师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其中换装工作的具体时间是1950年10月初接收苏式火炮装备,随之而来的十几位“一对一”培训的所谓专家,即连长教连长,排长教排长,进行装备改装即摩托化改装成机械化(备注:我们的122榴炮等,射击时必需将炮与车分开,这种称摩托化,而机械化是运动和火力是结合的,如坦克,自行火炮等,射击时不需把炮从车上搬下来,改装工作是在师长张志毅、政委李俭珠领导下进行的,历经三个多月到1951年1月,换装备工作结束,炮五师当时有五个团(即炮兵32团、42团、43团、44团、47团), 43团改装为苏式122榴弹炮团,47团改装为苏式152mm加农榴弹炮(简称加榴,这种炮兼具两种火炮的性能)炮团,冰天雪地时,拖拉机由火车站把152炮拉到47团驻地。届时(1951年3月),师部除直属机关外,只留通信队、卫训队、侦察队和勤务连,据说当时有的团长提请师部将上述三个队中分出一部分给各团,张志毅师长回答他们是:“你们有你们的任务,我还有我的任务,要换就拿你们两个换我一个。”这就是打算到郑州办炮兵学校的前奏。此时此刻,胡继贤与耿自奋和石子华相识成为战友,他们两位后来到炮校担任射击教员。<br>1951年3月奉中央军委令,炮五师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炮兵学校,师长张志毅、政委李俭珠将五个炮兵团全部移交给炮八师等部队,由炮八师等领导指挥下全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役。<br>1951年4月12日,炮五师师部(包括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直属队、教导队、通信队、卫生队、警卫连等)全体乘两列火车由牡丹江出发,目的地是郑州驻碧沙岗四野十三兵团营房区,就是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炮兵学校是在炮五师师部基础上,再从其他单位抽调人员筹建而来的。学校参加了1951年“5.1”劳动节郑州市军民欢庆会。学校正式挂牌时间是1951年6月,因当时四野十三兵团在郑州的营房区只有几栋房子,而且地处偏僻农村,周边全是荒山野岭(炮校这块地当初都是坟地,据说是冯玉祥将军的战士们尸骨,他们刚来的盖房子到处都是遗骸),根本无法满足学校办学的需要,所以1951年入学的首批学员除部分学员(建校初期,北院住着团级干部,南院住着卫生所和湖北革大来的学员,校长张志毅等校领导住在城中的原郑州“剿总”办公楼中,文工团也住在城里面)住在学校周边外,其他大部分都住在距离郑州市较远的农村(其中二大队学员(即湖南来的青年学生)住在十八里河的民宅散居,步行到炮校需要两个多小时),为此,需要筹建办公楼、营房(包括军人住宅区),当时大多数军人(包括教员等)都住在校外的民房中,所以1951年大搞营房建设,具体此项工作的负责人是管理科长钮耀宗,当时的教学楼、办公楼等都是炮五师营建侦查科参谋调来郑州的时任炮校营建科参谋朱天锡参与设计建造的,施工单位是武汉扬子江建筑公司,直至1952年年初所有军人(包括学员)才住进部队生活区,当时部队的番号是203部队,对外的通信是504邮箱。 1951年9月1日,第四炮兵学校在郑州铁路礼堂举行开学典礼大会。在郑州炮校开学典礼上,中南军区副参谋长苏静(后授予中将军衔)代表军区机关,军委炮兵宣传部长李伟(后授予少将,后调到总政担任文化部长)代表炮兵机关和陈锡联司令员到会,说明中央和上级领导对第四炮校高度重视。在1951年时,河南省的省会是开封,郑州市只是地级市,郑州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代表当时政府表示祝贺。代表学员表决心的是从湖北革大来的黎仁(籍贯湖南,年过20岁,有过几年小学教师经历,毕业后调军委炮兵干部科担任干事,炮兵组建第一个导弹基地时调基地工作)<br> 1951年筹建第四炮兵学校时,炮兵第五师主要领导成员的去留情况是,除张志毅、王岳石、宋一民、谢仁杰四位留在郑州外,其他两位主要领导的情况是:1、炮五师政委李俭珠(1950年8月,任四野炮兵政治部副主任,后率部入朝参战,志愿军特种兵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二、三次战役。1951年5月,任中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等); 2、炮五师副政委林真(建国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造船部部长、海军舰船修造部部长,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海军装备部部长,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军管会副主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参谋长, 1955年授大校,1961年授海军少将军衔);<br>炮五师留在郑州炮校工作的人员是:张志毅(炮五师师长)、王岳石(炮五师副师长)、宋一民(炮五师政治部主任)、谢仁杰(炮五师参谋长)、陈尔云(炮五师副参谋长)、陈剑(炮五师司令部第四科科长)、朱乔生(组建炮五师前的46军炮兵团政治部主任,炮五师宣传科长)、武钢志(炮五师宣传副科长)、李玲(武钢志夫人,炮校组织科干事)、陈雷(组建炮五师前的44军炮兵团团长,炮五师作训科长)、陈景和(炮五师汽车队,郑州炮校军械科管汽车的助理员)、崔景芳(炮五师政治部直工科干事)、仇广华(炮五师政治部直工科干事)、郑颉(炮五师文工团指导员)、杨聪玲(炮五师文工团员,郑颉夫人)、宋树森(炮五师通信科参谋,战术教员)、金纛(炮五师教导大队电信教员,后炮校通信教员)、郝广才(炮五师通信班长,通信教员)、王明德(炮五师队列科参谋,战术教员)、徐若强(炮五师侦查科参谋,炮校战术教员)、胡继贤(地形教员)、赵志曾(射击教员)、王启中(射击教员)、朱经约(炮五师作教科见习参谋,射击教员)、朱燕铭(财务科长)、杨纯宣(朱燕铭夫人,财务人员)、侯作凡(医生)、王家祥(医生)、王宝龙(医生)、张景余(医生)、梁宗美(医生)、黄杰(运输教员)、王国衡、田亚成(兵器教员)、王廷俊、雷焯民、张秀德、苏世民、刘钢、沈建民、柳洪昌、朱树森、张雅臣(炮一师师侦测队事务长)、李天禄、叶XX(李天禄夫人,医生)、孙化中(1950年9月担任教导大队大队长,炮校成立后担任训练部长)、阚巨美、郭刚(炮五师教导大队专职马驾术教员)、施存璧(炮五师队列科副科长,郑州炮校军务处长)、李辉(炮五师队列科参谋,郑州炮校教务科副科长、文具科科长,后转业国家体委)、李亚东(炮五师队列科参谋,郑州炮校军务处参谋)、曹承荣(炮五师作教科文书,郑州炮校教务科参谋)、王锦松(炮五师作教副科长,郑州炮校教务副科长)、袁青德(炮五师作教科参谋,炮校作教科参谋)、陈化成(炮五师作教科参谋,炮校教务参谋)、靖华(炮五师供应科长,炮校校务部科长)、朱天锡(炮五师营建侦查科参谋,炮校营建办助理员)、黄先铮(炮五师文化教员,炮校营建办助理)、冯一舟(地形教员)、胡铭金(地形教员)、江其焕(地形教员)、钮耀宗(管理科长,负责建校初期的营房建设)、魏世政(副中队长)、鲍继孔(副中队长)、何雨亭(教务科参谋)、耿志奋(射击教员)、石子华(射击教员)、郭某某(教务科参谋,因患肺病,长期治疗)、张某某(地形教员,但不久离开炮校)(备注:上述炮五师来郑州炮校工作的只有69人,难免有遗漏)等等。<br>建成后的郑州炮校(原郑州155部队)位于郑州市建设东路中段,面积六十余万平方米即约900亩.该校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与郑州市碧沙岗公园相邻)是办公和教学训练区,内设办公楼、学员楼、教学楼、教研楼、实弹射击场、射击楼、马场、汽车场(队)、礼堂、图书馆、阅览室、运动场、游泳池、供水塔区、印刷厂、木工厂、煤场、澡堂、理发室、生活用品服务社(校内商店)、卫生所、小学、幼儿园。北院是生活居住区。南北两院大门相对,中间隔着建设东路。<br>二、郑州炮校发展史<br>(一)、关于郑州炮校的教学情况及学制介绍如下:学校是按某中队某区队分班的,例如023班是二中队三区队学员,除第一期学员的学制两年半和短期培训班(1960年前短训班的培训时间大多是一年,1960年后调整为三个月或半年)外,基本上每期学员学制都是两年。另外,介绍一下该校参加三次国庆阅兵式的情况。<br>众所周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员,而当时第四炮兵学校的师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当时除国民党起义过来的教官(其中战术系教学组有两位主任教员都是原国民党军事学院毕业生,一个曾经担任过军分区司令杨茂(国民党准将),另一位曾担任过国民党国防部科长陈民耀(国民党上校),而且他们均带家属)和其他国民党起义的军官外,还有一位苏联的顾问(名字叫马尔钦科,是学校领导的顾问,对教学管理和学校建设可提建议,他从介绍苏联军校教学经验角度上上过课,但他的主责不是授课,他是一位苏军中校,不仅步兵动作非常规范,手枪的射击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和几位日本教官,其中一人教军事地形学(主要任务是教战术系的地形教员)的肖谷清,从而间接教学员,其夫人片冈是日本医生,也在郑州炮校,他们夫妇被我八路军俘虏后,经过思想教育,还参加了反战同盟,继尔都参加我军,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日本军医汉语流利,汉字书写秀美,而且他们夫妇在郑州炮校期间生过一小孩);另外两位日本教官分别在射击系(戴眼镜,较文雅,带家属来郑州)的中岛和兵器系的董上(较前面两位日本教员来的较早,而且很年轻,只有三十来岁,任炮操教员,自称除了火炮,还能驾驶坦克和飞机,后来担任女生区队炮操教员,把一发实弹当作空弹射出的就是他),即除上述国民党起义军官、苏联教官和日本教官外(备注:上述几位日本教官及医生是1953年由我国政府按日侨统一送回日本的。而上述几位前国民党上校教官则在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前陆续安排转业到地方,各得其所),其他教官基本上是选拔文化程度较高或有实战经验的干部通过短期培训而从事教育岗位的。就是这样,师资力量还是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所以早在郑州炮校建校之初,根据上级要求,选拔优秀连级干部到沈阳高级炮校和南京军事学院营团级学员学习来补充教员, 1953年王明德从南京军事学院学成归来执教战术系战术教学组,与此同时,郑州炮校向炮兵申请从军委炮兵等学校调教员充实教师力量。也因此,柏怀瑾、王文奎、朱以恭(参军前的上海大学生,分配在郑州炮校射击系,后担任主任教员)、沈履康(参军前的上海大学生,地形教员)、张教官(外号张黑子,当时部队称呼老教官一般是某教员,而真实全名反而不在意)、胡岳环(地形教员)、何以襄(通信教员)等19人于1952年7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简称军委炮兵学校,其前身是朱瑞炮兵学校)第五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最后一届毕业生,也就是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是沈阳高级炮校的前身,或者说沈阳高级炮校于1952年成立)毕业(他们的毕业证上有万毅(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任校长)、第一副校长管松涛(主持日常工作)、副政委吕清、副校长王岳石四位领导的签名盖章),他们经过三个月的教员短训于1952年国庆节分配来郑州炮校。<br>1951年郑州炮校招收首届学员(学习时间是1951年7月到1954年1月),其中1951年9至12月为预科学习阶段,1952年1月开始学习专业科,由于部队干部学员速成班毕业,学员中队重新编队,这样,一大队来自部队(四个中队,即1到4中队);二大队是1951年7月从长沙体育场召开欢送会上接来的来自湖南各地的青年学生(高中和高中尚未毕业),此批300余学生当时集结在湖南省长沙市四中(现周南女子中学)的临时兵站中,到郑州炮校后被分配在5、6、7中队(一个中队分四个区队,学校按区队分班,也就是十二个班);三大队是1951年8月迎来的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湖北革命大学不是学历教育学校,它是为了满足建国初期急需基层干部和人才而开设的短期培训学校,学制是一年到一年半,由当时的省委书记、省长<br>兼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兼任校长,学校其他副职领导均为副省级干部,教育长和三大学员部的领导为地市级,班(每班100到120人)主任为县团级,级别较高,学员进校前的学历参差不齐,有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小学可能还没毕业的学生,而且年龄相差很大,尹光斗、戴少华、张锡侯等就是湖北革大第三期学员,当时湖北革大分有三个分部,其中总部在武昌,也是一分部的所在地,二分部在孝感,三分部在黄岗,1951年军委炮兵成立第四炮兵学校,到湖北招生,于是湖北革大总部按照上级指示,决定在湖北武昌的一分部1500余人中选拔300人,当时的条件是历史清白、身体健康、初中三年级以上,年龄在21岁以下(即1930年之前出生),女生未婚,男生未婚者优先,当时有许多热血青年曾用书写血书的方式要求参军入伍,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开战,学员们抱着参加此战役而参军来报效祖国,后来通过学校层层选拔才确定了这批来郑州炮校的学员,当时由第四炮校保卫部部长何某某(请详见注释三)选拔(除了没有现在流行的血检项目(当时这个检查甚贵)外,其他检查很严格,凡“八字脚”、“平板脚”,一见即刷)而来的学员近300人(住进了十三兵团留下的平房,比二大队学员所居条件优越些,至少有电灯,那时没有自来水,住房旁边有一口人工井),在湖北革大学员没到位之前,女学员由武钢志的夫人李玲(当时在炮校组织科工作,1954年转业至郑州市委组织部)临时负责管理湖南青年学生中的女学员,当时有一个区队的女学员(由湖南青年学生和湖北革大两部分所征女兵组成),在1951年9月到1951年12月的预科三个月期间,女生被编在十一中队,女生区队区队长是任淑妍(中央领导任皕时的叔伯妹妹,时年21岁,湖南湘阴人,1949年建国前参加革命,后嫁给首任政治部主任范船,之后随范船调北京,担任煤炭部子弟学校校长,范船任军械部所属北京军械学校政委),在预科学习结束后(1952年1月到1952年4月,在专业学习阶段),湖北革大学员被分配在8、9中队,其中8中队有一个女生区队。 1952年4月,根据军委炮兵的决定,三大队八中队女生区队(近40名女学员)在军事学习几个月后的是年五一劳动节前宣告解散,对于她们的去向,学校做了妥善的安排,一部分保送地方大学就读,一部分留校任文化教员、中队文书,或在军务科通信排工作,但不久也都相继复员了,留校工作时间较长的仅有黄明珠、罗熙丽(与宋承烈结婚后去学医后随宋承烈调到江西)、杨既芳等人。首届学员经过三个月(此段时间的强化训练,时值抗美援朝激烈进行中,所以学员是按战时需要的标准要求的,具体的口号是“平时训练多出汗,以免战时少流血”,包括单兵制式、步兵队列、射击、步兵近迫土工作业(即挖工事)、三三制队形训练(林彪在东北战场总结和提倡的,当时学员的区队长大多参加过东北解放战争,这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以及夜间紧急集合和行军等科目,训练时要求很严格,当时发了两套军装,结果由于长时间的摸爬滚打,不久就把衣服磨破了,与此同时,也使学员的体能素质得以提高,就是说三个月后的学员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人)的新兵训练,正因为当时的训练强度大,居在农宅的湖南来的二大队个别学员产生动摇,当时还发生了两起(总共5人,先后分两批)逃跑事件,学校派人将此5人押回,召开学员大会,宣布开除军籍并押回原籍交地方政府劳动改造,至此,再无以身试法者出现,学校则更加强了思想教育。<br> 首届学员入学之时,正值全军炮兵大换装备阶段,即废除原收缴获的日式和国民党军队美式火炮,统一装备苏式火炮及相应的其他器材,在炮兵技战术运用上,要由只会直接瞄准射击变为间接瞄准射击为主,由骡马化运输变成汽车化运输,抗美援朝战场已经证明,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炮兵在现代化战争中的战神作用。否则,由于骡马行军目标大,可能还没到达前沿阵地便会遭到敌空军或远程火炮打击而失去战斗力,所以学校从1952年1月开始,按苏联炮兵学院的大纲进行学习,因为正值抗美援朝时期,学校要求学员在一年内大体学完学制为两年的课程,就是说依然是强化学习,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二节课,晚上还有两节自习课,每天清晨还有步兵操练,所以说学业上就是一个紧字了得,专攻炮兵技术课程。