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黔行第四篇 遥远的西江苗寨

花弄影

<p class="ql-block">苗寨是苗族人居住的村寨。苗族历史悠久,分布较广。贵州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大小小</span>的苗寨像黑珍珠一样洒落在黔东南的崇山峻岭之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中国苗都”美誉的贵州省雷山县“西江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苗寨有五六千人多人,一千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因其农耕、节日、银饰、服饰、饮食、歌舞等民风民俗保存完好,成为一座展览苗族发展史诗的露天博物馆,被中外民俗学者誉为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西江苗寨名气很大,游客很多。按</span>我本人的喜好,是想去看看一些小众的景点,比如同在雷山县的独南短裙苗寨,不仅是因为这里是苗族当代青年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的出生地,更是因为那里风景很特别,是“一个建在天上的村寨”。离凯里不远的南花苗寨也很不错。然而,团队出游不是随自己心意天马行空,总要兼顾,更有一种冲名气凑热闹的从众心理,所以此次一路黔行,西江千户苗寨自然成为必去的一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7月28日,下午从小七孔出来就直奔西江,七点到景区大门,安顿好住宿后吃晚饭看夜景,7月29日上午游玩苗寨,至十一点离开。在苗寨停留了一晚加半天的时间。本文就在苗寨所见、所听、所想简单回忆记录一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江苗寨的安检与别处不同。一是安检地点离寨子还很远,起码好几公里。二是,检查时发生了一件乌龙笑话。游客下车,列队进入,车子在边上缓缓前移。工作人员就只要求琳琳回车拿身份证登记,有一会儿了还不见人影,导游着急寻找,这时听得维护秩序的工作人员大喊:“小朋友,小朋友,别乱跑!谁家小孩?家长呢?家长!”嫩是把我们小巧玲珑的导游小林当作了游荡的小朋友!小导游满脸委屈地说,我是导游!😄</p><p class="ql-block"> 安检过了,应该就快到了吧。在爬坡的时候,黄昏中隐隐见得悬于高高的山梁上的屋顶黑黝黝的像吊脚楼一样,以为那就是苗寨了,哪成想要翻过一座山!山路十八弯,大巴以俯冲的态势突然向谷底而下,不要怕,师傅开得很稳。山坡上、山脚下的弯里凡有空地停了密密麻麻的小车。终于到了苗寨景区大北门。之前小林早早就吩咐过,头天夜里就要将换洗衣服与贵重物件另外用袋装轻便携带,行李箱搁置车上过夜。夜幕降临,有些阴沉,在大门口抢赶着拍了两张。</p> <p class="ql-block">苗寨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苗寨大北门到小北门之间需要乘坐景区车。排队,再次看行程码,刷身份证。为了快捷登记住宿小林收了身份证,哪晓得,上车前还要再次刷身份证,小林又没有跟随队伍一起,咋办?!还好凉姐与菲儿反应很快,高声叫喊,协作默契,刷一张进一个,只要是我们团队的,不一定对上身份信息。白瞎我急了一身汗,发现自己真的好笨!😄景区车几分钟,就到了寨门换乘点。我们住的酒店在小北门外的山上。抬头看得到,但要爬陡陡的石阶,还好没带行李箱。</p><p class="ql-block">下景区车后看到的第一眼。</p> <p class="ql-block">爬坡找住宿</p> <p class="ql-block">听涛轩酒店,北门?还有别的比如南门店?看名字有点儿诗意,不知内里怎样。很失落,拿到靠山的一间,不是观景房😄特别小,简直是微型的。哎,旅游旺季,毕竟是民宿,团队出行,服从安排吧。</p> <p class="ql-block">洗把脸,出门找吃的去啦!此时已是七点四十。苗寨星星点点,灯火阑珊。</p> <p class="ql-block">西江苗厨,我们的就餐点。原来长桌宴是这样的!长长的桌子拼在一起,餐厅不大,几大排,碗筷摆好了,吃客就要到来的样子,中间的锅半锅红红的酸汤中有个鱼头,不是整条的;上二楼,座无虚席,一片喧哗,再上楼,大厅里还是满满的。我们在边角找到两个小包厢,一间一桌。<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在来路的车上小林为我们代订的,原想着早些订好,一到就能吃。没料到这家店实在太忙了。在等菜的间隙,队友们纷纷到大厅看热闹去了,还拍了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西江苗寨隆重的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活动。现在</span>看到的长桌宴多数是接待旅行团的,顾名思义好些桌子拼接在一起只有游客到达一定数量才会开宴。都是事先团队预订好的,中间一个锅,酸汤鱼,还有一个鸡蛋,几碟小菜。开饭前,每人拿起自己的红鸡蛋在额头轻轻地滚来滚去,寓意“鸿运当头”,菜品一般,但氛围极好。