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厚民与《欢送志愿军归国》

王雨华

<b>《<摄影趣话>中的红色记忆》第28篇</b> 《欢送志愿军归国》吕厚民 摄(1958.9) 《欢送志愿军归国》这张照片是著名的中南海摄影师吕厚民于1958年9月在朝鲜咸兴北道市大街上拍摄的。<br> 在这张照片的画面上,尽管没有硝烟、没有枪炮,我们看到的只是鲜花、勋章和人们欢乐的笑脸,但它仍然是关于那场残酷战争的最好记录之一,它象征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终结,象征着中朝人民的胜利,象征着中朝人民是多么渴望和平。<br> 1950月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朝鲜的八年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及朝鲜人民一起共同抗击侵略者,把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停战以后,志愿军又在支援朝鲜人民恢复生产、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br> 1958年3月12日,“鉴于朝鲜的局势已经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布撤军公报,决定在当年年底以前,志愿军分三批全部撤出朝鲜。<br> 1958年8月,吕厚民作为新华社记者赴朝采访最后一批志愿军归国的新闻,他在朝鲜待了一个多月,所到之处强烈地感受到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br> 一天上午,吕厚民来到朝鲜东部咸兴北道市沙里院大街采访,远远地看到一群朝鲜人民军战士正在欢送一支志愿军部队归国。于是他赶紧挤过去进行拍摄。巨大的人流像潮水一样涌来,几位志愿军功臣被朝鲜人民军战士高高地抬起来,簇拥着缓缓向前。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强烈地感染了吕厚民,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真实地记录下来。吕厚民后来说:“我当时拍了不少照片,但总觉得没有把中朝人民友谊准确地表现出来。我用的是120禄莱相机,也没有广角镜头,就想最好能找个高处拍摄。”于是,他赶紧挤出人群,忽然发现身旁停着一辆吉普车,在征得司机的同意后,迅速登上了车盖顶上。 正好这时候,几位志愿军军官已被朝鲜人民军战士抬到了离他三四米远的地方,吕厚民赶紧以前面两位被高高抬起的志愿军军官为主体,取好景,在主要新闻人物表情和动作最佳的时候按下了快门。<br> 吕厚民后来提起这张照片时说:“我庆幸自己拍到了最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是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br> 这幅题名为《欢送志愿军归国》的照片很快在国内外许多报纸、杂志和画册上发表,之后又被送到国外参加展览,先后获得莫斯科国际摄影比赛金奖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际摄影比赛银奖。<br> 1963年2月,吕厚民正跟随毛泽东主席在杭州调研,新华社来电话说他的《欢送志愿军归国》在古巴举办的国际摄影展上又获得了一等奖,古巴有关方面邀请他前去访问。毛泽东亲自批准吕厚民前往古巴领奖。<br> 吕厚民,192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1948年7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照相科,1949年11月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工作,1950年1月调往中南海,和侯波等一起专门给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拍照片。1957年底,他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调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1961年,侯波离开中南海后,他又被调回中南海,任毛泽东的随行记者。改革开放后,吕厚民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2015年3月9日,吕厚民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br> 下面介绍吕厚民拍摄的其他几幅摄影佳作。<div> 1.《志愿军女战士在献花时情不自禁拥抱毛主席》<br></div> 《志愿军女战士在献花时情不自禁拥抱毛主席》吕厚民 摄(1953.5.23) 1953年5月2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那天,吕厚民发现,毛泽东的脸色一直很凝重,“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此前在朝鲜战场牺牲,当时的情景或许有些让主席心里难受”。<br> 接见时,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之一,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解秀梅荣幸地被安排向毛主席献花。这位女文工团员给毛主席献上鲜花、握手后,突然扑到毛主席怀里,紧紧拥抱着,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br> 对于毛泽东主席接见的场面,吕厚民经历过无数次,可从来没见过谁会上前拥抱毛主席。“当时搞警卫的工作人员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个问题,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全愣住了。”吕厚民后来回忆说。<br> 被打动的毛主席闭上眼睛,旁边的吕厚民立即反应过来,赶紧按动快门,把这一感人的场面拍了下来。吕厚民拍完放下相机,发现毛主席还是闭着眼睛,直到同下一个文工团员握手时才睁开。