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画作欣赏之一

武士

<p class="ql-block">油画 何香凝 袁正阳作</p><p class="ql-block">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棉村(今佛山市南海区)人,生于香港,中国国画家。何香凝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是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作品包括《狮》、《梅花》、《高松图》等,曾出版画集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致何香凝的书信(复制件)1937年</p><p class="ql-block">纸本</p><p class="ql-block">中央档案馆藏</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香凝先生:承赠笔,承赠画集,及《双清词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谢。没有什么奉答先生,惟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承志在此甚好,大家细中都觉得他好,望勿挂念。十年不见先生,知比较老了些,然心则更年青,这是大家觉得的。看了柳亚子先生的题画,如见其人,便时乞为致意。像这样有骨气的旧文人,可惜太少,得一二个拿句老话说叫做人中麟凤,只不知他现时的政治意见如何?时事渐有转机,想先生亦为之慰。但光明之域,尚须作甚大努力方能达到,敬祝健康!</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上。</p><p class="ql-block">六月二十五日。</p><p class="ql-block">笫一部分 图冊(65幅)</p> <p class="ql-block">1、1910年,作《虎》图,款题“克强先生正”(即辛亥革命先驱黄兴)。画面将猛虎安排于右下方草丛中,以伏虎月夜怒吼之状寓意革命的蓄势待发。</p> <p class="ql-block">2、《山水》</p> <p class="ql-block">3、《虎》</p> <p class="ql-block">4、《狮》</p> <p class="ql-block">5、《菊》1913年 </p> <p class="ql-block">6、《猿》</p> <p class="ql-block">7、1914年《狮》是该时期的代表作,狮子卧于山岗现雄霸之姿,傲然回首,俨然“国魂”的化身。1929年5月,柳亚子为狮图题款:“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形。”醒狮在当时是革命群体的图像符号,被视为救亡图存的重要象征,宛如一面旗帜、一道精神符号。</p> <p class="ql-block">8、1914年 《马》</p> <p class="ql-block">9、《鹿》</p> <p class="ql-block">10、《虎》</p> <p class="ql-block">11、《花卉》</p> <p class="ql-block">12、《虎》</p> <p class="ql-block">13、《梅 鹤》</p> <p class="ql-block">14、《狮》</p> <p class="ql-block">15、《松·竹·梅》(1928年,水墨纸本),辛亥老人、大书法家于右任题跋: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起蛰,画图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潇洒,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江山一支笔,无聊来写此时情。</p><p class="ql-block">除了山水画和狮虎图,她还喜画岁寒三友,尤善寒梅,喜寒梅之傲雪不低头。1928年,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合作《松·竹·梅》,是其早期绘制岁寒花卉的代表作,颇具文人画风。其笔触虽不似经亨颐、陈树人用笔舒缓而呈平淡之美,然亦拓展了其他岁寒植物的绘制方式与风格特征,由此形成了何香凝独具一格的画梅技法,直到晚年仍不失趣味,愈发炉火纯青。</p> <p class="ql-block">16、《梅 竹》</p> <p class="ql-block">17、《山水》1929年</p><p class="ql-block">题识:伊人葭水渺孤篷,秋色苍茫淡复浓,红树青山云乍散,萧然寒意护长松。廖夫人香凝将远适异国,过沪以此画赠别。忆春闲与夫人、树人、若文等同游白马湖,有待到红树青山还来新居长松山房之约。令不可得,雨以红树青山白马湖与长松山房绘为一图。展玩之余,深感聚散无常,书画缘永。颐渊识于海庐。颐渊道长鉴正,十八年秋香凝写于江西牯岭。</p> <p class="ql-block">18、《松》</p> <p class="ql-block">19、巜枫》1929年</p><p class="ql-block">款题:“几载飘零画阁空,夕阳西下晚霞红。半匙丹粉和双泪,滴染云笺写落枫。十八年前去国前作,香凝夫人诗。亚子录″</p><p class="ql-block">此画为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20、《月下小景》1920年 </p><p class="ql-block">说明:画面着力表现皓月如昼,倒影依稀的月夜气氛,衬托画家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宁静心情。