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侃《静夜思》 邀您来参与

畅游太空

<p class="ql-block">  因对格律诗的越来越喜欢,学习格律诗的知识也就从其基础的诗面、思想、背景,继而向富有内涵的格律、诗韵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诗之所呈现的魅力、张力从其深度、广度、高度也相应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逐渐地对名人、大家或是凡人百姓所作诗之品质,也遂之有了自己粗浅的概念和更深的体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与格律诗亲密接触后,时常被祖国传统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着,这大概正是诗歌流传千年有余,仍被今人广泛传承并发展的重要原因吧!然,诗歌之多,不计其数,难免优劣混杂,即便是至今被国人乐此不疲吟诵,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诗歌也未必全是好诗。现就拿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被尊称为诗仙的李白,其所作的《静夜思》作一浅析,以证我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说是浅析,其实是常人一种谦虚的客套,正如该文标题中“狂侃”二字,才是今之真正用意。狂,本身具有疯狂、狂妄、放肆、放荡不羁等意思。侃,则是闲聊之意。下面我就放开了胆子,来个刨根问底拦不住,要刨就往祖坟上刨,彻彻底底狂一回,弄明白这首“烂”诗,究竟怎么“烂”,有多“烂”,是什么原因能让其流传一千多年却仍被人们广泛传诵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b>一、该诗相关介绍</b></p><p class="ql-block"><b>(一)原诗全文</b></p><p class="ql-block"> 静 夜 思</p><p class="ql-block"> {唐} 李白</p><p class="ql-block">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p><p class="ql-block"> 床 前 明 月 光 ,</p><p class="ql-block">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p><p class="ql-block"> 疑 是 地 上 霜 。 </p><p class="ql-block">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p><p class="ql-block"> 举 头 望 明 月 ,</p><p class="ql-block"> d<span style="font-size: 18px;">ī </span> tóu sī gù xiāng </p><p class="ql-block"> 低 头 思 故 乡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二)诗人生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待考证),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762年病逝,享年61岁。李白诗歌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不乏名诗佳句。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三)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的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当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二、《静夜思》评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五个方面评价分析《静夜思》之“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是整个诗面平淡无奇,平淡的不能再平淡了,与初学者相比,也不过如此。尤其是前两句,如饮八遍茶,不防您回头再细细品味一回,感受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二是该诗应属格律诗范畴,却无规范的格律诗影子。当然,您也可以说该诗是古体诗,可又看不出其有多少古风风格。有人要说了,你啥也不懂,人家那是拗救句式。我也承认有拗救,但有没发现,句句或拗或救,成何体统。盛唐时期,格律诗已被民众广泛接受,并由国家机关统一了诗韵格律,李白应当是知晓的。拗救一般多只用于不便时应急之用,如数字、名称或特殊语法的处理等,况且,拗救向来不是格律所推崇和倡导的,也不是格律诗的精华所在,时至今日也是如此。所以,李白的《静夜思》在当时肯定是不被看好和称赞的。从李白生平介绍中看出,744年李白的创作才趋于成熟,当时其已43岁,而《静夜思》创作时年仅26岁,可见作品一般也在情理之中,同时段创作的还有《秋夕旅怀》,也如出一辙,不过比《静夜思》强多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欣赏一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三是存在逻辑错误。