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心,书香致远——丰县实验小学2021年暑假低语组教师读书展评

齐齐

<p class="ql-block"> 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p><p class="ql-block"> 山行有限度,水流无时休。</p><p class="ql-block">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暑假里,老师们手捧书卷,潜心静读,共沐书香。阅读教育专业书籍,学习教学技巧,唤醒教育热情;阅读人文书籍,开阔视野,陶冶性情;阅读儿童文学,了解孩子的思想言行,走进学生心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品味出滋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读《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丰县实验小学 郝文莉</p><p class="ql-block"> 暑假就这样悄然而至,在释放紧张情绪的同时,闲暇之余总爱翻阅一些书籍,好让放松的心灵得以有所寄托。几日,又一次信手翻看于永正老师的《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再一次被打动,感触颇深。</p><p class="ql-block"> 在于老师的课堂案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教育大家的课堂风范,一次次为于老师精彩的课堂而感动不已,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大凡听过于老师阅读课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于老师的阅读教学,朴实、自然,总能够给人无尽的启发和思索。细细品味他的课例会发现,在他的课上始终遵循着阅读的规律,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在课堂上悄然浸润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成为学生,让课堂成为课堂,向我们真实的演绎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学习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不在于学习他的外在的“形”,而在于学习他的内在“神”,把握课堂的实质。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许多语文老师都会说读书学文,包括从教语文教学近十年的我,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是多么浅薄的认知啊!在于永正老师的书中,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在阅读教学中,读书学文是目的,但并不是最根本目的。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为什么于永正老师的阅读课能游刃有余,就是因为他较好地把握了阅读教学的规律,较好地演绎了语文课程改革精神。在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根据规律,科学前行。他阅读教学的特质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p><p class="ql-block"> 一为读。读书是阅读的基础,作为语文老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阅读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总是在课堂上强调,读书要读出感情,要带着感情去读,但是却不曾思考,学生读书的感情究竟要从何而来?在读了于老师的课例中我发现,课堂上的读书环节,他很少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但是学生的感情却总可以在朗读中自然流淌。比如在《狐假虎威》的课例中,于老师首先从文字入手,要求学生把每个字,每个词都认真地读,弄懂它的语境义,譬如“窜”,能不能换成“跑”?于老师不是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语境中理解体认。老师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比如文中有一句“我不怕你”这一句话,哪个字要拉长读?学生很快就找到。把“我”这个字拉长读,这样一读就自然的把感情读了出来。于老师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有法,这个法就是他对阅读困难的拿捏与解决。</p><p class="ql-block"> 二为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千多年前的大圣人孔子向我们道出了学与思之间的重要关系。反思才发现,我们的阅读教学虽有所学,却很少有思,即便是学,在现在看来,也是机械式、填鸭式的学习!可于老师不同,他的阅读教学始终是高质量的,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习惯放在首位。语文老师都知道,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任务,没有哪位语文老师不重视,但是效果呢?真的能达到我们心中所期吗?于老师在《祖父的园子》教学中有一个识字与写字环节,于老师在抓教材要求掌握的字时,重点抓了一个“冒”字,这个字是常用字,学生会读、会写、会理解,但是却容易犯经验性错误。学生一般都会把“冒”的上边写成扁“日”,这就违背了汉字的字理,于老师让学生査字典,并示范性书写,让学生看清楚“冒”的基本结构。学生惊奇地发现,“冒”的上边不是扁“日”。如果老师浅尝辄止,这就成了灌输知识,反思在我的课堂上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却只是对学生一味的加以强调,如今看来惭愧不已。于老师和学生研究“冒”的构字方式与内涵,,学生不仅学会了这个字,还学会了这一类的字,而且还知道了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思考,要一直贯穿在学生学习之中啊!</p><p class="ql-block"> 三为品。读书重在虚心涵泳,涵泳就是品味,于老师的阅读教学总是强调字斟句酌,总是在思考“是什么”和“为什么”,借助联想进行品味,是于老师教给学生的品文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老师他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四为悟。于老师看重的是缘文悟道,在他的课堂上心里只有学生,在阅读中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没有任何的说教,一切都是学生在阅交流中的真实感悟,于老师引经据典,就可以让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境况下提升自己,这就是育人的精神啊!