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冠县追寻红色足迹

美景摄影大师

2021年八一建军节当天冠县摄影协会各位影友一行十余人在主席的带领下冒着高温酷暑行程百余公里,行走于冠县大地,去追寻红色足迹,重温那段血与火的红色记忆。<div> <b>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b>:多位党的领导人在此指挥千军万马</div>冠县清泉办事处南街村红旗路路西,一处幽深的院落显得格外静谧。现已被开辟为中共冠县党史陈列馆和冠县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其前身已经无法得到确切的考证。冠县文管所所长许军说,这里是由在此地经商的晋商建造的,如今在这里都能看到他们当年的影子。陈列馆的讲解员介绍,1938年至1946年,这里先后为中共鲁西特委、中共鲁西北地委、中共冀鲁豫七地委、中共冀南一地委驻地,宋任穷、段君毅、赵健民、徐运北、杨易辰、许梦侠等多位国家和地方领导人曾在这里办公和居住。 <b>2.红色梁堂</b><br> 赵健民,一位传奇式人物。1912年出生于冠县梁堂,1931年考入临清六县联立简易师范,1932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时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的赵健民于冠县被捕入狱,受尽酷刑,1937年10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他加入抗日行列,英勇善战,令日军闻风丧胆。“文革”时期,被关押7年多,1978年9月恢复名誉。痛击日军,叱咤鲁西;两次入狱,铁骨铮铮。2012年4月8日,赵健民走完了他100年的壮丽人生。 <b>3.血水井</b><br> “军民鱼水情”在冠县的抗战史上,这句话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老区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共产党的干部和人民子弟兵的英勇事迹不胜枚举,1943年发生在冠县的“血水井”惨案就是其中一例。<br> 抗日战争后期,冠县南部以白塔集、赵庄为中心的周围二十几个村庄,是冠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是冀鲁豫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和抗日武装部队经常活动的地方。青年抗日先锋队员经常在晚上拔电杆,割电线,破坏敌人交通,袭扰敌人的炮楼、据点,搞得敌人日夜不安。1943年6月10日,日军调集11个县14500名日伪军,兵分15路,对冠南、朝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10日9时,日伪军形成合围圈,冠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马景汉在邵庄由郭金等两位老百姓掩护脱险,可是,县“青抗先”队长程浩及十几名队员、六区青救会主任高文礼等人却陷入了敌人的“合围”圈中。程浩命令队员分散隐蔽,把枪埋起来,混到群众中突围。高文礼在路上遇到刘寺地村农会组织委员杨德俊老人。为掩护高文礼,杨德俊给他找了一头牛和一条破被子,随后,又有两个群众给高文礼凑了一身衣服,让他换下了溅有钢笔水的装束。高文礼跑到前李庄,和一些群众躲藏在一个院子里。敌人发现他手上没有茧子,就当作重点怀疑对象带到村外准备枪杀。紧急关头,杨德俊老人把他认作自己的“儿子”,才使其逃过一劫。<br>日伪军将视为可疑的人围困起来,不断地拉出群众,边打边问,让供出谁是共产党,谁是抗日干部。他们被打得遍体鳞伤,但是没有一个开口的。10时左右,躲藏在村西头一户人家的20多名男性群众被敌人发现。由于搜寻不到抗日干部和八路军,恼羞成怒的日伪军将这些群众赶到一口水井旁。接下来,便发生了让人发指的“血水井”惨案。敌人不仅在这里制造了惨案,还在村内村外杀了10多名群众,抓走几十个人为他们运送抢劫的财物。次日下午,抗日模范班长李金忠与其伯父李佃俊拿来工具打捞井中的尸体。由于水深,他们只打捞上来两具尸体。6月12日一大早,村民李会全、李会昌、李金忠和水井的主人李亭志等又来继续打捞死难群众, 新中国成立后,血水井被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口老井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日军的暴行,也见证了聊城老区人民舍身保护共产党的鱼水情深。 4.