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光绪十四年(1888年)宣城县志,看到了有十几处关于芳山鲁人物的记载,可惜内容大多比较简单,便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现经查阅鲁氏家谱及走访后人,掌握了很多资料,整理成篇,以期还原一段历史。<br> 芳山鲁是“宛陵芳山鲁氏后人”(宛陵是宣城旧称)。包括原三元鲁大村(现属湾沚镇津元村)及周边村庄如吾门、八字门等及原红杨的芳山、和平三胜的鲁村、西河凤家弯的鲁姓,人口3000人左右,是当地比较大的姓氏。<br>芳山鲁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子伯禽就封鲁国。鲁国灭后,子孙遂以国为氏 。<br>芳山鲁有千年历史。据“芳山鲁氏”宗谱记载:芳山鲁氏自始祖千一公从淮西和州(今和县)鸡笼山迁来,距今已近千年,据清顺治丁酉年(1657年编者注)重修宗谱序记载:千一公从和州南渡迁居芳山,时间为宋重和年间(即1118—1119年)。值得补充的是,元末红巾军之乱对芳山鲁氏带来惨重损失。族人逃散迨尽,只有胜八公留在本地,坚持下来,延续了芳山鲁氏的发展。 光绪十四年宣城县志记载有芳山鲁 17名人物。分别是:鲁承训、鲁以仁(有传)、鲁德仁、鲁求仁、鲁润、鲁近仁、鲁守仁、鲁澍棠(鲁大沄)、鲁欲仁及其曾祖鲁永聚、祖父鲁荣、父鲁蔚(有传)、鲁炎(有传)、鲁干等。还有鲁永芳妻查氏,建坊旌表;鲁贤楏妻张氏、鲁贤槐妻胡氏节烈旌表。<br> 鲁承训〈谱名有钧),生于乾隆乙巳年(1785)年九月。志载:"由监生举孝廉方正,给六品顶带"。家谱载:“君性诚笃,幼而力学”。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多处求学,学业日进。早年和同乡潘芸阁(泾县人)同学,相处最默契。后潘芸阁考中进士,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多次写信寄钱招他去做事,都被婉拒。在家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乡里有不平事,他去排解 无不心悦诚服。非礼非义之事一概不做,凡一切善事必毅然为之。不沽名钓誉,不回避矛盾。朝廷下诏各地选举孝廉方正,宣城县以承训公上报,都认为名副其实,当之无愧。<br>鲁以仁(大海),名朝宗,鲁承训侄儿。嘉庆辛酉年(1801年)正月生。志载:“邑庠生考取天文生,秉性孝友。道光三年倡劝赈捐,四年督修城垣。事竣议叙八品。咸丰年贼氛渐炽,奉宪谕同河督潘芸阁、运使陶鹿崖襄办皖南粮道并抚恤局务。六年,宁郡失守,适有新解到局银三千两,浙江提督邓统领官军至洪林桥,即如数解送大营,军饷赖以接济。 克复郡城后,以办理宣义局练务功保蓝翎训导 。同治元年卒(实为同治二年,编者注)。”据家谱记载,鲁以仁是运使陶鹿崖妹夫,考取天文生后回家乡探亲,应宣城太守请协助修造城墙 ,竣工后以其劳绩保举议叙 。这时陶鹿崖到温州办理海防,请鲁以仁商办政务,事无巨细都和他商量。海防完成后,防御了道光20年(1841年)的英舰入侵。咸丰六年(1856年)春,太平军攻克宣城,后被邓绍良收复。鲁以仁参与督办宣城团练兼主事宣义总局,办理抚恤事务。次年二月,协助潘芸阁、陶鹿崖办理粮饷,闻太平军要再次围攻宣城,经商量便将饷银数千两藏匿在家。六月,亲领100多清兵将饷银如数送到洪林桥大营。