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半扎村坐落在汝州市蟒川乡境内,该村又名万泉寨。该寨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同治四年建成。该村以清代古建筑集中连片分布而享誉中原。2014年半扎村被纳入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p><p class="ql-block"> 万泉河宛如一条玉带从村南逶迤淌过,村东一座双拱形石桥横跨在万泉河上,双拱形的桥身宛如长虹卧波,又恰似两弯新月。2016年1月该石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桥面铺的青石板错落有致,桥面上留下深深的车辙印痕。大桥连接的道路在古代是洛阳通往南阳的车马古道。据说原来石桥的望柱顶部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狮子。石栏板上雕刻有牧童、牛、梅花鹿、飞龙、老虎、牡丹、金桔等精致图案。如今桥面原有的石望柱及石栏板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望柱孔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石桥东侧河边有一座水车,水车连着东侧房屋里的磨,打开水磨上边的水道的闸门就可以磨面。水车平时是不开的,仅仅成为一种民俗活动的参观景点。桥北头东侧路边有一座古亭。据当地村民讲,亭子是2019年修建的。桥北头西侧的石碑上记载古桥重修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石碑是修亭子时从西边不远处的秀水寺原址附近挪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石桥北边左转是通向半扎村东口的水泥路。村东口附近的岭坡上生长着很多洋槐树。缀满枝头的杨槐花有点凋零,空气中萦绕着杨槐花那甜滋滋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 自村东口向西进入村子,街道两边是临街古商铺和民居。远远看到街道中间有一座阁楼高高矗立,那是明代建筑文昌阁,又叫关公阁。东西走向的街道经文昌阁下面的拱形门洞穿过。走近文昌阁细看,只见阁楼巍峨壮观,气势恢宏。阁楼的基座及拱形的门洞由条石垒砌,阁楼上覆琉璃瓦。阁楼飞檐斗拱,高高翘起的檐脊上塑着飞檐走兽,八个檐角下面各挂有一个铜铃。一阵夏风吹来,铜铃发出“叮叮当——,叮叮当——”的铃音。那清脆的铃音在古寨上空以萦绕,宛若荡涤心灵的梵音。忽然,扑棱棱——几只受到铃音惊动的鸽子从阁楼顶部屋檐下的不同方向飞出,扑棱着翅膀飞向空中,在阁楼上空飞翔。阁楼、风铃、鸽子、蓝天,好一幅赏心悦目的动态画卷!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道光八年。</p><p class="ql-block"> 阁楼南侧临街民居前墙由条石砌成,上覆灰瓦,房坡瓦面平整,屋脊上塑有“五脊六兽”。路北与文昌阁紧邻的古建筑是关帝庙,又叫山陕会馆。会馆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当初是由陕西、山西客商集资兴建。以供过往客商在那里歇脚休息用。因会馆内敬设关公塑像,后来人们称那里为关帝庙。关帝庙临街二楼的两扇窗户中间挂着两盏红灯笼,庙前竖的两根旗杆上悬挂着红黄两面彩旗迎风飘扬。</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东侧的建筑是民权小学遗址。那里如今是抗日中将戴民权纪念馆暨半扎红色革命研究基地。该学校当时由戴民权出资兴建,后来其爱人又捐出500亩地供学校开支。戴民权曾为中华民国革命军中将。历史上有一年大旱,戴民权开仓赈灾,捐出万斤粮食救济村民度过饥荒。戴民权当年剿灭西山盘踞的土匪,又抗击日军,传为汝州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戴民权是汝州历史是既有传奇色彩又有争议的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文昌阁下面的拱形门洞穿过,继续往西游览。街道两侧明清古建筑居多,街中部路北紧邻的两间商铺保存的较完好,较好的展现了历史风貌。墙面窗户以下由条石垒砌,窗户底部以上部分由土坯垒砌。商铺的屋门保存的较完好,每间店铺有四扇门板。店铺墙基由条石垒砌。商铺门前路边稀疏的长着一簇簇杂草。还长着一株春树苗和一株榆树苗。门口西侧墙外有一个带圆孔的拴马石。荒芜的杂草透露出古店的荒凉,拴马桩见证了商铺往昔的繁盛。店铺屋脊的西头兽头高昂,气势不减。房坡顶部很长一段屋脊埙坏,屋面较为平整。房顶前坡上散落着屋脊上掉落的瓦片,那是几百年岁月风雨的刮冲留下的痕迹。两间房屋中西边一间的屋檐滴水保存的较完整,东边一间的滴水大都缺失,翘着的瓦片漏出下面的木条连沿。方形椽子和方形连沿是明清代古建筑的典型特征。隔着房顶可以看到院内的一株古树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西来到西寨门内参观,只见高大巍峨的西寨门高高耸立。