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第一县——抚远

叶志刚

中国的东、西、南、北四个极点中,有两个都在黑龙江省,分别为: 东极——抚远、北极——漠河。从哈尔滨出发,到漠河约1400公里,到抚远约900公里。本次来黑龙江旅游,我们先去了漠河,再赶到抚远。 抚远,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是我国最东部的县级行政单位(现为黑龙江省辖县级市),也是我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素有“华夏东极”和“东方第一县”之美誉 。 抚远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就处于“鸡冠”的最东端。抚远东、北两面与俄罗斯隔黑龙江、乌苏里江相望,拥有长275公里的边境线(中俄界江),因此,抚远也是一座边境城市。随着黑瞎子岛的顺利回归,抚远的区位优势更为明显,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开发潜力更为巨大。 干净整洁的抚远市街道。 江边的抚远海事处。 抚远南山公园大门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中间匾额书有“盛世祥和”。 牌坊背面中间匾额为“松海听涛”。 位于抚远鱼博馆前的中俄第258号界碑,是我在黑龙江见过的最漂亮的界碑。 江边的休闲步道,赏心悦目。 抚远市政府大门。 市政府前道路转盘中央的雕塑。 抚远市民政局大楼。 苏联海军英雄烈士纪念碑,位于抚远城西北风光秀丽、古木葱茏的西山上,与俄罗斯隔江相望。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挺进中国东北,在苏海军阿穆尔河区舰队的配合下,在抚远打响了出兵东北的第一枪。同年9月,为纪念在解放抚远战斗中牺牲的27名苏联红军战士,建立了纪念碑。1960年,抚远县人民政府易地重建花岗石纪念碑一座,高达30米。主碑两侧各有10米高的陪塔一座,四周为宽敞的石铺平台。石碑正面铭刻 “ 苏联海军英雄烈士纪念碑 ”11个金色大字,背面铭刻原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题词: “ 中苏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万古常存 ”。 东极阁,是一座仿唐纯木结构建筑。位于抚远市南山公园山顶,海拔266.5米,是抚远市的最高点,也是抚远文化地标性建筑。 东极阁夜景(网络图片) 登上东极阁,可鸟瞰整座抚远城,将城、江、林、河、田等景色尽收眼底。 这次来抚远,我的最大心愿,除了想踏上回归祖国后的黑瞎子岛,还期待在祖国的最东端看到最早的日出。可到抚远后,连续两天早上天气不佳,总算等来预报7月27日早上多云转晴,凌晨,我便独自一人早早起身出门,在夜色中登上东极阁。然而,当天云层太厚,一直等到3:40,天色已亮,太阳仍未钻出云层,只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上图)。 翌日,28日凌晨,我再次登上东极阁。眼看已过预报的日出时间,但到3:33远处天空突然跳出一轮半圆形的太阳。 太阳冉冉升起,逐渐变圆变亮,仅三分钟后,3:36就变成如此壮观的景象。 这是3:40拍摄的画面。虽然当天江面上雾气较重,通透度较差,也没有出现绚丽的朝霞,但总算赶在离开抚远前的最后一天,在“华夏东极”——中国版图上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让我看到了日出,这必将成为难以忘怀的一段美好记忆。 华夏东极 日月同辉 抚远古称“伊力嘎”,是满语中“美丽富庶”的意思,这里是中国古代黑龙江流域各部族人民的渔猎地区。抚远以盛产鲟鱼、鳇鱼、大马哈鱼、“三花五罗”而闻名遐迩,被称作“中国鲟鳇鱼之乡”、“中国大马哈鱼之乡”、“中国淡水鱼都”。而鱼博馆是抚远最负盛名的景点之一,几乎每一位游客都会来此参观。 抚远鱼博馆,以抚远鱼文化展示为核心,以抚远淡水鱼类、地域特色、民俗风情为主要表现内容,融合活体鱼观光、特色展示、科普教育、文化游览于一体,利用空间造型与场景还原手段,结合水族池内的艺术造景,还原抚远淡水鱼类的生活环境,使游客更直观、更深切地感受黑龙江鱼种生活习性和丰富的鱼文化。 踏进鱼博馆,首先看到的是在巨大的水族箱中自在游弋的各种淡水鱼类。而隧道缸体则完全还原鱼类自然生态环境,“淡水鱼之王、水中活化石”鲟鳇鱼、 “三花五罗十八子”、大马哈鱼、黑斑狗鱼等淡水鱼类应有尽有,畅游其中,使人感到仿若置身斑斕的水底世界。 活体鱼展示隧道 拾级而上,来到二楼,这里被布置成“抚远鱼文化体验馆”。 淡水鱼标本馆里展示着史氏鲟、达氏鳇、大马哈鱼及“三花五罗”等各类鱼标本近百件。 哈!大鱼吃小鱼。 这是一条巨大的鳇鱼标本。它的头略呈三角形,体重1128斤,体长3.6米,年龄108岁。