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再次攻陷宣城,鲁以仁逃出。同治元年(1862年)夏,鲍超率清军收复宣城,鲁以仁继续承办筹粮。为嘉许其才干和功绩,曾国藩具奏上报保举蓝翎训导。鲁以仁生有一子贤梓,国学生出身,先于本人去世,无嗣,分别过继两个兄弟子孙为嗣。家谱还记载了鲁以仁去世20多年后,其遗有的30多亩田被其继子即两个侄儿捐给了公堂,作为了鲁氏宗祠报本堂的祠产。<br>鲁近仁(大涛),鲁以仁二弟,太学生出身,生于嘉庆丙寅年(1806年)九月。志载:“同治元年(1862年,编者注)十月在芳山镇殉难”,参加团练,担任头目,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br> 鲁守仁(大法),字廉泉,例贡生,鲁以仁三弟,嘉庆壬申年(1812年)九月生。志载:“贵池教谕,卒未任”。家谱载兄弟五人皆饱读诗书,名扬四方。一家充满和谐竞秀之气。少时就读完四书五经,成年即通晓历史。应童子试冠军。就县学后补为廪生。道光年间,户部尚书罗椒生典试皖江,很是欣赏他的文章。咸丰时,知府邓瀛在敬亭书院讲课阅先生卷,屡加优奖。罗邓二君都认为具有状元之才。同治乙丑年,朝廷开恩给皖百姓耕牛、种籽以恢复生产,曾国藩特写信要他帮办本县劝农局务。鲁守仁厚重寡言,衣着朴实,兴之所至落笔洒洒数千言立马写成。平时静坐就默诵前人佳诗好文,对程朱理学学研很深,又是程朱理学实践者。遗憾的是鲁守仁在科举之路上没有进一步发展,仅获恩贡就教谕职及补缺贵池教谕,没上任就去世了。 鲁德仁(大瀛),嘉庆戊寅年(1818年)5月18日生。县志载:“咸丰八年(1858年,编者注),集团剿贼被害,祀昭忠祠”。家谱载:“五品军功,竹塘战贼阵亡”。参加团练,担任头目,在竹塘村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保举五品军功,朝廷下旨建昭忠祠纪念。 <br>鲁润(大润),字泽芝,嘉庆己卯年六月生。志载:“咸丰十年(1860年,编者注)在养贤圩殉难”。家谱载:“秉性耿直,立品端方,持身俭朴,接物谦光。芸窻(窗)诵读,名列胶庠,逆匪殉难,忠勇宜彰,载入谱牒,百世流芳。”鲁润品行端正,性情耿直,自小读书并考取邑庠生。参加团练,担任头目,在今宣州养贤圩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 <br>县志载两名烈妇即鲁贤楏妻张氏、鲁贤槐妻胡氏,是鲁润的侄媳妇。鲁润大哥大源育有两子即鲁贤楏、鲁贤槐。张氏生于道光乙未年(1835年)闰六月,十欗冲张村张为佑之女;胡氏生于道光戊申年(1836年)十一月,太平圩国学生胡海山之女。妯娌俩同时遭遇太平军被抓,遭威逼不屈,双双投水自尽,时间是咸丰庚申年(1860年)八月初十日。乡绅禀报忠义局,奉旨旌表。<br>鲁求仁(大洋),字润芝,嘉庆乙亥年(1815年)八月生。志载:”以团练功保举八品,咸丰七年(1857年,编者注)率勇拒贼难”。参加团练,担任头目,率团勇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br>鲁澍棠,嘉庆己巳年(1809年)八月生,太学生。县志在忠烈条目里记载:鲁澍棠“咸丰七年在二图李殉难",鲁大沄“咸丰七年贼执不屈,詈骂殉难",县志把鲁澍棠和鲁大沄误认为两人,实为一人。大沄是谱名,大是字辈。参加团练,担任头目,与太平军作战时被俘,不屈被杀。 