白佛头林场无名烈士陵园<div> </div><div> 1945年冠县冠县解放后,一只作为大后方,建有多所救治伤员的医疗场所。在白佛头林场东南部一处两米多高的土邱上据说埋葬着多名当时救治无效的烈士。</div><div><br></div> <b>5.王村党支部</b><br>星星之火冠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于此。1934年2月,赵健民介绍孙洪、沙延孝、冯干才、钱洪勋加入中国共产党。继而,孙洪又介绍梁秀杰入党。自此,冠县境内有了党的活动。1935年6月,直鲁豫特委委员刘宴春由寿张八乡师党组织负责人冯干才陪同,到冠县领导建立了中共冠县王村支部,于树菖任书记,于树森(于龙)、于东鲁(三人均于1935年初由冯干才介绍入党)为委员。这是冠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br>王村支部成立后,刘晏春、刘仲莹曾多次前来指导工作。当时,王村多为盐碱地,大部分群众以卖淋硝盐为生,并受到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的严重剥削。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支部研究决定,发动和组织盐民进行抗税斗争,通过抗税维护群众利益,增强党在农民中的威信。随后,中共冠县王村支部发动全村几十户盐民开展抗税斗争。近两年的时间里,国民党政府未敢到该村收税,盐民拍手称快。1936年,因为于东鲁到堂邑县武训中学读书,王村支部已不健全,但冠县党员数量继续增加,党员队伍不断壮大,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党组织来加强领导。1936年夏初,中共组建鲁西北特委,特委书记刘晏春在冯干才陪同下再次来到冠县,根据中共鲁西北特委的指示精神和冠县的实际情况,在原王村支部的基础上,决定成立中共冠县特别支部,王维群任书记,于树菖、于龙为委员。<br> 于东鲁牺牲于1945年,他的女儿于兰菊只有6岁。于东鲁的遗体是于东皋用平板车运回家的,埋在村北边的地里,2015年迁入冠县烈士陵园。于兰菊说,听老人讲,当时她父亲被敌人追杀,情形非常紧急,逃跑时,为了防止手中的枪落入敌手,他就把枪丢了,并借助自己对地形的熟悉,跑到了一条水沟边。只要过去这条沟,他就安全了。不幸的是,刚跑到沟边,他就被敌人的狼狗咬住了,行动受到很大限制。此时,追上来的敌人朝他开了枪,第一枪只擦破了他的下巴,第二枪却正中要害。这位机智、勇敢的共产党人倒下了,倒在了自己热爱的这方热土上。<br> <b>5.六十二烈士墓</b><div> 在冠县东古城镇后田庄村东南100米。后田庄村处在山东省与河北省的交界处,在抗战时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1938年,这里就成立了党支部,组织了一支11人的小游击队——“东临支队”。不久,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改名“长迩支队”,1939年编入卫河支队,1940年初编为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1团3营10连。1940年2月7日,10连奉命开往南宫,参加打击顽军石友三部的战斗。经过13天激战之后,乘胜追击时,10连与来自河北省邯郸的3000余名日伪军遭遇。日军将10连战士包围在馆陶县赵官寨村的一座民楼内。全连62位战士在教导员孙树声、连长王德林指挥下与日伪军血战一天一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100余名。凶残的敌人调用飞机轰炸并纵火焚楼。22日,十连战士仅剩16人。在弹尽粮绝,又无外援的情况下,战士们砸烂枪支,跳楼自焚,壮烈殉国。62位战士殉难的消息传开后,《新华日报》发表了歌颂英雄的文章,129师师长刘伯承也给予了表彰。由于当时处在战乱时期,暂时将战士的遗体在当地埋葬。</div><div> 1946年,人民政府重修了坟茔,将62位烈士的忠骨由赵官寨移葬至10连的诞生地——东古城镇后田庄村。原冀南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于笑虹撰写了碑文,记述了这次战斗的始末。<br>1992年4月,六十二烈士墓被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4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2月,被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聊城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