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定风波 演唱 黄绮珊</span></p> <p class="ql-block"> 古代文人大多喜欢焚香为伴,而在宋代以后,文人香事达到了中国的顶峰。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制过一款经典的香叫“雪中春信”,诉说春雪中一树梅花绽放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透过嗅觉感知季节的变化,于冷香中嗅得花开之味,娴静的香气无限清柔幽静,犹如梅花般高洁质朴,洗涤心灵,陶冶情操。虽名为“雪中春信”,我想苏轼本意并不是模拟还原梅花的香气,而是道尽他所欣赏的梅的境界:人生如梅、不泯希望、苦寒历尽、傲然于雪。</p> <p class="ql-block"> 雪中春信原方如下:沉檀为末各半钱,丁皮梅肉减其半,拣丁五粒木一字,半两朴硝柏麝拌,此香韵胜殊冠绝,银叶烧之火宜缓。冬寒念香暖,春信雪中来!雪中春信印香的合成,真正印证了馨香所感本身就是内心与外境的契合。雪中春信,采梅心之雪,合沉檀丁皮梅肉之香,最终制成香气清雅,闻之使人心静的冷梅之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明 屠龙 评苏轼之和香 :“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苏轼制香,正是在香里遇见了那个豁达乐观、心性坚定的自己。苏轼的品性与他的香一样高洁宜人。苏轼的才华与他的香一样,流芳千古。</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宋代的诗歌领域,他与黄庭坚并为“苏黄”;在豪放词界,他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时人有“欧文如潮,苏文如海”的美誉;在书法领域,苏轼是“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之首;在绘画上,他因擅画怪石墨竹,成了“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在哲学上,他是当时宋代三大哲学派系(关学、洛学、蜀学)中蜀学的代表人物。在他65年的人生中,一共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书法绘画不计其数。除了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全才外,他还是士林领袖,一代贤师,门下有“苏门四学士”这样的高徒;他还是一个不畏强权,直言敢谏的政治家,一个美食家、养生专家、佛教徒……是的,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全民偶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佳偶天成,一生所遇皆良人。苏轼在十八岁那年娶了结发之妻——王弗。她15岁嫁给苏轼,26岁时病逝,与苏轼琴瑟和谐11年,幼子刚刚六岁,王弗便突然离去,成为了苏轼心头永远的朱砂痣。王弗娴淑貌美,知书达礼,是苏东坡的贤内助,二人相处既有夫妻寻常之乐,又有赌书泼茶之趣。王弗不仅聪颖过人又有识人辨事之能,在王弗的帮助下,苏东坡的福禄达到最高峰。妻子死后,苏东坡在埋葬妻子的山上种下了三万棵雪松,以文人的浪漫和超人的执著,用三万棵雪松向爱人表达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妻子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在梦中见到了王弗,他醒来泪湿衣襟,思念化作了千古悼亡之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span>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在悼念亡妻的同时,也委婉地抒发了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慨叹。</p><p class="ql-block"> 在王弗死后第三年,王弗的堂妹王闫之嫁给了苏东坡。她比东坡小十一岁,自小对苏东坡崇拜有加,王闫之生性温柔,遇事顺遂,容易满足,处处依靠着丈夫,时时陪伴着丈夫。抚养堂姐的遗孤和自己的儿子。伴随苏东坡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东坡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王闰之就像一个守护者,极力去守护东坡身上的那份纯粹、率真和未泯之心,一心一意地维护着苏东坡,让他在沦落的生活里,心灵得到舒展。从没有嘲笑和不屑,而是坚定地支持追随,一起栉风沐雨。苏轼在给王闫之写的祭文中,说她是贤德的妻子和贤德的母亲,视前妻之子,一如己出。丈夫宦海沉浮,穷达多变,妻子一直心满意足,绝无怨尤,苏轼发下誓言,与王闰之生则同室,死则同穴。</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比他小二十几岁,却被苏东坡视为红颜知己。“惟有朝云能识我!”。王朝云初遇苏东坡,是在西湖之上。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杭州担任通判。他时常与好友泛舟游于西湖之上,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就这样他们相遇,湖光山色,佳人在旁,相映成趣,苏轼灵感突至,挥毫写下了千古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人看起来那么悬殊,苏东坡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王朝云是出身微寒的卖唱女子。两人相识的时候,王朝云是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姑娘,而苏东坡那时已经是年近四十,相差了二十多岁。他把她从歌舞坊中赎了出来,收进府中做侍女,直到朝云十八岁那年,苏东坡纳她为妾。在苏东坡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在朝云跟随他的岁月里,多半处于他仕途不得意之时,他们时常辗转于苏东坡被贬的地方。苦中作乐,在穷乡僻壤之地,一个作词作曲,一个倾情演绎。苏东坡将王朝云看做红颜知己,他们不离不弃的忘年之恋,是世人称道的爱情。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公元1095竟然得了瘟疫,先东坡而去。朝云逝后,苏东坡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东坡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的陪伴让苏东坡把旷达发挥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 一生仕途坎坷,却从不失旷达。据史料记载,苏轼十岁时就能写出奇绝的诗,甚至让老师自惭形秽。而十一岁时,他开始正式接受“科举教育”,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考中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那年,苏轼二十岁。苏轼的仕途本来刚要展开,但老母亲却在这一年去世了,按照宋朝律法,就算是宰相也要退隐守丧,不得为官。