<br> 这张瞬间抓拍的照片,可以反映出这位女文工团员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已经无法自持。毕竟,上世纪50年代初期,拥抱还只是外国人的礼节。<div> 2.《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div>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 吕厚民 摄(1953.9) 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当时吕厚民用的是美国产斯比格莱费克斯新闻相机,灯光一闪,钨丝灯泡“嘭”地冒出一股烟,拍完一张照片需要更换一个灯泡,暗箱里一次只能装两片胶片,拍完后要立即拉开暗箱重装。为了拍到珍贵的瞬间,整个会议期间,吕厚民时刻保持着高度紧绷的敏感神经。<br> 最后一天下午散会后,台上台下的人陆续退场,吕厚民仍守在现场认真观察。他忽然看到,周恩来总理站起身来,手拿文件,大步朝着毛泽东主席走去。<br> 直觉告诉吕厚民:机会来了,他疾步走近主席台。还没等周总理走到跟前,毛主席已经站了起来。周总理先给毛主席看自己手中那份文件,还说了几句,表情看起来很高兴。毛主席看了文件也笑起来,还把自己桌上的文件拿起来,边说边翻了两页给周总理看,两人愉快地交谈着。就在这时,吕厚民按动了快门,就拍了一张。毛主席和周总理谈完后,两人就离开了会场,吕厚民根本没有第二次拍摄机会。<br> 吕厚民把这张照片命名为《毛泽东与周恩来》,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上世纪50年代的一张经典照片。照片中毛泽东和周恩来并排站着,表情愉快,呈现出两人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形成的默契、自然。很快,这幅照片被制成大幅招贴画,在国内外影响非常之大。<br> 3.《“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在庐山上》 《“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在庐山上》吕厚民 摄(1961.7) 1961年的新中国,正处于建国后最艰难的时期,持续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吕厚民说:“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作为领导人,思想压力很大。”<br> 这年夏天,吕厚民跟随毛泽东来到庐山。上庐山后,毛泽东心情很不好,连续几天都没睡上几个小时觉,也没走出房门。一个晴朗的上午,在身边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毛泽东终于停止办公,走出办公室散步,登上含鄱口。<br> 在一个长条石凳边站定后,毛泽东右手叉腰眺望着远方,一言不发。大约半个小时左右,他才在石凳上坐下,同英语翻译、秘书林克谈话。<br> 林克走后,毛泽东一个人侧身坐着,望着远方的天空,微微皱着眉头,表情凝重,“似乎是在想问题”。这时,吕厚民发现,在毛泽东身后,天空湛蓝,白云时卷时舒,山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山下的鄱阳湖上,笼罩着一层薄雾。<br> 吕厚民突然意识到,时代的背景、大自然的背景和毛泽东的心境,此刻完全融合。“真是很难得的、寓意深刻的历史画面。”<br> 当时,吕厚民用的是黑白胶卷,他忙取出一只黄颜色的滤色镜片装在镜头上,“这样可以把天空压暗一点,使白云更突出一点。”坐在石凳上的毛泽东整个轮廓被烘托得更加鲜明。<br> 2003年底,在全国《毛泽东诗词意境摄影艺术展》中,吕厚民用主席诗词中的“乱云飞渡仍从容”作为这张照片的标题,被评为大赛一等奖。<br> 4.《毛泽东在上海打乒乓球》 《毛泽东在上海打乒乓球》 吕厚民 摄(1962.5) 1962年初夏的一天,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和队友们,纷纷争抢着传看《新体育》杂志,因为这一期的《新体育》杂志封面上出现了一幅《毛主席打乒乓球》的照片。<br> 毛主席在延安时曾经偶尔打乒乓球,但在中南海却很少见他打乒乓球。这张照片的诞生过程,是吕厚民“串通”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做的一个小设计。<br> 当时,吕厚民跟随毛泽东去上海视察工作。在上海西郊住宿和工作的地方,毛泽东一连工作了好几天。住地有一个不大的健身房,里面有一张乒乓球台。见了乒乓球台后,吕厚民就想策划一张毛主席打乒乓球的照片。<br> 吕厚民很快找到毛泽东的保健医生,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商量,决定等毛泽东散步回来时,让他不走原来的门,而是走通往有乒乓球台的那个门。等毛泽东看到乒乓球台后,再请毛泽东打乒乓球。<br> 这天,工作人员好不容易才说服毛泽东休息一会儿,出去散散步。毛泽东散步后,从另一条小路走了回来,正是通往健身房有乒乓球台的那个门。毛泽东从那个门进去后,看到了乒乓球台,随行的工作人员在一旁提议,“主席,打打乒乓球吧”。毛泽东停下脚步,看了看球台说:“打乒乓球?”保健医生再次建议:“对,打乒乓球吧。”<br> 当时毛泽东心情很好,听了保健医生的提议后,爽朗地说:“打乒乓球,好哇!”说完,几步走到球台边,横握球拍,前倾着身子。球台另一边的保健医生见毛泽东已做好准备,便把球发了过去。毛泽东接到球后,“啪”的一个回扣,把球打了回去,动作非常有力。这时的毛泽东面带笑容,正准备接下一个球,吕厚民赶紧按下了快门。<br> 就这样,一张经过吕厚民策划的毛泽东打乒乓球的照片诞生了。照片发表后,曾在当时的体育界引起强烈反响。<br>   <br> 王雨华编撰 <br> 2014年2月9日初稿<br> 2021年8月8日初稿<br> <br> 附:吕厚民的其他几幅照片。 《毛泽东在看人民日报》吕厚民 摄影(1962.10) 《毛泽东在庐山》吕厚民 摄( 1961.7) 《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陈毅、张闻天在中南海》吕厚民 摄(1953) 《广东顺德县公社社员抢收被淹早稻》吕厚民 摄(1959.8) 《放鸭图》吕厚民 摄(1968·扬州) 《精雕细刻》吕厚民 摄(1968·扬州) 《吕厚民手拿闪光灯、相机和毛主席握手》(1958) 《步入晚年的吕厚民》(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