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看到许多有关徽州的美篇,许多朋友在朋友圈里晒徽州的照片,真的是一派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美景。粉墙黛瓦,雕樑漏窗,村落隐于迷雾中象一愊美丽的画卷,悄悄的说着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一砖一瓦,一花一树,一世界,雾里人烟,绿油油的油菜花在远山黛影的衬托下,仿佛是梦中的故园,泛起诗意,农夫挑着担子在青石板的小街上哒哒的脚步声,象一首交响曲,滋润着青色的石板。特别是4月间满山的映山红开,把青山映的象七彩仙景。</p><p class="ql-block"> 确实徽州从古到今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仙景。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写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从此就有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句。</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赞美的世外桃源,人间天堂的地方。使我回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21岁的我从上海支内来到安徽屯溪,在这片热土上贡献了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转眼一挥间,时间过去了四十多年,过去年轻有为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老人,如今都已退休,看到许多朋友的美篇照片晒出了徽州美丽的乡村古镇,一股怀旧的情结悠然而起。于是,大家或包车,包团,自驾成群结队来到徽州,来到过去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去寻找年轻时模样,幻想着过过田园生活,在屋前屋后,种点蔬菜,养点鸡,喝着屯溪绿茶,过过这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是南山木诗人赵师秀的名诗,“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南宋诗人赵师秀在这首《徽州》中描述出钟灵毓秀的山水,仙境十足的琼宇,只能目视,却不可附于丹青之上;朗朗书声伴着星星灯火徘徊在静谧之中。诗中有儒家入世的积极,也有道家出世的超脱,徽州俨然一处“世外桃源。”</p> <h3>《夜泊屯溪记》 郁达夫</h3><h3><br></h3><h3>新安江水碧悠悠, 两岸人家散若舟。</h3><h3><br></h3><h3>几夜屯溪桥下梦, 断肠春色似扬州”</h3> <p class="ql-block">我原本在上海轻工机械厂学徒,满师后在1975年12月23曰支内去了徽州屯溪,就是现在闻名黄山市,过去这里是安徽省徽州行政专区的所在地,一条明清老街就坐落在此地。现在是游客必到之地,许多影片,电视剧经常来此取景。</p><p class="ql-block"> 记得哪天早晨,天还未亮,我们来到沪西体育场,十几辆大客车已停在路边,我们对号上车,告别前来送行的亲人,车子一路南下,离开生我 养我的故乡。那时没有高速公路,车子开了12个小时,接近黄昏,天色已暗,当车子离开公路,拐到了一条土路,车子上的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深山老林。那时我只有21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怀着一股热情和革命理想,来到这深山老林,没有象样的住宿,大家挤在一间刚落成的大厂房,没有象样的道路,在一块泥土广场前,一群年轻人一下车就宣誓决心,在宿舍门前种下扎根树,发誓为祖国把一生献给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在第二天的欢迎会上,我还代表我们轻机厂支內的全体员工在会上宣读决心书,我现在的妻子当时只是一起支内的同事帮我拿着大红决心书。凭着这股热情我们开山建路,造厂房,排水管,建水库工地上到处传来劳动的号子,每天大家一身泥,脸上却露出灿烂的笑容,大家干的不亦乐乎,充满激情。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繁重的体力劳动,非但没有压垮我们这群年轻人,反而我们的斗志越来越强,大家纷纷写下决心书,许多人在火线入党。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座生产7.62枪弹的军工厂拔地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工作证,上海红光材料厂,我们共发2张工作证,红光厂是对外出示的证件。另一张是对内的工作证,国营九三九一厂,属国家五机部。</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工会会员证,属上海市总工会。</p> <p class="ql-block">在完成基建项目后,我被分配到动力车间做牛头刨床工作,后来调到准备小组负责半成品仓库和备料工作。我们车间专门为前方车间生产模具,工夾具和专用设备。后来转生产民品时在模具车间做自行车链条8字模具工作,最后因工作需要调后勤科,管理招待所等工作,期间卖过饭菜票,小卖部打杂以及托儿所维修等工作直至回沪到上海自行车四厂后合并给凤凰自行车公司到退休。</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代人在上学求知识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所以,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在安徽红光厂期间,厂里帮助我们补习初中文化课,这是我补课考试后的结业证书。集满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们课后換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厂对我们这批轻年工人进行政治轮训,含格后发放结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虽然山区的工作十分艰苦,业余生活单调,以及山区蚊子,跳蚤,小黑虫把皮肤咬的肤无完肤,但我们依然无怨无悔,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为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把青春年华献给那片土地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支内的十年间,我收获了爱情,成了家,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生活过得非常甜蜜,只是女儿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发烧生病,无奈之下我们把女儿送回上海交我母亲代为扶养。