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马山

一片云

<p class="ql-block">马山是我认识最早的一位文友,喜欢写诗,乐于助人。</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到马山,就感受到了他的那份朴实,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对于一个喜欢写诗的修车人来说,马山是幸福的,他的眼前除了柴米油盐,除了扳手和螺丝外,还有远方,还有举起火把的高粱,还有怀揣“钢枪”的玉米……那一刻的他是富足的,就像统领三军的将帅,在文字的王国里调兵遣将,为诗歌插上了丰盈的翅膀。</p><p class="ql-block">很多个夜晚,他修完车疲惫地躺在床上,可脑海里却还在思索着没有写完的诗歌该如何往下写。窗外,月亮挂在树梢,明晃晃地照着院子,他想反正也睡不着,索性披衣下床挑灯夜战,直到写满意为止。妻子看他这样,又心疼又觉得好笑,说他写诗写疯了,晚上连觉也顾不上睡了,还真以为自己是个诗人了?不好好地修车,就等着喝西北风吧!马山看着妻子在一旁埋怨,嘿嘿一笑,说以后不写了就好好修车呀。可过不了几天,他依然照旧,到最后妻子也拿他没办法了。</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么多年来,诗歌已经成为了马山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这个从小就喜欢写诗的修车男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没有放弃过这一爱好。从少年到中年,从热爱到喜欢,从执着到坚守,虽然也有过迷茫、怀疑、甚至周围人对自己的不认可,但他还是怀着一腔赤诚,在前行的道路上摸索着、跋涉着、坚持着。</p><p class="ql-block">说到自己的职业,马山更愿意将自己的多种身份归结为新闻报道者。作为一名多年奋战在基层的农民通讯员,他用最独特的视角,最新颖的标题,为读者提供了一篇又一篇新闻稿,为当地的宣传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却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修车之余总是拿着报纸研究怎样才能写好新闻稿,同时向同行请教,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与技巧。截止目前,他先后在县、市场、省、国家级报刊、网络等媒体发表新闻500余条;县、市以及省级报刊发表诗歌80余首,作品的背后,离不开他的辛勤与付出。</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马山最大的特点就是热心肠,作为文学群里的一员,他常常把好不容易收集到的邮箱发布到群里,鼓励文友们多发稿、多投稿。很多时候,他甚至主动给文友们投稿,用他的话说就是:“丑媳妇还能怕见公婆了?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甩开膀子投吧,怕甚咧!”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也变得有信心了,纷纷开始往外投稿。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随后的日子里,《吕梁日报》《吕梁晚报》《山西晚报》《吕梁风》《吕梁文学》等报刊上总会看到文友们的作品,马山看到了总是第一时间分享到群里,向作者表示祝贺,开心得就像个孩子一样。</p><p class="ql-block">马山除了修车、写诗、采写新闻外,还喜欢时不时的在群里晒一下厨艺。比如刚做好的抿尖啦,一碗荞面圪坨啦,切得齐齐整整的面条啦,他总是做得有模有样,让人看了就想吃。他还喜欢拍一些花花草草,什么野菊花啦、马蕊花啦、狗尾巴草啦,以及小猫小狗之类的。在他的镜头下,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的美好,纯真,给人满满的正能量。文友们说别看马山外表粗犷,其实内心特别的细腻,热爱生活,勤劳纯朴,把每一天都过得热气腾腾。</p><p class="ql-block">自创歇后语也是马山的拿手戏,什么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大海里下挂面——汤宽得很,盘子里舀水——一眼看到底……这些句子俏皮又不失哲理性,读罢令人忍俊不禁,不由得让人佩服他那丰富的想像力了。</p><p class="ql-block">马山不仅稿子写得好,打理起作品来也是像模像样。这么多年来,他把发表在《吕梁日报》《吕梁晚报》上的新闻稿件与诗歌,按时间顺序整理在特制的本子上,有标头,有内容,有版面,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也便于保存。当有文友去他家拜访时,他就会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宝贝”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言语间有欣喜,有感叹,但更多的还是他对生活的认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人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温饱问题。对马山来说,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在生存与写诗之间,前者才是最重要的,任何时候,人只有保障了物质上的需求,才能有精力考虑精神层面的追求。作为一名修理工,马山能在日子的夹缝里把写诗坚持下来,真的是太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马山的那种乐于助人,不记得有多少次了,当他得知我没有及时保存发表了文章的报纸,于是就想各种办法去找。我对他说不用那么麻烦,有电子版不也一样吗?马山一听这话就急了:“那怎么行!纸质版留着啥时候都能看一看,摸一摸,电子版能吗?这感觉不一样咧!”估计是看我太马大哈了,于是热心的马山也给我做了一个特制的“本子”,每当看到《吕梁日报》《吕梁晚报》《山西晚报》上有我的文章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告我,之后找来报纸把它们认认真真地贴在本子上。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文友参加完采风活动,正好去了趟马山家,我才知道了这件事,如今回想起来,内心依然还是满满的感动。</p><p class="ql-block">记得那天告辞的时候,马山说见到主人了,要把那个特制的“本子”送给我,说是让我亲自保管。可我最终还是把它留下了,没舍得拿。因为在我看来,那个特制的“本子”不仅仅是记录我发表文章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马山老师的辛劳和对作品的尊重感,它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无私的关心与美好。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这世间缺少温情,只有忙碌和喧嚣,却忘记了在某个地方还有人会让我们温暖,会让我们感动,会让我们身临其中幸福徜徉。</p><p class="ql-block">马山,一个普普通通的修车人,他把业余当成了专业,他把喜欢当成了坚守,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之余,打造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那种执着低沉、热烈、令人动容!就像乡间地头的野草,毫不起眼却始终绽放着芬芳。而我始终相信,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内心也一定是最美丽的!在此祝愿马山老师永远快乐!年轻!在修好车的同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