</p> <p class="ql-block">21、《菊花 蝴蝶》</p> <p class="ql-block">22、《梅》</p><p class="ql-block">《一技梅讯陇头春》</p><p class="ql-block">一枝梅讯陇头春,点缀风华迥绝尘。莫问孤山林处士,罗浮翠羽倘前身。香凝先生命题。亚子。</p><p class="ql-block">香凝四十后作</p><p class="ql-block">柳亚子印</p> <p class="ql-block">23、《山水》</p> <p class="ql-block">24、《竹》</p> <p class="ql-block">25、《雪 月 松》 1920年</p><p class="ql-block">题识:雪月交辉意态殊,直教画出岁寒图。栋梁大厦心原在,羞向秦庭作大夫。奉题香凝先生法绘,即请教正,吴江柳亚子,香凝。</p><p class="ql-block">以深暗的天空为背景,衬托雪松的造型和斑驳的肌理</p> <p class="ql-block">26、《松菊》 绘于1931年的皇皇巨制《松菊》,高近4米,一棵巨松横贯六条屏,气势磅礴。画上题款为柳亚子先生亲笔,也是目前所知的最长题款,堪称史诗。它叙述了自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1年20年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对中国革命、国家民族所作贡献,包括廖仲恺遇刺事件、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等。</p><p class="ql-block">在巨幅《松菊》(1931年,设色纸本)上柳亚子题写长诗道:卅年革命中山孙,廖何仙俪同及门。苌弘埋血死不朽,周婺恤纬今犹存。当年南粤盛才人,跋扈早识桓将军。新亭涕泪河朔饮,酒徒一散都如云。微言愧我称先见,慷慨长辞粵王殿。杜门已悔锥处囊,亡命还愁剑封面。多君仍挺鲁阳戈,赣鄂从征冒失箭。武昌虽小正朔尊,巍然坐看玄黄战。可怜驽马啮䯄骢,水火朝端论不同。三户亡奏垂语谶,九章哀郢悲回风。过江名士多于鲫,唯君杰出群流中。一恸昭陵毕万绿,誓言去国凌长空。去国三年居海上,笔床茶灶东西向。补天炼石梦荒唐,滴粉研朱情惆怅。余技丹青迥绝伦,羞为凡葩写形相。后凋松菊入画图,雪虐霜饕岂沮丧。文章由道交有神,唯我与君同性真。江山摇落千行泪,家国兴亡几辈人!秦庭大夫宁足骂,陶家三径岂嫌贫。吁嗟乎!劲质孤芳世已稀,愿君善保坚贞身。二十年春奉题香凝松菊巨幅,亚子柳弃疚稿,时客海上。双清楼主,二十年作于法京。</p> <p class="ql-block">27、《山水人物》</p> <p class="ql-block">28、《菊》</p> <p class="ql-block">29、《虎》</p> <p class="ql-block">30、《为谁来补破河山》1934年</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旅居德国的何香凝旋即回国,奔走呼吁抗日救亡运动,将自己的画作和珍藏的书画进行义卖,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期间还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吟诗作画,抒写胸中积愤。其1934年绘制的《为谁来补破山河》,挚友柳亚子赋诗画上:“为谁来补破山河,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这一信念贯穿何香凝书画创作始终,无论云卷云舒,始终紧握画笔,胸中烟云激荡,一生未曾等闲。</p> <p class="ql-block">31、《青山瀑布》山水人物</p><p class="ql-block">题识:能为青山助,不是界青山。出山有何意,声流大地间。一亭写人物、松,香凝写瀑布、山,于右任为记。香凝写瀑布。一九三四年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32、《石头城下卖梅花》1934年</p><p class="ql-block">“沽酒莫愁阿堵物,石头城下卖梅花。二十三年冬何香凝画于申江并题″</p><p class="ql-block">注:阿堵物指钱,石头城指南京。</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何香凝曾在上海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展卖自己与其他</p> <p class="ql-block">33、《松 竹 梅 》 1936年 松 竹 梅 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合作</p><p class="ql-block">“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启蛰,画图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潇洒,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冮山一枝笔,无聊来写此时情。十七年一月作于南京,二十五年十一月又同作。右任″。“颐渊画松″。“香凝画梅"。“树人画竹"。