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边陲小城——满洲里

叶志刚

满洲里是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准地级市),辖区面积732平方公里,居住着蒙、汉、回、朝、俄罗斯等20多个民族,常住人口15万人。从地理位置看,满洲里就是一座边陲小城,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中俄边境满洲里管段全长101.1公里,其中,满洲里辖区内的国境线全长54公里(包括水界12.7公里)。 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1901年因东清铁路的修建而得俄语名“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变成了“满洲里”。<br> 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满洲里是我党与共产国际的红色通道;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满洲里口岸曾把大批苏联军援物资运往前线;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满洲里作为共和国的主要外贸通道,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建设。<br> 满洲里曾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文明口岸”称号,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CCTV十佳魅力城市。<br>  作为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承担着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br> 满洲里西郊国际机场为中型机场,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达满洲里市户籍人口的6倍。 这是满洲里火车站。 <br> 满洲里车站开站于清光绪24年(1898年),是隶属于哈尔滨铁路局的国际客货运一等站。它承担着中国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的铁路业务,是中欧货运班列的重要作业站和始发站之一。满洲里车站的铁路运输,东经哈尔滨通向全国,西向后贝加尔斯克通向俄罗斯和欧洲,是欧亚大陆桥的连接点,开行莫斯科—满洲里—北京国际客运列车。 国门,是满洲里的一个标志性景点,位于满洲里市以西9公里,中俄边境线中方一侧。国门代表着祖国的威严与神圣,是国家主权的象征。2008年,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中俄贸易发展,满洲里新建了第五代国门,并对整个国门景区进行了改造、扩建。<br> 历史上,满洲里的国门,先后有五代。<br> 第一代国门:清末,距满洲里车站20公里处,为俄国单方面设立的。有俄方所立的双头鹰,旁边竖立一木桩,木桩上写的是俄文“拜喀尔省铁路交界”字样,木桩代表中俄边界,故称其为“国门”。<br> 第二代国门:建于1920年,距现在的中俄边境线约300米,为木制拱形,面对中国方向用汉字书写着“中苏门”3个大字,面向苏联方向则书写着俄文。<br> 第三代国门:修建于1968年。这个国门,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国门为铁木结构,正上方嵌有醒目的红色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当时中苏两国关系较为紧张,满洲里多年处于“备战”状态。<br> 第四代国门:兴建于1988年6月15日。国门上方中间悬挂着国徽,国门顶端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国门下面有宽轨、准轨铁路各一条通过。<br>  第五代国门:于2008年建成。充分考虑到了中俄贸易的发展前景,铁路由原来的一宽一准改建为两宽一准,同时还预留了两线准轨位置。如今的第五代国门呈“门”字型,宽46.6米,总高43.7米,过桥高16.9米,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宏伟壮观,是目前中国陆路口岸最大的国门。<div><br>(注:我国的铁路采用1435毫米的标准铁路轨距,即“准轨”,而俄罗斯采用的是1524毫米轨距的“宽轨”。 准轨和宽轨的轨距相差85毫米,也就大约一个拳头的宽度。目前,中俄边境满洲里——后贝加尔区间是双轨距并存。因此,国际货运班列在满洲里,要采取换轮的方式。火车开进专门的车间,那里有抬升设备,将车厢吊装至对应轨距上,更换车轮。整列车的换轮,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br></div> 进入“国门入口”,可登上国门上方的廊桥观光厅,透过大厅的窗口,眺望中俄边境景色,以及不远处的俄罗斯国门。两座国门并列骑跨在三条铁轨上,不时有满载货物的国际班列穿越国门滚滚而过。 一列火车正驶向国门。如今已很少看到这种烟囱冒烟的内燃机车了。 由我国驶向俄罗斯的货运班列,车厢里装载着金属卷材,正通过俄罗斯国门。(俄罗斯国门上有"РОССИЯ"六个俄文字母,意为“俄罗斯”。) 由俄罗斯驶向我国的货运班列,满载着原木和板材,正通过满洲里的中国国门。 这是位于中俄两国国门之间、中方一侧的第41号界碑。界碑高1.2米,宽0.4米,厚0.25米,材质为花岗岩,庄重、威严而神圣。它的设立标志着中俄两国在满洲里一带两国国界的最终划定。