<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穿上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和吹芦笙的小伙子给客人唱歌敬酒,</span>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我们吃好发现二楼又换了一拨,是一批一批的流水席。来之前,我就在犹豫我们团队要不要也来体验下长桌宴,看了马蜂窝的一些评论,苗族人真正的长桌宴是很有讲究的,现在是借着名号纯粹旅游商业的需要,有些变味了。</p><p class="ql-block"> 当晚我们是点菜吃饭。只记得有十几样菜,送了紫菜汤,桌子摆不下,份量不是很多,但有饭有小馒头,足够吃饱喝足,而且摊下来不贵,好像每人不到40元。</p> <p class="ql-block">之后,地接小林带我们去苗寨观景台。古街灯火辉煌,热闹非凡。闷头闷脑地跟着在人群里穿梭,稍不留神,就找不到自己人的身影。过便桥到对面河岸,排排列列,酒吧,饭店,门前还有各种小摊,卖小饰品、烧烤的,音乐声,叫卖声,伴着烧烤的熏香味的欢歌笑语,随风入耳,屡屡不绝。</p> <p class="ql-block">去观景台要坐景交车,与门票连在一起的。等候区人山人海,又是排队,我是个急性子,等待最煎熬。后来才知道,其实步行也没多远。沿路就有不少走路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下车后,我们的队伍如叶入森林,难以寻找。一直往正顶走到最高观景台,看夜景的人特别多,找一个能看到对面灯火全景的位置得要眼力价儿还要脸皮足够厚😄下面几张图片,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星星点点,灯火阑珊,好似天上的繁星掉落了人间。随着苗寨形状,那星火呈现出两只尖尖的牛角,真是奇妙。</p> <p class="ql-block">坐车下山的队伍排了老长,我们选择走路下山。沿着马路边的栈道一边走一边望,其实这里的视角也不错。随着地势降低对面发光的牛角渐渐变得粗矮起来,而那些透明的吊脚楼一一跳入眼帘。到此时,才发现,或许我们住宿安顿好,就要立刻跑到这里来,这里的餐厅就是一个随意看星火的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走到公路斜坡的半路,突然下雨,无妨有伞。越下越大,像倒下来似的,撑伞也无济于事,躲进路旁的小店,爱琴海家一对也在避雨。看着呼啸而过的景交车,不是滋味。骑虎难下。没一会儿,公路就成了哗哗流淌的河。夜已深,十点多了,看样子不会停,不管了,风雨无阻。冲进雨中,快到主街了,心里想着,我们那个时间点是不是不凑巧,人太多,往观光车等候区一看,哈哈,密密麻麻都是人头。站在桥头,暗幽幽的稻田、亮闪闪的小吃摊,明黄的吊脚楼,夜色一片迷蒙。分不清东西南北了,差点走错😄过桥左转,才是我们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又一座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嘎銩僦”三个字不知啥个意思,这里</span>的雨总是让人猝不及防。难怪有这么多亭子,遮风避雨有的是地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雨越下越大,我怀疑是前两天看到的瀑布跟随着来到了西江上空,狂泻而下,再次进店躲雨。是一家卖银饰品的店,店老板在门边临时摆上了雨衣雨伞来卖,偶尔有人光顾。反正鞋子裤腿都湿透了,我们一字排开在店门屋檐下,生怕老板嫌弃我们,还好。难忘苗寨古街廊下听雨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夜晚十一点,苗寨河岸灯火通明的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往回赶了,一路走,一路惊喜地“捡拾”😄我们的队友,陆陆续续,到十一点半,都回到了听涛轩。午夜时分,临时群里还有对话框出现,“一轮明月”于听涛轩的窗口,分享苗寨夜景。起早贪黑,风雨兼程,只为了那一瞬间的相遇!</p> <p class="ql-block">一夜无梦。早餐出奇简单,清汤寡水,不过每人都有一个鸡蛋😄进寨闲逛,远处薄雾袅袅的升起,雨后的苗寨清新、雅丽。很多游客还没有进来,有过夜的旅者拖着行李箱从身边走过。</p> <p class="ql-block">苗寨美好的雨后清晨,空气中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p> <p class="ql-block">风雨桥也称花桥,是西江千户苗寨的很有特色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是为方便行人过往歇脚避风遮雨而得名。将苗寨一分为二的这条河也叫白水河,跨河一共有六座风雨桥,这是七号风雨桥。桥边树木青翠,桥下溪水潺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面有三个字,不知怎么读。苗族人现在没有(曾经有过)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牌匾上应该是汉字。不知怎么读,什么意思,回家后多方查找,资料不多,废了一些功夫,好不容易找到。