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丙察察2021.4.(三、丙中洛—察瓦龙—察隅)

大漠孤烟

<b>D8 4月6日,星期二,晴,丙中洛,行程约40公里。</b><div><br></div><div> 今天在丙中洛休整一天,在周边转转。</div><div> 丙中洛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从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是怒江峡谷深处难得一见的开阔台地。丙中洛南面是贡当神山,北边是石门关,怒江从北部的秋那桶峡谷进入丙中洛,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最大的一道弯被称为"怒江第一湾"。<br></div><div> 丙中洛被誉为是人神共居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在周围的群山中有十座神山。</div> 丙中洛是一个东西方宗教相互交融,多宗教和谐共存的地方,这里不但有藏传佛教的寺庙、天主教、基督教教堂,也还保留着信奉万物皆有神灵的原始宗教的祭祀地。<div>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丙中洛全貌</div> 早上8点多出门,先到观景台拍了几张丙中洛和周边雪山的照片,然后到石门关、雾里村、秋那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贡当神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门关</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门关景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门关卖货的小姑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晨的雾里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丽的怒江风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上尚存的溜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那桶怒族文化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那桶即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背篓的村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族老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磨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田地旁存放粮食的仓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那桶民居放粮食的阁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稞熟了</h3> 从秋那桶回到丙中洛,专程去参观重丁教堂,大约是由于疫情的缘故,教堂大门紧闭谢绝参观,在旁边找到一家农家院落,在征得主人同意后,在主人家楼上拍的这张教堂的照片。 时间尚早,便驱车上山,想去近距离看看贡当神山,走到半路遇到一辆从山上下来的车,得知还有一二十公里才能到观景台,考虑到明天要穿越丙察察,担心万一在察瓦龙加不到油,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路上看到的阿鲁腊卡雪山</h3> D10 4月8日,星期四,晴转多云, 丙中洛至察瓦龙,行程约89公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丙中洛—察瓦龙</h3><div><br></div><div> 上午8点多离开丙中洛,开始穿越丙察察的行程。今天行程不到90km,一直沿着怒江峡谷溯流而上。路面基本上是搓板加炮弹坑,但路面还是比较宽,没有大的翻山路,虽然跑不快,但也没有任何惊险。一路走走停停,下午4:40左右到达察瓦龙乡。<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澈的怒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炊烟—再望雾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茶马古道现在已是观光栈道</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岩壁上的茶马古道——横断山脉的地貌构造,在崖壁上凿这样一条路恐怕要比南太行困难的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铃声响处马帮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过通往雾里村的新吊桥</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新桥侧畔——修建于50年代的朝红桥,已坍塌废弃,成为历史印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达距丙察察约30km的滇藏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次回望守护丙中洛的众神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过老虎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峭壁上的公路</h3> 路过一户当地藏族人家,在她家门前停车休息,虽然不能语言沟通,但主人非常热情,找板凳提开水,最后还给洗了一盆自产的橘子(橘子采摘后放的时间比较长,落了很多土,虽然皮有点儿干了,但非常酸甜可口)。没什么可以回赠的,就把车里几块月饼拿给了她。 这就是穿越丙察察路上令许多过客谈虎变色的大流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景拍摄的察瓦龙大拐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瓦龙乡一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网上著名的丙察察酒店</h3> D11 4月9日,星期五,晴转阴转小雪转中雪,察瓦龙至察隅,行程约220公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瓦龙—察隅</h3> 早上8点左右离察瓦龙,开始察瓦龙—察隅的行程。<div> 今天的路程比昨天艰难曲折很多,早上出发时,突然没有了马达,打开引擎盖看了下电池桩头,没有问题,再打就一下打着了,也就没当回事,走在路上停车拍照,突然就又没有马达了,想到可能是马达开关的问题,就按照之前曾经有过的经验,找了块石头,敲了一下马达,就又打着了,还是没当回事,当再一次熄火后,还是打不着,就如法泡制钻在车下敲了一阵,结果没有反应,这时路过一辆汕头的普拉多,停车帮忙,车上坐着四位年轻人,其中有一位小伙子,从车上拿下工具,我在下面继续敲打马达开关,边敲他边发动车,敲了大概有两三分钟,终于打着火了,这时决定这一路再也不熄火了,直接开到察隅,一路上停车五六次都没有熄火,当翻过最后一个4700多米的益秀拉垭口,看到了一段雪崩形成的雪墙,激动的过了雪墙就停车,顺手就熄了火,就这一个疏忽,让我们困在海拔四千五六百米的地方,近五个小时,最后还是从察隅叫的救援到达后,折腾了近两个小时才将车打着,这一路再也没敢停车熄火,大约晚上9:40到达察隅县城,直接将车开进修理厂。