直到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苏轼28岁公元1064年任职于史馆,也就是宫中的图书馆管理员,他也借此机会饱读了珍本书籍、名人手稿、名家字画,这对苏轼来说简直是天堂般的日子。但第二年开始,苏轼就没那么好过了,首先是妻子病逝,过了一年之后老父苏洵病逝。1069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二年,苏家兄弟二人再次回到京城任职。此后他们谁也没有再回过故乡,并且,政坛的惊涛骇浪也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上书惹怒宋神宗,神宗念其才华,于1071将苏轼外放为官。苏轼携眷离京,去“人间天堂”杭州做太守。一出京师天地宽。<span style="color: rgb(76, 73, 72);">苏轼在朝廷中的为官之路波折不断,但在地方上就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政绩斐然。他曾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杭州、扬州、定州等地担任过太守,做地方长官共有十几年,一直是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的“青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6, 73, 72);"> 神宗元丰二年(1079),经常“写诗吐槽”的苏轼终于出事了。李定等人以苏轼记录百姓艰苦生活的写实诗句为抓手,添油加醋,说苏轼讽刺新法,藐视君上,为乱朝政。于是元丰二年七月十八日,苏轼被官家逮捕,并于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此案遭殃的不仅有苏轼一人,他的好多故友也因此牵连入狱,连苏辙也受到了降职处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还好朝野中尚有正直之臣为苏轼鸣不平,甚至已经退休在家的王安石也上书劝谏,这才让他躲过一劫。当然苏轼在狱中坦荡的表现,也让皇帝非常放心,数月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一个没有实权的犯官。于是元丰三年(1080)的除夕之夜,四十四岁的苏轼走出监狱大门,写下一句“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扔下笔,便到黄州上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6, 73, 72);"> 黄州、惠州与儋州的三次贬谪,基本上贯穿了苏轼的整个中晚年,这三次贬谪对苏轼本人来说或许是一种不幸,但却是我国文化史之大幸。因为在此期间,苏轼写出了大量旷古烁今的文学作品。公元1080年,四十四岁(黄州),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不光有体力劳动,因为是个闲职,他正好有机会阅读了大量的佛经。他还将佛经上的内容与自己读过的儒家经典结合起来,吸收营养。从此开始,苏轼的作品上了一个大台阶,他豪迈洒脱的胸怀和淡泊豁达的境界全可以从作品中看到。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比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比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还有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等被录入语文教科书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都是在此期间创作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6, 73, 72);"> 公元1094年,五十八岁(惠州),五十八岁的苏轼再次成为政治牺牲品,被贬至偏远的广东惠州。黄州在地理位置上离开封还是比较近的,而章惇联合哲宗把他贬到惠州,这就是很明白地告诉他:“走开吧,朝廷再也不需要你了”。苏东坡是史料记载被贬往岭南的第一位官员,那里是亚热带,很多事物都让东坡感到新奇,比如甘蔗、荔枝、香蕉等作物。从那句有名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食荔枝》)里,我们也能看出,苏轼的生活绝不寂寞。他又恢复到那个“依然故我”了,品檀香,静坐,每日午睡,品酒,写文章。走到哪儿吃到哪儿的东坡又开发了一些新菜谱,比如烤羊脊、烧鳗鱼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6, 73, 72);"> 公元1097年,六十一岁(儋州),苏东坡在六十一岁的时候,被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当时的海南岛自然条件比惠州还要恶劣。据说原因是苏轼依然“死不悔改”,又写了两句充满奇趣的诗,描述自己每天听着钟声,悠闲自在。这当然是在苦难当中的自我宽慰,但章惇看了那些诗句立刻说:“看来惠州还挺舒服的啊!再贬!”于是已过花甲的苏轼,跨越大海,走上了离故国更加遥远的路。海南的夏天极其潮湿气闷,冬天雾气很重,阴雨连绵,一切东西无不发霉,实在不适合一个老人的生活。东坡的新病旧疾频频发作,于是他开始自己研究中医,到乡野采药,也会给当地的百姓治病。因此原本汉人和少数民族相处不快的局面,在东坡到来后得到了很大缓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6, 73, 72);"> 公元1101年,徽宗继位,大赦天下,因此在被流放到海南岛三年之后,六十五岁的苏轼终于有了可以回到中原的机会。那年五月,北返途中,路经金山的龙游寺,这个寺庙里挂着他早年的画像。苏轼看到“曾经的自己”,颇有感慨,写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同年,65岁的苏东坡于北返时病倒在常州,此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代文豪,就此殒落。</span></p> <p class="ql-block"> 黄州的生活,也把苏轼培养成了一位“美食家”,后人熟悉的东坡肉,也是在此期间创造出来的“特色菜”,他甚至为此写过一篇《猪肉颂》:“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p> <p class="ql-block"> 苏轼出任惠州太守。对于经济并不富裕的苏轼,拥有羊脊骨也是极好的。苏轼不仅爱吃,更是会吃。对于羊脊骨他自有一套做法,先将羊脊骨煮透,再浇酒,撒盐,最后上火烤。烤的是油滋滋叫。在惠州,苏轼还遇上了”真爱“--荔枝。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p> <p class="ql-block"> 苏轼被赶到了儋州。当时的儋州“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的鬼门关。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从小生活在内陆的苏轼在这里吃到了极度鲜美的生蚝。甚至在给儿子的信他都在说:“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所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