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学手法与文化品位</p><p class="ql-block"> ———二观《觉醒年代》有感</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佳作。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我两刷《觉醒年代》。初看意未尽,再看仍是韵无穷。二次观看,来细细品析剧中的语文味。</p><p class="ql-block"> (一)那些你熟悉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要砸烂孔家店,新文化是反对政治尊孔,反对愚弄百姓的孔教三纲,可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可不,作为读书人,从古至今谁不是在诗词歌赋的润泽下成长?且来欣赏剧中的诗词美。</p><p class="ql-block"> 陈独秀为女儿的鸽子取名“英英”。语出《诗经.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无犹”。这本是弃妇对无情男子的痛诉,然“天步艰难”又何尝不是陈独秀救国之路寸步维艰的真实写照呢?对于陈独秀而言,追求真理坚持信仰就要时刻准备进监狱,出监狱,再进监狱,再出监狱,监狱就是研究室,故而狱中自然能清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 胡适、李大钊、陈独秀三人邀请辜鸿铭的那场戏特逗趣,三人捧月般将辜老爷子捧的飘飘然,麻酥酥的,辜老爷子赚足面子,决定肩挑重担舌战洋人了,却被告知首席谈判是胡适,自己只是辅席,气氛骤然凝止,尴尬啊,是扬长而去还是甘当绿叶,护我蔡公?辜老爷子话锋一转,吟道“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两句诗化解了尴尬,也彰显了辜教授在大是大非面前的胸怀和大度。</p><p class="ql-block"> 再来看陈、李、胡三人的情谊表达。陈独秀出狱,胡适含泪朗诵“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那对朋友数月的思念,牵挂都在这眼泪和诗句里了。陈独秀南下,临别相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道尽分别的无常无奈。三人最终分道扬镳,胡适要做他精致的学者,不问政事,李、陈二人要做革命者,追随马克思主义。昔日齐头并进,今日异路分歧,三人最后一聚时合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这诗那么熟悉,却又在此情此景下那么直戳人心。这诗句里有多少志不同道不合的酸楚,又有多少斩不断的情谊和牵挂。</p><p class="ql-block"> 青年们登临长城,齐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那一刻,我觉着仿佛穿越了时空,从南宋到民国,五四青年和辛弃疾的英气、豪气、书生意气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本来讲的是守寡几十年养儿成状元郎的母亲,是要守节终生获一块贞节牌坊,还是改嫁她人追求自己的幸福?取决于天是否下雨,顺乎天命。辜鸿铭的解释有别于传统,他解释娘为待嫁的黄花姑娘,而非娘亲。天要下雨是天道,姑娘大了不中留是人道,天道人道不可违!虽解释不同,其理一致。这句话谁说过呢?守旧的辜教授说了,教育总长傅增湘辞职时说了。我总觉得辜教授说这话是一种妥协,他固守旧文化旧道德,但他也意识到了历史潮流的不可逆转,他赶不上历史的班车了。这话里透露着几许无奈和落寞。傅增湘想挽蔡又无法对抗北洋政府,唯有辞职远离是非漩涡。他说这话是无奈也是愤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剧中用诗文典故传递情感,表达思想,准确无误,回味悠长。</p><p class="ql-block"> 漫漫求学生涯里,我们主动或被动地背诵过多少诗词,我们也曾不解过,吐槽过吧,然而当你到了一个年纪,或遇到一个场合,一句诗脱口而出,应景应情,恰如其分。你才知道诗文歌赋早已刻入我们的基因。读那么多书到底有什么用呢?我听过一个朴素的比喻:我们吃了那么多食物,我们记不清自己多年来具体吃了些什么,但一定有一部分化作了我们的筋骨和血肉。同样,我们读了那么多书,你也不曾记得读过的每一本书和书中的每一句话,但其中一定有一部分化作了你的学识、修养,性情和气度。</p> <p class="ql-block"> (二)高能演讲团</p><p class="ql-block"> 我爱《觉醒年代》的大量演讲,每次演讲,每个人的演讲我都爱。这演讲在北大讲堂,在闹市街头,在长辛店工厂里。演讲天团有青年学生,有教授名人。</p><p class="ql-block"> 陈延年、赵世炎、邓中夏、白兰这些青年的演讲不多,但释放着青春的不羁狂放,有敢将日月换天地的热血,听他们的振臂高呼:“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想起了高中时代,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时,校园里张贴的标语,和群情激愤的同学们。时代变了,青年的热血从不曾冷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授们的演讲曾多次激起我满身鸡皮疙瘩。陈独秀提出了当代新青年六个标准,震聋发聩,读中学时,历史书上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只是一个概念,感受不深。直到听见陈独秀先生说:“我们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思想、道德、理念不如人家先进。”我才真正去深思民主和科学的意义,用民主和科学去武装民众思想,开启民智,促使社会的变革。这是怎样的远见卓识!</p><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比起陈独秀先生,李大钊先生更催泪。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大钊先生铁血又柔情,他爱国,有远见,他又不是待在象牙塔的空想家,他总能走向十字街头,把自己当着劳苦大众的一员,为他们奔走呼号。</p><p class="ql-block"> 列强纷争,袁世凯复辟时,大钊先生高呼“天发杀机,战云四飞;倭族趁机,逼我夏宇;留日学子,羁身异域;回望神州,仰天悲愤;……同胞们,共和就要死了,青岛就要丢了。同胞们,你们说怎么办?”他眼神里透露的忧虑和愤恨不仅让留学青年振臂高呼:“救国!倒袁!”剧外的我也澎湃了。他讲《庶民的胜利》,是一种号召更是一种主义和信仰。