</p><p class="ql-block"> 手捧一本书,品味出滋味。这滋味是酸甜苦辣,滋味的背后是信念,这信念是坚守不渝!于永正老师,他的一生都扎根课堂,坚守教学50余载,躬身实践。他用自己无限的爱心与无穷的智慧润泽儿童的生命成长,他将教师这份平凡的工作演绎成了传奇!于永正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孜孜以求的行者精神将继续鼓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努力向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语文教学之“手把手 ,实打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读于永正《我的教育故事》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丰县实验小学 刘夏</p><p class="ql-block"> 自从“认识”于永正老师以来,他便迅速占据了我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之位!遨游在于老师的课堂,你一定会被他的幽默风趣所吸引,会被他用心又贴近生活的课堂设计所折服,会被生动欢乐的课堂氛围所感染,更会为他的耐心、爱心竖起大拇指!于老师的语文教育有血有肉,他摒弃了空洞的说教,例行公事的灌输,他用个体生命点亮了自己的课堂!今天再读于永正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仿佛实现了跟于老师的再一次隔空“对话”,仅安静聆听,便已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一、教儿童学语文,靠的是“示范”</p><p class="ql-block"> 小语姓小,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学语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老师,示范就尤为重要!于老师每节课的板书都会在课前不断练习,直到满意为止。课文的朗读也一样,他一定会在上课前自己先把课文朗读好,再走进教室,就像于老师所说:备课时不把课文朗读好,不把字词照着字帖练好,不把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准,谁敢进课堂呀!做老师的底气是自己给的。所以平日里我也在坚持练字,练钢笔字,练板书。每周我都会跟随一群小学生一起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法课堂上,甚至跟我们班学生成为了“同学”,认真聆听老师的指导,仔细写下一笔一画!我之所以坚持,除了热爱之外,就是希望能对自己所板书的每一个字都负起责任,为学生做个好的榜样,对得起“老师”二字。当然,我也被我们班的“小甜嘴”夸奖过:老师,你的字写得真好看!我爸也说你写字好看呢!我不由得心里暗暗高兴!没想到这样的夸奖也能成为我继续练习的动力!我想学生也一样吧,有针对性的表扬总能激起他们更加努力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至于“朗读”的示范作用就更是不言而喻了!今年带的是一年级,一年级的孩子们尤其需要教师的朗读示范和指导。有的班级,老师朗读功底比较深厚的,有时坐在办公室里听到他们读书,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而有的班级,比较缺乏经验或者没有注重朗读指导的,有时从窗下走过无意听到学生拖音严重的朗读时,总觉得有些刺耳……有幸曾在徐州听过于永正老师的一场报告,他强调:朗读要追求语气自然,切忌拿腔捏调!比如停顿、快慢,我们班的学生通过长久的模仿和练习,真的能做到读书流畅、自然,不拖音。只是我对有感情的朗读大概是缺乏信心,所以指导上还有所欠缺。一次公开课上,我采用了动画的朗读方式来代替自己的示范朗读,虽然画面很生动,朗读的声音也很“专业”,但课后点评老师仍是提到了这一点,她认为老师的示范朗读能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毕竟老师是活生生站在眼前的人,是孩子们崇拜并学习的对象,所以老师的示范朗读渲染力一定更强!这一点,当然我不是不知,只是一直觉得自己的朗读情感有所欠缺,生怕读不好,所以就会想其他的办法来代替!其实细细想来,问题不可规避,只要坚持练习就一定会有长进,所以除了掌握一定的方法外,我还要把朗读练习继续坚持下去!要想自己带的学生朗读好,自己就得站在前面带好队!</p><p class="ql-block">二、语文教学,呼唤“手把手,实打实”</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教书”,应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质发展。指导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应是一位语文老师毕生的追求。指导,鼓励,反馈,坚持,就像于永正老师所说,字写得好,书读得好的学生语文一定不会差!我们的语文课坚持认真描红、临写、反馈;作业本上的字坚持一笔一画规范书写;我们坚持读书,打卡、分享、好书推荐;我们也开始坚持背诵古诗,哪怕考试不考……好习惯的养成靠日积月累,我们作为老师就只管布云,说不定哪一片云彩哪一天就下雨了呢!</p><p class="ql-block"> 记得前两年教过的一位学生,四年级了,还会把自己的名字写错,我发现后开始跟她讲这个字的构成、发音等,手把手帮着改了过来。今年一年级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男孩,读书说话时的发音总是让人听着不舒服,于是课余时间我就会带着他尝试改变发音的方式一遍一遍地练习朗读,然后录音让他感受自己的变化,同时我也跟家长沟通了这件事,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后来在课堂上再听到他的朗读时,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对他的继续坚持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我想,语文教学,带领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就是实打实,把不会的教会,把错误的纠正就是手把手!</p><p class="ql-block"> 读完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故事后,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但愿我们都能成为学习型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期待我们也能不断向于老师靠拢,才华出众,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信心满满地站在讲台上,成为值得信赖的班级顶梁柱,成为一位有智慧,有耐心,有爱心的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坚持“五重”教学,行动就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丰县实验小学 齐学敏</p><p class="ql-block"> 经典好书,百读不厌。