晚饭后回到宾馆已是夜里12点。</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出了察瓦龙就是三岔路口,向右到左贡县(丙察左),向左到察隅(丙察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离开察瓦龙时还是晴日朗朗,远处的雪山、蓝天白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扎玉曲和怒江汇合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大桥——过了大桥就离开怒江峡谷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峡谷在这变的刀切般陡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陡峭的盘山公路</h3> 路边的景色——察瓦龙到察隅的路虽然比丙中洛到察瓦龙难走很多,但风景也要美很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点水还真有点九寨的模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山上,天空也变得阴沉起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随着海拔升高,山上开始有了积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拔4636米的雄珠拉垭口——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拔4498米的昌拉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午3时许到达海拔4706米的益秀拉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勇敢的骑行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残留的雪崩形成的雪墙</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熄火后马达又没有了,还以为是马达开关的问题,敲了很长时间也不管用,只好叫救援。</h3> 傍晚7点,在在下了。在海拔4700米的益秀拉垭口附近等待了三个半小时后,救援师傅终于从60多公里外的察隅赶到,师傅换上他胎带来的一个旧马达,还是没有动静。又拆下来换上原来的马达,前后折腾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有办法启动,最后还是在师傅的师傅电话指导下,用搭火线借救援车的电打着了火。<div> 晚上9点40时左右到达察隅县城,找到一家宾馆让同伴下车后后,直接将车开到了修理厂。</div> D12 4月10日,星期六,多云,察隅—下察隅—察隅,行程约140公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隅—下察隅</h3><div><br></div><div> 昨天有惊无险的完成了丙察察穿越,安心睡到自然醒。早上起来早饭后便前往修理厂,这是一个只有姐夫和小舅子两人的小修理厂,姐夫是老板兼师傅,小舅子是合伙人兼徒弟,昨天来救援的是小舅子。我们到时,小舅子已经在忙着检查车辆。他告诉我们,他已联系了林芝的配件商,今天发货最快也要两天到察隅。正在讨论之时,他姐夫师傅回来了(昨天他姐夫几十公里外的一个乡修车),师傅就是师傅,他了解了情况后,找了一根搭火线,从电瓶直接接到马达,一下就打着了,熄火再打,还是一下就着。这下清楚了,不是马达的问题,是电路问题,当得知这车从没动过电路就检查保险,然后检查电池桩头连接。问题最终找到了——由于正极桩头上连接螺丝滑丝松动,我在连接处楔入了一个铁片,铁片氧化后啊导致接触不良,打火时瞬间电流很大,电流过不去,所以马达启动不了,重新连接后问题就解决了。这时才感到还是懂得太少,这一窍不得让我们在海拔4700米的益秀拉山,在雪中的饥寒交迫中等待了5个小时,还花费了1500元的救援费(救援是每公里200元,修理费200元,说实在,修理厂小哥的收费很公道)。</div><div> 车没问题,人也就踏实了,按照计划前往下察隅探访号称中国第57个民族部落——僜人部落。</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问题的电池连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晨的察隅县城一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桑曲河穿城而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隅县城看到的雪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澈的桑曲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察隅风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僜人部落</h3><div><br></div><div> 僜人俗称"僜巴人",分布于察隅县西部和中国藏南地区东部,即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杜来河流域和察隅河流域。<br> 僜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解放前实行一夫多妻制。由于人口太少尚未列入中国56个民族中。<br> 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刀耕火种的非常原始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前,僜人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野人",有人把僜人称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开化的人"。解放后,僜人走出深山老林,定居现在的僜人部落,社会地位和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僜人聚住的沙琼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僜人的民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爱的僜人孩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僜人部落掠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僜人人家的新居</h3> (本篇完)

察隅

怒江

丙中洛

马达

察瓦龙

丙察察

那桶

师傅

熄火

察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