为了实施正规化专业训练,学校建校之初,除上述加强营房建设、加紧苏式火炮及器材到位外,重中之重是抓紧教员培训,严格来讲,当时没有一位学会苏式火炮的老师,上述原日本教官和国民党教官,只是有着日军或国民党军队军事院校培养经历和实战经验,由他们按苏军教材先自学和准备,再教授给从炮五师留下通过挑选的年轻教员,等这批年轻教员通过试讲合格后再教首届学员,那批老教员还不时随堂听课,以确保教学质量。<br>1952年秋,朝鲜战场已开始停战谈判,战事已开始缓和,军委分析,停战可能成功,这样,各军事院校训练进程逐渐放缓,学校奉命延长学期一年,这就回到原本的教学大纲与计划上,速成教学中裁减的,应该深讲而未讲的全部补上,虽然每天课时不变,但老师都不用把内容往前赶,课间复习时间增多,所学内容自然扎实。<br>1954年2月,首届毕业生留校(按学员总数的6%)工作的共计有30余人,其中包括:<br>教务科参谋:周荣、郭军扬<br>战术系教员:涂克汉(通信)、曹建武(通信)、丁宜兴(地形)、万国光(地形)、尹光斗(地形)、张先树(地形)、黎尚炎(地形)、陈鼎英(防化)、陈复钧(工程)<br>射击系教员:尹自学、方斯文、易鲁生、柏福生、贺汉高、颜秋成、谭麦初<br>兵器系教员:范玉杰、邓光宗、张锡侯、王玉阶<br>汽车教员:黄庚鑫、刘子厚<br>体育教员:沈笃瑾、刘民碉、李佑平<br>区队长:戴少华、池继哲、夏士武、刘福时、康天聪、卢莲初、何中玉、董春水<br>首届学员毕业生中除部队学员外,上述从地方招来的600余名学员顺利完成学业,立即成为正排级干部,除留校的外,其余全部分配到了抗美援朝的炮兵部队。首批学员留校者,绝大多数担任军事教员,通过近两年时间,逐步取代了当时在郑州炮校任教的苏联教官、日军俘虏和原国民党军队的炮兵军官,形成了我军自己培养的教官队伍。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郑州炮校始终把握从汲取新鲜血液(教员)而吐故纳新(即换一批教员)原则。例如,从西安、重庆等炮校来了郑州炮校的一批教员后,安排当时的一批教员转业,从而稳定教师队伍。<br>首届学员毕业实行“国家考试”,这是沿用苏联院校规矩,考试覆盖训练大纲规定的学科与要求,考试方法分笔试与口试,笔试侧重理论,口试侧重常识和实际操作(如计算、标图等),考试以学员区队为单位,笔试全区队一次性统考,口试则以“三堂会审”形式,即一名主考两名辅考组成考场,学员五人一组进入,在考题箱各抽一份考题单,每单上一般是三个考题,在一旁相应的座位准备五分钟,轮流回答教官,鱼贯而行,考生答完题即离场,考分待本场考试结束后现场公布,三教官中必须有一人是本课的任课教员。这种考试需要十天左右,这次是以“国家”的名义,派来督考、监考的领导是首任校长张志毅,老校长巡视考场时兴高采烈,学员们都以会心的笑容迎视。在学校以后各届的毕业考试,虽然不再冠以“国家”名义,但这种考试方法和形式一直延续下来。<br>顺便说一句,1954年1月当首届学员毕业时,原郑州炮校首任校长张志毅(当时任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参谋长)专程来学校检查考试情况并主持毕业典礼。<br>1952年3月招收的全部是部队干部学员(包括毕业留校的杨鹤琴、谢李芳、仇广华、周人彦、周才湘等),首先通过了半年的文化补习于1952年9月开学,他们被分配在1951年入学的一大队四中队,由于当时中队撤销又合并的情况较为复杂,学校把这部分学员(学制也是两年半)的毕业证上注明也是一期的。另外,一大队四中队的两个区队是53年6月招进了部分学员(根据廖元励简历得知),这批学员的毕业证上是第二期的,廖元励就是第二期学员,而且他也像仇广华一样入学之前就在郑州炮校工作。这期学员都是毕业于1955年1月 。<br>第三期学员,学习时间是1954年5月(补习4个月文化学习后)于1954年9月开学,毕业于1956年10月,在这期学员中,有许多是从朝鲜战场回来的,三中队敖立朝学员还立有战功,在1955年北京国庆阅兵中,当郑州炮校方队通过天安门时,实况广播还特别介绍了他的英雄事迹,1956年毕业时,唯独敖立朝一人获中尉军衔。参加1955年的国庆阅兵方队(参加的队员就是第三期学员)的领队是刘德贵(原来是朱瑞(请见注释四)的警卫员,学员中队中队长,后调防化学校,他是郑州炮校连续参加1955年、1958年、1959年国庆阅兵的方队领队)。1955年郑州炮校首次参加了在北京的国庆受阅。第三期学员留校的是:雷焯民(战术)、罗少强(战术)、汪永肃(战术)、谢才高(战术)、周善焯(射击)、邓志湘(射击)、华金灿(射击)、李民福(射击)、张汉川(射击)、周玉书(区队长)、李宗士(区队长)、魏世政(区队长)、张跃泉(区队长)、唐开府(区队长)、邱为邦(战术)等,此期招收了近百人的青年学生。罗忠厚是部队学员,经过一年(即1955年到1956年)的培训期,毕业留校。<br>第四期学员的学习时间是1955年9月到1957年7月,1955年炮校从南阳地区招收了一批中学生(近百人),分别编为包括第三期学员第一中队在内的几个中队的第四区队。<br>第五期学员,他们的学习时间是1956年9月到1958年7月;此届毕业留校任射击教员的唐强华、程昌林、李淑瑜。1956年时郑州炮校从湖南招收了一批高中生,但他们到郑州后不久就安排到南京炮校学习。陈煜松、刘性坊、李正春、罗发志、廖炎发、黄有余、周可权、李其生等就是这批从郑州去南京的学员,他们于1958年毕业之后分配到郑州炮校。<br>第六期学员的学习时间是1957年9月到1959年10月, 1957年学校就接到命令参加58年国庆受阅,为获得经验,学校派了几个区队长去北京参加了57年炮校的受阅训练,而且该校58年和59年的受阅训练从五月份就开始,所以表现很好。第六期学员参加了1958年、1959年两年度北京阅兵的受阅工作,受阅大队长王一方,政委赵熙明,大队总教练张展富(南京炮校毕业且参加过阅兵训练),由冯文印协助张展富工作。管理上分为两个中队,前五列为一中队,中队长刘德贵;后五列为二中队,中队长周XX。一列为一个排,由排长负责管理和训练,每排有20余人(1958年受阅每列20人,1959年增加到24人)。一排长雷焯明,四排长华金灿,五排长李宗士,七排长周善焯,八排长谢才高,十排长唐开府等,仇广华是干部科的干部,他是来受阅大队协助工作(可能负有考察任务)的。编者按: 1959年北京阅兵式的领队增加为两人,即刘德贵、郭贵桢(当时是学员李纯芝所在6中队的指导员,1962年底和钱志瑞一起调总参三部),方队旗手是王长贵。在整个国庆受阅部队中,分为两大部分,徒步部队和车辆部队。58年受阅的徒步部队共15个方队。按受阅行进序列编为:一方队南京军事学院,二方队石家庄步兵学校,三方队炮兵学校,四方队工程兵学校,五方队坦克兵学校,六方队航空兵学校,七方队海军学校,八方队水兵方队,九方队公安兵方队,后面六个步兵持枪方队。55年和58年受阅的院校方队,都是搭帐篷住在天坛公园内柏树林中; 59年时住南苑营房中。1959年阅兵训练时,王一凡副校长曾到受阅大队来检查指导。这期59级留校且在1959年国庆受阅方队队员的有:李华端(分配在军务科)、沈静(后来担任区队长)、任振昌(射击教员)、高伯生(射击教员)、张金栋(战术教员)、毕可伦、陈连鲜、李纯芝。<br>第七期学员学习时间是1958年9月到1960年7月,孟宪刚是本期毕业留校生。<br>陈步仁(1938年生人,祖藉江苏南通,1956年国家实行新兵役法后的首批义务兵,光荣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6师314团(隶属南京军区、驻防浙江衢州江山)。1960年由部队选送郑州炮校学习(学员一大队二中队,第八期学员,即于1962年7月毕业分配至原部队所属炮兵团任连长、协理员(驻防江苏淮阴),王亚军的姐夫)在郑州炮校的学习时间是1960年9月到1962年7月,表明郑州炮校举办的完成班至少有八期 。<br>郑州炮校还至少办过两期政工干部培训班,训练期为一年。用两个人物具体说明一下:其一,大概是1957年,有一位曾担任指导员的学员在郑州炮校学习期间,在火车上邂逅著名画家徐悲鸿的遗孀廖建文,相恋结婚并生有一子,那指导员转业到徐悲鸿纪念舘;其二,1958年,尹光斗在训练部科研室分管处理群众的技术革新,当时政工队一来自新组建炮五師的学员杨云龙,提出改造望远鏡的技术建议,综合分析其建议有一定合理性,因而,赵西元主任让尹光斗带杨云龙去炮司科研处汇报,结果该处将杨云龙留在了炮司。<br>根据周善焯摄于1965年8月1日与是短训的部分学员(兰州军区送培的)毕业合影,表明短训班一直办到1965年8月。<br><br>根据戴少华回忆,除招收了800人青年学生(其中1951年600人、1954年100人、1955年100人),其他全部是部队送来的官兵,1960年以前,青年学生和初级军官及士兵班学制是两年半或两年制不等,部队干部的短训期一般为一年,包括炮兵军事指挥班和政工班(例如连指导员);而在1960年后部队干部短训班一般培训期为三个月或半年不等。他54年到59年在大队,学员总数最高时达2000人,51年到54年,首届青年学员600人,51年9到12月短训500人输送朝鲜战场,紧接着52年3月招完成班600人,1953年6月又招收部队学员100人,他们同时在1955年2月毕业(仇广华、谢李芳、廖元励等留校);54到56年完成班青年学生100人,军人800人(雷绰民、周善焯等留校),周善焯可以肯定他那期学员至少七个中队;55年招青年学生100人插在54年进校的学员队中,但他们57年毕业;56到58年招1000人(唐强华、李淑瑜等留校),短训一年政工班300人;57到59年招1000人(张金栋、高伯生等留校),政工短训班300人;58到60年招500人,孟宪刚留校;60到62年招500;61到63年应该还有招完成班的学员;58到65年短训班(三个月到半年)且按2000人计算,所以据不完全统计,郑州炮校至少培养各类(包括完成班和短训班)学员8300人。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出军队所需人才是难能可贵的。<br> (二)、在炮兵学术方面,也列举三、两事,以此体现郑州炮校的领先水平:<br>1、1952年(即郑州炮校第二期开始),我军炮兵实现“摩托化”,淘汰了骡马炮,第一期学员的教学科目删除了“马驭术”,增设了“汽车课”,兵器教学内容删除了日式“三八野炮”,改为苏式“76.2毫米加农炮”和“122毫米榴弹炮”,这是我军炮兵现代化在郑州炮校教学中的主要反映。后期办过 160毫米迫击炮班,时间很短。西安炮校撤销后,有一批教员来到郑州,成立了一个迫击炮教研室(82毫米)。<br>2、1960年9月至年底,炮兵在南京炮校举办"炮兵第三期射击理论集训队",参加学习的是几所炮校的部分射击教员和区队长,郑州炮校所编理论书籍在该集训队作为参考资料。集训队的两位主讲老师是郑州炮校的石子华(1969年转业,到郑州)和李民福(郑州炮校第三期毕业生,1969年转业,到郑州),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射击理论方面,郑州炮校是名列几所炮校之前的。<br>3、1960年后的某个时间,有一批60迫击炮弹(60迫击炮已为部队装备所淘汰)需要报废销毁,集中销毁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更有风险。有关部门就问我们学校是否可利用,于是郑州炮校就将其领来,由射击教研室设计了一套操作方法,帅鹏飞(其工作主要是设计与操作教学设备,其制作水平在所有炮兵学校当中是首屈一指的)参与了设计与操作,由60迫击炮代郑州炮校所授大口径炮的实弹射击训练。这种方法与真实的实弹射击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但比起枪代炮射击训练,其真实感程度要高得多,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br>4、郑州炮校在6O年代初还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对阿尔巴利亚炮校无偿支援过全部教学挂图和模形,而且全部是为阿尔巴利亚设计制造的,这在国内炮兵学校中是首创的。足以说明当时郑州炮校的这方面的水平领先同行。<br>(三)、下面再来陈述一下郑州炮校几件有意义的事情:<br>1、1956年2月4日,国防部电令: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炮兵学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州炮兵学校”。至此,各炮兵院校直属军委炮兵,即各军区停止管理各炮兵院校。<br>2、1955年到1956年郑州炮校举办了一期越南培训班,为越南建立炮兵学校培训教员,王崑亭从战术教研室副主任岗位上调任越南培训班的主任,柏怀瑾担任这个班的射击操作员,这个培训班结束后,王崑亭调任兵器教研室主任,柏怀瑾从学员大队调兵器教研室担任兵器教员。 <br>3、1958年8月,郑州炮校按上级指示,派出二十余名干部下连队到福建前线炮兵第三师阵地(大登岛)参战,即参加了炮击金门岛战役,其中,戴少华、徐定松(射击教员)、田永增(兵器教员)、陈复钧(战术系工程教员)、陈熙估(区队长)、姚皆泉(政治教员)、王定一(政治教员)、刘德维(射击教员)等被安排在福建前线的炮7团,池继哲(区队长)、黎尚炎(地形教员)等被安排在福建前线的炮31团,历时一年后的1959年8月,除黎尚炎外全部安全返回郑州,因黎尚炎刚上阵地两天就不幸被沉重的大炮扎断了脚,经前线野战医院治疗后回到炮校。这也成为郑州炮校的光辉一幕。<br>4、郑州炮校建校以来几次规模较大的实弹战术演习:<br>(1)、首届学员专业技术学习以来,一直都是纸上谈兵,绝大多数教员也没实际打过炮,大家都盼望能尽早操作实弹射击,据说当时申请不到炮弹,因为我们武器库里只有缴获的日式和美式炮弹,苏式火炮当时只能从苏联进口,急供是朝鲜前线需要,训练用弹虽然不多,但要开专门运输通道,需要排队,后来终于到位了。<br>郑州炮校首次实弹射击应该是1953年7月,地点在黄河边花园口,此次不带战术背景,突击实弹射击,故以射击系为主,现场指导组组长当时的射击系孙主任,在现场他宣布:今天122毫米榴弹打跳弹射击,这在我军炮兵射击史上是首次,担任指挥和引导研讨的是射击教员苏世民的教学区队,炮军委炮兵院校处和中南军区炮司派有参谋参加。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才获得实弹射击的机会。<br>(2)、1954年,首届毕业生在郑州某地参加了的演习,应该说规模最大的一次,炮阵地的主持人是柏怀瑾,主炮是76.2毫米加农炮和122毫米榴弹炮,贺汉高是演习连副连长,当时解放军报记者参加了跟踪拍摄;<br>(3)、另外两次规模较大的实弹战术演习是1960年江苏徐州铜山县单集地区和1962年河南信阳确山县炮兵靶场地区。两次均为铁路运输、摩托化行军到达集结地域,学员按战时要求编组,在教员指导下进行演练,达到要求后进行营级合练,进行实弹演习后,战术、射击分别考核。<br>5、1961年春,距离郑州炮校以西两公里左右的国棉四厂发生火灾,当时正值午餐时间,炮校鸣紧急集合号,校首长在广播中命令全校师生跑步去国棉四厂救火,全体干部学员们(那次救火的时候郑州炮校去了很多人,表现都很勇敢)丢下饭碗,争先恐后奔向火场,因为当时风很大,露天堆放的棉花包火势凶猛让人很难靠近,他们在火场上有的人喷水灭火,有的人转移花包,没想到库房突然墙体垮塌,因此造成了郑州炮校的高清文、蒋道林两位干部学员(入校前就是干部)牺牲,全校(包括子弟小学师生集体)在大礼堂举行追悼大会,这两位烈士安葬在黄冈寺陵园。灭火战斗一直到深夜,火势才得以基本控制往,此时大家才感觉到饥饿和困倦,参加救火的大多数人虽没有流血负伤,但因长时间受烟熏,眼睛都肿成一条线,一直到几天后才恢复身体,令长辈们至今都难以忘怀当时参加救火的炮校英雄们。<br>6、1961年到1962年,为了渡过国家当时的困难时机,全校开展大生产劳动活动,学校组织大家在校园内空地、边角地、大操场等地方开挖耕地,种粮种菜。例如战术教研室就在办公楼西侧种了十几亩麦子,家属院西院经营了两块约一亩菜地,所收获的所有蔬菜全部送给机关食堂,麦子则交给军需科,以吕镇宇为首的拉冀马车班,全校闻名,学校还创建一个干部休整班,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干部、职工送去休整一个月,在那里包吃包住且食不限量。与此同时,幼儿园的孩子吃饭不限量,全校干部每人每月节约一斤粮补助孩子们。这两件对于特殊时期食不限量的事难以忘怀,特别是曾经在炮校幼儿园生活过的我们发小更应该感谢当年长辈们的付出。<br>7、为了推广82毫米迫击炮,也同时按照上级要求(当时炮兵副司令赵章成负责这个事情),郑州炮校还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迫击炮教研室,它是由射击教研室和兵器教研室的人及从部队抽调来三位军人组成的。郑州炮校由张益芝、徐彦杰、李乃林、杨士伦、高博、刘重生、李玉才、王其庆、方斯文加入了这个团队,在赵章成的带领下,到全国各大军区传经送宝,其中到过济南军区的烟台、成都军区的成都、兰州军区的天水、南京军区的舟山群岛等地,还在桂林步兵学校对由越南作战部长率领下的越南营以上的炮兵干部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等,上述传经送宝时间是从1963年1月一直持续到1965年4月。