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注:本文发表在新光邮票会浙江邮史研究会2021年《邮史纵横》第三期。</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图/一剑</span></p><p class="ql-block"><br></p><h1> 导读:2019年2月下旬 ,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图画明信片国际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国际评审员阐述了图画明信片类别参展的注意事项,明确了图画明信片适合参展的范围以及展示的内容,除了对图画明信片画面的描述之外,还需要对图画明信片的出版商、印刷方式、发行年代等方面进行研究。</h1><h1> 2019年3月20—22日“北京2019中华全国图画明信片集邮展览”成功举办,这也是全国首次有关图画明信片的邮展。同年6月11—17日,中国武汉成功举办国际邮展,图画明信片正式亮相国际邮展的舞台。</h1><h1> 图画明信片可以参加邮展,对于广大喜爱收集图画明信片的集邮者来说,是一则重大好消息。目前它的编排方式有两种,即专题编排和传统编排。从以上2次邮展情况来看,国内集邮人较为偏重专题编排,讲究故事的完整性、邮集的趣味性。而传统编排不但需要有一定的传统集邮知识,还要做方方面面的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参展类别,很多有关的历史知识、文化内涵等都有待慢慢发掘。与国外庞大的图画明信片集邮组织来比,我们才刚刚起步,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正因为这个原因,国内做传统编排的邮集比较少也不难理解了。</h1><h1> 本文尝试着对别发洋行发行的图画明信片,其中有关杭州景色的版式研究,做个简单的描述,按照发行时间的排序,暂区分为A版、B版、C版……</h1><h1><br></h1><h1> 正文:洋行是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行商号。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商馆,这是中国第一家洋行。鸦片战争后,洋行扩张至上海等通商口岸,至1855年全国约有200家洋行。</h1><h1> 清末时期, 有很多洋行都发行过图画明信片,来作为本洋行的一种广告营销方式。而购买者也多为在华洋人,当时国人因为与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思想开化的程度,都使国人没有接受用图画明信片来通信的习惯。就像清末实寄的邮政用品,基本都是英文书写,而实寄的红条信封,则大多是中文书写。</h1><h1> 早在19世纪60年代,英商沃尔什(F. G. Walsh)兄弟就在上海黄浦滩(今外滩)开设了外文书店(Kelly & Company)。别发正式创建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总公司设在上海(也有资料显示总公司在新加坡)。1885年,沃尔什在香港注册了Kelly & Walsh, Ltd. 中文名为别发印书馆(别发洋行)。</h1><h1> 清末民初, 别发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外文书店,主要业务是出版和印刷业,并经销进出口书籍和文具。别发洋行发行图画明信片,应该是它比较小的业务了,大致也就是广告推销的作用。</h1><h1> 最早期的图画明信片,在书写面是没有分割线的,而图画也不是全幅的,只有一部分,甚至只有四分之一,其他都是空白,这些空白才是留给寄信人书写内容的,另一面只粘贴邮票和书写地址。故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早期实寄图画明信片,在图画面都写满文字,这也符合当时的书写习惯。之后,图画面的图画越来越大,空白处越来越少 ,慢慢的在书写面出现了分割线,线的左边写内容,右边写地址,这一时期,也有在图画面少许空白处书写内容的。有关书写分割线的出现年代,欧洲研究图画明信片的学者们认为,书写面分割线最早出现的时间在1903年,这一观点也得到一些国际评审员的认可。至于是否符合当时的中国图画明信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来论证。</h1><h1> 也许是因为在图画面书写内容,影响了图画的美观,慢慢的图画面的空白处越来越少,直到完成消失,图画达到全幅。根据笔者对众多图画明信片的研究来判断,图画面图画达到全幅的时间大致在1906年前后,这对那些没有实寄信息的图画明信片的断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h1><h1> 别发洋行所发行的图画明信片中,杭州景色没有单独成套的,都是一套里面包含着几个地区,而杭州景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还包括苏州、南京等地,基本都是江南风光,尤以人物、风光、寺院为主,具有显明的区域特色。