<br><br> 国门景区内的雕塑——“和平之门”。建于2002年7月28日,质地为白钢,高13.8米,M造型和汉字“门”相像,同时又是“满洲里”三个字的拼音、俄文、英文的第一个字母。上方的球体象征着地球,寓意国土有界,但与世界相联,代表中国人民开放的胸怀。五只展翅飞翔的鸽子象征着和平、祈盼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共同进步。在和平之门周围有七组历史浮雕,展现了满洲里百年历史画卷和对满洲里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是位于国门景区旁“中俄互市贸易区”内的“北国第一门”。 “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标志。 中俄互市贸易区内,一座金灿灿的欧式风格雕塑。 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是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其中0.2平方公里是中俄边境线上首家互市贸易区。旨在打造以人文、自然景观为主要吸引力的旅游新格局,目前主要设有商贸服务、购物、餐饮娱乐、经贸洽谈等项目。但这些年来互市贸易区发展规模并不大,目前更是受到疫情影响,互市贸易区内游客稀少。 目前,中俄互市贸易区内尚在营业的,主要就是这些俄罗斯超市。 乘坐快艇游“二卡湿地”。 这里犹如一片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蓝天白云,碧草苍苍,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div>  “二卡湿地”是一个跨国湿地公园,与俄罗斯隔湖相望。二十世纪20、30年代,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满洲里建立了国际秘密交通线和交通站,二卡水上秘密交通线是其中一条重要线路。而如今,我们乘坐快艇在二卡湿地中穿行,其目的地是为了观看边境线上唯一的水上中俄界碑。</div> 二卡湿地距满洲里市区约25公里,这里是额尔古纳河的发源地,野生鸟类、鱼类繁多,湖水清澈见底,湿地内生长着大片芦苇。快艇在幽深的芦苇丛中急速穿行,还不时来个急转弯,溅起阵阵浪花,突然倾斜的船身激起乘客的大声惊呼。 快艇近距离地停靠在我国一侧的71号界碑前。中方界碑编号为71(1)。阳光下,界碑上的中国国徽分外醒目,令人肃然起敬。 不远处就是俄罗斯的71号界碑。俄方界碑编号为71(2)。 这是边境线上的铁丝网。 虽然最早的套娃产生于俄罗斯,但世界上最大的套娃建筑却在中国的满洲里,这就是满洲里的“套娃酒店”。 套娃酒店位于满洲里市郊的“俄罗斯套娃广场”, 该主题广场面积6万平方米,是2006年中国为举办“俄罗斯年”而兴建的。这里的建筑群充满了异域风情,而“套娃酒店”已成为其中最亮丽的一张满洲里城市名片。 这巨大的“套娃”内,为该五星级酒店的1号楼,通高72米,共16层,呈圆心状辐射结构。每层楼都装有灯带,并不断变化着五彩绚丽的灯光,令人眼花缭乱。 1号楼配有两部全透明的观光电梯,乘坐电梯上下移动,可一览动态的酒店内风光。 金碧辉煌的艺术走廊,两侧和屋顶都是复制的俄罗斯油画。 (这张为网络图片) 一楼的“俄餐咖啡苑”参照俄罗斯叶卡捷琳娜宫中的皇家御用餐厅设计。 酒店内的品牌化妆品跨境连锁超市。 酒店内的壁画。 酒店内的壁灯也都是套娃的形状。 夜色降临,整个套娃酒店的外墙就是一面巨大的LED屏,时不时变幻着各种图案和颜色,另有一番动人的魅力。 套娃酒店旁的“俄罗斯大马戏”剧场。 <p class="ql-block">  套娃景区内,随处可见城堡式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那些典型的俄罗斯洋葱头屋顶。</p> 也不乏带有哥特式风格的尖顶建筑设计。 这绘有一家三口的套娃肚子里,竟然是男女卫生间。 矗立在满洲里北湖公园湖畔的叶剑英塑像。叶剑英元帅1928年12月曾经满洲里赴苏联学习。1960年7月,他再次来到满洲里,在北湖公园赋诗一首:满洲里是草原城,国际交往有送迎;莫道边城难跃进,人工湖水与云平。 宋小濂(1860—1926),1907年任呼伦贝尔副都统,曾出任勘界专员,不畏强敌,据理力争,为把满洲里保全在中国版图内,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寿增,生于1876年,1909年任胪滨府知府,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多次击退俄军及蒙古叛军的进攻。(注:清光绪年间的胪滨府即现在的满洲里。) 满洲里城市雕塑。 一个人的对弈。 汽车与“自行车”。 街头“斗牛士”。 猛犸象公园前,具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钟楼,庄重大气。 北湖公园的游船码头。 傍晚,居民小区广场上跳舞的大爷、大妈们。 风景这边独好。 满洲里虽然只是一座边陲小城,但这里的夜景处处展示着迷人的风情,足以和国际大都市媲美。 这里并非每逢节假日的夜晚才亮灯,而是天天可见如此璀璨的灯光秀。也并非只在闹市区有灯火辉煌、绚烂多姿的夜景,而是整座城市几乎每条街道都被迷人的灯光点亮了。 驻足于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前,仿佛来到了欧洲的某个小镇。 寂静的夜空,繁华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各式建筑流光溢彩,异域风情在这里和谐地交融,这座城市处处充满了活力,满洲里当之无愧“东亚之窗”的美誉! 满洲里的夜景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