另外,由赵副司令牵头,八一电影制片厂专门在郑州炮校等地拍摄了《迫击炮的特种射击》的电影。<br>8、1963年到1964年,为防备台湾蒋军反攻大陆,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开展大比武练兵活动,炮兵各院校把大比武变为军事教学比赛,选拔“教课尖子”。郑州炮校曾经选出数名优秀干部到宣化炮兵学院参加全军炮兵院校“尖子”授课比赛,射击教员周善焯、兵器教员陈崇良、战术教员雷焯民、射击教员贺汉高、战术教员涂克汉就是这批优秀干部中的一员。大比武在郑州炮校那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中,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br>9、1952年从沈阳军委炮校分配来郑州炮校的地形教员胡岳环(曾用名:胡毓环),湖南人,高中毕业后参加国民党远程军,解放战争随所在部队起义参军,后在朱瑞炮校学习,在朱瑞炮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攻军事测地,来郑州炮校前曾与沈履康派往朝鲜,实战情景下实习半年,待首届学员毕业时,带领新分配到地形组的五名(张先树、丁宜兴、万国光、尹光斗、黎尚炎)助教,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补测郑州市周围郊区大比例尺1:25000地图,满足学员军训需要,至少管用三届学员,因为原图是国民党时期老图,新中国成立后尚未测绘新图)<br>(四)、按部就班<br>郑州炮校从1951年建校到1963年,一直是按照军委炮兵的要求,完成了培养干部的光荣任务,通过各炮兵学校(包括西安、重庆、南京、郑州、沈阳、北京等炮校)十余年的培训,全军的炮兵高、中、低级指挥人员已经达到饱和,为此,郑州炮校从1964年开始就停止大批量招生,而且在此之前,北京炮校、西安炮校、重庆炮校、沈阳炮校已经相继撤销或改变任务,相关人员分配到包括郑州炮校在内的相关院校。具体说明一下;<br>1、1962年北京炮校撤销,其教职员到武威组建武威炮校,仍属于炮兵司令部管辖,武威炮校和1959年之后的西安炮校并没“二炮”字样,但实际上业务上是导弹;<br>2、1959年6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西安炮校结束地面炮兵培训任务,以西安炮兵学校为依托,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训练力量为骨干,吸收空军十五航校部分教员学员,改建炮兵特种技术性质院校(即二炮技术学院),为保密起见,沿用西安炮兵学校名称。为此,1959年8月,李达夫率西安炮校的部分干部及部分教员(李达夫、温祥、彭策(射击教员)、刘重生(射击教员)、李博(射击教员)、颜德康、潘如爵(兵器教员)、杨士伦(射击教员)、王尚廉(射击教员)、高炎林(射击教员)、柯炜(战术教员)、李思奇(战术教员)、刘洪勋(战术教员)、席元杰(战术教员)、时敏之(射击教员)等约30人和大约500学员(此批学员中除从外招的学生学员外,还有一个区队的现役军人干部,这个区队中就有许朋家(来学校前就担任基层连队连长,在校期间担任学员中的四班长,1960年毕业留校到1969年先后担任副中队长、中队长、副大队长)来到郑州炮校;<br>3、1962年重庆炮校改变任务, 1962年重庆炮校训练部的干部全部并入郑州炮校,政治部和校务部留在重庆,又从沈阳炮校调来训练部的干部仍启用重庆炮校的校名,培养炮兵侦察干部,重庆炮校张旭带队把42位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员(包括杨德仁(中队长)、周当振(中队长)、王育华、谢后齐、蔺彻、陈策安、李长运、张文勉、张英俊、王日宣、万定一、叶相彬、张光照、解常乐、王绍禹、张如寿、孙立鹏、王炳烈、黄季常等17位战术教员;范宗林、陈道同、胡正东、蒋静、张建国、何佩鋆、刘岭、高平、石怀礼、彭天雄、胡仁远、张培德、邹文杰、李乃林等14位射击教员、王有全、聂勋黎、李玉才、王其庆、何高基、王浩然等6位兵器教员、付必先(陈道同(1959年毕业于重庆炮校)当时学员连的连长)、欧阳琛(训练部体育教师)、张文祥、贺居庆等来到郑州炮校;这个培养炮兵侦察专业的重庆炮校于1969年撤销。<br> 4、1962年沈阳炮校(地处沈阳后塘湾)解散(根据当时国家需要调整压缩,把工作地址让给空军研究院),有大部分干部及教员分配到新组建的重庆炮校(在重庆炮校原址)工作,另一部分政工干部来郑州炮校,他们(在沈阳炮校的岗位包括在后面)是:任浩若、干部科长齐仲亨、副大队长王德科、机关的刘振明、刘清刚、郭健英、王良、谢守光、学员队领导有王家凱、冯连栋、郭向荣、李映光、曾树英、刘传煜、金士民(兵器教员)、吕广信(兵器教员)、卫生科长冯玉林、医生王文书、程鹏。<br>5、1962年从沈阳炮兵政治干部学校(前身是沈阳高射炮校)(地址是沈阳小河沿)来郑州的是:王连发、钱志瑞、董志坚、刘积林。<br>从上所述,截止1963年,前面所说的1951年前后成立的六所炮兵学校(即西安、重庆、南京、郑州、沈阳、北京炮校)只剩下南京和郑州两所地面炮校。<br>炮兵院校分为指挥院校和技术院校。宣化炮兵学院是历史上我军炮兵最高学府,执行兵团级权限;南京炮兵工程学院是我军军械工程最高学府,曾执行正军权限。 军械自50年代后期转隶炮兵,番号均为炮兵技术或工程学院学校。另外,附带提一下几所相关炮校:1952年11月在锦州成立炮兵干部短训基地,1956年2月,改称锦州炮兵学校(1952年11月到1959年),锦州炮校1957年解散合并到宣化炮兵学院,当时成立宣化炮兵学院时,从沈阳高级炮校和沈阳炮校也调了一批教员。1959年改称炮兵政治干部学校,迁址沈阳(即锦州炮校是沈阳炮兵政治干部学校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高炮学校,按所在地又称沈阳高射炮校(1951年到1957年底迁往南京孝陵卫校区),1957年底到1962年又称南京高射炮校,1962年迁往武汉,又称武汉高射炮校(1962年到1969年2月)。实际上沈阳高射炮校、南京高射炮校、武汉高射炮校的全称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高炮学校,只是大家按所在地进行称谓。<br><br>郑州炮校1964年停止教学后,按照上级指示精神,于1965年9月至1966年5月,全校干部全部赴郑州市周边参加四清工作队工作,去四清之前,在郑州炮校对炮校所有参加工作队的人员进行了集训,包括地方干部的很多人都参加此项集训,然后才分配到农村工作。其中就有:1、老鸦陈公社东赵大队四清工作队长是市委秘书长郑彦,副队长是炮校政治部政治教研室副主任董志坚,炮校还委派任浩若率领部分干部到柳林公社京水大队、徐庄大队(工作队长是一位公社书记,刘岭是工作队副队长,队员有周善焯、贺汉高、邓志湘等,周善焯就是在徐庄大队接到转业通知的)等生产大队领导四清工作,京水大队有十二个生产小队,每队四清工作组有一位炮校干部,柯炜任五队组长。老鸦陈公社与柳林公社都属郑州市郊委管辖。2、1965年上级派朱太刚参加吕东(1964年9月 到1967年10月担任冶金工业部部长)领导的四清工作团,时任郑州炮校第一副校长的朱太刚担任工作队长,到郑州上街铝业公司领导四清运动,他主要做动员教育工作,和铝厂领导职工们处的关系很好,完成任务后受到上级领导和铝厂上下的好评,也就是那个时候,经朱太刚请求,向铝厂领导说明部队实际困难和训练需要,所以,铝厂出钱并派人为郑州炮校修建了校门和大小两个游泳池(主要用于训练)。1966年6月到1966年9月,全校开展院校整风运动。<br>四清工作时,吕东来郑州铝厂视察听取汇报时,得知郑州炮校工作队员素质很高,而且与郑州铝厂上下关系很好,所以到中央要求军人支援,随即中央军委直接下命令,调了一大批郑州炮校的干部支援冶金企业。其中1966年6月郑州炮校就安排转业一大批干部到郑州铝厂(即503厂)、湖北黄石的十五冶、四川自贡硬质合金厂、河北省邯郸冶金矿山公司等冶金企业工作。其中:1、1966年6、7月间转业到郑州503厂的有柏怀瑾、郭刚、刘浪、蒋静、廖元励、吴善庆、黄杰、宫汉鹏、张如寿、唐克俊(护士)、鲍继孔(副中队长)、徐宪、王崑亭、郎思太(郎平的父亲)等;2、转业到湖北黄石十五冶的有:张锡侯、张荣、苏世民、李民福、周成柯、金纛、鲁铸铭、林元一等;3、1966年6月何高基、林清泉、寋华堂、杨鹤琴(后攺名杨进)、周善焯五人转业到四川。4、转业到河北省邯郸冶金矿山公司的有:王昕、刘重山、张秀德、金恩喜(后勤)、王启正、赵志曾、朱以恭等;5、毕可伦、王有全等转业到洛阳740厂;6、于兆瑞转业到17冶技工学校等等,紧接着一年后的1967年3月,上述1966年转业军人又按照军委决定(即516通知之后转业的人员全部返回部队),绝大多数返回郑州炮校参加 “四大”运动,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串联、大批判(即文化大革命)。<br>1967年3月19日 中央军委发出《关于集中力量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的决定》(简称"三支两军"决定)。《决定》要求: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机关要视情况抽调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人员,立即投入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的工作,即"三支两军"。人民解放军先后奉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的有280多万人。三支两军指"文化大革命"期间,军队支左(支持当时被称为左派群众的人们)、支工(支援工业)、支农(支援农业)、军管(对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实行军事管制)、军训(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按照军委炮兵“三支两军”办公室的指示,郑州炮校从1967年开始就陆续安排干部参加三支两军,其中执行了下列任务:<br>1、1966年5月16日(即516通知)后,社会上活跃的主要是学生,中央认为必须先引导他们,所以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军训,当中央下达"三支两军"通知后,1967年4月由北京卫戊区负责组织机关院校军人在地方学校军训,炮兵抽调机关和几所院校干部负责6所中学,郑州炮校派出叶相彬等三人去北京育强中学参加军训管理,同年国庆以后撤出。<br>2、1968年1月,郑州炮校派出董志坚(时任郑州炮校政治教研室副主任,1970年8月在北京的炮兵研究所担任政治部主任)、李殿印(时任郑州炮校三大队大队长,在支农期间北京担任朝阳区劳动局局长)、戴少华(组织科干事)、孙立鹏(战术教员)、罗忠厚(地形教员)、贺汉高(射击教员)、韩立凡(射击教员,支农后留在北京担任朝阳区劳动局局长)、郭景祥(时任郑州炮校三大队八中队中队长,支农后留在北京朝阳区工作,担任街道工作部部长,主管朝阳区所有街道办事处)8人(首批工作队员)的工作队,前往北京朝阳区下辖县级单位的双桥人民公社支农,之后不久,郑州炮校又分两批人员去双桥公社,都是接替当时炮兵司令部已派驻在双桥人民公社的干部,其中在支农工作期间的1971年,工作队员夏连登(干部科干事)、韩建初不幸去世,支农其间,孙立鹏返回郑州担任炮兵技校教员,一直到1973年年底,工作队才结束任务,此时,曹建武(战术教员)、蔺景璧、祁发青(区队长)、程昌林、罗忠厚、贺汉高、曹秉晋、杨世周(射击教员)、戴少华、李玉柱经过长达五年的支农才回郑州炮校留守处。<br>3、1968年7月,郑州炮校进驻五机部218厂(即华北光学仪器厂,制造高空轰炸机瞄准镜和坦克潜望镜的企业,据说笫一颗人造卫星摄像机就是这个厂生产的)执行军管,军管会主任是武进生(时任郑州炮校训练部长),副主任康雍(时任郑州炮校射击教研室主任),68年底武进生调另一个有关石油的单位任军管会主任,康雍继任军管会主任,王连发(时任郑州炮校组织科长)任副主任,成员有邓光宗(兵器教员)、吕广信(兵器教员)、夏锦华(射击教员)、王铁成、李新吾(学员大队干部)等,军管会下设政工组、斗批改组和后勤组。当时军管会人员最多的时候达十余人,每个军代表还分管一个车间。军管会于71年1月春节前全部撤出,后来康雍先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20研究院(后字238部队)任兵器处处长,1977年7月底调到研究所任副所长),王连发调炮兵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副师级),其他人均回郑州炮校留守处;<br>4、1968年11月,郭继祖(时任郑州炮校三大队八中队指导员)率领廖元励、陈策安(战术通信教员,到北京制币厂支左,1974年底调宣化炮校,1982年转业到北京工商局)等十三人到北京水电学院支左,郭继祖1970年5月参加北京教委的三结合,被结合进入北京市教委,一年后调北京市委工作;另外还有:许朋家等参加北京人民银行支左工作<br>即去北京支农、支左、军管的人员均在郑州炮校成立革委会之前。<br>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郑州炮校作为当时在郑州显要的军事单位,在那个大环境下也被推到了所谓政治运动的风口浪尖,校内外一时鱼龙混杂,派性林立,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打击迫害狼风四起,冤案遍生,给社会和军校造成了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这是有目共睹的。1968年6月28日郑州炮校成立革委会,由孙步堂(宣化炮校调进,1969年8、9月间筹建炮十三师,担任师长调离)担任革委会主任,即文革前的所有校领导(包括正副校长、正副政委、政治部正副主任、训练部正副部长)全部靠边站,足以说明当时的一切问题。不言而喻,如果不是这场运动,我们有理由相信,155的子弟将会出现更多的大学生,而正值能够学习深造年龄段(1950年到1960年出生)的子弟不至于把参军当成唯一出路,在此,我们也同时为恢复高考制度后考上大学的任光、周菁菁、宋军罡、曾东华等155部队子弟感到骄傲。<br>三、郑州炮校的撤销及人员分流<br>1969年2月19日,中央军委办事组下达了《军队院校调整方案》中关于“指挥院校一律撤销”的规定,郑州炮校传达了毛主席一条最高指示: “军队院校一百一十一所,幺幺幺(111),确实有妖。”, 1969年3月,根据上述《军队院校调整方案》精神,郑州炮校召开校务会议,作撤销前的准备工作,决定将全体人员主要分流为五大块:<br>(一)、从1969年5月开始,安排原来是干部的军人99人:高雄飞(射击教员,到上海)、石子华(射击教员,到郑州)、高炎林(西安炮校来的射击教员,与爱人郑霞一起复员到陕西省兴平县铁路工程机械厂)、江国威(射击教员,到杭州)、何佩鋆(重庆炮校来的射击教员,到西安)、唐强华(射击教员,到湖南衡阳,郑州炮校58级毕业生即第五期学员)、郭建华(射击教员,到湖南衡阳)、彭灼华(射击教员)、曲大为(射击教员)、文清源(射击教员)、黄有余(射击教员,到湖南)、陈煜松(射击教员,到湖南,1956年从湖南来的高中生后转南京炮校学习,1958年毕业来郑州炮校)、袁祖炎(射击教员,到湖南常德)、李先明(射击教员)、刘性坊(射击教员,到湖南,1956年从湖南来的高中生后转南京炮校学习,1958年毕业来郑州炮校)、胡俊(射击教员)、李靖宣(射击教员,到武汉)、白全顺(射击教员)、王绍禹(战术教员,到成都)、金纛(通信教员,到湖南)、万定一(战术教员,到昆明)、龙贤树(战术教员,到四川)、李天禄(战术教员,到郑州)、席元杰(战术教员,到西安)、王惠迎(战术教员)、佟德志(战术教员)、胡继贤(地形教员,到武汉)、 杨维哲(建校初期的兵器教研室主任教员)、吴昌望(建校初期的兵器教研室主任教员,到天津)、潘如爵(西安炮校来的兵器教员,到郑州)、夏士武(首届毕业生,兵器教员,到郑州)、王标(兵器教员)、李玉才(重庆炮校来的兵器教员,到重庆)、武士元(兵器教员,到郑州)、田亚成(兵器教员,到武汉)、张锡侯(首届毕业生,教务科,到郑州)、李民福(射击教员,到郑州)、周善焯(射击教员,到四川自贡)、陈鼎英(战术防化教员,到上海)、陈崇良(兵器教员,到郑州)、柏怀瑾(兵器教员,到南京)、王昕(兵器教员,到河南安阳)、黄季常(战术教员,到四川)、张宗德(射击教员)、白学成(兵器)、嵇育林(兵器教员,到上海)、周之启(军需科,到郑州河南纺机)、颜秋成(射击教员,到湖南娄底)、杨宗惠(医生,到郑州河南纺机)、华成云(医生,到天津)、刘志泉、熊荣田(护士)、黄积和(护士)、向振宜(护士,柏怀瑾夫人,到南京)、孔凡立(大队参谋)、龚文华(到重庆)、孙承教、李景森、韩志云、胡家新、方光华、刘志立(军需科干事)、鲁铸铭(区队长,到郑州)、付必先(重庆炮校大队干部)、杨保胜、刘海泉、李宗士(副中队长,到无锡)、徐学彦、唐树良、邓宪明、曹汝珍、白福云、魏世政(副中队长,到郑州)、郑霞(军务处打字员)、李和春(军务处打字员,河南人)、孙念臣(幼儿园管理员,到郑州周围县城)、李永志、王守和、邵富昌、董新华(勤务连排长,河南人)、廖元励(兵器教员,到郑州)、张伟伦(射击教员,到上海)、兰志隆、李皖(参谋,到天津)、杨义芬(宣传科广播员,赵熙明爱人,到郑州)、王增会、刘国荣(宣传科广播员,到郑州重型机械厂)、钟锡庆(宣传科广播员,到郑州重型机械厂)、唐垠(郑州工会)、陈冠民、藏维昌、欧阳琛(重庆来的训练部体育教师)、燕向荣、莫志友、刘成文(军需科干事)、崔树清、沈建民(政治部秘书,到上海)、王嘉礼(三大队七中队指导员,到西安))复员(当时是按军委总政治部的规定(据说1969年没有转业军人,即1969年离开部队的全部按复员处理),直至1979年上述99位军人全部落实政策而恢复干籍); <br>(二)、1969年6月一百多干部及各种物资,包括骡马六匹、马車两辆乘专列赴河北蔚县军委炮兵五七干校。