</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1</h1><h1> 见图1-1。A版1型,1907年前后发行。图画面底部留白长度1.7cm。片名HANGCHOW PILGIMD(杭州朝圣者)。</h1><h1> 这处景色为杭州的法相寺,位于杭州三台山,寺庙内藏有五代吴越国高僧法真的金身而闻名,世间多称之为“定光古佛”,来上香的人群以祈求生子为多。该寺在民国年间逐渐衰败,文革时期建筑被全部毁坏,只留下了一棵樟树,这也是杭州市内最古老的樟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br> 图画来源于费佩德拍摄的照片,只取景原照片的二分之一印制成了图画明信片。<br> 费佩德(RobertF.Fitch)是美国人,出生在上海,他有很多不同身份,如基督教牧师、宗教学者、教育家、之江学院创始人、作家、摄影家等。在1922-1931年间,担任杭州之江大学第三任校长。早在清末时期,费佩德已在撰写《杭州——浙江游记》(Hangchow— Chewing Itineraries)英文文本,而书里的插图均是自己拍摄的照片,直到1918年该书正式出版。当年很多外国人来杭州旅游时,都是拿这本书作为旅游指南。<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2</h1><h1> 见图1-2。有书写分割线,上下较居于归中。出版商名“KELLY & WALSH LTD.,Shanghai,Hong Kong,Singapore”印在左侧,长度67.5mm。</h1><h1> 这种印刷格式在当时还是比较标准的,也有很多小商社因为没有印上名号,就会给图画明信片爱好者们带来很多困惑,往往苦苦追寻而不得知出版发行商。</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1</h1><div><h1> 见图2-1。A版2型,1907年前后发行。图画面底部留白2.5cm。片名HANGCHOW PILGIMD(杭州朝圣者)。图画景色为在天竺山寺庙上香的人群。杭州被称为“江南佛都”,天竺三寺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图画中也透露出“你先上香我再上”的一派繁忙景象。<br> 杭州著名寺院灵隐寺名满天下,而天竺三寺与灵隐寺相邻,如今同属于一个景区。杭州人习惯称为上天竺、中天竺和下天竺,相对应的三寺则为法喜寺、法净寺和法镜寺。此片中图画就是百姓在上天竺法喜寺上香时的情景。</h1></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2</h1><div><h1> 见图2-2。分割线偏上。出版商名“KELLY & WALSH LTD.,Shanghai,Hong Kong,Singapore”印在左侧,长度66.5mm。除图画面底部留白尺寸差异之外,出版商名印刷的距离长短,也是A版的主要区别。</h1><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3-1</h1><div><h1> 见图3-1。B版,1907年前后发行。图画面底部留白7mm。片名“Scene in Ringling Temple. Hangchow.”(杭州灵隐寺一幕)。 </h1><h1> 此图画景色在灵隐寺的景区入口,亭与桥体相衔接,亭为春淙亭,桥为回龙桥。春淙亭建于明代,后由僧义果于乾隆年间重建于回龙桥上,原为木结构。民国时期重修天王殿时,由营造商捐资改建为钢砼结构。</h1></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3-2</h1><div><h1> 见图3-2。出版商名“Kelly & Walsh Ltd.,Shanghai, China.”印刷在书写面左侧。1908年5月30日,贴埃及邮票实寄美国。中国的图画明信片研究起步比较晚,而经过实寄的图画明信片,在发行时间的断代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参考价值。<br></h1></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4-1</h1><div><h1> 见图4-1。C版A1型,1921年发行。片名“On the way to Tien Chu Temple. Hangchow”(在去天竺寺的路上。杭州)。在“Hangchow”后无“.”。在图画面右下角正体印刷出版商名“K. & W. LTD.,PRINTERS”。</h1><h1> 记得小时候经常在九里松(去灵隐景区的必经之路)看到成群的背着黄袋子的老婆婆去天竺山上香。百年沧桑,时代不同了,最明显的区别是从前的林间小道变成了如今的柏油大马路。</h1></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4-2</h1><div><h1> 见图4-2。