盛夏暑假里我再次拿起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熟读深思,在书中探寻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之路。“五重”教学是于老师的教学法经验总结,积淀为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我有以下体会。</p><p class="ql-block"> 重情趣。首先,要求我们要对学生有情,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教育。其次,要对语文教学有情,因为语文的人文性很强,富有情趣,语文课要上得有趣,学生才会乐意学。我在平时的备课中会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多么别出心裁的创意,有趣的识字游戏,分角色扮演的朗读,绘声绘色的示范,偶尔穿插的小故事……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重感悟。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悟其语,悟其义。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减少繁琐的文字分析和内容讲解,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在朗读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朗读中受到思想教育获得启迪。</p><p class="ql-block"> 重积累。语文学习是个聚沙成塔的过程,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感经验,积累人类文化。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期,我们平时坚持晨诵,在晨光中把千古诗词、蒙学经典、现代美文、中华成语等优秀的语言文字熟读成诵。中午和晚上,则是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同时做读写绘作品、读书笔记、阅读卡等,帮助积累。</p><p class="ql-block"> 重迁移。关注读的迁移,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利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多去读课外书。重视由读到写的迁移,培养读写能力。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中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成了小水珠的摇篮,小蜻蜓的停机坪,小青蛙的歌台,小鱼儿的凉伞。我在教学本课时,启发学生思考在夏天的荷塘中可能还会有什么小动物把荷叶当作什么,引导学生做造段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将学到的语言加以迁移内化。</p><p class="ql-block"> 重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来说,爱读书报的习惯,边读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都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学生的长期努力,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地督促和引导,一点一滴,经年累月。</p><p class="ql-block"> 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会以于老师的教育思想为导向,用心去悟,用力去做,持之以恒,必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教育自传》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丰县实验小学 陈文青</p><p class="ql-block"> 假期阅读了刘良华先生的《教育自传》,获益颇深,主要三个方面的感触。一是教师言语之于学生的影响,二是读书之于教师发展的重要,三是写作之于教师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刘良华先生在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相信:当学生陷入自卑的深渊时,教育要么成为折磨虐待、落井下石的别名,要么成为拯救落难、维护尊严的义举。”所谓好老师,就是能够让他的学生莫名其妙地兴奋整整一天的人;所谓坏老师,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总是让他的学生莫名其妙地痛苦整整一天的人。</p><p class="ql-block"> 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都会遇到对自己影响深远的老师,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传承,更多的是心灵与精神的感染。</p><p class="ql-block"> 在我入职后,每次我想要批评或指责哪个学生时,我总记起儿时的一位数学老师。我不记得那是几年级的数学老师,也不记得老师的姓氏和样貌,只记得老师教数学。我自小就喜欢文科更多一些,数学成绩虽然不拔尖,但也绝不糟糕。至今对那位老师记忆犹新,也是因一件小事。有次我把作业忘在家里,被点了名,我同老师讲作业忘在家里了,老师并不相信。那时不像现在,跟家长打个电话就能证实作业是否完成。恰巧第二天妈妈送我上学,在校门口遇到了数学老师,于是妈妈跟老师解释了一下,昨天确实是把作业忘在家里了。提到学习,妈妈便与老师多聊了几句,妈妈跟老师说:“这个孩子语文学的还行,可能是比较喜欢语文这门课。”没想到妈妈的这句话让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吃尽了“苦头”。当天上数学课,数学老师突然把我叫起来回答问题,我还没来得及张嘴,数学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开始训斥我:“听你妈妈说你喜欢语文,那就是不喜欢数学了?既然喜欢语文就光上语文课去吧,从我的课堂上出去!你这种学生一辈子也学不好数学,我看你以后能有什么出息!”那时候我还小,小到记不住这个老师的姓氏,记不住老师的容貌,记不住自己是否哭了,却记住了老师说的这句话。现在长大了,偶尔想起来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在记仇,其实我从未记恨过那位老师,这件事即便现在谈起我的内心也毫无波澜,只是自从当老师之后,每次课堂上想要训斥学生时都会想起这件事。如老师所说,我的这个人确实没学好过数学。</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会觉得孩子小,什么也记不住,可当自己从学生成为老师后,回顾求学的点点滴滴,才发现老师说的话都能记住,有些话甚至会影响这个学生的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于学生幸运的是,刘良华先生遇到了赏识他的胡老师,而我遇到了喜欢我的谢老师。