郑州炮校编成学员第十连,连长吴顺泰,指导员张旭。<br>留在郑州炮校的大多数人都去五七干校参加锻炼过,接下来继续当时的政治任务是参加三支两军,1969年7月,李达夫(时任军务处长)、信让(时任训练部教务科科长)带队去包头二机厂(五机部第二机械制造厂,是制造军用炮的企业,员工有十余万人)含包头五二研究所(包头二机厂的下属单位)执行军管,成员有陈宝顺、周荣、许铎、吕梁、任燕滨、王伯虎、尚仲国、李启龙、王日宣、赵魁英、张雅臣、闫守忠等,林彪事件后的1972年,军管撤出。1972年8月份炮兵系统在宣化炮兵成立干训大队时,上述到包头军管的人员有几位(尚仲国、陈宝顺等)去宣化炮校工作,其他人工作结束后返回郑州炮校。<br>去军委炮兵五七干校的干部之后,陆续有部分人调出支左,较大的一批是69年底,大约20多人,一部赴陕西,一部去贵州。<br>其中:(1)、1970年2月,由吴顺泰从军委炮兵五七干校带队去陕西省国防系统支左,其中吴顺泰去西安东方机械厂军宣队担任副队长职务支左;陈道同、付深鸿到陕西光学仪器厂支左,1975年结束后到南京炮校;张秀德、李思奇等到西安秦川机械厂(即843厂)执行军管,即成为军代表,1974年7月到宣化炮校,张秀德后担任宣化炮校装备处处长;刘克到洛南844厂、柯炜省到国防工办机关、任振昌到西安212、宋作青和唐邵永一起去陕西岐山先锋机械厂所支左。1970年,温祥、冯连栋、陈景彬、关永贵、张英俊五人直接从郑州炮校到西安五院研究所支左,后来张英俊一人于l974年从西安到宣化炮校工作,其他4人全部从西安回到郑州炮校。<br>(2)、1970年初,为了解决贵州省的问题,由总参机关组织(机关和院校)军队干部负责贵州全省的支左,郑州炮校从五七干校或郑州炮校直接派去的人有:叶相彬、卢宗惠、伍光鲁、高平、石怀礼、张勇、阮观舜、於兆祺、金士民、苏德穆、马友义、崔洪东、张先树、郝广才等等去贵州支左,1973年10月全部撤回郑州炮校留守处。<br>(三)、炮13师筹建及调入炮兵13师的郑州炮校人员:<br>1969年炮13师在河北邯郸市开展工作后,不久转至河北邢台市,同年10月召开成立大会,随即向新疆派出师团主要领导百余人(包括吕镇宇)的先遣分队, 1970年11月全师部队在河北邢台市进疆完毕。1969年及1970年调13师的有:赵西元(1969年10月调至炮兵13师筹备处(代号105筹备处)担任炮13师参谋长、孟昭贤(郑州炮校二大队副大队长,后调炮兵13师组建后任师司令部作训科长、后勤部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张毅(1964年调入郑州炮校政治教研室任副主任,1965年郑州炮校宣传科任科长,后调调炮兵13师担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王云德(1969年郑州炮校政治部保卫科长,后调炮兵13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吕镇宇(郑州炮校战术教研室副主任,1969年赴新疆炮十三师,先后担任210团副团长、新疆军区高炮团团长、新疆军区炮兵教导大队(军区小炮校)大队长等职)、郭军杨(郑州炮校校务部参谋,后调入炮兵13师司令部作训科任参谋、科长、团长、伊犁军分区副司令员)、周德才(郑州炮校校务部参谋,后调入炮兵师后勤部战勤科参谋、科长、后勤部部长)、左根生(炮校军务处,随炮兵13师入疆先后任干部科干事、科长,乌鲁木齐军区干部部调配科长,兰州军区炮兵第二旅政委,转业回湖北襄阳地方工作);张彩礼(郑州炮校勤务连长,后调入炮兵13师415团先后担任某营副营长、团副参谋长)、刘振明(郑州炮校军械装备科科长,后调入炮兵13师担任后勤处副处长)、柳洪昌(郑州炮校保卫科参谋,调入炮兵13师任保卫科参谋、科长)、张玉战、石福振(医生)、李启祉(郑州炮校校务部会计,后调入炮兵13师后勤部财务科会计、财务科长)、李团章(郑州炮校军务处调13师)、周XX、高志祥、张展富(郑州炮校军务处调13师作训科参谋)、杨福华(护士,柳洪昌爱人)、杜克勤(卫生科所长)、刘义明、闫XX、 邝xx(后勤部战勤科科长)等等。另外,1970年同年入伍十三师的155子弟有吕铁军、张长林(张雅臣的儿子)(在56团)、陈衔(在210团)、王新春、王新刚兄弟俩(王佳斌的儿子);1971年去13师的有四位女兵,黄莺(武钢志女儿,在13师卫生科)、李玛丽(李达夫女儿)、张小燕(在军区门诊部)、曹志珍(曹文海女儿)在军区总院(后因哥哥牺牲调至郑州空军医院)。李玛丽、张小燕、曹志珍在结束新兵连训练后都调到军区医院。<br>(四)、部分干部调到相关部队,其中有:武进生(时任训练部长,后调成都军区任炮兵部部长);张旭(时任郑州炮校二大队大队长,后调军委炮兵任后勤部战勤处担任处长);刘积林(时任二大队政委,后调二炮53基地);原校务部管理科长的王德科,1971年调广西河池军分区,担任副参谋长;刘传煜1971年调广西梧州军分区担任军需科处长;王家凯(一大队副政委,1969年年末调入国防科委;1969年11月王浩然(兵器教员,后担任研究所科技处科长)、王其庆(兵器教员,后担任研究所科技处研究员)、谢李芳(兵器教员)、张奎元(兵器教员,后担任研究所科技处研究员)四位兵器教员调炮兵研究所参与对外援助项目的说明书撰写工作,后谢李芳回郑州炮校;1970年8月,刘怀光(研究所政委)、董志坚(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刘永孝(射击教员,调研究所宣传科)、董路明(大队指导员,在研究所任研究室政委)、王良(郑州炮校政治部干部,先调到炮兵司令部,1978年调研究所,开始是在保卫科,后调到研究所试制工厂当政委);1970年8月,调入北京炮兵第602厂(团级单位)的有:郭健英(1962年从沈阳炮校调来郑州,郑州炮校训练部助理员,担任602厂厂长)和贺居庆(1962年从重庆炮校调来郑州,时任郑州炮校政治部干部,担任602厂政委),等等。<br>(五)、1970年10月,郑州炮校调入十九军(地处甘肃张掖)高、地炮的干部大概有几十位 ,其中:刘岭(郑州炮校射击教员,调19军地炮后先后担任副团长、守备师副师长等职务)、杨德仁(炮校六中队中队长,担任地炮后勤处长)、王长贵(郑州炮校军务处调地炮某师副参谋长)、范景云(地炮宣传股长)、连长汪昌岱;高玉升(炮校六中队教导员,担任高炮团副政委)、姚明绪(郑州炮校俱乐部主任,调19军高炮担任宣传股长)、李纯芝(高炮宣传股副股长)、沈静(59年郑州炮校毕业并留校,高炮团后勤处长)、张必贵(炮校勤务连调出,高炮宣传干事)、杜经荣(炮校勤务连调出,高炮指导员)、席万林(郑州炮校军务处调出,后担任高炮团政治处任保卫干事)、秦云龙(高炮卫生队长)、黄乔和(高炮医生)等,还有一些干部是炮校高、地炮练习营的干部。与此同时参军去19军的155子弟是:去高炮团的是孙林、刘扬、冯斌、夏吉利、陈德明、王亚军;到地炮团的有陈长海、王胜利、赵凤翔、张志强、任胜国、秦国宝等等;另外还有杨佩玲、刘庆霞参军去了东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24医院等;<br> 至此,上述参加三支两军人员如韩立凡、郭景祥、郭继祖等留在地方工作,武进生调成都军区任炮兵部部长,康雍、王连发分别调入总后和炮兵司令部;再加上调13师、调19军、调其他部队、复员等情况,当时至少有200人已经离开郑州炮校。<br>军委炮兵于1969年12月17日签署命令撤销所有炮兵学校,全军99所指挥院校(包括郑州炮校)都被撤销(只保留了12所非指挥院校)。也可理解为在当时情况下,郑州炮校(总字155部队)是最后一批被撤销的炮兵学校。<br>1969年底,郑州炮校成立留守处,何文发担任留守处主任、曹文海担任留守处副主任、成员有:仇广华、王世新、张雅臣、郭文忠(财务科)等不到十人,之后又根据工作需要从支左回来的和下放到五七干校的抽调王育华、范宗林、邓光宗等到留守处协助工作,留守处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因撤销导致的一系列善后事宜,包括管理当时被关押的所谓犯人、安排尚未安置的待分配人员、安置家属生活起居等。从1964年开始停止招收学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郑州炮校留守处成立之日起,郑州炮校(总字155部队)的历史使命就此结束,余下的工作就是善后的工作。林彪事件后的1972年,炮兵五七干校解散,在郑州炮校原址成立了郑州炮兵技术学校,有部分人员从炮兵五七干校重返郑州炮校的人员分流到此,1974年又撤销郑州炮兵技术学校而成立了郑州高射炮校,除包括薛英杰担任副政委外,原郑州炮校政治部和校务部的人员大多留在了成立的郑州高射炮校,即至1974年,原郑州炮校的待分配人员(从五七干校回来和从支左回来的干部),全部分流(大多数分配在南京炮校、极个别的分配到宣化炮校,后有详细说明),1974年年底,留守处撤消,郑州炮校帷幕正式落下。<br>四、郑州炮校历任校领导情况介绍<br>郑州炮校从1951年成立到1969年撤销(特指总字155部队番号撤销)各届主要领导名单如下:<br>1951年到1953年前后,首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张志毅(炮五师师长,1952年调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参谋长,1955年任广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副政委:宋一民(炮五师政治部主任,后调火箭炮22师副政委、高射炮67师政委、济南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79年11月当选山东省政府副省长);第一副校长:谢仁杰(炮五师参谋长,1954年12月任校长,上校 ,1958年调到炮兵司令部军务处处长,并在1963年到1966年任炮兵技术部副部长);副校长:王岳石(担任炮五师副师长之前是炮二师30团团长,1951年之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炮校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教育长(即南京炮兵学院训练部长)、军委炮兵学校副校长、沈阳炮兵学校副校长、炮兵学院地面炮兵系副主任、旅大警备区炮兵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55年,授炮兵大校。1978年8月改任旅大警备区顾问,应该说他在郑州炮校的时间很短,郑州炮校选址是他经办,为此他还丢失一副望远镜)、陈尔云(炮五师副参谋长,后调新炮五师担任师长,最后担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训练部长:孙化中(曾担任炮五师师教导大队大队长、炮五师作教科长,率一炮团参加抗美援朝,半年后回到郑州,后调炮九师担任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后转业到上海工作,其爱人是原炮五师宣传队队员朱道惠);训练部副部长:王朝钢(来自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范船(后调北京通州军械学校任政委)<br>1953年到1958年前后,第二任校长:谢仁杰;第二任政委:冷新华(1953年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下发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炮兵学校(即南京炮校)副政委冷新华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炮兵学校(即郑州炮校)政治委员,大校,1960年底调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前身)担任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副校长兼训练部长:张进(上校,1955年2月任职,曾在日本留学,来自援越军事顾问,后转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陈剑副校长,1955年12月任职,训练部副部长:王朝纲(1955年12月调到重庆炮校担任第一副校长兼训练部长);训练副部长:朱太刚(1956年沈阳炮校调来,接王朝纲担任训练部副部长):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担任政治部主任和副政委的时间都不长,冷新华1960年调走后担任政委): 史思恭;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宋承烈(从某军医务卫生大队政委调来的,任建校不久的三大队政委,建校之初,三大队没有政委,只有大队长,后来与首届学员女生罗熙丽结婚,后两夫妻调江西)在史思恭担任政治部主任时,宋承烈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当史思恭担任副政委时,宋承烈担任政治部主任,宋承烈1955年之前担任政治部主任,1955年开始学习三年时,史思恭当政委时,宋承烈学成归来再次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部副主任:朱乔生,任国瑞1956年4月任政治部副主任,<br>1958年到1962年前后,第三任校长:刘德夫(1955年9月被授予炮兵大校军衔,1951年入朝作战,任炮兵第8师师长,1958年任郑州炮兵军官学校校长,1961年任炮兵15师师长,后任甘肃省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第三任政委:史思恭(从上所述是1960年接替冷新华担任政委,1964年6月到1966年3月任炮兵第11师政委),副校长:王一凡(1959年5月从西安炮校副校长岗位调进) 、陈剑(原炮五师司令部第四科科长,担任首任一大队大队长,1958年10月沈阳高级炮校毕业,再提升为校务部部长,后晋升副校长,再调武汉高射炮校),没有副政委,训练部长:朱太刚,训练部副部长:邢双庆(后调至宣化炮院或是保定军校);政治部主任:宋承烈;政治部副主任:朱乔生、武钢志(原为炮五师宣传副科长,成立郑州炮校时担任宣传科副科长、后担任政治教研室主任、再晋升政治部副主任)<br>1962年到1965年前后,第四任校长:贺进恒(62年10月从炮兵军事科研部副部长岗位调任郑州炮校校长,64年10月调任二炮五十一基地任副司令员,68年8月任五十三基地首任司令员,82年8月任二炮司令员);第四任政委:李友三(1962年从重庆炮校政委岗位调进,后调西安炮校担任政委、二炮技术学院(军级单位)政治部主任、政委);副校长:朱太刚(1949年担任炮7师20团参谋长,1951年到沈阳高级炮校学习,后留校任教至1956年调郑州炮校,文革后调南京炮校担任副校长)、王一凡、王朝纲(1962年从重庆副校长岗位返回郑州炮校,1965年转业至西安公路学院任副院长)、任浩若;副政委:王友一;训练部部长:朱太刚(兼);训练部副部长:(空岗);政治部主任:宋承烈(转业到二机部所在江西某基地担任党委书记);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朱乔生(1956年4月任主任,宋承烈转业后担任过很短时间的政治部主任,后调宣化炮兵担任宣传部副部长、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前身)宣传部部长,和冷新华在一所学校);政治部副主任: 刘怀光(1962年1月从沈阳高级炮校政研室副主任岗位调进,1970年8月任炮兵研究所政委,其夫人宋华琴,1962年2月担任郑州炮校幼儿园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政治部副主任:于佳临(1962年11月从炮兵学院正团级教官调进担任郑州炮校训练部政委,1963年2月至64年底接替因病休养的刘怀光担任政治部副主任,由于1964年底中央改组贵州省委,中央抽调部队干部充实地方,于佳临调任贵阳市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后担任贵州省文化厅长)。