书写面分割线比较短,只有11.5mm。1921年9月22日,贴香港邮票上海实<br>寄英国纽卡斯尔。这是笔者目前所见C版A1型的最早实寄。<br></h1></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5-1</h1><div><h1> 见图5-1。C版A2型。1921年发行。片名“On the way to Tien Chu Temple. Hangchow”(天竺山谷。杭州。)在“Hangchow”后有“.”。</h1><h1> 图画里的拍摄地点连接着灵隐寺、天竺三寺和茅家埠景点,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北山进香的交通要道。这里有一个公交车站名“立马回头”。相传乾隆帝下江南巡视杭州,第一次路过这里时,对道路状况相当不满。本地官员赶紧为皇上修了一条新路。当乾隆再次经过时,路况已大为改观,龙颜大悦,立马驻足,这才有了‘立马回头’的说法。如今站在这里,再也看不到图画上的景色,简简单单的民舍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h1></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5-2</h1><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 见图5-2。1922年1月11日,贴日本邮票实寄美国,到达日期1922年2月24日。这是笔者目前所见C版A2型的最早实寄使用。</h1><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6-1</h1><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 见图6-1,C版B1型,1921年发行。片名“Tien-Chuk Temple—Hangchow”(杭州天竺寺)。图画年底部留白10.5mm。在图画面右下角斜体印刷出版商名“K. & W. LTD.,PRINTERS”。</h1></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6-2</h1><div><h1> 见图6-2。贴帆船邮票6分,1929年10月3日上海实寄法国巴黎。</h1></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6-3</h1><div><h1> 图画景色为上天竺法喜寺大殿,清晰可见大殿悬挂的匾名“惠我无疆”和“普照万方”。大殿右侧停着两顶轿子,两个轿夫站立一旁,轿子后面还蹲坐着一个抽旱烟的人。轿夫们光脚穿着草鞋,一个还打着哈欠(见图6-3部分原版照片--格雷戈里拍摄),等着小生意的上门又或者顾客上香还没有返程。</h1><h1> 一个画面,安安静静的呈现在面前,仿佛当年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在眼前。通过图画明信片,了解历史故事、人文景观,这大概就是我喜爱它的原因吧。</h1><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7-1</h1><div><h1> 见图7-1。C版B2型,1922年前后发行。与C版B1型相比,图画四边留白基本相同,所留空白已不足以书写内容。片名“West Lake—Hangchow”(杭州西湖)。</h1><h1> 图画中清晰可见雷峰塔,它的存在,成就了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1924年千年雷峰塔因年久失修轰然倒塌,此著名景色名存实亡。直到2002年,雷峰塔才得以重建。再观雷峰夕照,与那年那般的景色,毕竟不同,少了些远古的韵味,留下了时代的创新。</h1></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7-2</h1><div><h1> 见图7-2。1923年2月5日,杭州实寄法国。</h1><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8-1</h1><div><h1> 见图8-1。C版B3型,1922年前后发行。片名“West Lake—Hangchow”(杭州西湖)。此版式把出版商名“K. & W. LTD.,PRINTERS”印在了图画面的左上方,而把片名印在了图画面的下方中间的位置,导致了图画面上下均由文字。<br> 图画为孤山广化寺门前景色。南朝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年),孤山寺由天竺僧于持辟支佛颔骨舍利来此地建塔开山创建,取名永福寺,有1400余年历史,是西湖畔有文字可考的最古老的寺庙。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为广化寺。1957年,广化寺因大梁被白蚁蚀空而拆除。<br> 有一些图画明信片爱好者把C版归于清末时期,这是因为不了解当中的相关历史而导致的误差。C版的一些原图选自格雷戈里所拍摄的照片。