</span></p><p class="ql-block">&nbsp;<span style="color: rgb(71, 71, 71);">【僦餸嗡】左至右正读,读音“jiu&nbsp;songweng”,倒装词;苗语中“餸”意为“拦截”,“嗡”为龙,当地人习惯直称其为七号风雨桥,汉译名则为“回龙桥”,取截留住龙以期能龙佑西江,风调雨顺,人畜安康&nbsp;之意,2008年9月建成。</span></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苗寨是非常充满魅力的,是让人向往的,幽静的街,我们看到了他们原始的慢生活,很多店铺并没有开门,一切都显得非常的慵懒而幽静,只能看到一些做早点的店开着,在飘着美食的香味中唤醒了你美好的一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人就多了起来。这一段村寨两山夹峙,有点坡度的街道变得狭窄起来,拖着着行李箱的游客行色匆匆地望外走,专心走路怕避让不及发生肢体碰撞,😄没有留意附近有座桥,从图片看,因为两岸离得近,风雨桥比较短,在树林阴翳中,格外低调,六号风雨桥就这样被忽略了。</p> <p class="ql-block">五号风雨桥 没看到苗语桥名和桥名牌匾。踮起脚来,也没看到。和别的桥不同,在风雨桥的西侧建有一座平行不相连的“辅桥”,也就是以“双桥”形式出现。水泥桥的特征是桥体两侧栏杆上各包绕着一条水泥材质的藤蔓,用于行人及输水,后来出于增添水上观景小憩长廊的需要,才在该石便桥旁加建了一座风雨桥。</p><p class="ql-block">我们从辅桥走过去,又从风雨桥上走回来,在这里观景玩耍,各种摆拍,好不开心。</p> <p class="ql-block">这些合影都是同学艳平拍的,难为她为大家抓住珍贵的一刻。心里满是感激。</p> <p class="ql-block">按照菲儿的示范,心领神会,不约而同得“牙疼”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五号风雨桥的另一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五号桥,往下游看,远远得能见到一片翠绿色中黑青色的六号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站在五号桥往上游看白水河岸美丽的苗寨。</p> <p class="ql-block">看,菲儿乐得个瓢样😄</p> <p class="ql-block">五号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什么表情?干嘛呢?两个人的眼睛贼溜溜地防着对方?太搞笑了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原</span>来是菲儿在示范如何“背靠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抬头,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山上的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感。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而建,又连绵成片,气势恢宏,形成了最具特色的背靠青山、脚踏玉带、一水环流的美丽。</span></p> <p class="ql-block">桥畔树木阴阴,桥下一弯静水,应该就是四号桥了吧。</p> <p class="ql-block">四号风雨桥</p><p class="ql-block"> “僦岽乧” 左至右正读,读音“jiu dong dou”,倒装词;苗语中“岽乧”意为“读书”,当地人习惯直称其为四号风雨桥,因与桥对面颇有名气的西江民族中学存密切的关联性,故也有人称该桥为“学子桥”,2008年9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p><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对西江千户苗寨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1, 71, 71);">三号风雨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1, 71, 71);">“僦哟妃”左至右正读,读音“jiu&nbsp;yo&nbsp;fei”,倒装词;苗语中“哟妃”(或“游方”)有恋爱,爱情或情人的含义,当地人习惯直称其为三号风雨桥,汉译名为“游方桥”或“情人桥”,2008年9月重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1, 71, 71);">二号风雨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1, 71, 71);">【嘎铥僦】风雨桥&nbsp;左至右正读,读音“ga&nbsp;diu&nbsp;jiu”;苗语中“嘎铥”为“螃蟹”,意即“螃蟹桥”,当地人习惯直称其为二号风雨桥,&nbsp;据称与桥对过水井里的一只能丰水的神螃蟹有关,2008年9月建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1, 71, 