</p> <p class="ql-block">34、《清山瀑布》</p> <p class="ql-block">35、《梅》</p> <p class="ql-block">36、《楓》</p> <p class="ql-block">37、《竹 菊》</p> <p class="ql-block">38、《梅》</p> <p class="ql-block">39、《山水》</p> <p class="ql-block">40、《牛》</p> <p class="ql-block">41、《梅 雀》</p> <p class="ql-block">42、《楓 鹰》</p> <p class="ql-block">43、《兰 石》</p> <p class="ql-block">44、《槐》</p> <p class="ql-block">45、《绿梅》1943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先生喜画梅花,她敢于一改旧时期文人画梅以曲为美的习性,将梅花的枝干直线交叉构图,她笔下寒冬不谢的梅菊与百岁长青的松树都是何先生自身性格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这幅《绿梅》,是何香凝先生在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时所作,画中梅花坚挺如铁,花似有香,堪称佳作。</p> <p class="ql-block">46、《花鸟》</p> <p class="ql-block">47、《雪景》</p> <p class="ql-block">48、《松柏》</p> <p class="ql-block">49、《梅 牡丹》</p> <p class="ql-block">50、《雪景》</p> <p class="ql-block">51、《梅 牡丹》</p> <p class="ql-block">52、《梅》1941年</p><p class="ql-block">题识:非杞先生正。何香凝画。翠羽罗淳梦未颓,云阶月地自徘徊。广平岂复忘天下,负口调和鼎鼐才。孔丘《龟山操》云:我欲囗鲁,龟山蔽之,囗无斧柯,奈龟山何!盖言群阴作崇,以蔽孤阳,君子为小人所困,而拳拳之意,犹不能无故国故都之感也。一九四一年在香岛,顾与尼山同憾,爰题廖夫人画梅,以贻吾宗非杞,题成奉寄,为囗倭所毁,一九四四年四月,重索得此,并重题旧句于上,句奉非杞囗子者,盖羿楼之文皆书囗矣,题囗既竟,掷笔怅然。时亚子之寓囗林丽泽囗外丽君路上之寓庐也</p> <p class="ql-block">53、《雪景》</p> <p class="ql-block">54、巜祖国山河》1953年 </p><p class="ql-block">刘少奇题款:祖国山河。</p> <p class="ql-block">55、《梅》1953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中国佛协主席、书法家赵朴初补(1953年 梅)题款:矫矫一株梅,心壮暮年老。画骨铁铮铮,着花光奕奕。念花烂漫春,多少霜雪历。珍重岁寒枝,永葆贞刚质。</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何香凝的山水画与花卉画还有动物画都得以长足发展,在诗、书、画、印等方面自成一体,形成完整风格。尤其是她的梅花,用硬毫秃笔画老干和疤节、韧劲的树枝,每每有两笔直冲向上旁无枝蔓的新枝,无论是长是短都一气呵成,硬朗、挺直、铁骨铮铮是她笔下梅的品质,也寄托着她希望祖国像这梅花一样,抗风雪,斗严寒</p> <p class="ql-block">56、《虎》</p> <p class="ql-block">57、《虎》</p> <p class="ql-block">58、《枫》</p> <p class="ql-block">59、《梅》</p> <p class="ql-block">60、《松 菊 梅》</p> <p class="ql-block">61、《梅 竹》</p> <p class="ql-block">62、《梅》</p> <p class="ql-block">63、《山水人物》</p> <p class="ql-block">64、《菊》</p> <p class="ql-block">65、《松 菊 梅》</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按年份排序的画</p> <p class="ql-block">1930年《三友图》</p><p class="ql-block">后在侨居法国的岁月里,她和当地华裔文艺圈往来、唱和,1930年与刘海粟合作《三友图》,题款写着“十九年春,何香凝刘海粟合作于巴里(巴黎)”,画面呈现的仍是文人画风格。</p> <p class="ql-block">1930年 《春潮带雨晚来急》</p><p class="ql-block">款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棉村居士画于法京″</p><p class="ql-block">注:棉村居士是何香凝的号名。法京是巴黎</p> <p class="ql-block">1932年 《墨菊》</p> <p class="ql-block">1933年《兰花》</p><p class="ql-block">题识:笔作生涯砚作田,居然无事小神仙。闲来写出芬芳草,助我生机乐大年。二十二年夏至前一日,雨窗无事,写此以遣。</p> <p class="ql-block">1934年 《虎》</p><p class="ql-block">款题:“二十三年六月在白马湖作此,祝经夫人康健,何香凝识于双清楼”。</p> <p class="ql-block">《长征会师图》</p><p class="ql-block">何香凝这一时期的绘画创作,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颂扬新社会、新生活。而众多国家领导人与艺术家的补笔、题词,又扩大和提升了其画作的深度和高度,如陈毅题诗称何香凝“绘画如其人”“画高寿亦高”,是对其人品和画品的高度概括与赞誉。</p> <p class="ql-block">1943年作 《喜上眉梢图》</p> <p class="ql-block">1944年作 巜红梅》</p><p class="ql-block">题识:梅岭风高征鼓急,画成铁骨补边疆。寒操先生教正,何香凝画于桂林并题,三十三年夏。</p> <p class="ql-block">1950《山间清风》</p><p class="ql-block">何香凝、廖承志、邵逸轩合画。