<br> 格雷戈里(Stanley O.Gregory)是英国人,1920年代初期曾供职于别发洋行香港公司,后调派到别发洋行上海公司。他整理了1920年代拍摄的中国照片,出版发行了《Collection of photographs of China》(格雷戈里的中国摄影集),内含照片361幅,原照片现藏于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别发洋行从这些照片中选择了一部分,在1920年代初期印制发行了图画明信片。<br> C版目前发现了5种不同版式,短短几年里多次发行,可见当时多么热销。因是照片翻印,人物栩栩如生、风景秀丽、乡土民情跃然纸上,更有中国众多的寺院,展现出浓浓的佛教色彩,也深受当代藏家们的喜爱。</h1><h1> C版包含了众多江南景色,除杭州外,还有苏州、宁波等地。目前所见杭州景色有数十种,不愧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h1><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9-1</h1><div><h1> 见图9-1。D版,1929年前后发行。片名“Long Ying Temple”(灵隐寺)印刷在图画面底部左侧、“Hangchow”(杭州)印刷在图画面底部右侧。<br> 此景色名“冷泉亭”,在灵隐寺大殿门前的溪边,为唐刺史元所建,因对面飞来峰下有道泉水清澈冰冷,后人便称之为“冷泉”,一千多年来,冷泉亭一直是诗人们流连忘返的处所。白居易《冷泉亭记》说:“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苏轼也留有诗文: “肯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br></h1><h1> 吴越王钱谬还曾在这里设立祭天的郊坛,祭祀天地。<br> 图画中两个孩童在冷泉亭溪水边垂钓,游人驻足。或于亭内观赏亭外美景;或于溪边看孩童垂钓。灵隐寺远离市区,冷泉亭本是清幽之处,如今游人众多,亭内亭外数十人已是常景,与图画内5人相比,少了些许宁静,多了些喧哗之音。</h1></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9-2</h1><h1> 见图9-2。书写面有明显分割线;出版商号“Kelly & Walsh Ltd. , Shanghai, Hong Kong, Singapore”印刷在书写面左侧。</h1><h1> 贴帆船邮票1角5分,1933年6月11日,上海实寄英国莱瑟姆(1933年7月1日)。</h1><h1><br></h1><h1> 尾声:别发洋行成立之后,以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主线,大量发行了与中国相关的英文书籍百余种,其中涉及文化、历史、宗教、影像等诸多方面。</h1><h1> 别发洋行的四个分部,最早消失的是日本横滨分部,1923年受到日本关东大地震影响,至1932年已不见别发洋行横滨商号。上海总部档案资料毁于抗日战争,现存记录只有1947年之后的文件。上海总部于1953年退出中国。1955年关停新加坡分部。1960年代,香港辰冲书店收购了“Kelly & Walsh”,并保留了这一品牌,号称“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书店”,至今依然在营业。只是特别讲究“讨口彩”的香港,把“别发”改成了“必发”!</h1><h1> 目前所见别发洋行在清末——1920年代所发行的图画明信片中,有关杭州景色的均为珂罗版印制。别发洋行有自己的印刷业务,追求品牌与质量,珂罗版更接近景物的真实展现。本文实寄片所寄发与到达的国家有埃及、美国、英国、法国等,这些也只是楼台一角。</h1><h1> 100年前,别发洋行发行的图画明信片传到了世界各地,向西方讲述着东方古老文明的现状,这其中就包含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h1><h1>图画明信片作为邮展的一个类别,正被越来越多的收藏者所接受,图画明信片的价格也日渐上涨。别发洋行发行的图画明信片也毫不逊色,在一些微信群里,基本都是被秒杀的。</h1><h1> 本文只是笔者10余年收藏图画明信片的一点心得,别发洋行在清末民初时期,肯定还有一些没有被发现的图画明信片,也就还有其他更多的版式需要研究。不足之处,请阅者雅正。</h1><h1><br></h1><h1>参考资料:</h1><h1>1,《Collection of photographs of China》,Stanley O.Gregory/著。</h1><h1>2,《天诚记忆》,沈弘、罗伊·休厄尔/著。</h1><h1>3,邮集《杭州图画明信片(清末-20世纪20年代)》/刘海利。</h1><h1>4,《国际集邮联合会(FIP)集邮展览评审规则》/2019年版。</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会员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