71);"></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号风雨桥上是“哿嗡僦”,叫“龙潭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71, 71, 71);">【哿嗡僦】风雨桥&nbsp;&nbsp;左至右正读,读音“ge&nbsp;weng&nbsp;jiu”;因苗语中“嗡”为“龙”,故有“头桥”,即第一座桥的含义,当地人习惯直称其为一号风雨桥,汉译名为“龙潭桥”,&nbsp;据称与该桥上游50米处水潭里的神龙传说有关,2008年9月建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71, 71, 71);"> 头天夜里观景台下来从此桥下经过,雨中奔跑匆忙狼狈,忘了拍照,次日清晨过了“嘎铥僦”就左后方向往巷子里走了,并没有走到一号风雨桥。找来找去,网上借了一张。</span></p> <p class="ql-block">民族歌舞表演场</p> <p class="ql-block">嘎歌古巷。嘎歌在苗语里是小巷子的意思,里面生活着苗族原住民。还有苗绣、酿酒、腊染、手工纸、西江老银庄、雷公山茶、古歌堂等非遗文化及特色工艺等。听听苗族老人齐唱非物质文化遗产“嘎歌”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西江苗寨,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的白水河,将寨子一分为二:河北面是平寨、东引、羊排;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而且,河这边的寨子大多是原住居民,昨晚看灯火的观景台那边,后来新建的旅舍、民宿、饭店较多。我想走一走安静些的苗寨巷子,看看那些原味的吊脚楼。看见“东引”字样,不由自主就走进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禾锄归,阅读西,可能是一些民宿的名字,蛮有意境的。只是,这面大铜鼓,不知有什么寓意,在好几个嘎啦拐角,看到过铜鼓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石阶向上抬升,越来越陡,两边吊脚楼密密匝匝。叮叮当当的声音,原来是几位穿着鲜艳的苗寨服装的大姐手拿雨伞,疾步走来。头上戴漂亮的银饰,胸前挂着大银锁,银锁下吊着许多小铃铛,颤颤巍巍、行色匆匆的感觉。看上去年龄不小了,头上插着玫红色大花朵,还蛮好看的。</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上,房子依山就势,就筑在斜坡上。这边都是这样的老房子。结构大体相同。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存放农具,关养牲畜、储肥,二层住人,设有堂屋、灶房、卧室、客房。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p> <p class="ql-block">保洁大姐在认真清扫,一身清清爽爽的,头发乌黑发亮,盘起了高高的发髻,很别致。</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吊脚楼,依凭山势,纵横有序地成一座山,那就是羊排寨。穿斗式歇山顶结构,鳞次栉比的黑色瓦盖,仿佛黝黑的诗行,平仄有序,与七月天空离得好近,举手可触。</p> <p class="ql-block">小土路所在的视角很好,可以看到白水河对岸那边观景台一带的房屋,也可以看到山弯对面羊排寨的古色古香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东引观景台</p><p class="ql-block">沿着东引寨所在的山脊主路一直攀爬,气喘吁吁,上顶是东引观景台,有环村公路连接各个村落。公路往右可以看梯田风光,左上能走到羊排寨。</p><p class="ql-block">保洁姐姐的发髻像画册描画的唐朝女子高高的、斜逸旁出,欲坠不坠的姿态,简直是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站在东引观景台看对岸那边村寨。</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沿着公路去看梯田全景,只是在一个亭子里,透过房檐缝隙往绿色山林方向看了一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苗寨四面环山,交通不发达,一直保存这这古老的耕作方法。这里是全国少数留存的梯田之一,也是现存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梯田,叫龙脊梯田。</span></p> <p class="ql-block">夏季梯田稻秧是绿色的,层层叠叠,融入在青山翠色中,一直延绵,直至云天。</p> <p class="ql-block">房屋的颜色与形状,呈现出吊脚楼特有的风姿,一派美妙的山水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从东引寨一路上来,特别安静,只在观景台偶遇两个小伙子,热心地告诉我从公路绕到另一个寨子很远很远。让我产生一个错误的判断。决定从小土路抄近路去羊排寨,因为在快到观景台的时候,看到一个当地村民往那边走去。每走一步,白水河对岸的村寨都在变化,其实是远山上云涌雾漫,入眼时时变化,铺展成一幅流动的雨后苗寨山光图。