</p> <p class="ql-block">1950年 《雪景》</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画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1950年《把洒当歌》</p><p class="ql-block">何香凝、廖承志、胡佩衡、王雪涛、周元亮、溥雪斋合作。</p> <p class="ql-block">1950年 《溪山童叟》 何香凝、廖承志、邵逸轩合作</p> <p class="ql-block">1950年《凌霜逞艳》</p><p class="ql-block">何香凝、陈半丁、汪憐生、胡佩衡、邱及同写,叶恭绰题。</p> <p class="ql-block">1950年 《凌霜逞艳》 何香凝、陈半丁、汪慎生、胡佩衡、邱及合作</p> <p class="ql-block">1950年 《枫鸟》 何香凝、汪慎生、叶恭绰、王雪涛合作</p> <p class="ql-block">1950年作 《 梅雀图》</p><p class="ql-block">“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p><p class="ql-block">何香凝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孙中山夫妇的友人、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妻子,也是中共高干廖承志的母亲,还是女界领袖、丹青圣手和诗坛“一枝梅”。</p><p class="ql-block">她傲骨铮铮,终生不改其高洁。而她的艺术创作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缩影,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的气节和风骨。</p> <p class="ql-block">1951年《踏歌图》</p><p class="ql-block">香凝写松,承志画人物,辛卯五月佩衡补景。半J。</p> <p class="ql-block">1951年 《春壑云涛》 一九五一年春日。何香凝、溥雪斋、汪慎生、胡佩衡合作。叶恭绰题。</p> <p class="ql-block">1951年 《山林雾霜 》 何香凝、廖承志、胡佩衡、王雪涛、溥枕窗、周云亮、潘索合作。一九五一年冬日雪斋并记。</p> <p class="ql-block">1951年 《冰雪暖于棉》 </p><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郭沫若题款:独钓寒溪水,冰雪暖于棉。借问何能尔,人民今是天。</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画于北戴河</p> <p class="ql-block">1951年《倚松读书图》</p><p class="ql-block">此幅香凝老人画松,苍劲轩翥固不待论,承志人物极有新罗韵味,能者固不可测也,悲鸿画马,时木适在侧,山限于地,颇虑其难于设计,及画出,余不禁拊掌,因为题识并附一诗,遐庵倚马情犹壮,栽松意未厌,偶然持一卷,成折花韬铃。叶恭绰。</p><p class="ql-block">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书画劳军纪念</p> <p class="ql-block">1953年《和平之境》</p><p class="ql-block">辛亥老人、国家副主席沈钧儒题款:和平之境。</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应邀同众多滞留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北上,参与新中国建设。政务之余,何香凝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国画创作,勤奋临摹古代绘画,并与京津画坛的来访画家创作了大量合作画。她常对儿女晚辈表达此时状态:“我生平作画,这是最愉快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1953年 《春山童趣》 何香凝、胡佩衡、吴镜汀、吳光宇、邵逸轩、惠孝同、周元亮、潘素合作。张伯驹题记。时一九五三年夏。</p> <p class="ql-block">1953年 《岁寒三友 》 双清楼主绘,一九五三年四月,沈均儒、何香凝画</p> <p class="ql-block">1953年 《寒梅有深意》</p><p class="ql-block">款题:“不怕严寒,富战斗精神,双清楼主有深意在。一九五三年四月,沈君儒″。“何香凝画于首都,七十有六”。</p> <p class="ql-block">1955年《和平颂》。这是由中国美协出面组织的一次全国最高水准画家的高水平创作。创作者们在中国美协旧址(北京帅府园)搭建画室,展开绘制工作,历时半个月,于当年5月完成,可谓神速。集体创作非常讲究配合默契,一旦细节处理不好,整幅作品将会平庸无奇甚至废掉。这幅巨作由齐白石开笔画石头,何香凝画松,陈半丁画紫藤,于非闇、李瑞龄、张其翼三人画和平鸽,汪慎生画菊花,马晋画竹,徐燕荪画兰花,杨敏画桃花、梅花,王雪涛画牡丹,吴一舸画蝴蝶兰、溪水,最年轻的田世光画玉兰。画面右上角由郭沫若题名:“和平颂。一九五五年六月″</p> <p class="ql-block">送给毛主席的一幅画。</p><p class="ql-block">1955年何香凝画的这幅《猛虎图》,乍一看内容很简单,一只大老虎躺在地上,但是再仔细看会发现,这是一只体格壮硕的老虎,虽是卧姿但充满神气,虎头高高昂起,张开嘴巴显露出锋利的虎牙,就像是被刚刚唤醒一般大声怒吼着。</p><p class="ql-block">看着这头怒吼的威虎,毛泽东这才反应过来,何香凝先生是用这头苏醒的老虎,寓意新中国的雄起,寓意沉睡百年的东方古国即将焕发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在这幅《猛虎图》中,何香凝先生没有附加任何言语解释,还特意用玻璃框裱起来送给毛主席,其实就是暗中表示希望毛主席不要收藏,高高挂在墙上给别人看,看什么?