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明理 读碑悟道——读清代金溶《重修八卦楼丹霞书院碑记》感想

栩栩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李然</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24日习总书记在三坊七巷考察时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p> <p class="ql-block">  也就在同一天,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了“漳州电大校园丹霞史迹”等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5月17日该项目又经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更名为“漳州丹霞书院遗迹”。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激发了全校师生保护文物、宣传文物、研究文物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极大热情。</p> <p class="ql-block">  “碧水一泓融日月,丹霞百载话沧桑”。漳州市新华南路40号的这片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漳州的学府胜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地方文脉,悠悠不绝。机缘巧合,似乎又暗示了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开放教育(电大教育)的契合之处。而在我们对清代金溶《重修八卦楼丹霞书院碑记》(下称《丹霞碑》)的拓印、释读、翻译,并结合对其他传统书院办学情况的研究后,又引发了我们去思考如今即将转型升级的开放教育如何从传统书院教育吸取有益的养分,如何传承和发展等诸多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丹霞碑》指称:“漳自朱子过化以来,文风几甲天下,而理学、经济、清介、节义之行,正不乏人,要必自立志树品。”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关键是必须使人树立志向和培养品德。这与中国传统书院强调生员的道德养成是一脉相承的。传统书院往往以学规的形式来阐述教育理论和培养目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朱熹所立《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学规》),宋理宗时颁布给全国书院统一使用,而这一学规的要义就是阐释了立德树人的基本精神,其核心是道德教育。《丹霞碑》还引用黄道周的《邺山讲仪》的有关内容,这段话原是《邺山讲仪》师生的“誓词”,具体指出七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人“不在此位”,也就是说不会(也不能)在这里,这里没有你的容身之处的意思。文中称“其有不忠不信者,不在此位也。其有入不孝,出不弟,慢游是好者,不在此位也。其有便僻、善柔、骄谄、佚乐、托文章以败善类者,不在此位也。其有放利而行为阳鱎,以希攀援者,不在此位也。其有称人之恶,以讦为直,居下流而讪上者,不在此位也。其有逾闲越简,不衣冠而遨市井者,不在此位也。其有凌侮鳏寡,取非其有,好兴讼以扞文纲者,不在此位也。”可以说是全面而具体,深刻而简明,富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规定和守则。而对生员如此严格要求,包括对延请教师的要求如碑文所称“延有文行者主师席焉”,也是强调德才兼备的师资素质,目的都是为了落实“立志树品”的育人目标,也体现了书院教育“育德为先”的教学特色。</p> <p class="ql-block">  传统书院为了实现其“明道传道”的办学宗旨和“立志树品”的目标,十分注重道德践履,也就是德育培养的实践操作,书院的祭祀活动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丹霞书院中主祀朱熹,配祀黄勉斋、陈北溪、王东湖、陈布衣等乡贤,他们都是儒学的正统,且都与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密切的关联,通过祭祀这些先贤乡贤,通过这种庄严的仪式,生动的场景,让生员感受到前辈先贤的精神力量、道德追求、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涵养一种爱国爱乡的情怀。从《丹霞碑》(碑阴)可以发现,丹霞书院是将祭祀活动列入“计划和预算”,每年春秋两祭和平时的活动经费都有固定的来源和标准,是制度化、规范化操作的。这一点对当今高校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以及思政课改革无疑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  传统书院的主要功能是讲学、祭祀、藏书,围绕这三大功能的校园环境建设便显得格外重要。历代书院无论对选址、建筑物营造、景观设计等方面都重视讲究建筑伦理性内涵中的“隐性德育功能”。