</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山坳里,土路旁的小块坡地里,种着豆角、辣椒、茄子等蔬菜,还有玉米苞谷。边头边角的小旮旯都种上了。这里的土地如此珍贵,这里的乡民有多勤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草地里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花草,紫红色的椭圆形小果子,好看极了,回来查看叫:铜</span>锤玉带草。</p> <p class="ql-block">黄姜花</p> <p class="ql-block">横培土路起初一段打过除草剂,后来的路段满是杂草,而且崎岖不平,弯来绕去,下到山湾子,又从谷底突然抬升曲折而上,加上雨后湿滑,真的是把几个跟随的害苦了。😄我自己自然兴致勃勃,这一片都是苗族同胞居住的老房子,真正原味的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房屋从外观上看,颜色是一种沉寂的黑色,看起来古色古香,有一种老态沧桑的韵味。白水河对岸那边的房屋颜色是鲜亮的明黄色,看起来富丽堂皇,气派壮观。</p> <p class="ql-block">从山坳里斜插往上向村子里走去,在陡陡的乡间小路上费力地爬坡,只见“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稀疏的几栋吊脚楼,错落排开。特别安静,没有“鸡鸣犬吠”。有的房子像贴着山崖嵌在石磅上,走近了,却发现有窄窄的巷弄。一拐弯,突然就看到一位正蹲着用塑料盆洗衣服的大姐😄,立马起身,用手给我们指路。穿过幽暗的屋后小巷,到拐弯处,我一回头,她还站在那里一直目送着我们。我只记得,她的头发也是挽的高高的,发型简单些但头发一样的乌黑发亮。</p><p class="ql-block">这里太偏僻了,估计鲜有人至,所以,看到我们很觉意外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房子越来越密集,终于走到村寨的山脊主路,一条宽阔的观景栈道,路旁偶有路牌标示,这才发现,半山腰的环村公路可以从这条路直接上下行走。</p><p class="ql-block">西江文化园 招龙坡</p> <p class="ql-block">招龙坡的树林里隐藏着这样一幅雕塑:生命起源。</p> <p class="ql-block">游方场。 游方中的苗族男女青年:“游方”旧称“摇马郎”,是苗最古老的一种恋爱方式。为了便于社交和娱乐,每一个苗寨在农闲时都有未婚青年男女游方交往的习俗。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几里、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着主路向下走,遇到两个学者样子的游客,正在寻找鼓藏头住的房子,突然想起来,之前做攻略时,好像看到过,苗人的精神领袖鼓藏头就住在羊排寨,惊喜!立马加入探寻行列。</p> <p class="ql-block">  传说苗族西迁时,每个宗支队伍都置有一个鼓,以鼓认宗,敲鼓前进以作联系,以免掉队。迁到新的居住地后就按鼓来重新建立社会组织,因而称为鼓社,苗语为阿拉江略,即指有共同血缘的宗族。西江大寨所属18个村寨都是一个鼓的,是苗族地区最大的一个鼓社。凡是同属一个鼓社的村寨,就一定要有一个鼓藏头(苗王)。鼓藏头对外代表整个鼓社,是鼓社内的精神领袖。</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鼓藏头唐守成,1967年出生,1989年从凯里师范毕业,现为西江小学数学老师。1991年,西江千户苗寨73岁的鼓藏头唐光荣辞世。唐光荣有五个儿子,唐守成排行第五。第二年,唐守成接任鼓藏头,成为西江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鼓藏头。</p><p class="ql-block"> 鼓,在西江有独特的意义,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难怪,从东引寨一路走来,好几个地方,都看到有铜鼓的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这就是鼓藏头住的房子,没有进去参观。怕陷我们的队伍于等待中。</p> <p class="ql-block">活路头是司职农业生产有关仪式的,每年农历三月牛日(丑日),活路头向各寨的寨老及全寨传达当年的起工日期、生产计划等。活路头还要在自家的地中举行祭祀仪式,叫做“开秧门”,以后别人才能开始自己的活路。</p><p class="ql-block"> 苗族西迁时来到西江住在羊排寨,即活路头和鼓藏头所在的寨。鼓头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将、羊、侯、党,将是老大,天天领着兄弟几个种田种地,党是幺儿子,得到父亲宠爱。父亲临死时嘱托,将是老大,就专门管生产,做活路头;党是幺儿,就管祭祀娱乐,做鼓藏头。活路头传大不传小,鼓藏头传小不传大的规矩就立下来了。清代开辟新疆六厅,为苗家立汉姓的时候,这四支就分别成了蒋、杨、侯、唐四姓。(资料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走在苗寨深深的巷弄里,近距离仔细这些老房子。