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生活,遇见艺术◆ ◆ ◆

英子老师

<p class="ql-block">书画艺术的美,是人类对自然美、生活美、生命美的提炼,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经验的美。</p><p class="ql-block">从远古时代,覆着到使用器具的纹路、装饰,到现在挂在柱子上的对联、挂在中堂的书画做品,艺术的美,已经成为了一种可以称得上是以艺术作品为代表的“纯粹”的美。</p> <p class="ql-block">从远古时代,覆着到使用器具的纹路、装饰,到现在挂在柱子上的对联、挂在中堂的书画做品,艺术的美,已经成为了一种可以称得上是以艺术作品为代表的“纯粹”的美。</p> <p class="ql-block">而这种“纯粹”的美,已经细化成诸多门类,如书法、绘画、篆刻、陶瓷等等。书画,作为一种“纯粹”的美,是以宣纸、毛笔、水墨、颜料等为工具,艺术家创造力为核心的艺术门类。</p><p class="ql-block">这其中,笔墨,成为一种手段,连接着艺术家的艺术哲思与艺术作品。笔墨,也成为一种视觉呈现,连接着欣赏者与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之间,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中间环节,是一种承载在笔墨之上的审美判断力。</p><p class="ql-block">这就要求,艺术家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使用笔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力。同时,欣赏者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水平以及对笔墨的鉴赏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笔墨等于零。意思是作画要有真性情,要把艺术家的全部真性情(包括美感)表达出来成为作品,让欣赏者与艺术家的这种“真性情”零距离接触,感受到真正的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但笔墨真的等于零吗?</p><p class="ql-block">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有一个“间隔”(王国维语),而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也有一个“间隔”。重重相隔,就像观看舞台剧,太近了过实,太远了过虚,适中才好。</p> <p class="ql-block">创作和鉴赏书画作品,正需要这种“间隔”,也就是把握一个“度”(李泽厚语)。艺术家的全部艺术哲思,不可能被鉴赏者全盘接受,也没必要被鉴赏者全盘接受。</p> <p class="ql-block">而正是由于鉴赏者的审美参与,艺术作品才能够流芳百世。徐渭的《驴背吟诗图》,在画家看来,看到了笔墨;在音乐家看来,看到了节奏;在书法家看来,看到了笔法;在诗人看来,看到了诗意……</p> <p class="ql-block">在笔墨里,包含着艺术家诸多审美判断,也集聚着诸多鉴赏家的审美判断。只有艺术家在下笔之前的审美判断,与鉴赏者的审美判断趋于“合目的性”(康德语),艺术作品的意义才能被成功识别。</p><p class="ql-block">50多年前,黄宾虹的作品,被认为黑墨乱涂,作品买一送一都没人要。但他坚定地认为:“我的画,要50年后才被接受。”果然,50多年后的今天,黄宾虹的画作以“浑厚华滋”之美,被大量欣赏者接受并认可。</p><p class="ql-block">梵高,不也如此吗?</p><p class="ql-block">欣赏者,艺术作品,艺术家三者之间,到底有多远的距离?已经不再是3米、5米的欣赏距离,而是50年乃至上百年以上的时间距离。</p> <p class="ql-block">万事万物都是能量</p><p class="ql-block">十三笔牡丹书摆案枕边</p><p class="ql-block">好处是富贵平安、健康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