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回族白氏白崇禧民族身份浅析》

云霄

<p class="ql-block">《广西回族白氏白崇禧民族身份浅析》</p><p class="ql-block">一、广西桂林回族白氏溯源</p><p class="ql-block"> 白姓今为广西回族大姓,其子孙遍及各地,白崇禧即为伯笃鲁丁第19代裔孙,美籍华人作家白先勇为其第20代裔孙。伯笃鲁丁又名鲁至道,是元代著名的回回诗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诗文清丽流畅、借景抒情、情理兼长;其为官关心地方和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清廉有善政、待人宽厚。同时,他又是广西回族白氏家族始祖。《南村辍耕录》说他 “以廉故贫甚,朋友间每以分财以济之。” 所以,</span>研究和考证他的生平、事迹、诗文,对回族史,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伯笃鲁丁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中进士,至元三年(1337年)到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至正元年(1341年)由礼部侍郎迁秘书太监。其后,他还担任过一些其他的职务,如赣州路达鲁花赤、建州路达鲁花赤等。其生卒年不详。资料记载他后至元五年(1339年)任职广西,至正十二年(1352年)任漳州路总管。据此推断,他可能生活在公元1300年至1360年间,享年约60余岁。&nbsp;</p><p class="ql-block">“逍遥楼”是桂林历史上的名楼,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它的记载。特别是《逍遥楼》一诗,志趣高洁的伯笃鲁丁用了“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丰富的联想,又用“牧笛残云外,渔歌落照中”描绘了当时的田园生活,表现了桂林山水的诗情画意,显示和刻划了逍遥楼这一历史名胜的魁力。&nbsp;</p><p class="ql-block">逍&nbsp;&nbsp;遥&nbsp;楼</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睛山排翠阔,暮霭口琳宫。&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牧笛残云外,渔歌落照中。蓬莱凝望眼,隐隐海霞红。&nbsp;</p><p class="ql-block">元末以降,广西伯笃鲁丁这一支回族白氏家族在明清时期似乎未见有身份显赫人物。直至民国时期,以白崇禧为代表的广西回族白氏崛起。</p><p class="ql-block">1893年3月18日,白崇禧出生在广西省桂林市,祖上原本是世代书香门第,先祖伯笃鲁丁是来自说波斯语的中亚民族,曾任粤西廉访副使,定居金陵。伯笃鲁丁之孙伯永龄,明洪武十三年赴粤西任职,定居桂林,因明代禁止臣民采用外姓,遂改姓“伯”为“白”。家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到白崇禧为第19代孙,回族名乌默尔,跟毛泽东、宋庆龄、杨虎城等人都是同龄人。&nbsp;</p><p class="ql-block">1907年,白崇禧报考广西陆军小学第二期以第六名被录取,开始军事教育的启蒙。</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白崇禧参加了武昌起义,被编入南京陆军入伍生队,半年后考入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后在北苑陆军第十师实习,同年10月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17年毕业后回到广西,结识李宗仁。</p><p class="ql-block">1923年,黄绍竑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讨贼军总指挥,白崇禧任参谋长。经过一年多的东征西战,1924年广西实现自治,并由此奠定了独立后广西的面貌。而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被人们称为“广西三杰”。</p><p class="ql-block">到了国民政府时期,马震武(伊斯兰教哲赫林耶。教派沙沟派教主)和薛文波、艾宜栽、王农村、马述尧、李廷弼、杨敬之、白泽民、闪克行等人,都是当时回族社会精英当中坚定的民族自觉认同者。据说,白崇禧在与这些回族青年知识分子的谈话中,曾经对薛文波、白泽民、谢微波等人讲道(见薛文波《雪岭重泽·薛文波文集》):“‘人家(指陈立夫、陈果夫)不让说,我们就不要说了,说起根源来,我们白姓来自南京,是元代在广西为官白笃鲁丁后人哩’。”另据,白崇禧晚年在《白崇禧回忆录》中所说:“我是广西省桂林县南乡山尾村人。据白氏族谱所载:‘吾族始祖伯笃鲁丁系元朝进士,原籍江南江宁府上元县民,住水西门内。至元三年,以廉访副使莅任西粤,……龄偕兄弟永清、永秀等仍随入粤,因而落籍桂林,惟永秀公后代繁昌,相传明太祖禁止人民用外国姓,乃更伯为白,而白氏之传流自兹始矣!’”综上所述,可知白崇禧先生是回回人当中“身在国民党大汉族主义阵营心在回”、深明大义志在国家大局而委屈求全对外淡化民族认同的一个典型代表。