<br> 1965年到1968年6月,第五任校长:任浩若(1936年参加革命,四川南部县人,沈阳高级炮校调来,之后到北京干休所离休);第五任政委:王友一(从炮兵政治学校(即锦州炮校)副政委岗位平调郑州炮校担任副政委,1978年调合肥炮兵技术学院任训练部政委、顾问(副军级));副校长: 朱太刚、王一凡、何文发,副政委:赵福申(1965年从军委炮兵政治部干部副部长调进,1979年任郑州高射炮兵学校顾问组组长);训练部长:武进生(支左完毕后调成都军区任炮兵部部长);训练部政委:吴严纯(后调张家口的部队担任政委);训练部副部长:赵西元(沈阳高级炮校毕业来郑州炮校,先后担任(1959年到1962年)训练部军事研究室主任、(1962年到1964年)战术教研室主任、(1964年到1969年)训练部副部长,后担任炮兵13师任参谋长、新疆军区炮兵部副部长、乌鲁木齐军区炮兵部部长、军区司令部军事研究室副主任(正师职));政治部主任:薛英杰(1965年初从炮兵司令部宣传部科长岗位调进,后担任郑州高射炮兵学校副政委、长沙炮校政委、合肥炮兵技术学院副政委(副军级));政治部副主任:耿忠心<br>注:1958年从沈阳高级炮校毕业分配到郑州炮校的有陈剑、赵西元、信让、吕镇宇四人。陈剑在沈阳高级炮校毕业进修期间向军委炮兵提出申请,要为郑州炮校选几位中层干部,得到军委炮兵同意,可以说赵西元、信让、吕镇宇是陈剑副校长动员来郑州的。<br>五、郑州炮校组织架构及基层部门和单位及人员<br> 校长主持全盘工作,政委和副政委分管政治部,副校长分管训练部及其他职能部门<br>1960前郑州炮校主要分两大部,即政治部(副师级单位)和训练部(副师级单位)及校领导直接管的几个小的部门(包括财务、军需、卫生科等),1960年成立校务部(正团级单位,管辖校务科、财务科、卫生科、军需科、管理科、军械装备科等部门)。成立校务部后,军务处依然独立于校务部,归校领导直接管理,李达夫(正团)担任军务处长,管理军风、勤务连和军械仓库等。<br>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各部门的情况(包括单位及岗位):<br>(一)、训练部:分管三个学员大队及各中队等、战术教研室、射击教研室、兵器教研室、迫击炮教研室、教务科、教保科、科研室、办公室等部门<br>据不完全统计(下同),曾经担任各大队、中队领导的有:<br>一大队:陈雷(建校初期首任一大队大队长、组建炮五师前的44军炮兵团团长)、、吴顺泰(一大队大队长,从战术教研室主任调来)、高步亭(一大队政委,后调北京)、王家凯(一大队副政委,1962年从沈阳炮校调进,1970年调到国防科委)<br>杨仲宇(一大队一中队中队长)、林文章(一大队三中队指导员)、蒋延伦(一大队食堂主任)、<br>二大队:陈剑(建校初期首任二大队大队长)、张旭(二大队大队长,1962年由重庆炮校大队长调进,先后担任军委炮司后勤部战勤处副处长(副师级)、合肥炮兵技术学院任后勤部部长(正师级)、军委炮兵任后勤部战勤处处长(正师级))、刘积林(二大队政委,1962年从沈阳炮兵政治干部学校调进,1966年调二炮53基地任后勤部副政委)、孟昭贤(二大队副大队长)、夏基永(二大队协理员)<br>根据张旭等长辈回忆:<br>四中队:<br>中队长:周当振;副中队长:顾正雄(之前是兵器教员,后调南京炮校);教导员:崔洪东;<br>五中队:<br>中队长:宋兆峰;副中队长:李宗士;教导员:夏连登(原干部科干事,文革期间支农时在北京去世);<br>六中队: <br>中队长:杨德仁(1970年调19军);副中队长:魏世正;教导员:高玉升(1970年调19军)<br>三大队:宋承烈(首任三大队政委,后担任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李殿印(三大队大队长,支农期间担任朝阳区劳动局局长,之后回郑州高射炮校担任校务部长,再离休北京)、马友义(三大队大队政委)、李达夫(三大队副大队长,59年从西安炮校调来时,后调任军务处长)、许朋家(三大队副大队长);<br>赵魁英(三大队七中队中队长)、王嘉礼(三大队七中队指导员)、郭景祥(三大队八中队中队长)、郭继祖(1951年5月从石家庄炮兵训练基地到的郑州,三大队八中队指导员)、陈宝顺(三大队九中队中队长)、郭向荣(三大队九中队指导员) 、王成(三大队食堂主任)、杨聪玲(八中队文书,郑颉夫人)<br>刘德贵(郑州炮校建校时的中队长)、郭贵桢(郑州炮校建校时的中队指导员)、关永贵(某中队长)、苟树学(某中队长)、宋作青(某中队指导员)、刘克(某中队指导员,文革中结合进校革委会副主任)<br><br>先后担任战术教研室领导的有:首任主任是刘某某;第二任主任松柏(1958年调南京炮校),吴顺泰任第二任副主任;吴顺泰任第三任主任;赵西元任第四任主任(1961年之前担任训练部科研室主任),胡安文任第四任副主任;胡安文任第五任主任,第五任副主任:宋树森、吕镇宇(1958年沈阳炮校毕业分配来郑州,1964年从战术三组组长升为副主任);<br>先后担任射击教研室主任的有:李金鋭、田荣生(1956年时,后调兵器担任主任)、康雍;先后担任射击教研室副主任:康雍、林兆臣、王汝涛;曾经担任射击教研室协理员:田鹏飞<br>先后担任兵器教研室主任的有:王崑亭、田荣生、林兆臣、曹文海; 先后担任兵器教研室副主任的有:周星明、华泽清<br>迫击炮教研室:曾担任的主任有:张益芝 曾担任的副主任有:徐彦杰<br>教务科:曾担任科长的有:袁青德(炮五师作教科参谋,信让之前的教务科长)、信让 (1958年10月沈阳高级炮校毕业);曾担任副科长的有:于兆瑞(山东人,来自华东军区炮兵)<br>(二)、政治部:分管干部科、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政治教研室等<br>曾经担任政治教研室主任的是武钢志、耿忠心、秦道新;担任政治教研室副主任的是董志坚;曾经担任政治教研室协理员的有:白云集<br>干部科:曾担任科长的有:齐仲亨、崔景芳<br>组织科:曾担任科长的有:首任组织科长是一位老红军,因战争导致眼睛失明,后来回四川休养,王连发 (1962年从沈阳炮校调进,支左后调炮兵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副师级))、 曾担任副科长的有:卢汉民<br> 宣传科:曾担任科长的有:首任宣传科长是朱乔生、张毅(1965年),后调炮13师) 担任宣传科副科长的有:郑颉<br>保卫科:曾担任科长的有:王云德 <br>(三)、校务部(原来称后勤等部):分管校务科、财务科、军需科、卫生科、管理科、军械装备科等,担任校务部(正团级)长的有:何某某(老红军,首任保卫部长,1951年到武汉接首届学员)、郑州炮校首任后勤部长)、张尔敦(郑州炮校首任供给部长)陈剑、何文发(1960年后);担任校务部政委的有:赵熙民(1960年后)<br>财务科:曾担任科长的有:朱燕铭<br>军需科:曾担任科长的有:朱树森<br>卫生科:曾担任科长的有:冯玉林 <br>管理科:曾担任科长的有:张益智、王德科 <br>军械装备科:曾担任科长的有:赵先桥、刘振明,曾担任副科长的有:印名远<br>郑州炮校1951年成立到1969年撤销,先后在郑州炮校各部门各具体单位工作人员情况:(备注:1955年之前各教研室称之为系,例如战术系,1956年改称教研室,另外1955年前评定了主任教员,1956年取消了主任教员的评定,以下名单都是据不完全统计数,下同)<br>1、战术教研室工作的人员有106位:从1951年建校到1969年撤销,按照到校(或战术系)时间先后,整理出的相关人员名单:<br>(1)、1951年炮五师而来的有:王明德(主任教员,后调校务部)、郝广才(通信)、金纛(通信)、胡继贤(地形)、徐若強(射击→战术)、宋树森(第四任副主任,任期是1964年到1969年)、李天禄(战术)、冯一舟(地形)、胡铭金(地形,1958年调武威炮校)、雷焯民(战术)、江其焕(战术系地形组组长兼主任教员,转业回广东省蕉岺县)、阚巨美(战术);(12人)<br>(2)、不能确定具体时间但可确定1956年前来战术系的:刘某某(首任主任)、松柏(第二任主任,1951年建校初期来的,任期是1956年到1958年,后调南京炮校)、陈显伟(战术主任教员,原国民党少將,在我军渡江战役期间,任国民党军江阴要塞炮台台长,是该战役中最早起义将军,中年人,中高个,具书生气)、鲁若愚(工程组即筑城组组长及主任教员,曾为国民党军人,据说军衔较高)、王龙青(工程教员,当时称筑城,是陈复钧的恩师)、陈民耀(起义军官,曾任国民党国防部的科长,战术主任教员)、郑伟雄(广东籍贯)、杨茂(原国民党军分区司令,准将教官,高个,山西人,为人谦和,战术主任教员)、卢德义、孟宪刚(战术教员,1952年上级组织教员去朝鲜战场考察,以便做到训战结合,学校派已有实战经验的他参加,不幸考察人员指挥所遭敌空袭,他牺牲在那,特别强调一点,他不是1960年毕业的同名同姓的战术教员孟宪刚)、肖谷清(日籍,地形教员)、张甦(地形教员,1949年北下青年南下工作团成员,与女友同时参军,1958年转业)、阮汴生(地形教员,1955年授衔前转业,河南人)、汪褔宪、杜村夫(地形教员,湖北莱阳人,1958年左右转业)、刘雨村(地形教员,参加过师训班,上过课,时间不长调走)、狄军山(地形教员,参加过师训班,上过课,时间不长调走)、张某某(地形教员,参军青干校,参加过师训班,上过课,时间不长调走)、吕梁(1953年从炮司调来,后调训练部办公室)、周进良(1954年北京炮校侦察专业毕业分来,在炮校工作时间不长,转业郑州,射击→地形→通信)、张祖谦(地形教员,北京炮校毕业分来)、黎新民(战术)、何以襄(通信,1952年军委炮校分配来)、沈履康(地形教员,1952年军委炮校分配来)、齐景田、王惠迎(转业到抚顺市)、姚远英、周成柯、马锡双、徐宪、王玉瑞、杨甦、龙贤树、佟德志(原炮二师炮兵排长,炮兵学院毕业分配来郑州,后转业到黑龙江省北安县)、王祥祯、严星贞、李克强、姚孔忠、于为洲、苏凤山、于道海 (57年考入炮兵学院)、祁近平、张(上尉)、龚仆 (58年转业去了密山)、于良、董奉霖、郝成章(防化兵校毕业,约57年转业);(47人)<br>(3)、陆续调进人员<br> 1954年的首届毕业留校生:丁宜兴(地形-战术,1974年调宣化炮校,宣化炮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大校军衔,1996年病故)、曹建武(通信,1974年调宣化炮校,大校军衔)、涂克汉(通信)、张先树(地形)、尹光斗(地形, 1964年5月调炮兵政治部《人民炮兵》(院校版)编辑及记者)、黎尚炎(地形,后调教务科任参谋、文革后调入炮兵组织处当干事,七九年调长沙炮校侦察教硏室担任协理员)、陈复钧(工程,1970年与雷焯民一同调炮司军训处当参谋,1978年后,调新成立的廊坊导弹学校(打坦克)任训练部长、副校长,1988年病故)、万国光(地形, 1963年调炮兵文化部,1978年转业国家经济出版社任副主编)、陈鼎英(防化教员,1969年转业到上海)。(9人)<br>1955年沈阳高级炮校分配来校的有:吴顺泰(第三任主任,任期是1958年到1962年,后调一大队担任大队长)、胡安文(第五任主任,任期是1964年到1969年)、张广福(1962或是1963年从郑州炮校调动到北京军事科学院,后来调到东北64军,后在保定离休);(3人)<br>1956年毕业留校的有:邱为邦、罗少强、汪永肃(后调炮兵司令部)、谢才高(后调校干部科)、罗忠厚(1955年部队学员,短训班一年毕业留校)、华泽清(1956年10月沈阳高级炮校毕业来校,担任战术教员,1964年从战术一组组长升为兵器教研室副主任);(6人)<br>1958年10月沈阳高级炮校分配来校的有:赵西元(训练部军事科研室1962年撤销后调来战术系,第四任战术教研室主任,任期是1962年到1964年,后调训练部担任副部长)、吕镇宇(第四任副主任,任期是1964年到1969年);刘传(1955年从朝鲜战场回国,在解放军测绘学院1958年毕业后分配来校,地形教员,1964年调炮司,1971年调回郑州炮校)、尚仲国(1958年沈阳炮校毕业分配来校)、关永贵(1958年从辽阳军校毕业分配到校,63年到65年在战术教研室工作,后调中队);(5人)<br>1959年毕业留校生有:张金栋(郝素芬在服务社工作)、毕可伦;1959年从西安炮校调来的有:温祥(协理员)、席元杰、柯 炜、刘鸿勋(1982年从南京炮校转业到南京,子弟小学曹建萍老师的爱人)、李思奇(地形教员)。(7人)<br>1960年毕业留校的有孟宪刚;(1人)<br>1962年重庆炮校调来的有:王育华、叶相彬、蔺彻、张光照、孙立鹏、张如寿、谢后齐、王炳烈、黄季常、张文勉(地形教员)、王绍禹、李长运、陈策安(子弟小学俞校长的爱人)、王日宣、张英俊、万定一、解常乐(1964年转业到南通商业局)。(17人)<br>备注:原国民党起义军官上校以上人员在1955年我军授予军衔前后全部转业。<br>注:1955年授大尉军衔的三位长辈胡安文、吴顺泰、张广福是1955年毕业于沈阳高级炮校,同时分配在战术教研室工作。当时同时从沈阳高级炮校来郑州的还有康雍分配在射击教研室。<br>2、邓光宗收集整理的资料:原郑州炮兵学校兵器教研室人员名单 (66 +9)=75位:<br>主任:王崑亭(1949年渡江战役中炮击"紫石英"号(请见注释五)的功臣)、田荣生、林兆臣、曹文海<br>副主任:周星明、华泽清 主任教员:王国同(1954年代理主任)、范宗哲(原国民党军工上校) <br>榴弹炮、加农炮组 :(2个教学组,1960年后合并) 组长:榴弹炮 董叔义(主任教员)、於兆祺<br>加农炮教员:王家山、李福祥、赵玉泉、茹玉德、阮克成、张平、孙明山、戴仁书、范玉杰(曾担任学员班班长,1958年去西安二炮工程学院深造,后留在二炮工程学院任教,于七十年代转业回湖南)、邓光宗、张锡侯、王玉阶、张保、王昕(炮八师第一次入朝是50年10月骡马炮兵,炮八师1951年10月随改装后摩托化师第二次入朝,1956年前在炮八师司令部作战科担任参谋,1956年调志愿军总部炮训大队当兵器教员,1957年3月从抗美援朝前线来郑州炮校任教)、罗贤春、干永富、易明熙、马品温、刘志国、聂勋黎、王有全、廖元励<br>迫击炮组 组长:杨维哲(主任教员) 教员:王浩然、吕广信、潘如爵、陈崇良、王其庆、李玉才、施庆福、武士元<br>火箭炮组 组长:吴昌望(主任教员)(1960年后,1960年前在榴弹炮组)教员:谢李芳、张奎元、赵瑛、赵广珠、匡天福、何高基<br>射击操作组 组长:张秀德 教员:柏怀瑾(195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即军委炮兵学校分配来郑州炮校)、池继哲、刘福时(曾加过炮兵组织的原子弹爆炸实地观察组,不幸受到感染,他在离开部队前一直在治疗中)、夏士武、顾正雄、王标、王炳烈<br>狙击组 组长:田亚成 教员:郭刚、卢盛杰<br>汽车组 组长:黄杰 教员:黄庚鑫、周才湘、金士民<br>教学设备组 组长:田永增 (主任教员) 教员:张平、杨鹤琴 小计66位<br>根据王昕提供的1969年5月7日兵器教研室解散时的合影,需要增加兵器教员名单:张宗德、嵇育林、周宝林、白学成、郑勇、王象吉、徐金田、王玉春、孙田仓<br>3、原郑州炮兵学校射击教研室人员名单<br>周善焯叔叔收集整理的,按照到校(或到射击系)先后时间,从1951年成立到1969年撤销,曾经在射击教研室工作的有整理出相关人员名单(135人):<br>(1)、1956年尚在职的老教员:<br>朱经约(炮五师来的)、王启中(炮五师来的)、张秀德(炮五师来的)苏世民(炮五师来的)、耿志奋(炮五师来的)、石子华(炮五师来的)、中岛(日籍)、田荣生、康雍(1955年沈阳高级炮校毕业分配)、苏承德、朱以恭(1952年军委炮校毕业分配)、顾大怀、谢天秀、李振峰、王文魁、赵侃、毛侃、徐定松、周思玖、帅鹏飞(起义军校教官)、王学仁、王修铭、张梦祥、杨松、李召太、王勃龙、杨泉、许维津、翁绍基;<br>首届毕业留校生:贺汉高、柏福生、尹自学、易鲁生、方斯文(1964年调炮兵司令部,后调炮兵研究所、颜秋成、谭麦初(在专业学习阶段,兼任副区队长,1958年去西安二炮工程学院深造,后留在二炮工程学院,之后调到洛阳基地); (36人) <br>(2)、1956年前已调离的老教员:谢武、徐若强(调战术)、孙明山、周进良(调战术)、郑嘉宗、李金锐、赵志曾(炮五师来的)、苏葆元、李庆良(原国民党军人,身体矮胖)、苏励;(10人)<br>(3)、第三期(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 华金灿、邓志湘、李民福、张汉川、周善焯;(5人)<br>(4)、1956年湖南入伍高中生,南京炮校毕业后分来郑州:周可权、罗发志、陈煜松、李其生、李正春(后调炮兵干部处处长)、夏锦华、廖炎发、黄有余、袁祖炎、刘性坊、刘佑民、周海鹰(56年湖南入伍高中生,到郑州不久就调去西安技术学院学习);(12人)<br>(5)、第五期(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唐强华、周圣湘、李淑瑜、韩立凡、程昌林;(5人)<br>(6)、第六期(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任振昌、高伯生,田德伟;(3人)<br> (7)、1959年西安炮校调入:王尚廉、彭策、高炎林、时敏之、李博、刘重生、杨士伦;(7人)<br>(8)、1962年重庆炮校调入:陈道同、胡正东、何佩鋆、石怀礼、范宗林、刘岭、高平、彭天雄、邹文杰、胡仁远、蒋静、张培德、张建国、李乃林;(14人)<br>(9)、1965年及之后宣化炮院调入: 李玉柱、刘永孝、曹秉晋、胡俊、钟章圈、李靖宣、郭建华(是和李玉柱一起到的郑州,一起搞宣传队,会拉二胡,邓志湘了解到他转业到湖南衡阳);(7人)<br>(10)、校内调入:林兆臣、田鹏飞(协理员,副团级)、江国威、刘德维、刘福时、王标、梁文卿;(7人)<br>(11)、其他陆续调入: 王汝涛、毛云祥、张恩俊、郑道成、高雄飞(原单位南京炮校,1958年锦州炮校毕业分配来郑)、张荣、张伟伦、徐文清、杨仰之、李文彦、曲大为、文清源、朱剑强(与王昕同时从朝鲜回来的)、邱顺鑫、杨世周、任寿堂、李先明、冀跃岑;(18人)<br>(12)、1969年临解散前合影中见到的,应该说从来没教过课的人员:白全顺、 胡传朴、蒋枫桐、王一铁、王世杰、成克先、左根生、 张仲连、彭灼华、 刘德强、杨树森;(11人)<br>4、教务科:信让、于兆瑞、周荣(首届毕业生留校,毕业时国考成绩均在四分之上,五分居多,是全校两位优秀学员之一,另外一位分配到部队)、郭军扬(首届毕业生留校,教务科参谋,1970年调入炮兵13师司令部作训科任参谋、科长、团长、伊犁军分区副司令、苏世民(教务科参谋,射击教研室调进)、徐定松(61年训练部科研室解散时调教务科)、张锡侯(首届毕业生留校, 61年训练部科研室解散时调教务科)、周人彦、尹光斗<br>5、训练部办公室:陈志发、吕梁、黎尚炎、寋华堂<br>下面是本人根据掌握的综合情况而列出的部分军人及职工的名单,不可能完整,请大家谅解!