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分明李白看得非常清楚,毫无疑问,那就是月光,何来“疑是地上霜”?疑字永远有怀疑的意思,即使解释成好像也十分牵强,有后人还特别赞赏这个“疑”字用得妙,纯属扯淡。再看“地上霜”,杨州的农历九月十五,在旅馆的房间里,地上会结霜吗?李白又不疯不傻,怎么会在脑海里闪现霜的景像。在诸多《静夜思》鉴赏中,描述诗人是睡后初醒,迷离恍惚中的错觉,好像你当时就在现场一样,诗人爱喝酒,你为什么不说是酒后乱象呢?“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子曰:如之何如之何”似的,该诗并未提及的地方,比如:是什么时间、是初更之后还是四更之前?是睡后初醒还是酒后初醒等等,傍人是不应该用猜测分析的。第三句“举头望明月”,诗中并未交待是怎么望的,床前的月光是怎么照射进来的也有没交待。按古人当时的条件是没有玻璃窗户的,一般都是纸糊窗户,这样的话,月光不但不能照射到床前,更不能直接看见月亮,此乃逻辑错误之二。可能此时有人要抬杠了,旅馆有可以随意打开的窗扇,这样两个问题都可解答了。那我此时又要提问了,到底是天热还是已寒凉了?如果天热就不应有凄凉之霜的感觉,是可以开窗户的,如果天寒就不应当开窗户了,也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所以从诗面上看,好多情形诗人并没有表达,我们不能用猜测去满足诗人,补充诗的不足,所以此诗“烂”得很正常。关于窗户问题,我则偏向于大开着,不然的话,开头都成编出来的了,你说呢?</p><p class="ql-block"> 四是重复字太多,犯忌讳。格律诗讲究一诗中尽量不用重复字,但某一句中反而是允许的,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静夜思》则不然,月光用了两次,头用了两次,二十字中有六字重复,实属奇葩。</p><p class="ql-block"> 五是思故乡不符合李白个性。李白当小跟随家父漂泊,哪里是他的家乡,我看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成年后还是漫游,习性使然,正常判断诗人一般是不会有思乡愁绪的,突然于九月十五月圆之夜表达思乡离愁,仅仅是因为真的寂寞了吗?都是漂泊,那八月十五中秋夜干么去了?到这里,《静夜思》到底“烂不烂”?我想八成人应该认同了,还有两成人不愿意接受这个残忍的事实,还想争辩,还认为我满口胡言乱语,好,暂且先放下,关于怎么让每个诗歌爱好者都哑口无言,本文最后我还有底牌打出,咱先卖个关子,敬请期待答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b><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三、先侃下一个问题,如此“烂”诗是怎么流传至今,并家喻户晓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侃这个话题之前,很有必要再插一个话题。就是说,如果按照李白的思维,《静夜思》到底该怎么写才会好一些?如果是初学诗者,怎么交待自己的老师才能算基本过关?我思来想去,这样来改一下,既要符合格律、也要押韵、还要表达诗人思乡情绪,老师应能给打60来分的。如果要求诗意、意境,那就难了,没有十年、二十年的功夫是拿不下来的,那样的话,只能让40多岁的李白亲自来写了。请欣赏,呵呵!</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静夜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 床前映皎光,(照、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 乍见地生霜。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 举首遥明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 垂头眷故乡。(思,小拗)</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亦或 静夜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床前透玉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甚似落秋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举首瞭明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低头惜故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样好多问题就都解决了。不过写的很不好,让大家见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您也可以把您改的《静夜思》写在评论里,让大家共赏哦。)</span></p> <p class="ql-block">  《静夜思》流传至今,甚至家喻户晓,主要有三个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一是名人效应。</b>人们均有护美效应,对美丽的人、成就高的人、威望大的人,都有一种维护自觉性。