</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红光厂测试子弹的靶子场,每一批产品都要抽一定数量的子弹来检验弹速,弹道,落点,穿透力,破壳等数据。</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我没事就到靶场,帮检验科的同事压子弹,因为,要压许多子弹检验科的同事手都压痛了,看到我去帮他们压子弹,他们很高兴。而我呢可以过过打枪的瘾,打步枪时检验科的同事告诉我步枪后助力很大,你必须紧紧地顶住右肩,所以,我觉得还可以。但有一次打冲锋枪时差一点出状况,因为第一次打冲锋枪,没经验扣动板机时枪立刻向上仰,一颗子弹打在了遮阳棚的钢管上,幸好子弹没有反弹回来,要不就会出事故。另外,我还打过机枪,虽然我没有当过兵,但我有打枪的经历,我一直感觉自己很荣幸。</p><p class="ql-block">按理说靶场的无关人员是不能进靶场的,但那年代管的不严,只要与检验科的同事很熟悉就可以进去了。</p><p class="ql-block">另外,烧锅炉的工作是特殊工种,要持证上岗,但那个年代也管得不严,有锅炉工回上海探亲,我就去顶岗。还有开天车这种工作我也常常去顶。现在是绝对不允许的。</p> <p class="ql-block">厂里有一个试验枪弹的靶子场,靶子场离开我们车间有一段路,而且很偏,可以说深山老林,有一年我春节留厂,被按排去靶场值班,晚上也睡在里面,一个人在里面值班,厂里为了安全发了一把步枪,没有子弹有刺刀,关键时刻可以防身,当时主要是防狼,现在想想也有点后怕,</p> <p class="ql-block">这是女工宿舍,现在无人居住,被封堵了。</p> <p class="ql-block">为了改善职工的业余生活,厂里在山上建了一个电视差转台,当初为了建差转台,我们必须把材料,水泥扛到山顶,我们每个人的任务是每人一包水泥,一包水泥大约50斤,要爬上这400多米的高山,却没有路可走,我们是把水泥邦在身上,手脚并用才能爬到山顶,当时我们还要帮自己小组的女工背一包,所以,基本上我们要背两包水泥。</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的男工宿舍,左边二楼第一间是我原来住过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的家属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妹妹来厂看望我时在厂门口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妹妹背后的这憧房,是刚造好的新职工家属楼,当时分配时是以结婚证先后来分配,楼上的都已有主了,剩下的就是一楼,如果我再晚一点开结婚证,可能就要等下一幢房子建成才能分配到新房。于是我就去当地的屯光公社开取了结婚证,最后我被分到一楼102室。</p> <p class="ql-block">102室是我的家属房,我们凭结婚证就能分配到一间二室一厅的房子,但房子里没有卫生间,却有烧柴的灶头。</p> <p class="ql-block">这是妹妹来厂时,与厂里同事一起去黄山游玩时拍的照片,背景是北海宾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大姐大姐夫来我厂看望我时,在厂旁边的水库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姐在我安徽厂里的家属楼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大哥来我厂看望我时,我陪他去黄山游玩,那时黄山还不收门票,宾馆也很便宜,我们住在上海总工会疗养院,我们还洗了温泉澡。</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妻子,在云村水库前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在皖十年间,我母亲和我岳母都来过我们厂,还小住了一段时间,我母亲在我们上班时,还帮我们去挑野菜,在小溪边抓田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家属楼里的小孩,也算是一代小三线人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机工车间团员青年在安徽屯溪屯光公社云村水库拍摄的照片,也是我们红光材料厂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厂基干民兵,完成军训得奖后,在云村水库拍摄的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我们一起进山的同事,厂团总支组织我们团员青年浦江游览。</p> <h3>这是当年的宿舍,很久没有人居住楼梯口长满了杂草。</h3>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在厂大礼堂前唯一的彩色照片,哪个年代很少人家有彩色相机,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拍彩色相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厂宣传栏前拍的照片,旁边是厂大礼堂,每个月我们厂里就有后方轻工公司电影放映队来厂放一部电影。在大礼堂还没有造好之前,我们是在云村大队的蓝球场放露天电影,记得有一次放日本电影追捕,大家都很兴奋,早早的就拿着竹椅去抢位子。看玩电影后意犹未尽,哼着电影主题曲。</p> <h3>这是我们在安徽屯溪的厂,这张照片是有我厂工程师张禹龙提供。</h3>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进山的长途汽车站,在老北站虬江路口,上海一屯溪的票价是10元,早上6点发车,下午18点左右到,每天一班。</p><p class="ql-block">屯溪的售票处在老街走到底,我们回上海需提前买好票并注明哪里上车,我们红光厂是在公路拐进厂的路口上车,隔壁的红旗厂,向东厂都是这样在厂的路口等车,司机会跟据我们提前说好的路口停车,接我们上车。</p> <p class="ql-block">这是屯溪长途汽车站。</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的长途汽车,坐位很拥挤,脚无法伸长开来,坐12个小时,下车一时半会都无法迈开腿,况且这样的长途汽车没有空调,我们每年春节回家都是寒冬腊月,我们裹着厂里发的蓝色的棉大衣也冻的瑟瑟发抖,特别是脚,每到休息点,我们总要下车去跺跺脚。记得有一年大风封山,车子开了18个小时,到家后张不开口,无法说话等缓一缓,才能与家人交流。</p> <p class="ql-block">上海小三线(以下简称小三线)建设于20世纪60—80年代,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加强战备、巩固国防的战略部署,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山区建设起来的以生产常规武器为主的综合配套的后方工业基地。1965年开始选点筹建,至1988年调整结束,历时24年。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65年5月—1971年底,基本建设时期;1972—1978年,军工生产发展时期;1979年—1984年7月,军品民品生产相结合时期;1984年8月—1988年底,调整与交接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