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

小丫

<p class="ql-block">  伴随优美、美妙的法国童声合唱开始了我今天的写作之旅。</p><p class="ql-block"> “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这是著名法国指挥家莫朗小学时老师对他的评价。作为私生子的他偷东西、打架、被公立学校开除,万般无奈之下母亲把他送进来了“池塘之底”。那是郊外一所充满暴力、冷漠、恐怖的封闭式管理的问题少年管制学校。学校奉行的管理制度是“三秒钟没找到凶手,同学们轮流关闭6个小时,直到凶手自首或遭人检举”; “一犯错就处罚”;关禁闭最长10天,最后有同学受罚结束了都懒得出来了,麻木了。同学大多是不学无术、野蛮无知、可怜的问题少年。有双亲在二战中牺牲而成了孤儿的皮比诺,每周的周六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因为他相信这一天爸爸回来带他离开这里,是一个特别没安全感、孤僻的可怜孩子。也有差点因为恶作剧差点把教工的眼睛弄瞎的攻击性强的李基度。还有接受实验的爱抽烟喝酒爱讲脏话说谎的丹东,他不堪这种惩罚、冷漠的打骂生活偷偷离开了。后来因为校长冤枉他离开时带走二十万。从监狱出来时第一件事就是用一把火把“池塘之底”给烧了,脸上露出诡异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放牛班》的孩子,放任自流无人真正管教的孩子,关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铁门禁锢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抬头只能看到四周的围墙,只能像监狱式的有家人每周来看一次,没家人的常年累月大门也没能出去。窗外的阳光、隔壁女孩爽朗的笑声,他们静静尽情想象、倾听。</p><p class="ql-block"> 庆幸的是在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们迎来了他们的新老师,一位才艺横溢的落魄的音乐者暂时栖身《池塘之底》的马图老师。“老秃头、老秃头、、、”欢迎曲一首,淘气的孩子用这种别样的方式欢迎了他。哈!有好嗓子。马图老师来个人尽其才的合唱团,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不会唱的可爱的皮诺尔成了合唱团团长的助理,负责帮老师拿指挥棒和乐谱。总找不到调的老实的高个孩子成了活动的谱架。而有着天籁之音的莫丹担任独唱部分。从最简单的“do、re、mi ”.开始到一首动人的美妙的合唱歌曲。“空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往大海,飘向高空一个孩子在望着你呐。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 ,纯真的爱啊, 循着你的轨迹 ,飞翔。” 孩子一遍一遍的欢唱着,面对热情的听众他们很是骄傲的唱着。唱出自己在第一天跟老师见面时写下的希望,当消防员、当警察、开热气球去世界旅行、、、、、,唱出了他们心中的美梦。孩子们笑了,冷酷的校长破天荒地陪着孩子踢起了足球。音乐用它无比的魅力开启了孩子们心灵之门。音乐无国界,曾经何时一首千古传唱的梁祝,随着蝴蝶双飞带给我们无尽的遗憾。一首激情澎湃的世界杯主题曲让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马克老师还用另一个法宝“撒谎”。“补牙、补牙,牙痛到医院补牙去了,晚上就回来。”当面对不远千里来看望自己孩子的莫朗妈妈时,马克老师假装很肯定的说。因为他不想母亲对孩子失望,知道她的孩子因为冒犯校长而被禁闭了,没法见她。用善意的谎言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后来调皮的莫丹用墨水淋他,他也宽慰失望的母亲。但他惩罚了,取消了他独唱的资格,让他明白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到最后合唱表演时老师给他改过的机会,这头野牛终于心服口服了,完全沉醉在音乐中,老师、听众给他竖起了大拇指。他爱上了音乐,沉迷了。即使后来的指挥家差点把马克老师的名字也忘了。</p><p class="ql-block"> 故事结束了,皮诺尔跟着因为带孩子外出游玩违法校规被解雇的马克老师周六离开了。孤独的他等到他的“爸爸”了。</p><p class="ql-block">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的一部难得的好电影。讲的是爱与感化的故事。五十年后皮诺尔和莫朗再相遇时,他们已是社会可用之才。用爱心感化迷途的孩子,老师做的可能是一件事或是一个个案,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想有这么一位老师或是懂你的朋友,在你迷途的时候或是不知所措的时候可以给你指点迷津,孩子也一样!</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