比如,漂亮的人和丑陋的人犯了同样的错误,人们会不自觉无意识地原谅漂亮的人,体现了较高的容忍度;一件物品在成就高或威望大的人手里,人们会觉得那肯定是个好东西;有钱的人佩戴一块300元的手表,只要外观不错,别人多会以为是很贵重的,而一个普通人佩戴一块10万元的手表,别人总会认为只值300块。人们大多会轻意信任名人,特别是让自己喜欢和敬重的名人,像是偶像不想被遭受任何污损一样,给予的期待值往往会超过其实际值。《静夜思》是李白的诗,而李白是著名的大诗人,人们相比较于其他诗,更容易接受,其所有光环下的东西,在迷恋者眼中都是美好的。也好比一个名画家晚年成就卓著,在其去世后,人们对他生前的作品都惜之如金,并不是因为作品好,而是因为作品是他的,比较稀缺的缘故罢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二是人云亦云,三人成虎,正面宣传效应。</b>面对更多的人已经认可的事物,人们会随大流,甚至在还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已经接纳了它,这就叫提前定位。在我们每个人第一次诵读《静夜思》之前,老师先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著名诗人的好诗,然后并不会对该诗做过多的鉴赏分析,仅仅在读过“低头思故乡”这句颇有思乡诗意、极易产生共鸣并能够打动人心的诗句后,直接就在内心定位了,甚至读诵了许多年都没有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进行过琢磨和推敲。或许也有人琢磨了,推敲了,也发现问题了,但是面对千万人都一致认可的美好事物,不免产生迟疑,甚至放弃刨根问底的勇气,回避被千万人抨击的情形出现,自寻难堪。这就是正面宣传效应。和让人接受正面批评的事物相比,去否定正面宣传的事物更有难度。如此,曾经提出推翻地球中心说的那个人,现在看来是多么的了不起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三是简单上口。</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该诗传诵千载的唯一直接正面原因,尽管该诗存在诸多毛病,但仅靠这一个优点,就足以赢得了亿万喝彩。那就是《静夜思》读起来十分简单却又朗朗上口,山野村夫、黄口小儿也能接受得了,这在管理学上通称傻瓜理论。简单的东西更容易融入大众。</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18px;">四、回到标题:狂侃《静夜思》 邀您来参与</b></p><p class="ql-block"> <b>(一)先说狂侃《静夜思》</b>。侃到这里,我想我也对得起各位诗友了,对得起李白了,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侃,就得客观公正全面,不可以个人情绪、喜好走向偏激,该诗能够得以流传的优点也已一一列举,不再重复。但优点归优点,虽可使该诗长青,终究不能掩盖其瑕疵。本人坚持观点,《静夜思》是彻头彻尾的烂诗,那怕各种鉴赏捧得天花乱坠,都有溜须拍马之嫌,拍得越多,越说明心虚,因为那都是杜撰出来的,诗里本来是没有的。有人以“未工而工”来恭维,意思是原本没有刻意去求工整,作品却是如此的工整完美,唉,什么是工整?挑不出一点问题才叫工整,好不好?李太白要是活过来,都得不好意思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侃着侃着,少数仁兄您心里虽然平衡了许多,但一定还惦记着最关键的事情吧!您心里正在盘算,这家伙又要耍什么花样,是不是吊我们胃口呢?回答不是,因为太关键,真舍不得这么痛快就说出来,况且我只想对现在仍然不认同《静夜思》是烂诗的人说,因为已经认同的,说不说都没有多少意义了。好了,此时此刻,我就是要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您是否和我坚持了相同意见。这个问题是:<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如果《静夜思》是我或他等凡夫俗人写的作品,您还会认可它是一首誉盖华宇的好诗吗?</b></p><p class="ql-block"> 我想不是的,不仅不是,而且在还未从草稿纸移到主页的那一刻,就被唏嘘声呛死了,被眼皮夹死了,在一千多年前就烂在土里了。假如想投稿一些文字平台,也会被很很地吐上一口,丢入废纸娄子。</p><p class="ql-block">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现在读起来还和原先的感觉一样吗?打折了吧!还有版本有“床前看月光”一说,那就更不是东西了。</p><p class="ql-block"> 文学有时候确实需要光环,但不是光环可以照亮所有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二)邀您来参与</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侃得够多了,侃得多不一定侃得对,侃得全,更谈不上精彩。一花独秀不是春,万花争艳春满园。一人独侃无对错,万人齐侃知短长。欢迎各位美友老师加入探讨吧,事物就是在对立曲折中向前发展的,事不争不明,路不走不宽。加入狂侃,侃他个天昏地暗、侃他个汪洋上山,评论区就是您的阵地,文字就是您作战的子弹,放下顾虑,放飞远见,不要怕错,错了可以改,千锤百炼出精钢,最后谁对听谁的,让我们这些小人物以萤火之光来一次温柔的碰撞吧!</span></p> <p class="ql-block">诗谜语答案:国庆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