</p><p class="ql-block"> 谢老师是我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她教语文,我最爱上她的习作课,有趣、有爱、有事可记。她喜欢我,推荐我参加作文比赛,小孩子很简单,觉得哪个老师喜欢自己,就拼命的想学好哪门课。谢老师夸我的作文写的好,她说我以后可以当作家。当作家,说来很天真,那是我儿时的第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来自谢老师对我的喜欢和信任。</p><p class="ql-block"> 后来读高中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文科,一是因为数学成绩着实没有任何优势,二是因为我坚信,我是学文科的料。这或许是“你永远也学不好数学”埋下的种子,亦或许是谢老师说的“你以后成为作家”。</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我当了老师,说实话,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入职后,经常手忙脚乱,有时候甚至想趁自己还年轻,再去选择其他的路。直到那天读到学生写得一篇作文《语言的温暖》,小女孩在文中写了一件事,在她受到“语言暴力”后,我的“挺身而出”、“仗义相救”。她在文章结尾处写到:</p><p class="ql-block"> 老师拿起纸巾轻轻地为我擦干眼泪,那双温暖的手,那动人的语言永远保护着我,我当时是多么像站起来拥抱陈老师,告诉她,她在我心目中是什么样子,并对她说:陈老师,谢谢你保护我,陈老师,有你,真好!那一刻,我突然很感动,入职来第一次产生一种冲动,我也想做一个让学生能记住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读到刘良华先生所提到的那段话时,我深有体会与感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刘良华先生在读研和读博时所遇到的老师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的影响是学业上的,有的影响是为人处事上的。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刘良华先生在书中提到自己在读研和读博时的精力,多与读书有关。他读的书大多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选,可见兴趣对读书的重要性。我不太喜欢看专业类的书籍,相较于这类书,我更偏爱文学类的书籍。可自从踏入教师行列,我发现专业书籍对职业提升的重要性。有时候读这类书并不是为了一些功利性的目的,而是为了如何更好的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刘良华先生的写作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次是受研究生导师影响,要多写,另一次是受博士生导师影响,要少写。两位老师关于写作的态度如此不同,倒是令我大吃一惊,更令我吃惊的是,每次刘良华先生都会跟随老师的指导,转变自己对待写作的太多。可是这两次转变对他来说无疑都是正确的指引。研究生阶段的多写,练就了他广阔的思维和敏锐的文笔,而博士生阶段的少写,让他更注重论文的意义和品质,精益求精。如果没有研究生阶段的大量投稿与练笔,也就没有后来的精益求精。可见,平时的写作不仅要多写,更要注重文章的严谨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我怎样教语文》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丰县实验小学 焦士芳</p><p class="ql-block"> 2021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于永正老师写的教育随笔《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深有感触。在他的阐述中,我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收获也颇多。我想就其中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p><p class="ql-block"> 语文老师的着眼点放在哪里?放在语言文字上,首先要指导全班学生把课文读懂,读熟。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p><p class="ql-block"> 于老师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想呀读呀。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教案,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上,于老师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每篇课文一般都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他做的事是指导疏通鼓励,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赏读后,接下来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p><p class="ql-block"> 另外,于老师特别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灿烂的笑容,还能让他在古稀之年成为“孩子王”。教师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撑?于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诙谐的谈吐。一直以来我也试图用微笑解决问题,让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满阳光的老师。  </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大有群雄逐鹿中原的气魄,关注点不同,内容也有区别。我们应该取其可以用的,采集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哪怕一点,扎扎实实地实践下去,相信学生和教师都会有所收获!</p>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阅读,已经成为实小教师生活的常态,成为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与书为伴,以阳光的生命态势,怀揣一份梦想,一份坚守,领略职业趣味,增长职业智慧,言传身教,做优秀的“读书人”和“教书人”。 <div><br></div>策划:刘涛<div>审核:郝文莉</div><div>编辑:齐学敏 </div>

老师

学生

语文

朗读

于永正

课堂

教学

阅读教学

读书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