站在寨门内侧观看,寨门洞呈拱形,寨门上部建有寨门楼。寨门的南侧是通向寨门楼的楼梯,楼梯由青砖垒砌,靠寨墙外侧砖垒的扶手在漫长的岁月中被磨得明光。寨门的墙面由规整的条石垒砌,真是固若金汤。寨门上护墙的墙垛留有枪眼,在古代用于防御。沿阶梯登上寨门上的平台,可以看到寨门上建有三间阁楼。阁楼的四角有四根木柱。上边山脊是方形的木梁,木柱及木梁内垒砌青砖,坚固异常。阁楼南边山脊边扣有一排筒瓦。筒瓦外端斜面上塑着兽头图案。寨门上部的平台边沿的护墙约有一米高,护墙上分布着38个墙垛、城门上面平台地面铺的青砖很平整。</p><p class="ql-block"> 从寨门上下来,沿寨门北侧的道路来到寨门外回望。只见西寨门巍峨壮观,气势恢宏。寨门两侧的城墙不知何时已埙毁殆尽,只有一座寨门孤零零的矗立。寨门外不远处一颗老榆树枝繁叶茂。饱经沧桑的老榆树见证了古寨的兴衰沉浮,岁月变迁。</p> <p class="ql-block"> 随后返回村,到村南万泉河边参观了那里的一处景点——龙嘴。沿街道中部的一处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石阶下到河边,只见万泉河碧波荡漾,波光潋滟。河道上横亘着一座石板桥。河北岸的河堤应该是古寨的寨墙,河南岸是成片的树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河面投下模糊的倒影。在河对岸东边不远处有一名年轻的妇女在河里洗衣服,两个小姑娘蹲在岸边玩耍,几名游客在那里游览。</p><p class="ql-block"> 从小桥上来到南岸东边不远的游客围观处,看到几名游客正在观看一个石雕的龙头。龙头由青石雕成,龙体通向南岸的石板下。龙头微昂,龙头下部雕有龙鳞。龙背上有一道水槽,水槽中的水流经龙嘴中流出,水流落入河水中激起层层浪花。一名游览的中年妇女用手摸着龙头,口中念叨着:“摸摸龙头一辈子不发愁”。又摸摸龙背说:“摸摸龙背一辈子不受罪”。龙头和龙背被摸得明光锃亮,有的游客在那里拍照。</p><p class="ql-block"> 与洗衣服的青年妇女攀谈,听他讲述关于龙嘴的传说。那名妇女娓娓道来:“历史以来,一百零几的人都不知道这个龙嘴是啥时间(有的),听老年人说原来这水槽里有一只金蛤蟆和一只银蛤蟆。有一个男蛮子的人老能,他算是吧咱这个金蛤蟆盗走了,留下个银蛤蟆。这个传说流传多年了,都不记得这个龙嘴是啥年代(有的)。小时候水槽里水流的往外头漫。这些年因为天旱,流水小了,没有那么大了,就是没干过。哪怕哪特水干完,这的水流就没有断过。上百十岁的人说就没干过”。我对蹲在岸边的两个小女孩说恁俩也过来给你们拍个照吧,那两个小女孩过去站在洗衣服的妇女身边,我按下相机的快门,记录下那美好的瞬间。童真洋溢在那两个小女孩秀美的脸庞,年轻妇女的面庞透露出淳朴敦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返程时在村东桥南头遇到一名年长的村民,他叫张华。谈到村子的历史,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半扎是山西到南阳的十字路。“住不完半扎的店,吃不完大营的饭”!从山西过来的客商在这里休息,骡马店都是一个站口。西寨门是重建的,不是原来的,文昌阁是原来的。原来东寨门、西寨门、文昌阁是在一道街。东寨门是在54年、55年修水库时扒了。</p><p class="ql-block"> 张老汉又讲到,老日过来那时候,他刚记的事。老日打过来以后曾在高台山驻扎,高台山离村子有六七里,东寨门楼就是老日用炮打塌的。清早七八点的时候吃了饭了。他在村口玩瞅见有人(老日),老日也瞅见他了,老日背着枪就过来了。他(赶紧)回去说有人,他姐就赶紧藏到麦秸窝里。老日来了以后到草屋里豁,豁达一圈没豁出来。出来见他家的鸡窝没撒,他给鸡窝打开,掂几只鸡走了。后来八路军过来了,把老日撵跑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河里有十盘水磨,老张家有两处房子,有两盘水磨。原来村东头有一座佛爷庙。又叫秀水寺。庙有家产,地有几倾地。庙里有四个和尚,分别叫春立、春机、正道、正财。张老汉他娘七岁就就作了童养媳,后来在佛爷庙抱的娃娃生下他,再后来又生下他的两个弟弟。张老汉的名字正华是按秀水寺和尚的字起的。</p><p class="ql-block"> 又有几名游客围拢来听老张说古,他越说越有兴致。我离开时他们几个还在桥南头谈论着古寨的历史传说。</p><p class="ql-block"> 半扎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享誉中原,古寨淳朴的民风给我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石桥、阁楼、寨门;河流、龙嘴、水车,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古寨夏曰画卷。</p><p class="ql-block"> 传统村落半扎真不愧是晋鄂古道上的重镇,襄洛古道上的驿站!</p><p class="ql-block"> 文/图:心平如水 </p><p class="ql-block"> 2021.8.8.</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