鲁永聚:志载:“以曾孙鲁欲仁盐运使衔湖北即补知府加四级,覃恩赐封通奉大夫”;鲁祖荣,“以孙鲁欲仁盐运使衔湖北即补知府加四级,覃恩赐赠通奉大夫”;鲁蔚,“以子鲁欲仁盐运使衔湖北即补知府加四级,覃恩赐赠通奉大夫”,有传;鲁欲仁:没有单独文字记叙。<br> 鲁蔚,号玉川。志载:“太学生。三岁失怙,事母孝,亊长兄如父赀不饶而好施,族戚之贫者周给之,岁以为常。道光间两遭旱灾,百计贷钱米活族人,或贫不能偿辄代偿之。还其券。里堂有争者,一经剖析,翕然推服,浇风为之一变。饬祠规,助婚嫁,恤孤寡,族中事无巨细皆倚焉”。据家谱记载:鲁蔚幼时念书悟性高,可惜父亲早逝家贫及早辍学,成年后做生意,精于会计。虽家里不富裕,但乐善好施,给贫穷的亲戚族人以资助,每年如此。他处事果断,分析事理令人推服,尤其善于处理族人矛盾纠纷,以义以仁服人。主持族政,族事无巨细,都靠他处理。咸丰初年,太平军占踞南京后,四面出击,进入宣境,他考虑到村里有很多浮厝没入土(当地丧葬习俗,人去世后暂厝,若干时日择期下葬),就倡议将村前公山开垦归葬厝棺,避免了遭太平军焚毁。而左右村庄未能幸免。太平军占领宣城后,鲁蔚公带全家在外避乱,吃尽千辛万苦,保住了全家十几口人的性命。他儿子欲仁以后还担任了知府,家谱称这都是对他积德的回报。<br>鲁欲仁(大灏),字莲溪,鲁蔚长子,道光丁亥年(1827年)十月生。据家谱记载:道光庚戌年童子试冠军,为县学生寻补增广生。咸丰初年太平军起事,响应团练大臣藩芸阁令在家乡创办团练,在湾沚镇设守望局。咸丰二年太平军率水师从湖南顺江而下,先后攻陷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当地巨奸王某响应起事,鲁欲仁杀死王某及其党羽。咸丰三年奉藩芸阁命战芜湖,七年五月,奉两江总督何桂清令率宣城团练一万五千人参加收复南陵,鲁欲仁冒雨登梯攻城,太平军弃城逃跑。咸丰十一年十月,鲁欲仁昼伏夜出到安庆见两江总督曾国藩,接受命令,协助鲍超收复宁国府各地,并作向导。克贵池、青阳、太平、旌德、泾县等地。同治元年六月宣城收复,鲁欲仁运十余船军米到宣城,途中遇到一万多难民要北渡过江,并果断决定卸军米渡难民,持续一天才渡完。太平军追来看到难民往北去了就撤回了。弃军米渡民应是死罪,鲁欲仁说养兵也是为救民、弃米也是为救民,死而无憾。这句话被皇帝知道了就没有追究他。这个时候,鲍超率军接连取得胜利,每次战役鲁欲仁都参加了。因为功劳大,被朝廷擢升知府留湖北补用,赏戴花翎给四品封典。同治十三年,受到皇帝特旨召见,任盐运使衔以道员身份听用。光绪丁酉年(1897年)任湖北施南府知府,政绩斐然,离任时民众空巷泣送。家谱还记载了鲁欲仁热心家乡公益,捐款修祠造桥的事。鲁欲仁于光绪丁未年(1907年)去世,享年81岁。生有三子,长宗周(贤枚)候选州同;次宗礼(贤采)诰授奉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河南临颖县知县,在任颇有建树,三十一岁死在任上。三子宗恭(贤果)三品衔分省补用知府。湖北省公立法律专科学校毕业,湖北省高等检察厅书记官,安徽高等法院第三分院检察处书记官等职。宗礼公大儿子彭年曾任河南汝阳、襄城等县知县。二儿子乔年曾任福建古田、福清、平和等县知县。<br> 鲁炎(有智),字若愚。邑庠生。雍正辛亥(1731年)十二月生。县志载:“天性至孝,生母谢氏早殁。事继母张曲尽其欢,侍汤药辄衣不解带,必俟其痊而后寝。弟桂邑增生,张出也,炎教以诗书,则不啻严师,至殷殷笃爱,终身不倦。桂亦能文章,有声庠序。