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11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了家乡,随后又有几天的连阴雨,致使家乡许多老旧的房屋倒塌,仍坚守在老屋的为数不多的乡民被紧急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学校去住。看着那些荒草丛生岌岌可危的老宅老屋,想到自己在这里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人们终究要离老房子远去,老房子终究要被人抛弃,这种愁绪是每一个与老房子有关联的人排遣不去的,它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延缓它的离开,把发生的故事传给下辈,永远记住它们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就走进老村,触摸它的一砖一瓦,去重温旧时的美好,去记住那一个个闪耀着光芒,浓缩着祖宗奋斗历史的老名字。</p> <p class="ql-block">当街,这是村中最为平坦宽大的一处地方,因地处村中央,又有大礼堂相伴,这里是村庄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村民相聚孩子们玩耍的最繁华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箍门,不仅表示那两扇用铁皮铁钉箍上去的门,它代表了一处建筑群,更代表了一个家族。铁箍门任姓祖宗在此定居生息,已有五百多年时间,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任姓家族一直是一名门望族,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乾隆末期被朝庭赐为乡钦耆宾的任密,更是让铁箍门威名远扬。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更是达到了顶峰。</p><p class="ql-block">元帝阁与三楹楼,这一宏伟的建筑是铁箍门第四辈祖先任诏、任富兄弟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创修的,因阁中塑有元帝神,故称元帝阁,人们习惯称阁底。元帝阁是目前晋城土地上建筑最为宏大时间最为悠长的古阁之一。阁底也成为一代代铁南人遮风避雨谈天说地的地方之一,阁下的两块长条青石已被人磨的光滑,无人能记得它们何时放置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学院,紧挨铁箍门,这是铁箍门子女的私塾之地,故称东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后底、祥兴合(任宽礼、任堆堆)。两院都属铁箍门,祥兴合应是一商号,此院主人曾做有什么生意而得名,堂房花梁上记乾隆四十二年创修,距今244年了。老后底院有一三楹楼,与前院的三楹楼,还有挨着元帝阁的三楹楼南北一线修筑,不知祖宗因什么风水讲究而设计此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洼院、塄底院、外头院,这些院落都是铁箍门任姓族人发展壮大后而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羊圈后(刘茂堂、刘要堂),这几处院落主要是刘姓族人居住。铁箍门任姓族人曾在祖宅后院喂有羊,刘家人后在后面的高处修起了房屋,所以称羊圈后,可见刘姓人家应在任姓以后才来到此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阁顶上。这几个院落处于整个村庄较高的地方,既有姓任居住,也有郭家人居住。人们说铁南村郭刘李这三姓的人来的早,要不他们居住在最高处?没什么证据可证明这些家族来的早,反正人口数量不多,所居房屋也简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阁后,任姓后人创修,紧挨元帝阁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厅房院,任姓族人创建,东屋曾修建是一处出檐廊房、柱子支撑的大厅房,厅房后面便是铁南商道。主人曾在此院开设茶房旅店,供过往的商贾行人歇脚,也因此赚得一些银子,修起了倒垂莲花的大门,还有东北角一处三层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场,这片土地主要是王姓族人开拓的,因此也多是王姓人在此居住。王姓族人来此地不算太长,大约有三百年不到的时间,据说祖宗是从大箕而来,较平整的地段已经没有了,他们便在汤王庙西边这片沟坡地带住下来,开疆拓土形成了如今这几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头地,汤王庙出来门对着的院,对过去人来说,这算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了,所以叫此名,也是王姓先人创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院、后墙院、当中院、老院、山房。这些院落大都是陈姓祖先创建,当中院是较早修建的,后辈在此院居住,上上下下每个家都有人在住,高峰时有三十多口人;老院是陈长林祖上修建,祖上在铁南也算大户,创办了享誉晋豫的“二合公”,解放后,此院房子连同山房被批斗出来,分给了无房居住的贫雇农。后墙院属老院的房产,分给了张姓人家,曾记得这里还办过村里的卫生所。山房院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二合公的房子,但我在想,二合公生意很大,不差钱,而山房院修的并不算好,这是怎回事呢?原来这所房子是李姓先人创修的,时间很久了,李家人落魄后卖与二合公,只能这么解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谷炉,此院也是陈姓族人修建,孙姓人家在此也有房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底炉,此地曾办过炼铁炉,记忆中这个小院子就没人住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升堂、药房院,书房院。陆升堂是陈姓一脉的商号,他们的生意主要是贩卖铁货以及药材,在河南禹州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此房产是在道光年间修建。解放后没落,后人曾被划为富农成份,受到过欺凌,药房院因贮藏有药材而得名。书房院因当过学堂而得名。陆升堂的房产是目前老宅中最好的房子了,并排两个大院落,期中一院也算是一个四合院,那坚固的地基石,二尺多厚的砖砌的墙壁,粗直的大梁檩条,无不显示着它昔日的富足与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抱厦底。因刚社家的房为抱厦结构,即房屋出挑的部分又用砖木抱起来,故把这片地方称为抱厦底。这里曾是大集体时期五队六队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底,抱厦底及下面那片的统称,因这一片统统是陈姓家族所居住,是村庄的最南片最低处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漏沿,这便是村庄最边了,再往前便是河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奶奶阁。当街向西不远叫西头,过去这就到头了。西头修有一出檐小房子,因这里是安放奶奶神供人敬拜,所以叫奶奶阁,如今机器磨的地方。解放前,村里敬神是一件大事,每年正月初三,村人敲锣打鼓放鞭炮,把奶奶从汤王庙迎回来,供奉在奶奶阁里,上最好的贡品,敬献三天,到正月初七再敲锣打鼓把奶奶送回汤王庙,那场面既隆重又严肃,对小孩子来说是最热闹的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阁挡院、坡底院、羊圈、西院、上头院、底下院。奶奶阁北有一片院,这都是任姓族人修建,阁档院也是倒垂莲花门,主人家也算殷实户口,在族中也是有地位的人,负责祭拜祖先的事务,院外曾设有茶厅,接待外来的客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炉谷坨,远离村庄,在先人炼铁的炉堆上修建,故叫炉谷坨,是任姓族人修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个院落浓缩了一个个祖辈先人奋斗的历史,这里留有他们的愁苦,也留有他们的欢笑。一个个院落记录下后辈人成长的故事,那一砖一石无一不是我们心中最难以割舍的情怀。老村老房老街道,你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