在选址上,要么依山傍水而建,要么坐落于城郊结合部,前者取其风景优美,后者取其闹中取静,但无论在哪里营建,都会经过周详的踏勘,都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都突出读书修身所需要的清净环境和人文环境。《丹霞碑》开篇明说八卦楼选址,但也暗示出了丹霞书院选址的原由。“八卦楼,当城东南,其始建于明万历六年。太守罗公青霄与司马罗公拱辰,以东南巽方洼陷,不可无突起之峰。而巽于卦位,离明所由进也。”在后天八卦中,巽卦方位类象为东南,离卦方位类象为南。巽为风,为木,在概念类象中为进退不果,犹豫不决,风行是根据地势、环境、天象情况从势而行,故为顺从依赖,只有顺从正确的方向,才会顺利。而离本卦上下体离明相重,光明普照,又附丽于 正道,正可推行教化而欣荣天下。故曰巽于卦位,离明所由进也。离明之象在古代是“考试得人的象征”,在这里建立高楼,也寄寓了文教昌明由此达到的意思。也正因此,乾隆二年在重修八卦楼时,刘良璧和王材才因势利导,动议修建丹霞书院。而到了乾隆十一年,金溶主持重修八卦楼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除了修复原有的讲堂,增设了书房,还按照格局设计,浚池造艇,修路架桥,种花植树,增加了许多景观建设的内容。其自始至终都贯穿自然山水园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育人德行的观念,而书院中的水景更是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以至到了乾隆二十四年,蒋允焄重修丹霞书院时,在讲堂之东增建一堂,匾额题为“海滨洙泗”,这是意味深长,值得人们深思的。而金溶在碑文中则明确写出了创设如此美好的学习环境的作用和期望:“四时之景不同,晦明风雨之态各别。士之游于斯,息于斯,诵读于斯,当有以触其道机,而长其文思也乎?抑余更有进焉者。”也就是希望学生们在此学习生活,体验自省,能够早日明道悟道,激发文思,并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所进步!或许这就是书院校园环境“隐性德育功能”的彰显,亦是书院独特的一种教学方法吧!</p> <p class="ql-block">  而提起传统书院的教学方法,我们又会注意到《丹霞碑》提及“来学者多受业而肄于家”的问题,这里强调了自学的重要性,但又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这种以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自修和自省,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式方法,也是开放教育必须继𠄘和发展的地方。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发掘古代传统书院的经验,结合现代技术,做好开放教育,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书院是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的教育机构。除了官府的支持,民间社会的捐助也十分重要。著名历史学家李伯重教授在考察“丹霞书院史迹”时,注意到碑阳的落款“阖郡绅士公立”这几个字。意思是全漳州所有士绅共同立此石碑,也就意味着全漳州所有士绅都有对丹霞书院建设办学捐资出力。这也足见金溶组织这次重修督办的力度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许是因为捐款人数太多,碑文没有落下他们的名字,连在碑阴记上“水阁河潭,系绅士奉前道宪示谕,与潘、叶、郭三家明买,共银贰百贰拾陆两……”——绅士集资买地办学的要事,也只留下卖地方的姓氏。而在读完这块碑文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并为之感动的是绅士王材。</p> <p class="ql-block">  在短短的碑文中,王材的名字出现了两次。他的一生至少参加了丹霞书院的建设和修复工作。一是“嗣守刘公良璧相势度形,与绅士王公材等谋新之,”即刘良璧与王材一同谋划修建丹霞书院,时在乾隆二年;二是“其董事经费则王公材”即负责管理修建工作与经费开支的是王材。 这么浩大的工程竟然“凡三月告成”,其效率之高,确实令人惊叹和钦佩。而在乾隆二十六年,蒋允焄重修丹霞书院及威镇阁时,他仍然与郑蒲董理其事。也许那时候他已届耄耋之年了吧!</p> <p class="ql-block">  我查阅了有关王材的资料,非常欣慰地发现了了史志关于他的记载,兹恭录于下,以表敬意:王材,字少樑,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官至工部虞衡司主事,因忤长官意而辞官归乡。 史料记载,他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除先后三次参与丹霞书院的修建外,还参与修建白云岩、三平寺、邺山书院、清茗书院以及疏浚城内濠沟等项目,堪称是彼时漳州地区德高望重的大慈善家了。清光绪《漳州府志》称赞王材:“宅心惟一,遇事图终于始,而成之以信。凡遇凶岁赈饥,及邦有兴造巨役,乡大夫率敦请纲纪其要,毅然仼焉,蒇事无倦容,亦无德色。居本教孙子严,而与人甚恕,虽为有司敬礼,未尝干以私。故以一身维名教,以齿德重家邦者,殆五十年。”此等人物,吾辈后学亦当顶礼膜拜矣!</p> <p class="ql-block">  丹青不老,霞光永葆。走近清代金溶《重修八卦楼丹霞书院碑记》,我们似乎走进了二百多年前的丹霞书院,抚摸这饱经风霜的石碑,我依然感受到它的温度和激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