鳇鱼为大型肉食性鱼类,以其寿命长、身体庞大、食量多、力量强而著称。有“淡水鱼王”之称。 在抚远,说起捕鱼和鱼文化,自然会提到赫哲族。抚远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历史上,赫哲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惟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在鱼博馆二楼展区中,通过实景模型、图片资料等展示,使我们得以近距离观看赫哲人原始的生活场景、饮食特点、手工艺作品等,感受到了赫哲人的勇敢和智慧。 冬季捕鱼,一般在11月中旬封江后进行。在冰封的江面上凿冰捕鱼是北方渔猎民族中的一种传统捕鱼习俗。“坐冬库”是赫哲人冬季叉鱼的一种方法,渔民在鱼经常活动的水深1米多的冰上搭建一个上尖下阔的圆锥形草房,在房子中间的冰面上凿一个1吗左右的冰眼,当有鱼儿游过时,渔民投叉即得。 为进一步了解赫哲族人的经济、文化、生活特点,我们还专门驱车来到抓吉赫哲族村,并参观了村里的“赫哲民俗展示馆”。<br> 抓吉村内,赫哲族人口占全村的54%,约占全国赫哲族人口的8%,是抚远赫哲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br> 新中国成立前,赫哲人普遍存在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及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论构成了赫哲人原始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 这是建国初期征集到的早年赫哲族上层妇女的古老服装,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整套衣服图案丰富,色彩艳丽。虽然是布做的,但服装和帽子上的花纹图案都是用鱼皮刻成,上面绣丝线。帽耳镶有紫貂皮。 赫哲人的住房原始、简陋。 赫哲族家庭非常重视血缘,全家无论人口多少,都由老人当家,大小事情都由老人做主。家庭子女要孝敬老人,老人一般跟最小的儿子过,哥几个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伴着《乌苏里船歌》的优美旋律,赫哲人的生活被唱遍了全世界。而“口衔琴”则是赫哲族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乐器。图中的一位赫哲族大叔正在吹奏“口衔琴”。 口衔琴,由铁丝折成外壳,中间有细长的弯曲而成的钢片,放在唇齿间吹奏,同时用手指拨弦。用它既能吹出欢快的曲调,又能吹出悲哀的调子。 喜获丰收(展馆照片) 嗮鱼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使犬部”。 赫哲人的鱼骨作品(这是距今170年前的赫哲工艺)。 凿冰捕鱼 鹿神舞。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都要举行跳鹿神的活动。其意是为全村百姓祈福消灾。这一天全村人出动,点上篝火,供上酒肉,载歌载舞。村里的萨满要穿上神服,敲响神鼓,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踏着“咚咚”的鼓点欢歌载舞。 过去,渔猎经济为赫哲人生活的传统主要来源,“夏捕鱼作粉,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时代发展至今天,赫哲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抓吉镇,赫哲人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种地、发展旅游产业,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br> 这是一张网络图片。从空中看,改建后的抓吉赫哲村地形,是不是像一个大鱼头?<br> “途远驿站”——极具创意与美感的装配式特色民宿,已入驻抓吉赫哲族村,令人眼前一亮。这座昔日的小渔村,如今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变身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 一座座别致的小屋,简约梦幻的造型,充满时尚与现代感,在抚远广袤的自然场景下,演绎出高格调之美。 最吸引眼球的也许是这样的“星空屋”。 置身其中,床顶是一扇可以控制的天窗,躺在床上便可以看到东极夜晚的繁星。屋子里还有小客厅和卫生间,一应俱全。 抚远江边观日落。 夕阳西下,醉美剪影。 再见,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