全都是木质结构,表面涂上桐油,屋顶铺黑瓦。这样的建筑材料,火的使用必须得小心才是!那么,苗族乡民是如何防止“走水”的呢?苗族人严格规定采伐树木的时节和数量,违反者会受到重罚,对于带进寨子的木材量也有限制,尤其重视生火,如果随意生火,会受到严惩,正是如此,苗寨的房屋才会几百年不发生火灾。</p><p class="ql-block"> 这种房屋具有民族独特的工艺和风格,既美观大力,又舒适清爽。房前房后不远处,建有晾禾架和谷仓。户与户之间的路用青石铺砌连通,并有排水沟;有的人家房屋前后还用小鹅卵石砌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拍门牌号:羊排寨124</p> <p class="ql-block">石阶很陡,雨后湿滑,步步小心。走在吊脚楼的巷弄里,一抬头,只看见一线天。高高的吊脚楼,一幢连着一幢,行走其间,这些吊脚楼俨然成了一棵棵高大粗壮的老树,出了巷口,呼了一口气,好像终于从一个山高林密的丛林里走出来,“三军过后尽开颜”,满满是获胜了的喜悦心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午我们一行五人逛了两个寨子,东引寨和羊排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羊排寨位于西江最高的地方。“羊”,是苗语音译,即“寨子”的意思,“排”,是“山上、坡上”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坡上的寨子”,羊排是西江的老大哥。相传,在寅虎飞和莫虎飞两位老祖公带领族人来到西江定居后,莫虎飞作为大哥,居住在山上最高的地方,西江苗寨苗族人非常珍惜土地使用,平坦的河谷地是难得的好田,舍不得用来住人,而且住在山上,有利于观察外敌入侵,提早做出防范,保护全寨安全。老大哥居住的地方,所以活路头和鼓藏头,住在羊排寨。</p><p class="ql-block"> 东引苗语音译为“中间的军营”,因为这里曾经驻扎过军队。这里是他们的祖先寅虎飞祖公居住的地方,为了纪念他,叫做东引(音译)。两位祖公带领族人先民们到西江后,便开始分配居住地,老大莫虎飞祖公居住在羊排,寅虎飞祖公就居住在东引,寅虎飞祖公在东引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迁走了,到今天凯里周边一带居住。</p><p class="ql-block">回到主街,一片繁华,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店铺林立,琳琅满目。这与我们刚才看到的山寨,反差太大。从东引寨一路爬坡,从羊排寨直直而下,就只看到挽着高高发髻的三位原住乡民,在专心地干着手里的活儿。她们的日子有些贫苦,有些冷清、有些落寞,幸喜她们没有被过份打扰,她们依然安静的过着自己的生活。羊排寨与东引寨,没有引起更多游客的关注,可是夜晚时分,它们恰恰成为西江观景台无数游客眼中最璀璨的星光,最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盛装巡游是苗年节中的一个重要的仪式。 苗族人有很多节日,过苗年,村民们会聚集在寨子中央的芦笙场里,载歌载舞,庆祝苗历新年。那么苗年新年是哪一天呢?过苗年的具体日期,各地并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是在十月上中旬的龙(辰)日这一天。雷山苗年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p> <p class="ql-block">队友们随机成组,自由自在,徜徉在苗寨的雨后清新中。有的陶醉在贡嘎古巷里苗族老人的古歌演唱中,有的在芦笙广场惬意溜达,有的穿上艳丽的绣着美丽图案的苗族衣裙,实现了美丽的角色变换,成为飘逸多姿,婀娜动人,“花衣银装赛天仙”的苗族姑娘啦😄</p> <p class="ql-block">苗族的歌舞表演 ,每天的中午11点在游方场开始表演持续一个小时。原生态的歌舞呈现的是苗族青年男女文娱生活婚恋习俗,节目有很强的互动性,期间会邀请游客喝酒、跳舞,甚至参节目里的角色表演华丽的服饰。欢快的舞姿,掌坳的铜鼓舞,方祥的高排芦笙,反排的木鼓舞,表达了美好生活的瞻望,彰显了别有韵致的民族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天十一点,我们准时到了北大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60, 60, 61);">此时</span>的游方场,载歌载舞,酒香扑鼻,艳丽的服装,欢快的舞曲,一片欢乐的海洋。因为广场外车子不能停留,我们只能远远地望了一眼,就着急忙慌地上车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苗寨每天的十一点,在大门广场(当地叫游方场)用苗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60, 60, 61);">最为盛行和最有特色的一种迎宾礼节——十二道拦门酒,来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昨天来的时候是晚上,错过了拦门酒,也就错过一道苗族风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