<br>训练部<br>李守晨、刘民碉(训练部体育教员)、 赵忠善(兵器教员)、陈景彬、廖刚经(学员大队参谋)、鲁铸铭(区队长)、孔凡立(大队参谋,1969年转业)、李皖(参谋,1969年转业到天津)、付必先(原重庆炮校大队干部,1969年转业)、董新华(勤务连排长,河南人,1969年转业)、欧阳琛(体育教员,1969年转业)、张四维(训练部教具科绘图室画师),鲍继孔(副中队长,1966年转业郑州铝厂)<br>1958年6月到1962年曾经在训练部军事科研室工作的有:赵西元、张林(1959年调往连云港海关,仍穿军装)、尹光斗、张锡侯、徐定松、卢宗惠(图书馆负责人)、范荣尧(资料员)<br>军事科研室1962年撤销后徐定松、张锡侯调教务科<br><br>政治部<br>钱志瑞(政治教员, 1962年初和董志坚、王连发同时从沈阳炮兵政治干部学校调来,1962年底与郭贵桢两人调总参三部)、任燕滨(政治教员)、张来选(政治教员)、周毓修(政治教员)、林清泉(政治教员)、奚国藩(政治教员)、王士春(政治教员)、付深鸿(政治教员,夫人白年珠系炮校子弟小学老师)、赵一鸣(政治教员)、姚皆泉(政治教员)、王定一(政治教员)、崔景芳(干部科长)、仇广华(干部科干事)、谢才高(干部科干事)、李佑平(干部科干事)、夏连登(干部科干事)、胡春明(干部科干事)、曾树英(组织科干事,子弟小学老师刘新卿的爱人)、华兆深(组织科干事)、谢守光(组织科干事)、吴善庆(宣传科)、刘钢(宣传科)、姚民绪(宣传科干事,调到19军,后调回郑州干休所任所长,子弟小学关应老师的爱人)、李纯芝(宣传科干事,专管炮校俱乐部)、杨义芬(宣传科广播员,赵熙明爱人,1969年转业到郑州)、刘国荣(宣传科广播员,1969年转业到郑州重型机械厂)、钟锡庆(宣传科广播员,1969年转业到郑州重型机械厂)、沈建民(政治部秘书,1969年转业到上海)、何孔熙(政治部)、陶敖(谐音)、王绍斌、尚惠民、柳洪昌(保卫科参谋)、姚中远<br>军务处<br>李达夫(处长)、冯连栋(军务处参谋)、狄长春(保密室主任)、苏德穆(军务处参谋)、杨宗乾(军务处保密室参谋)、张金玉(军务处保密室参谋,子弟小学姚桂枝老师的爱人)、伍光鲁(保密室主任)、李茂昌(军务处保密室参谋,74年调南京炮校)、孙广盛(军务处参谋)、刘浪(军务处参谋)、王保仁(军务处参谋,1960年和何文发从北京炮校调来,1962年转业到郑州饮食公司)<br><br>根据李晓鸣提供的军务处合影,经苏德穆长辈确认的合影人员名单,需要增加军务处人员:郑霞、张展富(调13师)、唐开府、王鉴、李和春(打字员,战士)、李华瑞、李团章(战士)、毕峡 、张彩礼(勤务连连长,调13师)、李风仁 、王长贵 (调19军)、席万林(战士,后调19军)、袁有德(战士)<br>校务部<br>曾经在物保部军需科工作的有:朱树森(科长)、任佩、刘传煜(军需科助理员,1962年沈阳炮校调进,1970年调广西梧州军分区)、王廷俊(军需科干事)、朱天赐(军需科干事)、阚旺兴(助理员)、王伯虎(军需科干事)、张文华(军需科干事)、欧阳星星(军需科干事)、王荣士(军需科干事,食堂管理)、耿立威(军需科干事)、刘成文(军需科干事,1969年复员后改成转业)、闫守忠(军需科干事,幼儿园采购)、赵宗义(军需科干事)、杨同才(军需科干事)、杨纯宣(职工,朱燕铭夫人)、徐现增(职工) 、华菊生(职工)、周之启(军需科干事,1969年转业,到郑州河南纺机)、李金铎(职工)、刘志立(干事,1969年转业)<br>王国衡(财务科)、郭文忠(财务科)、于安一(汽车队长)、唐昭勇(校秘书)、姚景琦(军需科服务社)、陈景和(军械科)、蒋良左(军械科)、常纪年(军械科)、沈均<br>曾经在校务部卫生科工作的有:<br>冯玉林(科长)、随应祥(协理员)、侯作凡、杨再川、李跃堂、王家祥、许铎(从包头支左后调沈阳炮校,后转业到中国医科大学)、王宝龙、石振福(调13师)、杨福华(调13师)、杜克勤(调13师)、秦云龙(调19军)、黄乔和(调19军)、丁文(后来调到福建,现在还在职,是副军级干部)、刘云生、马继平、张景余、杨宗惠(医生,1969年转业到郑州河南纺机)、华成云(医生,1969年转业到天津)、黄积和(护士,1969年转业)、田克俊(护士,1969年转业到郑州铝厂)、向振宜(护士,1969年转业)、王文书(离退休在郑州第二干休所)、程鹏(离退休在郑州第六干休所)、李文祥、钟华、张贵锁、张明、杨护士、康文祥、梁宗美、张秋云(来自朝鲜战场,后转业郑州市疗养院,任燕滨夫人)、熊荣田(护士,1969年转业)、高医生小计34人<br>校务部管理科:任立道(管理科职工)、张雅臣(招待所所长)、吴秀德(军人服务社,教务科参谋周人彦爱人)、李君林(军人服务社,训练部办公室寋华堂的爱人)、(张茂堂(后勤食堂)、宫汉鹏(营房办)、秦国昌(汽车队)、黄美玉(子弟小学老师)、吴慧明(子弟小学老师,田鹏飞爱人)、华桂珍(营房科,医生王宝龙的爱人)<br>曾经在郑州炮校幼儿园工作的有:<br>刘富堂(幼儿园负责人)、厨师宋师傅、厨师陈铭江、厨师李秀琴(房产科路家永的丈母娘)、宋华琴(指导员,刘怀光爱人)、柴燕林(副园长)、申建秀(赵福申爱人)、梁本兰(付必先爱人)、贾秀莲、刘文甫(毕建华之母)、罗巧云、孙美容(周波之母)、张景月(王保仁爱人,王斌、王楠之母)、李玉梅(王新生之母)、麻秀芬(王尚廉爱人)、章筱芳(廖刚经爱人,廖敏之母)、徐玉荣(射击教员周圣湘爱人)、程锦璋(王育华爱人)、李玉梅(王宝业爱人)、任宝琴、印有芬(王汝涛爱人)、陈岚英、余有珍(毛云祥爱人)、刘秀英(1956到1958年在幼儿园工作,王熙萍母亲)、姚桂枝(张金玉爱人,后调任小学老师)、孙念臣(幼儿园管理员,1969年转业到郑州周围县城)、张坤贞(军务处杨宗乾爱人,杨郑霞母亲)<br>秦明仑(水工)、邢兆吉(炮校奶牛厂管理,饲养奶牛兼配送)、郎庆保<br>还有一些为郑州炮校默默奉献的却不明具体工作单位的干部名单(取至1969年复员人员1979年全部改为转业的一部分):<br>刘志泉、龚文华、孙承教、李景森、韩志云、胡家新、方光华、杨保胜、刘海泉、徐学彦、唐树良、邓宪明、曹汝珍、白福云、李永志、王守和、邵富昌、兰志隆、王增会、唐垠(到郑州工会)、陈冠民、藏维昌、燕向荣、莫志友、崔树清等军人和职工。<br>(六)、编后记:追寻长辈历程与轨迹<br>1974年12月,中央军委恢复军事院校,郑州炮校从支左及五七干校回来的待分配干部中,除政治部、校务部的大多数干部留在新组建的郑州高射外,分别分配到南京炮校和宣化炮校,其中分配到南京炮校的有:信让、华泽清、王育华、郝广才(战术教员)、叶相彬(战术教员)、高平(射击教员)、郑道成(射击教员)、贺汉高(射击教员)、周荣(教务科参谋)、尹自学、姚远英(战术教员)、邱为邦(战术教员)、刘鸿勋(战术教员)、谢后齐(战术教员)、刘重生(射击教员)、王尚廉(射击教员)、周可权(射击教员)、曹秉晋(射击教员)、陈道同(射击教员)、邓志湘(射击教员)、谢李芳(兵器教员)、石怀礼(射击教员)、黄庚鑫(兵器教员)、胡振东(射击教员)、邓光宗(兵器教员)、李其生、柏福生(射击教员)、池继哲(兵器教员)、罗发志、李长运(战术教员)、王有全(兵器教员)、赵忠善(兵器教员)、赵熙民、高伯生(射击教员)、刘德维(射击教员)、齐景田(战术教员)、胡安文、卢宗恵(教保科)、伍光鲁(军务处保密室主任)、李茂昌(军务处保密员)、刘浪、张先树(战术教员)、张文勉(战术教员)、卢盛杰(兵器教员)、范宗林(射击教员)、付深鸿(政治教员)、王明德、石怀礼、朱经约(射击教员)、程昌林(射击教员)、金世民(兵器教员)、柯炜(战术教员)、李思奇(战术教员)、任振昌(射击教员,1977年调西安军分区干校,之后调西安干部学校工作)、苏世民、黄杰、於兆祺(兵器教员)、于兆瑞(教务科副科长)、顾正雄(四中队副中队长)、刘民碉(体育教员)、林元怡等59人。而正好在这个时候,从其他学校分配到宣化炮校的干部是江苏人,想调回南京,而柯炜、李思奇是陕西人,所以就这样通过对调的方式,柯炜、李思奇再次从南京炮校分配到西安干部学校工作;<br>从郑州炮校分配到宣化炮兵干部学校(1977年改为宣化炮兵学院,之后又改称宣化炮兵指挥学院)的有:张光照、张英俊、尚仲国、李启龙、李乃林、周圣湘、冯玉林、陈宝顺、李玉柱、王日宣、孙立鹏、戴少华、丁宜兴、周成柯、杨泽军、赵瑛、陈策安、张秀德等)。即从郑州炮校分配到宣化炮兵干部学校18人,加上当时去南京炮校的,大约80人又离开郑州炮校,如果加上上述在1969年调13师等人员200人的离开,那么按照薛英杰回忆录中1965年参加四清时统计的468人,留在郑州的原155军人仅有100余人。<br>当1977年筹建长沙炮校(当时同时成立三所地面炮校,南京第一地面炮校、沈阳第二地面炮校、长沙第三地面炮校)时,原郑州炮校分配到南京炮校的一批干部又从南京炮校去了长沙炮校,他们是:胡安文(先后担任训练部副部长、训练部部长、顾问后于1980年离休)、华泽清、王育华、郝广才、姚远英(1986年任战术教研室副师职教员)、邱为邦、卢盛杰、谢后齐、柏福生、朱经约、李琪生、石怀礼、邓志湘、尹自学、罗发志、邓光宗、谢李芳、池继哲、黄庚鑫、周荣、张先树、张文勉、范宗林、 付深鸿(郑州炮校政治教员,担任长沙炮校政治教研室主任,81年在长沙炮校病逝)、王明德(担任长沙炮校校务部副部长,后来在长沙炮校去世)、程昌林26人。也就是说1974年从郑州炮校分配到南京并留在南京炮校工作的有:信让(任南京炮校训练部长)、叶相彬(战术)、高平(射击)、郑道成(射击,1976年转业到湖北)、贺汉高(射击)、刘鸿勋(战术,82年转业)、刘重生(射击)、王尚廉(射击)、周可权(射击)、曹秉晋(射击)、陈道同(射击)、胡振东(射击)、李长运(战术)、王有全(兵器)、赵熙民、高伯生(射击)、刘德维(射击)、齐景田(战术)、卢宗恵(教保科)、伍光鲁(保密室主任)、李茂昌、刘浪(军务处)、金世民(兵器)、苏世民(1976年转业回湖南)、黄杰(1976年转业回青岛)、赵忠善(兵器教员)、於兆祺(兵器教员)、于兆瑞、顾正雄、刘民碉、林元怡(战术教员,78年转业到武汉)31人等。<br>备注:根据军委炮兵的指示,1977年10月在南京正式开始筹建长沙炮校,1977年11月正式下达筹建命令,由40多位干部组成筹备小组,根据华主席的指示,地址必须选择在黄河以南,所以筹备领导小组成员奔波于株洲、湛江、广东花县(广州军区炮兵教导队所在地)、长沙黑石铺等地,最后地址定在长沙黑石铺,在筹备领导小组成员半年的筹备,于1978年6月28日从南京乘坐一个专列抵达长沙。在筹建长沙炮校时,薛英杰从郑州高射炮校副政委的岗位上调进长沙炮校首任政委、彭策是郑州炮校撤销后去了其他部队担任团长后再调进长沙炮校的、罗忠厚(没有去南京炮校,而是后来从郑州直接来长沙的)、张金栋(没有去南京炮校,而是后来从郑州直接来长沙的)。长沙炮校历任校领导及中层干部有相当部分是原郑州炮校的干部。例如:华泽清(第四任校长)、王育华(第五任校长)、谢后齐(第六任校长)、薛英杰(首任政委)、崔景芳(82年从郑州高射炮校调长沙炮校,任第五任副政委)、戴少华(81年7月从合肥炮兵技术学院调进长沙炮校,1987年8月从政治部主任晋升政委,即第六任政委)等。<br>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记住在郑州炮校工作过的一位战斗英雄,那就是刘浪,刘浪从炮兵司令部调来郑州炮校军务处工作,他参加完抗美援朝后写过剧本《高地的那一边》(文中的五圣山就是上甘岭)及一些小短篇、诗歌等,当时军报要他调过去,但郑州炮校不同意放人,关于他在朝鲜期间在不长的时间内由侦察班长晋升到营参谋长,用钱志瑞(时任刘浪所在营教导员)的话说,就是因为他有文化,肯动脑筋,而且侦察的细致、绘图又准确,部队按照他提供的目标打,总是能有效地打击到敌炮阵地,从而支援步兵战斗,所以总是立功。<br>根据图片介绍,1953年炮兵首届功臣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军委炮兵按照参加抗美援朝有功人员的情况邀请刘浪、钱志瑞两位正式代表参会,冷新华政委作为列席代表参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首届功臣代表大会纪念刋上,附有毛泽东的题词是:“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奋斗”和朱德的题词是“建设人民炮兵,保卫国防”。此刋登了刘浪的照片,记载了刘浪在抗美援朝的金城阻击战中克服困难,开展阵地红练兵。提高了步兵坚守阵地的信心,并以及时的炮火,有力支援步兵,完成了任务,曾立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和四等功,现任参谋,共产党员。江苏省南京人的事迹。编者按:金城战役是朝鲜战争进行的最后一场战役,自1953年7月13日起至27日停战协定签字止,历时15天。这场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以来进行的惟一一次战役规模的阵地进攻作战。此次战役志愿军集中了20兵团的第21、第54、第60、第67和第68军以及第24军,总兵力达到24万人,同时集中了1360门火炮,形成强大的进攻力量,在金城以南——牙沈里至北汉江间22公里地段上对韩国第3、6、8、9四个师展开进攻。<br>引用一段炮兵首届功臣代表大会纪念刋上的文字来再现一下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旋律与曲章,让人回味无穷:“全体炮兵功臣代表同志们:你们在保卫与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现代化、正规化的建军事业中,以及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斗中,表现了英勇顽强、机智沉着的英雄气概,表现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贵品质,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创造性,克服无数艰苦困难,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功劳,你们是炮兵部队的旗帜与榜样,你们是推动炮兵军械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骨干,这是你们的光荣,也是全党全军的光荣!望你们今后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党的建军方针,以伟大的苏联军队为榜样,虚心地不倦地学习,努力提高军事、政治和文化水平,力戒骄傲自满,密切联系群众,继续发挥骨干、带头,桥梁作用,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与现代化的军械工作,为坚决解放台湾,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保卫亚洲与世界和平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委员会”<br>我们也不能忘记一位老当益壮的长辈,那就是原郑州炮校射击教研室教员王尚廉(时任合肥炮兵技术学院射击教研室主任,1986年时 51岁),鉴于自己从军几十年却从未打过仗的情况,在中越自卫战的后期主动请缨上前线,经上级领导批准,担任兰州军区47集团军军炮兵群的副群长,并于1986年6月到1987年1月带领23名教员在老山前线指挥炮兵作战。这不仅对这位老军人是了却了一个心愿,同时从中也了解到作为军人呈现出来的英雄本色。<br>我们更不能忘记普通人中间的优秀人物,例如,郑州炮校第三期学员刘知云,一位朝鲜战场上的老瞄准手,在1955年的升级考试实弹射击中,担任76.2mm加农炮直接瞄准射击科目的瞄准手,先后对两个目标都实现首发命中,在场的苏联顾问都为他竖起来大拇指表示赞许;又如郑州炮校第三期学员熬立朝,当时军队的条例中走步的姿势还是采用苏军的标准,齐步走时,要求小臂摆平至胸腹前,由于这与我们军人的日常习惯差距太大,所以除正式操练外,平时很少有人那样摆臂的,但是敖立朝却平时走路都是如此……不胜枚举。