</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胡适初到北大任教就职演讲:“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馆,无美术馆,乃可耻耳!” “今天我终于回来了。我胡适回国后别无奢望,但求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献身于北大迈向世界著名大学的进程!”听到这些,你很难不被一个归国青年才俊的凌云之志和报国之志打动。</p><p class="ql-block"> 辜鸿铭讲《中国人的精神》“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这段话时至今日对中国人仍是一种警策。辜鸿铭这个精通九国语言,获十三个博士学位的狂生怪杰,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的文化认同选择了中国,所以他顶着长辫子,坚守传统,虽说他逆了历史潮流,但对中国精神的宣讲,还是让人感佩他的可爱可敬。他是个真正的士人!</p><p class="ql-block"> 还有蔡元培的就职演说,鲁迅批判林纾的演讲,陈望道做工人运动的演讲,都是一场场精神的盛宴,给人精神升华,让你反思,向善,向上! </p><p class="ql-block">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p><p class="ql-block"> 演讲天团的魅力靠的从来不只是技巧,噱头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拨动不了听众的心弦,打动我们的是他们的思想,学识,眼界,格局,情怀,抱负……</p> <p class="ql-block"> (三)画面和意境</p><p class="ql-block"> 文学之美,美于留白,有时说不如不说,一个画面、一个意境就好。</p><p class="ql-block"> 87版《红楼梦》探春远嫁那集无声胜有声。送别的人群中,高台上端坐的王妃笑意盈盈,亲人们强颜欢笑,赵姨娘哭的最隐忍又最无法控制,虽从不曾被探春认作亲娘,但生离死别时,骨肉血脉超越了阶级,赵姨娘在卑微的位置上释放了最沉甸甸的母爱。远处,江海飘渺,探春凤冠霞帔,往前,回头,再回头,颤抖的抽泣,串串泪珠,配上悲悲切切的《分骨肉》。全集无一字台词,却催了我多少年的泪。</p><p class="ql-block">《觉醒年代》也有很多这样的名场面:</p><p class="ql-block"> 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因《新青年》而神交已久,初次见面,那日天大寒,陶然亭翼然,白雪纷纷,花雕酒暖,弦琴清扬。陈独秀曰:万物玄同,相忘于道。钱玄同对:与君相见,如沐春风。此情此景,颇有高山流水之意,真正的阳春白雪,忘世,忘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胡适结婚那段,让胡适意难平,也让我意难平。潇潇秋雨中,胡适撑一柄黄伞,漫上拱桥,遥望对面的亭台,久久凝望亭台里拉琴的男孩,然后转身,离去。这段太有回味,那一刹我很是同情这个儒雅潇洒的青年才俊,他告别的是拉琴男孩吗?他这是在与过往告别,他要告别他的罗曼蒂克。新文化运动的潮儿终究还是牵手了一个小脚女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出场了,他从风雨中跑来,一手护着《新青年》,一手遮住雨滴。他逆向奔来,踏进泥泞里,溅起污浊的水花。他在看,他看到横行的兵马,慌乱的人群,乞讨的行者,被卖的孩童……他将一切看在眼里,这是他要改变的世界啊。后来他告别陈、李,他要去调查研究,看看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药方,出现了这么一幕:毛泽东站在高处,远眺重叠山峦,我脑子里立刻想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平生塞北江南,眼前万里江山”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编剧不言,毛泽东不言,但你可以解读的有很多。</p><p class="ql-block"> 南陈北李运河边那个画面美到摄人心魄。黑云漠漠,又映射着微醺的光,冰冷的河水边是流离的难民和冻馁的饿殍。泛黄的光影,老胶片的历史感。南陈北李在这苍黄的天底下为他们眼前的百姓握拳,起誓建党。天地悠悠,怆然涕下的悲壮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隐喻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蚂蚁,一次出现在陈延年在租界做工时,它在延年的半碗水里挣扎,延年放生了它。一次出现在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的前夜,一只蚂蚁从李大钊的手指尖爬到掌心,再爬到手臂上,在汗毛的“丛林”里左突右撞。乔年放生的蚂蚁像他之前从监工的皮鞭下解救的苦工。乔年说过:“我也是要立志献身国家的”,他要做的就是拯救这些蝼蚁,让他们享受人之为人的幸福快乐。李大钊的蚂蚁与陈独秀的螳螂相仿。在监狱的角落,陈独秀掌心捧着一只螳螂,它细若蚊足的两臂高高举起,做出战斗状,那是一个英雄的姿态。“蚍蜉撼大树”和“螳臂当车的”下一句都是嘲讽其不自量力,但陈、李要做这蝼蚁和螳螂,尽己之力去摧毁一个旧世界。</p> <p class="ql-block"> 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的片段,我差不多开启了循环模式,因为这段我最走不出来。陈、李现身游艺园城楼。下面的舞台上正表演着京剧《挑滑车》。台上高宠唱词:“怒冲霄,哪怕他冰山倒。杀他个血染荒郊,单枪匹马把贼剿,俺要把狼烟扫……”紧接着打斗,高宠连挑十一辆滑车,再接着倒地,力竭而亡。镜头在陈李和高宠间转换。李大钊嘴角抽动,泪涌了出来,陈独秀面色平静,似乎还有笑意。紧接着石破惊天的一声大吼:“同胞们,团结起来吧”《宣言》雪片般飞下来。我已难分清倒在台上的是高宠还是陈、李。陈、李说要把自己做闹钟,唤醒国人,做炸弹,炸掉黑暗,以肉身投馁虎,他们此刻决绝得放弃了生。</p><p class="ql-block">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想,优秀的影视剧,剧作者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文化人。最后借用一下雪莱的名言结尾:一部伟大的诗篇像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与欢愉的水花。《觉醒年代》的文学美文化味就是这样一座喷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