炎喜曰:此稍可以慰吾母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编者注)为祖母查氏请旌建坊,且变产营葬数代祖坟。每遇岁歉,辄倾囊以济,故里党争诵之“。鲁炎天资聪明,博览群书,长于古学,所著诗赋文章无不脸炙人口,每次岁科两试都居优等。四岁时生母去世,对继母张氏十分尽孝。教弟弟鲁桂以诗书,不啻严师,终于学成。他还精通医卜小技,喜好游山玩水,遇有好物,不惜高价收购。家谱称“一生人品端方言行不苟”。父亲嘉瑗公,雍正时太学生。<br>鲁炎祖母查氏孺人即县志记载的鲁永芳之妻,奉旨建坊旌表之节妇。泾川大族查茂生之女。志载“十八岁于归,二十八岁夫亡。事亲教子,并抚两孙读书游庠。殁年五十五岁,守节二十八载。乾隆三十八年,请旌建坊。”家谱专门为她立传,称“幼娴女训性婉顺有节操”。查氏十八岁嫁鲁公名世(永芳),孝顺公婆,公婆有病,则奉汤药昼夜服侍从不懈怠,公婆谢世,哀丧悲痛,礼节周到。名世公英年勤学,查氏周到服务。夜里织布至深夜,织机声与读书声相伴。丈夫苦读得了痨病,查氏泣祷神明求以自身代丈夫生病。康熙丙申年(1716年)六月,丈夫病逝,查孺人悲痛欲绝,几次想殉情自尽。想到儿子只有五岁,又是丈夫弟兄两房之孤脉,遂节哀强活,矢志抚孤。戊戌年(1718年)水患严重,粮食不能接济,当地有豪强家慕查氏贤淑想娶,族人也怜其孤苦,劝她改嫁。查氏说背夫抛子的事,宁可饿死也不做,于是削发明志。儿子嘉瑗稍大,就请老师教以诗书,希望成名,以完成亡夫遗愿。后来儿子果然学有所成,考取太学生。儿子娶谢氏为妻,生子鲁炎。才四岁,谢氏突然去世,查氏又抚养孤孙,吃的苦比以前更多了。丈夫哥嫂早年逝世,没有儿子,有一女仅七岁,丈夫临死时交待:这是兄嫂的唯一血脉,要好好待她,查氏边哭边答应。果然精心抚育,视为己出。长大后为她备好嫁妆,择婿出嫁。<br>查氏才干出众,面对盘根错节的矛盾应对自如,克勤克俭,经营家产毫不费力,家境日渐丰厚。查氏于乾隆癸亥年(1743年)五十五岁时去世。临终前,把鲁炎召到跟前对他说,你祖父早逝,你父腿又残废,我千辛万苦目的是希望鲁家兴旺。你要好好读书,不负你祖你父的希望,不然我死不瞑目。查氏去世后,鲁炎与弟鲁桂相守遗有家业,遵祖母懿训,厉行苦学,先后考取功名。乾隆三十八年朝廷恩诏褒扬节孝,县里绅士及周围的人把查氏事迹上报到县。县令评价:“哭其夫旋哭其媳,经百折以不回,抚儿子再抚其孙,历千辛而弗易,剪发以拒豪强,行绩以供朝夕,二老归山,孝妇之心克尽双孙,采藻大母之教始彰。”然后层层上报到中央,皇帝下旨旌表,朝廷给银建坊。<br>鲁干(尊孔),字舜舞,武乡举,明天启壬戌年(1622年)六月生。清顺治辛卯年(1650年)邑武庠生,甲午年(1654年)乡试武举。任陕西省宣武将军。<br>光绪十四年宣城县志记载的芳山鲁氏人物全部集中在清朝,这些人物的事迹除极少几个人外又都发生在咸同年间且与太平军有关。这是因为太平军打来的时候,芳山鲁的头面人物如鲁以仁、鲁欲仁等带头响应朝廷号召帮办团练,同族兄弟积极参加。这些参加团练的都属“大”字辈,都是没出五服的兄弟,有的还是亲兄弟。他们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获得功名,受到旌表。当然芳山鲁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肯定还有更多的鲁氏子弟死伤而没有留下名字。<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