&nbsp;</p><p class="ql-block">二、黄埔军校第六分校培养回族军事精英</p><p class="ql-block">1926年两广统一后,李、白、黄派人到广州学习黄埔军校办学模式和经验,双方协商后由军委会决定在南宁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简称南宁军校,以李宗仁为总负责人,此后双方无实质往来。南宁军校共办八期,第一任校长俞作柏系李宗仁任命,此后历任校长均由广西当局任命,白崇禧兼任过其中四至八期的校长。从办学开始,南宁军校就拥有自己的校训和校歌,不采用黄埔本校的校训和校歌。南宁军校招收的对象,一是桂系军队中的下级军官,组成学员队,另外就是面向省内招收的具有中学文化的青年组成学生队(有时还有邻省少量的保送生,属代培性质),两队毕业后均分发到桂系军中任职,因此南宁军校是由广西地方当局主办,为桂系军队服务的地方军校。</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白崇禧赴南京任职,才将南宁军校交给蒋介石,军校易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宁分校”,蒋介石委任俞星槎为分校主任,分校按本校要求所招学生的期别应与本校相同,把已入学的第九期改为第十四期,定为第九总队,这时南宁分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黄埔分校(同期不同校的黄埔生按总队番号相区别,总队番号的确定由建立总队的时间为序),此后南宁分校就面向全国招生并招收归国华侨青年。</p><p class="ql-block">抗战以后,因扩军和伤亡,下级军官急需补充,因而增设或改编一批黄埔分校,第六分校(原为南宁分校1938年1月,日机多次空袭南宁,南宁分校营房多处被炸,并造成人员伤亡,全校人员分散到乡下,无法操课。一周后分校奉命迁往桂林李家村(今奇峰镇),因该地有多处天然防空洞。</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第六分校办了近八年,从开办之日起就在桂林,并延续了近七年,其存在时间为1938年3月至1945年11月。第六分校有一大特色是自十五期开始,毎期都办有回民大队,人数300至600不等,这在当时全国军校中是绝无仅有的,此事与白崇禧有很大关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白崇禧以抗战大局为重,在谢和赓(中共秘密党员,以机要秘书身份随白赴宁)的积极建议下,在白夫人和其侄儿白维义的支持下,于3日毅然电复蒋允即赴南京。白崇禧抵南京后,不数日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受白崇禧行动的影响,冯玉祥、阎锡山、刘湘均与会,商决抗战事宜。会议决定军委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白崇禧被任命为军委会副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这期间蒋介石乘专列到苏州指挥,白崇禧偕行,白择机请蒋准予招回教青年到南宁分校受训,以担当“兴教建国”之责。尔后白即命其卫士长马裕甫驱车到南京接回教上层人士唐柯三、孙绳武、马松亭等人到苏州开会,会上白传达了上述决定,要求唐柯三等人积极筹组回民的统一组织,以便发出通告,动员各省市回民知识青年投考军校,报效国家。会后唐柯三等人拟通知发向各省,各地接到通知后,纷纷组织回民青年报名,山东省就有脱恩铸等300余名回教青年报名,在云南也有300余名回民青年前往回协云南分会报名,有150余人被录取。由广州光塔清真寺组织的陈应瑞等28名回民青年则经梧州到南宁再转赴柳州,等各地报考青年到齐后才举行入学考试。1938年4月,这批青年正式成为入伍生,番号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十五期第六总队,下辖两个大队:一大队800余人,主要是汉族,其中包括100多名南洋华侨子弟;二大队全是回民即回民大队约600多人,各辖四个中队。回民大队除完成与其他队同样的操课外,每天礼拜,每周一节宗教课,斋月把斋,重大宗教节日举行宗教活动。由于把遵守回教习俗,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自尊、自觉、自强的意识,严格了纪律,促进了训练,因而受到其他同学和学校的赞许和支持。十五期学生中广西籍的很少,仅50余人,以后各期逐渐增多。十八期时桂林籍的回民学生达数十人。</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日军有从湖南向广西进犯。六分校的任务是在一周内构筑一个加强师的防守阵地,并阻击日军于龙虎关外。是役歼敌300余名,当时《扫荡报》、《广西日报》、《云南日报》均在头版以大捷记之。</p><p class="ql-block">据十五期王洵在1996年统计,仅六总队在台湾、香港及海外能取得联系的就达140余人,在大陆有200多人,可见六分校人员分布之广。特别难能可贵的,已是耄耋之年的十五期回民大队赵尔谦、丁来祥、张秉南等邀请伊斯兰学者马博忠组成编委会,组织两岸校友撰写稿件,收集资料,筹措经费,于2007年出版了纪念母校的文集《把一切献给祖国》(马博忠主编,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书中有大量回忆录、长官讲话、当年回教期刊的史料,还有题词和照片,十分珍贵。</p><p class="ql-block">如今六分校的人员绝大多数已故去,但他们的后代队伍日趋庞大。收集、整理和介绍六分校的资料能丰富两岸人民的共同语言,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第六分校资料来源:《黄埔》杂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