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

三个字

<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8日我们家庭一行15人自驾游去中华第一关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 <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p> <p class="ql-block">修复前的雁门关(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万里长城的关隘上有称”天下第一关”,有称“天下第一雄关”,而雁门关敢称“中华第一关”是因为其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广。它经历了数千年的风吹雨打,见证了从西周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因此人们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铁打的雁门关,流水的王朝”。在这里周穆王、李牧、蒙恬、刘邦、卫青、霍去病、李广、隋炀帝、薛仁贵、杨家将…你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足迹。有数据统计,在雁门关这个地方从古至今发生过一千七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战争。这个地方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战争,以至于你行走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会不经意的放轻脚步,生怕惊动地下的英灵。</p><p class="ql-block">“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当你站在雁门上低吟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才有那种荡气回肠。</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p><p class="ql-block">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p> <p class="ql-block">杨继业老将军在守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围韩王信,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p><p class="ql-block">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p> <p class="ql-block">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p><p class="ql-block">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海拔高度</p> <p class="ql-block">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p><p class="ql-block">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p><p class="ql-block">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p><p class="ql-block">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p><p class="ql-block">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p> <p class="ql-block">豹突泉</p> <p class="ql-block">边贸街</p> <p class="ql-block">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中国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同志,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18日,在阎锡山弃关南撤以后,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雁门关作为明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去西柏坡时在这里休息。</p> <p class="ql-block">长城</p> <p class="ql-block">历代碑林</p> <p class="ql-block">雁塔</p> <p class="ql-block">炮台</p> <p class="ql-block">战车</p> <p class="ql-block">正门口两边分别树立杨家将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杨继业父子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杨门女将雕塑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