<br>七、人才辈出<br>1969年郑州炮校(总字155部队)撤销后,出现了十一位将军,有的还是高级将领(中将以上称高级将领),曾经是领导或教员的有六位:1、原干部科长齐仲亨(中将,62年从沈阳炮校调进,任干部科长,1964年在国家组建第二炮兵时调入第二炮兵五十一基地,离休前任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政委);2、原战术教员华泽清(少将,先后任郑州炮校战术教研室教员、兵器教研室副主任、南京炮校射击教研室主任、长沙炮校的训练部长、校长、合肥炮兵技术学院院长)、3、原战术教员王育华(少将,先后担任长沙炮校训练部副部长、副校长和第五任校长、第三地面炮校升格为长沙炮兵学院时任长沙炮兵学院首任院长、1988年调任炮兵指挥学院训练部长、1990年6月起任总参谋部炮兵部部长);4、原战术教员雷焯民(少将, 1949年6月13岁时参军至炮五师,郑州炮校1956年三中队毕业并留校在战术教研室任教,1970年调炮司,先后担任总参炮司作训处参谋、作训处处长、总参炮兵副部长、后调宣化炮院院长);5、原射击教员彭策(少将,先后担任长沙炮校训练部部长、合肥炮兵技术学院副院长);6、原射击教员曹秉晋(少将,先后担任南京炮兵学院院长、合肥炮兵技术学院副院长、宣化炮兵学院院长,在国防科技大学合并长沙炮兵学院时任副校长(正军));曾经是郑州炮校学员的有五位:1、李淑瑜(少将、 1958年毕业并留校在射击教研室任教,后调国防大学(原称军委军政大学)担任教授);2、陈显华(中将、郑州炮校第五期(即学习期间是1956年到1958年,从山东高考入郑州炮校特招班)9中队优秀学员,曾任第42集团军军长,1990年4月任广州军区参谋长,1992年11月任成都军区参谋长,1996年1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3、周玉书(中将、郑州炮校第三期学员,即1956年毕业于一大队第一中队第一区队,先是留校,不久后调部队,曾于1985年7月任陆军第24集团军军长、1990年1月任武警部队司令员、1992年12月至1996年12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4、曾磊(少将,郑州炮校9中队优秀学员,曾任旅大警备区步兵师师长、警备区参谋长);5、方成海(少将,原炮校6中队学员,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br>除了上述将军外,郑州炮校也涌现了多位大校,顺便提一句,我军实行军衔制的时期为两次,第一次是1955年开始到1965年结束,随后实行行政级别(即行政三级到行政二十五级),第二次是1988年开始至今,而在1988年授衔时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年满五十五周岁的军队干部不在此授衔范围内。据我了解,1988年授衔的大校有:谢后齐(长沙炮校校长)、戴少华(长沙炮校政委)、李其生(长沙炮校训练部长)、柏福生(长沙炮校,射击副师教员)、邓光宗(长沙炮校,兵器副师教员)、曹建武(宣化炮校)、丁宜兴(宣化炮校)、王尚廉(南京炮校,射击副师教员)、叶相彬(南京炮校,战术副师教员)、刘重生(南京炮校,射击副师教员)、陈道同(南京炮校,射击副师教员)、贺汉高(南京炮校,射击副师教员)、后来池继哲(长沙炮校,副师教员)、罗发志(长沙炮校,副师教员)晋升大校。<br>还有一些我们无法了解到的155部队长辈和曾经的学员晋升情况,据说还有不计其数的长辈都是正师、副师级干部,可惜我们孤陋寡闻,在此,只能说声道歉了。<br>另外顺便提一下,郑州炮校长辈和子弟中,父子成为将军的有华泽清、华波少将,王朝纲之子是王晓予少将,王连发之子是王黎明大校,尹光斗之子尹涛是大校,张锡侯之子张晓斌是上校…可能还有其他发小授衔,只是本人不知道罢了。<br>八、后记:承蒙如下长辈厚爱,能够使本资料得到长辈及发小们的认可,请允许我代表所有155子弟对于他们提供的帮助表示万分感谢,他们是:王育华(时任郑州炮校战术教员,现年87岁)、仇广华(炮五师政治部直工科干事,并于1955年毕业于郑州炮校并留校,时任干部科干事,现年89岁)、戴少华(郑州炮校首届毕业生,时任郑州炮校组织科干事,现年85岁)、邓光宗(郑州炮校首届毕业生,原郑州炮校兵器教员,现年86岁)、毛侃(时任郑州炮校射击教员,现年92岁,虽然1960年转业,但对1960年以前训练部各教研室的战友情况记忆犹新,可谓记忆力超人)、尹光斗(郑州炮校首届毕业生,原地形教员,现年87岁)、(胡继贤(炮五师来的地形教员,现年87岁)、雷焯民(炮五师来的战术教员,现年84岁,1949年13岁参军)、尹光斗(郑州炮校首届毕业生,先后担任地形教员、训练部军事科研室参谋,现年87岁)、张锡侯(郑州炮校首届毕业生,原郑州炮校训练部教务科参谋,现年84岁)、柏怀瑾(1952年从沈阳军委炮校毕业分配来郑州炮校,时任郑州炮校兵器教员,现年88岁)、康雍(时任郑州炮校射击教研室主任,1955年从沈阳高级炮校毕业分配来郑州炮校,现年94岁,1938年12岁参军)、周善焯(1956年郑州炮校毕业生即第三期学员,留校任射击教员,现年84岁)、1957年从朝鲜战场到郑州炮校的王昕(兵器教员,现年88岁)、1958年从沈阳高级炮校毕业分配来郑州炮校的赵西元(时任训练部副部长,现年94岁)、李纯芝(郑州炮校59级毕业留校生,现年86岁)、1959年从西安炮校来郑州炮校的温详(时任炮校战术教研室协理员,现年89岁)、王尚廉(时任射击教员,现年84岁)、柯炜(时任战术教员,现年84岁);1962年从重庆炮校来郑州炮校的有:叶相彬(时任战术教员,现年83岁)、谢后齐(时任战术教员,现年84岁)、张英俊(时任战术教员,现年90岁)和陈道同(时任射击教员,现年84岁)及夫人;1962年从沈阳炮校来郑州炮校的曾树英(时任组织科干事,现年85岁)、谢守光(时任组织科干事,现年85岁);苏德穆(时任军务处参谋)、张秀霞(时任战术教研室副主任宋树森的夫人,现年88岁)和林杏英(时任战术教员姚远英的夫人,现年89岁)等长辈们,他们都是郑州炮校的元老或对郑州炮校情况非常熟悉的长辈,当然,在此同时我们一并感谢提供各种信息的发小们,正是因为他们对于我们兄弟俩收集整理此份资料的鼓励与支持,让我们备受鼓舞,也是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写下去的动力(之前的资料中,我们只是搭了一个很粗的框架,仅体现了部队番号的更替与政治部副主任、训练部副部长以上长辈名字之简单扼要的说明, 应长辈及发小的要求,我们无论从人还是整个炮校事情上新增了许多内容)。由于父亲当时所在部队的事距离今日过于久远(从建校至今近七十载),收集、整理此资料的难度增加,而且郑州炮校接受军委炮兵、中南军区(后来改为武汉军区)的双重领导,之后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统一管理(总字155部队之总即为总参谋部),其干部当时的任命文件无法查阅,纯粹依靠各位长辈依稀的记忆,信息难免失准,加之原在155部队工作的长辈们大多已逝世,而即使健在的(家父战友中最年轻者也是1937年出生,也就是说年龄至今至少八十有三)而又逻辑思维强且能够回忆起有价值的长辈屈指可数,面对上述重重困难,父亲训诫的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经常在耳边响起,他老人家那种对待工作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同时在鞭策着我们永往直前。以上述各位长辈的年龄而论,也用长辈们调侃的话说,此项收集整理郑州炮校的工作就是抢救性工程。<br>又到了2020年的清明节,我们几姊妹及下一代的孩子们都来到我父母墓地扫墓,当年家境殷实(还资助过父亲学习深造)、善良贤惠、有文化的女人(我母亲胡松泉也是1926年生人),为了相夫教子,她牺牲了自己的宝贵青春而培养了我们四姐弟的母亲也到天堂陪伴父亲近四载,我们祈福俩老在那边安息!<br>编写花絮几瓣:(因为涉及个人隐私,恕不实名)<br>1、建校初期,有一位兵器系的日本教官董上,当时很年轻,年龄在30岁左右,他教女生区队的兵操课,在苏式火炮未到位时他用日式火炮代替,在一次上课时他(后来他自称是已掏出所有弹药)将一枚实弹发出,好在当时地处偏僻农村,打到郑州南郊区一空地,幸未没伤到人及损害财物,就此被免职。<br>2、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学校在体育训练场召开大会,炮兵政委邱剑成出席,学校政治部主任宣读了军委炮兵对学校校(军衔)以上军官的授衔命令,其他人会后传达,邱政委检阅了与会的方队,大家近距离交流,没搞分列式。<br>3、在1970年的某一天,在我们发小中有位叫Z的男孩,当时只有8岁,有两位姐姐(都是正好比Z八岁)的X和H把Z给“绑架”了,Z回忆说,当时她们是用手绢蒙上他的眼睛,好像用草绳捆住手,把我扔在草地上就跑了,Z当时其实通过她俩的声音也知道是她俩。第二天去训练部食堂买饭,H姐姐还鬼诡地对Z说:“Z,昨晚是不是有人想把你杀了?”呵呵。<br>4、有对叔叔阿姨结婚时曾承诺对方,如果生男孩就跟父亲姓,生女孩就跟母亲姓,第一个女儿落地时,确实是按比方的约定随母姓,但当第二个女儿落地时,父亲不同意了,决定单方面毁约,说是必须小孩要跟父姓,呵呵。<br>5、有两位来自四川的叔叔,一位的战术教研室,一位在其他部门,两人共同的爱好是打乒乓球,下班之后就约着去打球,却对家人谎称单位开会,结果阿姨首先是相信了,不料有一天,有位同样是四川籍的阿姨在想,怎么总是开会,而且是跨部门的会议,于是紧随其后,看叔叔到底开什么会,结果看到一场乒乓球比赛,阿姨当时回家也装着不知道这件事情,只到第二天,另一位叔叔在叫这位叔叔再开会时,这位阿姨逗趣地说,开啥子会议嘛,打乒乓球就打乒乓球嘛。呵呵。<br>6、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以人民的名义参战的,中国国家并不是对外参战,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着装是不戴帽徽领章的,钮扣也无任何标志,这也作为一个史料呈现给大家。<br>7、1947年1月,国民党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采取南北对进的办法,企图消灭华东野战军主力,华东野战军抓住北线李仙洲孤军深入,兵力分散的情况,集中兵力包围李仙洲,李仙洲时任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他率的第46军、第73军被包围在了莱芜城。经过三天的激战,华东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军5.6万,其中俘虏了4万多敌人,其中包括李仙洲本人。得知李仙洲被俘后,我军的炮兵司令员陈锐霆专程前往探望,陈锐霆是山东即墨人,1930年从河北军政学校炮兵队毕业,到阎锡山部炮兵第28团任职,在国民党军队中干了十多年的炮兵,1941年3月任国民党李仙洲部第142师425团团长,皖南事件后被迫与新四军作战,1941年4月23日,陈锐霆因不愿意参加国民党反共内战,率425团起义,425团被改编为新四军独立旅,随后遭到反动军官暗杀,身负重伤,康复后任新四军司令部参谋处长兼炮兵司令员。李仙洲没有想到在这里见到自己的老部下,但陈锐霆对这位老上司仍执礼甚恭。现在来讲陈锐霆当时被暗算负伤时是谁救了他,那就是当时新四军的一位连长后来担任郑州炮校副校长的王朝纲。<br>8、上述资料中,经初步统计(以下有长辈与子女情况表),在155部队工作过的人数超过700人(剔除重复部分)。<br>9、日月如梭,五十年前的我还是小孩子,而今我金泽跃恰值花甲之年,已成为五岁孙女的爷爷了,呵呵。<br>注释一:陈锡联,开国上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调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后兼任炮兵学院院长,主持制定炮兵发展规划,组织部队改装,进口和研制炮兵装备,为新中国炮兵的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到50年代末期,炮兵达到了队伍壮大、编制合理、配套齐全、训练正规的要求,在抗美援朝、炮击金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选址过程中,带领专家组乘飞机穿越戈壁沙漠,多次出入无人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1959年起先后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br>注释二:炮五师各炮团当时组成及后来移交情况:<br>【炮兵第42团】:1949年4月由第4野战军45军炮兵团和48军炮兵团2营合编,归炮兵第5师建制。1950年10月赴朝作战,1951年1月曾拨归第40军建制, 1953年10月回国。1955年2月改隶炮兵第11师建制。1955年3月,炮兵第11师赴旅大地区接收苏军装备和换装。共接收152榴弹炮36门装备炮兵第43团、122榴弹炮36门装备炮兵第42团、160迫击炮36门装备炮兵第36团、M-13火箭炮28门装备炮兵第202团。1976年,炮兵第11师整编,炮兵第23团为122榴弹炮团、炮兵第42团为122加农炮团、炮兵第43团为152加榴炮团,炮兵第202团为130火箭炮团,全师编制5284人。1985年炮兵第11师缩编为第40集团军炮兵旅,炮兵42团番号撤销。<br>【炮兵第43团】:1949年8月15日原47军炮兵团团直和1、3营与48军炮兵团1营在河南确山合编组建炮兵43团,归炮兵第5师建制。1951年3月改归炮兵第8师建制,改装为122榴弹炮兵团。1953年10月,调入炮兵第10师,1955年2月,与炮兵第11师203团对调。1955年3月,炮兵第11师赴旅大地区接收苏军装备和换装。共接收152榴弹炮36门装备炮兵第43团、122榴弹炮36门装备炮兵第42团、160迫击炮36门装备炮兵第36团、M-13火箭炮28门装备炮兵第202团。1969年9月,炮兵第43团由152榴弹炮改装66式122加农炮。1971年11月,炮兵第43团在辽宁省锦州市锦西县由66式122加农炮换装为66式152加榴炮。1985年10月,转隶炮兵第10师建制。2003年炮兵第10师缩编为第16集团军炮兵旅,炮兵43团番号撤销。<br>【炮兵第44团】:1949年8月由第4野战军第49军炮兵团改称,其中由49军炮兵分队组建成团部,并带两个营加入44团,组建二营、三营;由46军炮兵分队组建团部一部分,带一个连队组建一营三连;由40军炮兵分队组建一营营部,并带两个连加入组建一营一连、一营二连,归炮兵第5师建制,1950年6月调归炮兵第8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3年9月27日,离开朝鲜西海岸线,回国整编,归建炮兵第五师。1957年2月调归炮兵第1师,1968年改为陆军第43军炮兵团。1976年1月原坦克13师炮兵团调归炮兵第2师,改番号为炮兵44团。1985年炮兵第2师缩编为第20集团军炮兵旅,炮兵44团番号撤销。<br>注释三:何XX,郑州炮校建校时的保卫部部长,老红军,红军长征时期是周恩来的警卫排长,团级干部,带着郑州炮校的医护人员对所有想来郑州炮校的学员进行体检与目测(相当于面试),让我们学员记忆犹新的是当时何部长身着战士服装,而且像伙食员一样打扫卫生和端茶倒水,首先没人知道他的身份,直到开欢送我们学员的会议上,才得知其为第四炮校的保卫部长(据说当时保卫部与政治部平级,都是正团级,后来保卫部划归政治部的保卫科,何部长担任校务部(可能当时称后勤部)首任部长,也是正团级,我们记得在郑州炮校听传统教育科时是由何部长给我们做的报告,他以亲历者的身份介绍了当时红军长征的原因,那次我们才知道当时红军长征是被“逼”的,而当时正面的教育就是长征之伟大,其实国民党当时对红军到处围追堵截,就渡过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折半,非常之残酷,他见证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1952年何部长调到南京文化学校担任副校长(副师级),后来又调到西安二炮工程学院校务部担任副部长(正师级)<br>注释四:朱瑞,中共党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江苏人,历任中央特派员、红军总司令部科长、长征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三军政治委员等职,1946年10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1948年10月1日,朱瑞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牺牲,时年43岁,为了纪念他,中央军委决定将东北炮兵学校命名为“朱瑞炮兵学校”。<br>注释五:炮击"紫石英"号,1949年4月20日拂晓,在江苏泰兴以南七圩港江面配属解放军第10兵团的特种兵纵队炮兵第6团1营3连发现了由下游上驶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紫石英号在敏感时间的行为引发了世界瞩目的紫石英号事件。