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一瞥

陈洪元

<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20日,在南京东郊风景优美的紫金山上,紫金山天文台总部观测站建成。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自行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有“远东第一台”之称,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天文站台大多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拓展,在青海、江苏、山东、黑龙江、云南等地还有其他观测站。由于紫金山天文台在中国天文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中作出的特殊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闻名海内外。党和国家四代领导人都曾到此视察。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南京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国宝文物青铜天文仪器、大型天文望远镜和精彩天文图片展定会令您大开眼界,受益良多。登上天堡城,俯瞰金陵,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p> <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紫金山天文台。↑ ↓</p> <p class="ql-block">1985年2月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视察紫金山天文台。 ↓</p> <p class="ql-block">1992年1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视察紫金山天文台 ↑ ↓</p> <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视察紫金山天文台 ↓</p> <p class="ql-block">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建成时全景。 ↓</p> <p class="ql-block">文物标牌 ↓</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台大门 ↓</p> <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臺奠基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九月張鈺哲按原碑文</p><p class="ql-block"> 重書 ↓</p> <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春分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變星儀室奠基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列碑文原由于右任题</p><p class="ql-block"> 毁于一九六六秋</p><p class="ql-block"> 嚴濟慈重書 一九八四年九月 ↓</p> <p class="ql-block">1934年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主建筑,由余青松、杨廷宝设计。↓</p> <p class="ql-block">南京重要现代建筑</p><p class="ql-block">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建于1929---1934年,由余青松、杨廷宝设计,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天文台,具有中式建筑的特色和韵味。</p><p class="ql-block"> 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二OO八年十月</p> <p class="ql-block">1934年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主建筑,由余青松、杨廷宝设计。↑ ↓</p> <p class="ql-block">1934年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主建筑,由余青松、杨廷宝设计。↑ ↓</p> <p class="ql-block">1934年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主建筑,由余青松、杨廷宝设计。↓ ↑</p> <p class="ql-block">600mm反光望远镜可开启式圆顶。 ↓</p> <p class="ql-block">600mm反光望远镜</p><p class="ql-block">这架口径为600mm的反光望远镜是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建成时向德国蔡司公司订购的主要天文仪器。该反光镜焦距3米,加上卡塞格林副镜,焦距可达10米。导星镜口径是200mm,焦距是3米的折光望远镜。望远镜观测圆顶直经为8米,设有可升降的观察平台,全部实现电动操作,可对天空中任一位置进行观测。</p><p class="ql-block">在1937年日本侵略军打进南京之前,为使仪器兔遭破坏,将仪器装箱转移至昆明凤凰山保存,有过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天文研究工作,对仪器进行了修复,使其正常运转。后来又对仪器做了部分的改进并增加了摄谱仪和CCD装置。</p><p class="ql-block">这架望远镜主要是用来观测恒星及其他天体的,可对天体进行照相观测,光电测光及光谱分析等研究工作。对我国的现代天文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p> <p class="ql-block">600mm反光望远镜局部↓ 个</p> <p class="ql-block">600mm反光望远镜局部 ↑ ↓</p> <p class="ql-block">赤道仪 ↓</p> <p class="ql-block">古天文仪器 ↓</p> <p class="ql-block">地平经纬仪</p><p class="ql-block">用于测定天体坐标仪器,清政府于二十世纪初复制。↑ ↓</p> <p class="ql-block">天球仪</p><p class="ql-block">古代称浑天仪,又称浑象。东汉张衡,三国王蕃,刘宋时期的钱乐之都曾造过这种仪器。它用以表现恒星和星座位置,并能演示天体的周日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古观象台被劫殆尽,清政府于1903年复制此仪。</p><p class="ql-block">此仪直径三尺,嵌有1449颗恒星,沿袭了中国古代的星名和星座划分,南极圈内的星座是明末由西方传入的。 ↓</p> <p class="ql-block">浑仪</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用以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西汉洛下闳曾制作过浑仪。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有三重环圈组成,可测天体的赤道、黄道和地平坐标。环上刻有周天365 1/4 度及百刻刻度,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所特有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仪被掠至德国柏林,1920年归还我国。 ↑ ↓ ↓ ↓</p> <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夏至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臺子午儀室奠基纪念</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题 ↓</p> <p class="ql-block">子午仪↓</p> <p class="ql-block">圭表</p><p class="ql-block">圭表是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大约三千年以前我国殷周时期已经使用了。南北平放的叫做“圭”,南端直立的叫做“表”。正午表影投射在圭的中央,一年中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因此测量日影长短就可以定出冬至夏至等二十四节气,测量日影长度变化的周期,就可定出一年的天数(365 1/4天)。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清朝重修。↑↓↓</p> <p class="ql-block">简仪</p><p class="ql-block">元朝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创制。它是在浑仪的基础上简化改进而成。可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互不干扰。南测日晷,白天可按日影测定时刻。此仪铸造于明正统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法军掠至法国驻华公使馆,1905年归还我国。↓↑</p> <p class="ql-block">高鲁(1877--1947),出生于福建长乐,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中央观象台首任台长,中国天文学会首任会长,曾任孙中山秘书,民国教育部长,驻法国公使。↓</p> <p class="ql-block">余青松(1897--1978),出生于福建厦门,中国现代天文学家,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中国天文学会会长,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主任兼观测组组长,中国天文委员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张钰哲(1902--1986),出生于福建闽侯,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发现者。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並连续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理事长。</p><p class="ql-block">享誉国际的天文学家,1928年,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就是由张钰哲发现的,并命名为“中华”。1941年,他组织拍摄了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197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钰哲星”。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美合作南极气球探测 ↓</p> <p class="ql-block">空间观测暗物质粒子 ↓</p> <p class="ql-block">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器 ↓</p> <p class="ql-block">电子观测结果引起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国务委员刘延东批示) ↓</p> <p class="ql-block">天堡城遗址</p><p class="ql-block">天堡城与地堡城是太平天国时期修筑的两个重要军事要塞。天堡城在紫金山西峰山上今紫金山天文台内,筑于绝壁之上,可以俯瞰全城。地堡城在西峰山下,上下呼应,易守难攻。</p><p class="ql-block">天堡城东西长62米,南北宽37.2米,东、西、南三面均有进出口,居高临下。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在海抜267米的天堡峰顶修建。</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与湘军对垒,湘军是于1864年首先攻陷天堡城后才攻陷南京。</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浙军也是先攻陷天堡城才得以光复南京。</p>