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米筒,是我们老家的叫法,正确名字应该叫量米器,是用来从米缸装米(量米)出来做饭的一个工具。</p><p class="ql-block"> 米筒一般都是用竹筒做的,有的是用罐头的铁皮罐子,但那是极少数,毕竟在那个年代买得起罐头吃的是极少数家庭。用竹米筒装满米,一般都是七两,铁皮罐子装的,多点,八两左右。</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农村,每天都要与米筒打交道,煮饭、借米、还米、装米去兑换食品等,都要用到它。</p><p class="ql-block"> 当时农活很多,村民都很忙,白天干活前,都要做好一天的饭,晚上收工回来再做晚饭。因此天刚蒙蒙亮,村民就用米筒量米做饭了,量多少筒,视米的存量或家里人数和饭量而定。然后淘米,放进土灶台上的大锅里煮,煮好了舀出放进大铝盆或大瓦砵里,一般都要装好几盆或好几砵,作为早餐、中午餐、下午餐食用,晚餐另做,一天四顿。饭,一般是白天稀,晚上干,农闲稀,农忙干。</p><p class="ql-block"> 虽然,每天吃四顿,但常常有吃不饱的感觉,村民每天辛勤劳作,但粮食依然不够吃,每到青黄不接的三、四月,我们老家说的“三穷四月”,常常要用红薯、芋头、木薯、土豆等来补充,方能度过。菜,都是自家种的蔬菜;肉,一个月能吃上一顿,就不错了。那时候,我们非常盼望过节,一到过节就高兴得不得了,原因是有肉吃了,肚里有油水啦!</p><p class="ql-block"> 做饭这个活,一般都是我们小孩来做,我们也喜欢做,而且抢着做,因为除了不用在外干活晒太阳外,还有“福利”,那就是,饭煮好了,可以“优先”吃,干的或稀的,大碗或小碗,全由自己决定,拌上油盐,打个鸡蛋,就可以美美的吃顿“佳肴”了。为了公平,父母常常安排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做饭。因此,每次用米筒“量米”做饭时,都有一种傲娇得意之情。</p><p class="ql-block"> 慢慢的,慢慢的,村边的小树长高长大了,我们也走过了少年、青年,步入了中年。米筒,这个用具不知什么时候起,也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是一个小小的塑料盒,不仅如此,大铁锅变成了电饭煲,大米缸变成了小米罐,大瓷碗变成了小瓷碗等等,以前的大生活用具都变小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村民不再为吃而发愁了,食物每天都那么丰富,菜肴每天都那么丰盛,除此以外,住的宽敞了,穿的多彩了,行的便捷了,活轻松了,腰包鼓了……,每天的生活都像过节一样!</p><p class="ql-block"> 米筒,逐渐走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几代人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米筒,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村民生活的日益美好。</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p><p class="ql-block"> 我依然难忘那光溜圆滑的米筒,那是我童年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我依然难忘土灶台前烧火煮饭时,小脸映衬着红红的火光,那是我内心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我依然难忘炊烟袅袅的乡村生活,那是我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