8时30分,紫石英号驶近扬州以南三江营江面,这里是解放军第8兵团主要渡江作战地段之一,部署在这里的是特种兵纵队炮兵第3团,接到通报的解放军炮兵立即开炮警告,但紫石英号并未返航或停航,反而不顾警告继续加速上驶,炮兵3团负责封锁江面任务的两个炮兵连的六门火炮随即开火,紫石英号也开炮还击。在历时数分钟炮战中,紫石英号舰桥被直接命中,正、副舰长均负重伤,前主炮被击毁,舰体被洞穿,船舵被卡死失去方向控制,紫石英号转向南岸,随后驶入一处浅滩搁浅。最后英舰挂起白旗,解放军随即停止炮击。紫石英号17人阵亡,20人重伤,由于解放军炮兵的榴弹炮缺乏穿甲弹,紫石英号虽多处中弹,但没有致命损伤。虽然当晚紫石英号就脱离浅滩但一直停航未再移动。<br>155部队长辈及155子弟对本资料的评价<br>王育华(原家父教研室战友,后担任长沙炮校校长、总参炮兵部长)叔叔的评语:大头:你好!由你执笔编写的郑州炮校成立、编制序列、发展、整编、撤销沿革史料,我看了,挺好。说实话,不容易。在没有任何原始资料的情况下,通过采访老同志,而且仅靠电话联系,手机微信,频繁资讯,多方求证,反复核实,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收集整理,终于写成了一份、来自民間的郑州炮校史,这可以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这份资料的写成,是缘于你,总是眷恋着中原大地上的那个部队大院,始终深爱着郑州炮校、又称155的那个老单位,尤其难忘的是父辈们战斗、工作过的那片热土,更舍不得魂牵梦绕的发小们共同生活、成长的地方,这是精神之所在,也是力量之源泉。我估计,这份资料疏漏或不准确的地方,肯定会有,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它已经看出郑州炮校的概况了,也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尤其是能找到自己父辈的单位或部门,就足够了。可以说只要看过,,心灵深处自然会产生一种慰藉、满足、温暖和亲切感。我要为你这种迎难而上、认真执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点赞! <br> 尹光斗(郑州炮校首届毕业生,先后担任战术系地形教员、战术系军事科研室参谋、1960年冬天去炮二师工作,三个月后的1961年1月被郑州炮校召回,军委炮兵在南京组建留苏预备班,专攻导弹科学,郑州炮校委派其去南京炮兵文化学校学习,先是俄语预科加上补习数理化,原打算62年秋天去苏联留学(当时集训队中有原军委炮兵的几位俄文翻译就是62年去苏联的),但考虑到俄语需要巩固,加上中苏关系已经微妙,所以打算63年秋天学习一年后再赴苏联,遗憾的是1963年中苏关系正式破裂,所以返回郑州炮校,64年调炮兵司令部,1978年转业回武汉)叔叔的评语:小金:作为非军人出身,仅因出于对父辈的深爱,你牵头并主要执笔写出如此厚重的《郑州炮校历史沿革》,其搜寻与收集之难之繁,用心用时之多,可想而知。所以我既震惊更佩服,对你表示敬意!接到你要我提供相关历史信息、资料和可参考的回忆时,受你行为的感动,我应该义不容辞,半个月来吃住不宁,完全陷入回忆和思考中。自恨记忆力减退,想到事却想不准具体时间,想到人却忘记了战友的姓名,不管对你有用与否,还是一股脑呈你参考,所有老友照片也转让给你选用。<br><br><br>柏怀瑾(原兵器教员)叔叔的评语:大作拜读完,获益匪浅,了解到不少过去不知道的事,深表谢意。155的长辈感谢你!<br><br>王尚廉(原射击教员)叔叔的评语:金泽跃(原郑州炮校战术教硏室金纛的儿子)同志,为写原郑州炮校的有关部份历史,可以说是费尽心血,精力,甚至金钱,现在终于完成了。在此表示祝贺。<br>因为他本人是原郑州炮校老一辈老兵的儿子,文章中提到的很多老一辈人他都不熟悉,而是通过他的努力和用各种办法(电话,微信等)收集整理而成,所以文中难免有不当之处,请阅过文章的人,多多谅解。<br>在此我也仅代表部分老郑州炮校工作过的老同志,向小金表示谢意,你辛苦了。使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又一次回忆了在郑州炮校度过的日日夜夜,同时又联系上了不少还健在的老首长和老同事,尤其是还认识了不少已经去世的老战友的儿女,真是我们晚年的一件幸事。<br><br>王昕(原兵器教员)叔叔的评语:写的真好,工程量很大,相当不容易,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啊。所有炮校的老人都会感谢你的。<br><br>叶相彬(原战术教员)叔叔评语:收到你精心创建的郑州炮校历史已经好几天了,因我知之甚少,经历很短,提不出多少修改和增减内容。小金,你费心了,能搞到这样已很不错了。<br>柯炜(原战术教员)叔叔评语:发给我的文稿我都认真读过,内容丰富,收集到那么多素材,不易呀!应赞扬!<br><br>赵燕(第五任副政委赵福申女儿):我认真拜读了你和你弟整理书写的炮校沿革…很激动,也很感动.这是一个曾在155炮校大院孩子的心声!我激动的是经过你弟兄俩几年的努力和辛劳,凝结心血的手稿终于完成了!我知道这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有人的不理解和冷言冷语,说风凉话,也有人在看你弄成弄不成的观望.可以肯定这样的发小只是少数.所有的155的健在前辈和后人都盼望搞成这件总结炮兵发展史.郑州炮校的整个脉略和过程!我看了文稿!光人名、地址、部队的来龙去脉,人员的调动⋯不易啊!电话没少打吧?太辛苦了!你弟兄俩的辛劳换来了大家的肯定和掌声!让大家更信任和支持!谢谢!你俩真是干了件让在 l55 部队工作过的父辈们和我们这些炮二代孩子们想做没敢做的大好事!谢谢了!<br><br>贺明嘉(第四任校长贺志恒女儿):郑州炮校对于我就是假期要回的家(我在北京读书没有随父母到郑州)。看到你们用诚心整理的资料很感动,虽然过去了五十年,作为炮院的子女仍然有着深深的情感,文章经过细心艰苦的查找及反复修改论证终于成文,让所有健在的炮校老人和子女们重温了那段温馨的时代记忆。谢谢你们的付出,所有的记忆都将伴随我们的余生好好收藏!<br><br>朱天庆(第四任副校长朱太刚之子):泽跃弟辛苦了,非常钦佩弟之以对历史高度负责求实的精神所进行的关于原155部队(郑州炮校)历史的系统性探索,虽然探讨的只是庞大的新中国军队系统一个微小单元,但在此单元的历史中却展现和反映了整整一代人在军队炮兵领域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特别是这份材料的内容涵盖齐全,不仅包括全校编制上的各部门和几乎所有人员,而且还附带回忆复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时代内容并附以大量历史照片更增加了读者难以忘却的回忆和强烈的时代感。<br> 这份详细的材料填补了人们对此单位那段历史的认识空白,为大多数人(后代们)所知晓,怀念,纪念,这对生者是安慰和激励,对逝者是缅怀和纪念,对后人是启发和安抚,这应该是本群的精神支柱和灵魂。<br> 这个由泽跃弟主撰,泽理弟辅撰,田炜弟插图整理的155历史大数据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广泛听取多方调研,数次修改,不辞辛劳的历时三年有余把其来胧去脉人员事件叙述的清清楚楚 ,资料调研如此齐全,涉及面如此之广,许多内容此前鲜为人知,例如炮五师的情况,例如训练,支左等。历史由于久远总要被遗忘,需要后人发掘弥补,尽可能在未来时代留存。非常佩服155各部门长辈的能力和素质,虽然时过境迁,岁月流水,耄耋之年他们还能提供这么多详实的回忆,可见他们当年的敬业心有多强多认真。非常感谢泽跃,泽理、田焯的辛苦努力,为大家奉献一篇历史佳作(郑州炮校,民间校志)。<br><br>王晓予(第四任副校长王朝纲之子):泽跃,长辈们的认可就是最大的认可,作为155子弟的我们都知道此份资料的珍贵,谢谢你们兄弟俩的真心付出!凭心而论,尽管我们都想了解父辈曾经战斗过的郑州炮校历史,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时间与精力撰写155历史沿革资料,今日大家看到你们所写收集到的大量史事及大量照片资料,让我们对之一振,拍手称快!辛苦了,兄弟!<br>李晓白(第四任政委李友三之子):泽跃,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非常认真仔细地欣赏了你花了大量的功夫收集和编辑的这个《郑州炮校历史沿革》及《郑州炮校历史沿革中的照片配图》,看着父辈们英武的身姿,感到一股英雄气在心底驰骋纵横,他们如同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将永远照耀着共和国的天空,俯瞰着祖国的大地。从心底里感谢你做的这件功德无量的事。<br><br>刘卫兵(刘怀光政治部副主任之子):@金泽跃 老弟:辛苦了!阅读了你历时几年,搜集大量资料,访问了许多高龄的郑州炮校前辈,精心撰写的《郑州炮校的历史沿革》,为我们的父辈背书,为我们的后代留存回忆,太不容易了。 <br>记录中有许多我熟悉并珍藏在年少记忆中的叔叔及儿时的伙伴。睹物思人,不时大脑中闪出他们曾经风华正茂的英姿。虽然年代久远,半个世纪过去了,许多人已经作古,但你的考证与写作,让我们又一次重温儿时在总字155部队的生活,因为父辈在这里工作,我们才有缘在这里相聚。以史为镜,对我们这一代人更有帮助,莫忘自己父辈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建设一个强大的炮兵,留下的奋斗足迹和丰功伟绩。 郑州炮校是新中国培养保卫祖国军事人才的一个时代缩影,沿革史弥足珍贵的是,从校领导到普通干事,甚至职工,都做了细致入微、力所能及的调查与记录。在炮校的大集体里,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多余的,每一个个体都燃烧了自己的能量,共和国的大厦上也许没有他们的名字,但奋斗了,就无悔过去,是我们的父辈为国防事业夯实了坚固的地基,向他们致敬!也感谢你的辛勤劳作! <br> <br>赵亚丽(第五任副政委赵福申女儿):@金泽跃 费心了,写的非常好!让我们对父辈所工作过的部队来龙去脉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材料翔实可信。这就是历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军事院校的一部发展史,也是不断奋斗和努力建设国防事业的过程。我们的父辈是努力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的践行者。作为后代应该了解这些历史,发扬父辈的光荣传统,完成好传承。但完成这些具体工作,查找资料、电话访问等即琐碎,又占用时间,成绩也很显著。所以你和弟弟辛苦了!谢谢!<br><br> 张新智(二大队长张旭之子):泽跃,《郑州炮校历史沿革》终于完成了,首先对你取得的成果表示衷心的感谢与祝贺!<br>我在部队曾经参加过《西北军事交通史》的编撰工作。我深知撰写一个史记材料的艰辛与不容易。在你编撰过程中咱们也时有交流,对你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深表钦佩。<br>关于郑州炮校这段既往历史,做为曾经的炮校子弟,大家都很关注也都很想多多了解,你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家的希冀与愿望。这项工作在你们哥俩历尽千辛万苦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成果。<br>在此再次感谢你们哥俩对此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在大家的心里会给你们记一功的!<br><br>王熙萍(医生王家祥的女儿):首先对你细心 克服重重困难不解的努力表示深深的感谢!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但你却在不可能中把它完成了。敬佩之级!谢谢!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这里面的许多叔叔阿姨我都不认识,所以特别敬佩你的努力,你的毅力。再次感谢!<br><br>许丽(三大队副大队长许朋家女儿):兄弟辛苦了!真心感谢你给我们155长辈及发小们做了一件好事!<br>你通过不懈的努力,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照片……,给大家展现了一个,比较详实的老155的经历过往。对我个人来说,从中看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人和事,还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叔叔阿姨的照片,回忆起了不少,儿时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以及他们小时候的趣事……感觉好亲切!<br>再次感谢你!真心的兄弟!<br><br>赵杰(训练部副部长赵西元之子):泽跃,拜读大作,恭喜钦佩!<br> 作品语言朴实,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资料详实。历史和故事值得让我们回味和留恋。<br> 您亲爱的父亲把一生最宝贵、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部队,在他的骨子里,已经沁透了中国军人的各种优秀品质,在他的身上充分展现了老一代军人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br> 同时,在您追忆父亲的思念中,让我们这些后代更加刻骨铭心的尊敬和怀念先辈。<br><br>吕铁军(战术教研室副主任吕镇宇之子):155大院的过去,是充满激情和抒怀的,我们都有着无法解开的军人情结,不要将我们父辈们和我们自已的过去遗忘在历史长河的昨天,留住在你我的今天,留住你我共同的心声和祝愿!<br><br>刘晓民(老战术教员刘传之子):金泽跃和金泽理两兄弟这次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辛苦了!<br> 王亚军(第三任副校长王一凡之子):泽跃:谢谢你们兄弟的努力成果,饱含哥俩的激情和心血,真的辛苦了!<br> 我读后受益匪浅。按照你的要求谈点收获心得:仅以民间一己之力,挖掘整理成文的《郑州炮校的历史沿革》史料珍贵、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值得回味。<br> 文稿概录了<br>一.人民军队炮兵发展史。<br>二.郑州炮校的组建(起源)。<br>三.郑州炮校学制及教学成果(桃李满天、英才辈出)。<br>四.炮校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炮击金门、国庆阅兵、大比武、社教运动、三支两军、组建十三师等)。<br>五.炮校履职干部一览<br>六.干部流向<br>七.编后记(特别致谢)。<br>郑州炮校的诞生、发展、辉煌、转型,她的历史沿革浸润着几代炮兵先驱的心血和希望,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我们的父辈献身炮兵事业伟岸的身影和艰苦奋斗的英雄足迹,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深深的爱恋!因为火炮校大是我辈童年成长的摇篮!<br>从具体小事我看到你力求完美的行事风格,这是整理史料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至高境界。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是不可能的,你已经为此资料做了抢救性的贡献,这是我们这么多炮校发小子弟所远不能及的!一是无人想到,二是无人去做,三是无人做到,恰恰有你!<br>最后,我以回复王育华的信息作为本资料的结束语,同样作为对大家的至谢语。<br>王叔叔:您好!在我心目中,您是一位和谒可亲的长辈,您回复的洒洒锦言已经是您对我写郑州炮校资料的首肯,在此,对您及所有健在的叔叔阿姨表示由衷的感谢!向您们致敬!我确以抱着对155长辈的满腔热情执笔撰写我父亲曾经战斗过的部队大院之创建、发展、撤销的过程,追忆部分以往的人与事,正如您说,在无法查阅原始资料情况下,只能通过与长辈的沟通,而且需要进行反复求证,才完成了这份资料,遗漏甚至于错误在所难免,不到之处,请包括您在内的155长辈及他们的孩子们海涵!您给予的充分详实评价,我不再赘述,再次感谢对此份资料提供信息的您及所有155长辈们!祝您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金家的大头叩首<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