看的就是中华民族的虎威。</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是何等聪明和敏锐的人物,很快便破解了何香凝先生的这个画谜,于是立刻特意吩咐卫士将这幅画挂在了东屋。</p><p class="ql-block">当时毛主席之所以没有按照习惯挂在正堂,猜测可能有几个考虑,一是中国有句老话叫“左青龙,右白虎”,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右侧是东方,因此这头老虎应当放在东屋。</p><p class="ql-block">二是按照“东风压倒西风”的说法,挂在东方比喻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西方欧美国家的贸易制裁,因此这头老虎必须雄踞东方。</p><p class="ql-block">三是应了一句话叫“日出东方红似火”,新中国当时就像一轮从世界东方冉冉升起的红日,焕发着一种不信鬼、不怕邪、敢作敢为的豪气和壮志,所以挂在东方是最合适的。</p> <p class="ql-block">1956年 《溪山行旅》</p><p class="ql-block">眼观山水形,手写山水神。形神皆逼肖,山水若留真。董必武</p> <p class="ql-block">1957年《梅花》</p> <p class="ql-block">1958年 《枫 菊 石》</p><p class="ql-block">题识:托根在石嶙,叶盛花亦繁。生机随地茁,何用费篱笑。董必武。何香凝画。一九五八年</p> <p class="ql-block">1958年 《花寒不落墨常新》</p><p class="ql-block">题识:花寒不落墨常新,劲挺疏枝最有神。端的双清楼上作,化身如愿暗香真。董必武。何香凝。双清楼主画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1958年 《松风瀑布》 何香凝、廖承志、周云亮、胡佩衡合作。何香凝画瀑布山石。</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春》 20世纪60年代,何香凝的花卉画倾向于吉祥意味、富丽华贵的牡丹、芍药等花卉,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情怀,又以菊花、丹枫等花卉表达田园诗意的野趣。与陈半丁、胡佩衡、汪慎生等合作的《大地之春》,当属何香凝晚年佳作。</p> <p class="ql-block">1960年 《高松立海隅》</p><p class="ql-block">《高松立海隅》(1960年,设色纸本),陈毅题款:高松立海隅,梅竹为之护。幽兰亦间出,清泉石中漱。绿竹更悠然,岁寒挺如故。画树重高洁,画花喜独步。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画高寿亦高,但祝两繁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在诗中高度颂扬了香凝老人的人格画品。何香凝画于首都时年八十有二。</p> <p class="ql-block">1964年《竹菊》 八五老人</p> <p class="ql-block">1966年 《菊花》 独立寒秋 赵朴初题</p> <p class="ql-block">1966年《梅花 》 八十七岁作</p> <p class="ql-block">梅花小鸟 《咏梅》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p> <p class="ql-block">《白梅》</p> <p class="ql-block">《梅花》</p><p class="ql-block">题识: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独向天涯寻画本,不知人世几升沉。</p> <p class="ql-block">《梅花小鸟》</p> <p class="ql-block">《梅花 》 </p><p class="ql-block">《重游大庾岭》</p><p class="ql-block">十月重观岭上梅,</p><p class="ql-block">黄花笑雪傲霜开。</p><p class="ql-block">梅兰菊竹同时会,</p><p class="ql-block">羡煞庾山独占魁</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未知年份的图</p> <p class="ql-block">《傲霜图》</p> <p class="ql-block">《寿桃千年》</p> <p class="ql-block">《梅花》</p> <p class="ql-block">《竹菊》</p> <p class="ql-block">《墨竹图》</p> <p class="ql-block">《墨梅》</p> <p class="ql-block">《暗香疏影》</p> <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p> <p class="ql-block">《红叶秋江》</p> <p class="ql-block">《虎》</p> <p class="ql-block">《双清图》</p> <p class="ql-block">《富贵吉祥》</p> <p class="ql-block">《猫菊图》</p> <p class="ql-block">《多朝清供》</p> <p class="ql-block">《山水》</p> <p class="ql-block">《菊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